周公解夢夢到找錢找多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也許你想不到,如今山東人的性格形成,體現著山東從主流文化跌落到邊緣文化的過程。

提起山東人的性格,便想起兩個段子:

話說一次山東人和別的省幾個人乘飛機,到了半空中才發現飛機超載,需要一個人跳下去,飛機才安全。大家都沒有跳過傘,心裏有點害怕。其他省的人都爭來爭去,都覺得自己不應該跳。一言不發的山東人背上降落傘,拉開艙門,準備跳下去。忽然從駕駛艙過來另一個山東人,也背上傘包,說:“好兄弟,仗義!老哥陪你一塊跳!”於是二人手拉手就跳下去了。留下那幾個人驚呼:“老山東,你毀我們了”。原來陪老鄉一起跳傘的山東人是駕駛員。

段子二,這個段子網絡流傳很廣:

一山東人乘火車出差,坐在車上喝酒,經過山東一個站點火車簡短停車,便從從窗口買了一個德州扒雞。拿過扒雞,遞過一張百元鈔票,結果沒來及找錢,車就開動了。山東人喊道:“三天後還是這輛車五號車廂。”三天後,只見一個小販拿著筐向著五號車廂一路狂奔,找到買扒雞山東人,並把零錢給了他。

這就是山東人。

· 01 ·

山東的文化地理特點就是“一山一水一聖人”,這也正是山東人性格的寫照。

一山,就是泰山。山東人秉性如山,質直樸實,胸懷坦蕩,感情直露,天晴天陰,全掛在臉上。

“有事你就快說吧!”他們會把你的委婉視為“啰嗦”、“絮叨”,他們喜歡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他們訥於言而力於行,慣用實際行動來說話,看不起“嘴上功夫”。

一水,就是黃河(還有一種說法是趵突泉)。山東人內心情深如水,有情有義。

有這樣的順口溜:北京人靠中央,廣東人靠海港,陜西人靠皇上,海南人靠風光,天津人靠思想,而山東人靠老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外省人很難明白山東人的鄉土觀念怎麼那樣厚重,為什麼山東人在外地很容易抱成團。

一聖人,就是孔子。

齊魯文化的代表就是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它對山東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滲透到山東人的精神世界之中。

如果用兩個文化符號代表山東人,那就是孔子和梁山好漢。孔子的道德標準是山東人內心的信仰,“梁山好漢”是他們外在的言行。

所以,山東人性格是外武內文,文武兼備。

那麼山東人的內心儒家思想是怎麼形成?孔子為什麼會生長齊魯大地而不是別處呢?

· 02 ·

山東,遠古被稱為東夷。

許慎《說文解字》:“夷,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夷”字形象就是一身材魁梧的大漢在腰部佩帶一張弓。傳說中射日的後羿是東夷人的典型代表。

孔子對東夷素有好感,稱之為“君子不死之國”,仁而好生,天生柔順,容易以“道”感化。這就是山東人性格中最傳統的基因。

山東開始發展是在西周時,其發展離不開兩個人,一是姜子牙,二是周公。

姜子牙幫助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建立周王朝,勞苦功高,武王就把齊國分封給他。

子牙心中苦悶呀,齊國地處東海之濱,“地瀉鹵而人民寡”,丘陵多平原耕地少,再加上土地鹽堿化,發展農業,基本沒什麼出路。怎麼才能過上好日子呢?

畢竟是釣過魚的人,幹老本行吧,於是姜太公就把“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 作為齊國發展的國策。以後,齊國就靠賣鹽賣魚賣海鮮給內陸的那些諸侯國,發展起來了。

到了齊桓公時,管仲為相,他進行了古代春秋版的“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於是齊國人民走向“小康”。齊國一躍成為經濟大國,所以齊桓公也就有了稱霸的資本,最後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當時的臨淄“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成了當時的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一直持續到了漢代。原來山東是中國從春秋到兩漢最有錢的老大呀,山東人民自豪吧。

有錢了,搞教育,齊國對中國文化史最大的貢獻就是在臨淄開設了“稷下學宮”,這算是世界上第一個高等學府,齊國號召天下知識分子來到這裏,白吃白住,諸子百家都雲集於此,開創了“百家爭鳴”文化盛事。

齊國就為孔子及其儒家文化興起打下經濟和文化基礎。

為齊魯大地奠定思想基石是另外一個聖人——周公。

· 03 ·

這個周公不僅會解夢,更對中華文明有著巨大的貢獻。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為滅商有功,其封地就是“魯”。

這個姬旦,雖然叫起來與“雞蛋”諧音,但絕對是個焦裕祿、孔繁森(都是山東人)式的好幹部。

武王死後,他輔助侄子,盡心盡力。工作太忙了,洗一次頭都要停三次,吃一次飯也要三次中斷,故稱“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

周公奠定了西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制禮作樂”,這些禮樂制度就是我們中國人三千年的價值規範和文化心理的基礎,所以,他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他的封地“魯國”就是其思想的實踐土地,也成了禮儀之邦,當然也只有這樣的土地才能孕育孔子。

後來齊國兼並了魯國,成為了中國的經濟文化思想的中心,其影響力向外輻射,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也影響中國至今。

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給齊魯大地帶來榮耀和輝煌,也奠定了山東人的性格,今天的山東人具有齊國人的性格,也有魯國人的特色。

如今的山東人勤勞吃苦,務實簡樸,素有“山東人好存糧,山西人好蓋房”一說,這就繼承了姜太公開國創業的精神,同時經歷近千年的商業發展,誠信也成為山東人行為準則之一。

受周公的影響,山東人又有了孝悌忠義,重信尊禮的文化心理。山東男兒孝,一個饅頭,也要給娘留半個;山東人為官忠誠,講究尊卑等級,講禮數,重名節。這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東瑯琊王氏,輔助歷代帝王,共出了600余名士92宰相 ,成就“中古第一望族”。歷史上,沒有一個山東官員造反當過皇帝,最為忠心。今天,副省級高官中,要數山東人最多。

當然了,從另一角度來看,山東人也熱衷體制,喜歡當官,講究排場,死要面子活受罪,這也是受到了受儒家禮樂制度和入世思想的影響。

這是山東人的內在的文化心理性格,但山東人外在的豪爽重義的個性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這要從明朝說起了。

· 04 ·

在《山東省地名誌·行政區劃、居民地卷》一書中,共收錄山東全省的自然村落六千余個,其中4830個歷史可考。在這4830個村落中,建於明朝者達3448個,占總數的71.39%,絕大部分始建於洪武(朱元璋)至永樂(朱棣)年間。

山東人去哪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元末明初,紅巾軍起義要推翻元朝,山東就成了主要戰場。紅巾軍和元蒙軍隊在山東進行了四年拉鋸戰,戰火過處,人煙稀少,赤地千裏,魯西更是“千裏無人煙”。這就是山東民間至今傳說“朱元璋屠山東”。

朱元璋死了以後,他的兒子燕王朱棣可沒有周公的節操,發動“靖難之役”,在北京起兵,從自己侄子的手中奪取了江山。山東魯王反對燕王,大敗朱棣的軍隊,你想最後山東人還有個好麼?

當然,今天我們不是在這裏探討朱家父子屠山東的真假。在筆者看來(我不是小編),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組織結構基礎是宗族制,即地方的地主,也是一個大宗族的家長,往往是一個村莊的領頭人,既然地主族長要和朱家父子對著幹,那麼,只有村民去當炮灰了。至於朱家父子報沒報復山東人民,這就留給史學家研究吧。

反正從明朝以後,朱元璋家鄉的江淮的地主階層興起,江淮地區成為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簡而言之,安徽人江蘇人起來了,走上了歷史舞臺,山東沒落了。

經過這兩次,原來的山東人就死的死,逃的逃,遊民遍地。於是,齊魯大地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化,這就是遊民文化。

失去土地的遊民,結成了自己的社會小圈子,它不同於市井細民,更不象蜷縮於村莊中的宗法農民。成書於明代的《水滸傳》就是表現遊民文化的代表作,作為遊民的代表,梁山好漢們個性豪爽,重義輕利,尚武好鬥,喜歡抱成團,這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於是山東文化土地上,就出現了區別主流文化的邊緣文化遊民文化——江湖文化。《水滸傳》的山東好漢的宋江、武松等,《隋唐演義》中濟南響馬的秦叔寶、程咬金等,這些藝術形象開始在民間流傳,並日益豐滿起來,慢慢成為山東人的代表。

這也是明代初期山東人的生活真實的寫照。所以,宋朝之前的文質彬彬、儒雅尚禮的山東人又多江湖豪邁之氣。

最能體現遊民文化的食物就是山東最質樸的美食——煎餅卷大蔥。我們可以想想這個畫面,居無定所的好漢們,哪有頓頓吃得到四菜一湯?在流浪的路上,幹幹的煎餅倒也壞不了,餓的時候,便從地上摘下一顆大蔥,卷在餅中,邊走邊吃,省事而又衝味十足,這倒符合山東好漢粗獷豪放的個性。

明朝采取移民的政策,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開始向山東移民,山東的人口和經濟這才慢慢地恢復起來,但山東再也沒有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山東人的性格也體現著從主流文化跌落到邊緣文化這一過程。

如今,山東人的性格是中國儒家文化核心的道德升華與現實求生本能的完美結合。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人的性格也形成了很大程度的地域性差異。人是社會的人,性格特征主要是後天習得的,正是中國歷史復雜和地理的多樣性,才形成了中國人性格在地域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