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抱著小女嬰哭了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時間飛逝如電,倏爾又是一年。

即將送別的2021年,於我們的黨、我們的國,於我們的家、我們每個人,都格外不平凡。

“胸懷千秋偉業,恰似百年風華。”1921—2021,“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是最壯麗的主旋律。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重溫黨的百年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讓我們堅定了歷史自信;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全面科學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歷史經驗,讓我們對如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腳下有路,擡頭有方向。

百年黨史,豐富而醇厚。除了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那些令人自豪激昂的高光時刻,百年歷程之中還有許多豐富的側影。

側影更顯高光。基於此,《新華每日電訊》2021年終報道,定格了同樣發端於1921年的幾個側影。我們選擇的人和事,與黨同齡,與國同運。有些側影可能並不為眾人熟知,卻能讓百年黨史的拼圖更完整、更立體、更多彩——

1921年,魯迅寫完了短篇小說《故鄉》。這篇作品發表於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百年前的魯迅故鄉,蒼黃的天、蕭瑟的荒村,一片破敗、缺少溫情,色調是灰暗的,景象是雕敝的,人民是卑苦的。棄醫從文,負戟獨行的魯迅,塑造的不朽文學形象,從少年閏土的明亮到中年閏土的悲涼,從革命者夏瑜的犧牲到麻木者華老栓的愚昧,從可憐的落魄文人孔乙己到歷盡人間淒慘的祥林嫂,再到可笑可嘆的阿Q,都深深刻上故鄉烙印,正是舊中國底層人民的寫照。盡管那時的故鄉那時的中國,苦難似乎看不到盡頭,但在《故鄉》的最後,魯迅發出了“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預言。同一年,中國誕生了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在無路可走的“谷底”走出了一條復興之路。百年後,“閏土”後人過上了“爺爺做夢都不敢想的日子”。

1921年,一篇關於北方饑荒的報道在《申報》發表。“據不完全統計,到5月中旬為止,兒童死於饑餓者已達12377人,被販賣者達5057人。”從百年前的“饑荒中國”到如今的“小康中國”,從“幾乎無年不災,也幾乎無年不荒”到全年糧食產量超過1.3萬億斤,中國人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1921年,一場鼠疫在東北冰封大地的裂痕中悄然傳播。在那國弱民窮的年代,防疫專家伍連德幾乎憑一己之力扛起抗疫大旗,雖上下奔走奮力戰疫,仍有數千民眾死於疫魔;百年之後,疫情警報又一次拉響,新冠肺炎疫情襲擾哈爾濱。所幸,神州大地上已經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與新冠病毒交鋒的日日夜夜,我們積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經驗,任憑疫魔千變萬化,眾誌成城構築的抗疫鋼鐵長城也要將其“鎖住”。

1921年,一家“誌在世界一流”的現代醫院在京誕生。作為醫療衛生體系的“國家隊”,協和醫院湧現了張孝騫、林巧稚、曾憲九等“大醫”,在每一次救死扶傷中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也親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醫療事業的百年巨變——從被誣稱為“東亞病夫”,到成為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0多歲的“東方巨人”。

1921年,一個女嬰在山西陽高縣出生。當時誰也不知道,她和全體中國人的命運,將與同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連在一起。如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位曾經歷苦難歲月的老人說,“現在的日子算是好到天上了吧”。

1921年,一家電車有限公司在京成立。那是北京公交事業的開端,也是我黨早期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車輪上的堡壘”。從原始的“鐺鐺車”到綠色智能交通不斷疊代,從只有10輛有軌電車到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現代城市客運出行綜合服務企業,紅色基因引領的百年北京公共巨變,正是中國地面交通發展和城市現代化進程的縮影。

1921年,一名神秘“鐵匠”來到山海關鐵工廠。他是我黨秦皇島地區的第一名黨員,也是秦皇島地區首個工會組織的發起人。革命火種在車間點燃,工人運動星火燎原。從為解放戰爭作貢獻到給抗美援朝制造便橋拆裝梁,再到建造寫進《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的兩座長江大橋,它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

……

百年風華的側影還有很多,百年奮鬥的精彩需要繼續書寫。回顧更豐富的細節,品味百年巨變,更能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年終報道中的7個故事,再次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番話:“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創造歷史的方式有很多種。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已經開啟,我們今天的奮鬥,都將成為歷史走廊中的一個側影。願每一個人都不負韶華,不負好時代。(易艷剛)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