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竹帽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老北京述聞 傳說故事》,黎曉宏 總主編,楊良誌 主編,楊劭劼 編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什剎海:“活財神”沈萬三與“十窖海”

什剎海在北京鼓樓的西南方,有著極其寬闊的水面,四周種著許多高大的柳樹、槐樹、楊樹,風光秀麗。夏天,人們在那裏可乘船可散步;冬天,人們可以在銀白色的冰面上做各種活動:坐冰車、滑冰、打冰球……

什剎海由前海、後海、西海水域以及沿岸名勝古跡和民居組成。這裏的胡同和院落組成了老北京豐富多彩的文化樣態。

什剎海,有不少人把它寫成“十岔海”。看一下區域地圖,周圍胡同肌理真是七橫八岔,名稱上叫“斜街”的就有不少。什麼煙袋斜街、白米斜街、馬尾巴斜街(現在改叫東不壓橋胡同)……還有許多雖不叫什麼斜街,但凈是東倒西歪斜不拉的胡同,如鼓樓西大街、一溜河沿、石碑胡同、甘水橋、北官房胡同、南官房胡同、羊角燈胡同、馬王廟街……看來叫該地區“十岔海”是有理有據的。

什剎海,也有人把它寫成“十剎海”。用“十”表示了數量,“剎”又表示了廟宇。“十剎海”表示了該地區的廟宇之多。比如什剎海寺、凈業寺、廣化寺、龍華寺、慈恩寺、匯通祠、火神廟、關帝廟、廣福觀……

什剎海,當地老人又常常說成“十窖海”,這是因為受傳說故事的影響,說是這塊地曾掘出活財神沈萬三的十窖銀子……

什剎海在地安門以外,並不屬於皇城,在清代屬正黃旗駐地。《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贊美什剎海神韻。

咱們就講講活財神沈萬三的故事吧。

提起沈萬三,老北京人沒有不知道他的,那可是一個“活財神”呀!“活財神”這個稱號把沈萬三叫響了,可是他手裏卻一個錢也沒有,整天穿得破衣拉撒的,像個乞丐。那為什麼叫他“活財神”呢?是因為他知道地下哪個地方埋著金銀財寶。但沈萬三是個怪人,平常也說不出哪裏有金銀財寶,但一挨人狠打,他疼得胡亂一指,你就順著他指的地方挖吧,準有寶物:不是有金子,就是有銀子。

這一年,皇上要修北京城了,先得把錢備好了才能夠弄材料、請人工呀!可是國庫裏也沒有多少錢了,全被皇上成天價花天酒地、吃喝玩樂給揮霍了。皇上命大臣們在北京“就地取財”,必須弄到大量的銀子來。

一個大臣獻計給皇上:把“活財神”沈萬三找來,保準能找到埋在地下的財寶。皇上立刻下旨:帶沈萬三來見他。

大臣帶著幾個衛士一路打聽著找到沈萬三的家。剛到門口,大臣和衛士都楞住了,不光不是高門大院,連個像樣的門都沒有,一扇破籬笆門已歪倒在地上,院裏一間破草房低矮烏黑,簡直就像個窩棚。再看沈萬三這個人,原來就是一個穿一身破衣褲彎腰駝背、面黃肌瘦的老頭兒。既然說他是“活財神”,那就帶走吧。大臣和衛士押著沈萬三去見皇上了。皇上一瞧見這“活財神”—沈萬三,心裏犯了嘀咕:這麼一個窮老頭兒,怎麼能知道什麼地方埋有財寶呢?

沈富,字仲榮,俗稱萬三。湖州南潯人,後遷居蘇州周莊。元末明初商人、巨富。民間傳說他有一只聚寶盆,不管將什麼東西放在盆內,都能變成珍寶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財富多到不可勝數,生財聚財技巧高超。

皇上先審審他。皇上問:“你說說哪兒有金子?哪裏有銀子?”沈萬三戰戰兢兢地說:“萬歲爺呀,我不知道呀!”皇上火了:“那你為什麼叫‘活財神’?”沈萬三嘟囔著:“我不是‘活財神’,是人們這麼叫的呀!”皇上怒了,命令武士把沈萬三拉出去打他一百大板!

不容分說,武士把沈萬三推倒就打,劈裏啪啦打得夠嗆,沈萬三怎麼求饒都不行。皇上傳出話來:只要他說出哪裏有財寶,就能免他遭打。沈萬三知道怎麼也躲不過去了,心想幹脆我帶他們到外面走一走,再指個地方吧。於是沈萬三帶著一行兵將走走停停,走到什剎海這個地方,沈萬三也走累了;得了,就這兒吧!他指著這塊空地說:“這兒的地下就有財寶!”一行人將信將疑地動手挖了起來。誰料到剛掘地不足一尺,竟真的發現了銀子!再挖再挖,挖出十窖白花花的銀子,一窖是48萬兩,總共480萬兩!沈萬三立功了!

元末明初的束腰十兩銀鋌。銀鋌作為古代的流通貨幣,被國家儲備、民間窖藏,甚至作為上貢、進奉的禮品,因其形狀類似豬的腎臟,百姓俗稱“豬腰銀”。

錢備好了,北京城很快地修起來了。這埋銀子的地方,被挖成了一個大坑,大坑後來有了水,就叫“十窖海”。多年以後建了廟,於是改叫“什剎海”了。

西便門外的白雲觀裏有個財神殿,民間有說裏面供的財神老爺就是北京的那個活財神—沈萬三哪!這麼說起來,北京人倒應該感謝這位財神爺。

分鐘寺:打更師傅與“分鐘”

北京外城南面有三個城門,中間永定門,西邊右安門,東邊的那個門,叫“左安門”,俗名叫“江擦門”。出了左安門,往南偏東一點兒,有三四裏地吧,那兒有一座廟就叫分鐘寺。為啥叫這個名字呢?

傳說這寺廟裏有一口奇怪的鐘,打起這鐘來響聲悠長,傳遍四面八方,聽到鐘聲的人多了去啦!但奇怪的是:聽鐘聲的人,是一個人聽到一個樣兒,個個不相同。而且這個鐘聲不像是鐘聲,倒像是有人在耳朵邊說話似的。如果勤快的人聽了,那是在說:“不忙!不忙!”如果懶惰的人聽了,就是在說:“下炕!下炕!”如果牧童聽了,像是在說:“放羊!放羊!”在春天,農戶聽了,是在招呼大家:“倒倉!倒倉!(把倉裏盛的糧食全取出來,晾曬之後,再裝進去)”或是:“插秧!插秧!”在秋天,農戶聽了,又變成了“揚場!揚場!”或是“收藏!收藏!”……你說怪不怪呀?這鐘咋能打出這麼多的聲音來呢?

咱們先說說沒有這口鐘以前,這一帶的百姓是怎麼掌握時辰的吧!

敲鐘擊鼓,是古代的一種報時方式,每天早晚撞擊。在城樓響起鐘聲鼓聲,既可用來報時,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種方式。圖為北京古鐘博物館內陳列的大鐘。

當初,寺廟裏沒有鐘,每天就靠一位老師傅手持一副木梆子給大家打更(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鑼報時)。

打更的師傅是一位善良的老人,雖然自己孤苦伶仃,無依無靠,但從不多要一分工錢,只是每日能有口飯吃就行了。他請村民把該付給他的錢一點兒一點兒攢起來,由村裏的管事人收存著。老人想的是: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打更又是整夜不得歇息,這是十分辛苦的差事,未必有人能接替他—要是有口鐘就好了,找個接班人就容易多啦!老人是要攢錢鑄一口鐘啊!

老人按點打更從不馬虎。時間長了,他走街串巷,把村子裏的各家人的情況和脾氣秉性都摸透了。他知道誰勤快,誰懶惰;誰家有老人,誰家有小孩兒;誰家是放羊的,誰家是種田的……每天打“亮更”(早晨三點到五點)的時候,他就區別對待啦!走到勤快人的門口,就輕輕地敲幾下,意思是這些人不用著急穿衣起床,時間還早!經過懶惰的人的門口,就重重地敲幾下,甚至敲上兩三遍,一準把他叫醒。這種人往往對打更老人心存怨恨—因為你攪了他的美夢了,但醒了也就能早起幹活兒去了。全村的農戶,春天、秋天也從“亮更”的梆子聲中能聽出不同的暗示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以為常了。

打更是古時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提醒人們現在是什麼時辰。更夫是每天夜裏敲竹梆子或鑼的人。更夫晚上不能睡覺,要守著滴漏或燃香掌握準確的時間。

村裏付老人家的工錢,是越攢越多了,老人家的年齡也是越來越高了。終於有那麼一天,老人家走起路來,腿腳有些遲重了。而攢的錢,也足夠鑄一口大鐘掛在村裏的寺廟裏了—也就是說,打更的人,再也不用手持梆子滿村裏轉悠啦!開始,還是這位老人來敲鐘;後來,換成了他的接班人;再後來,接班人又換了新的接班人……但是,多少年下來這鐘聲總是保持自己原有的聲調、原有的意味,不同的人聽起來,還是得到不同的提醒。啊哈!這個妙不可言的鐘,真是“分鐘”啊!

於是,大家把這裏的鐘叫“分鐘”,寺廟就叫“分鐘寺”了。

白雲觀:全真祖庭與“神仙”丘處機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其前身是唐代的天長觀。據說是唐玄宗為“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的此觀。觀內還有唐代的遺物—一座漢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

天長觀在金代曾遭兩次火災,重修改名為“太極宮”。元朝初年,成吉思汗將太極宮賜居丘處機(號長春子)。成吉思汗敕改太極宮為“長春觀”。明朝初年,重建宮觀,並易名為“白雲觀”。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又對白雲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修,有彩繪牌樓、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和三清四禦殿等,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白雲觀的規模。

白雲觀歷經千年,香火鼎盛,是眾多北京人的祈福之地。崇彜《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了晚清正月時白雲觀熱鬧非凡的場面:

白雲觀,亦初一日開廟,至初八日祭星日,遊人始盛,十八、十九兩日(丘長春道士的生日,人稱會神仙日)為燕九節,遊人最多之期,廟西垣外有走馬場,半月之間,逐日比賽……

如今,說起白雲觀,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摸石猴”“打金錢眼”。

白雲觀自創立之始就屬道教的大型十方叢林,齋醮活動則是其重要的宗教活動內容。金、元、明、清時期,這裏經常奉皇帝之命舉行隆重的宗教活動。

白雲觀的山門,最有名氣的要數門洞上早已被人們摸得油光溜溜的石猴了,據說摸摸這個石猴能消災增福,因此每年春節廟會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排著長長的隊去摸石猴。

其實白雲觀共有三只猴呢!

第一只,鐫刻於山門的鬥拱東側的浮雕,被大家爭著摸的那個兩寸大小的石猴浮雕。

第二只,在山門西側的“八”字形影壁須彌座頂端的束腰處,整幅圖案是一棵大樹,樹上滿是果實,樹下有一匹奔馬,馬前有一只一臂高舉、手中托一個巨大物件的猴子。

第三只,在廟後東院雷祖殿前的“九皇會碑記”底座花紋圖案中,一棵松樹下有一只猴子,手中用力托著一枚蟠桃。

這三只猴子的位置很分散,特別是第二、第三只不易找到,因此民間總說“鐵打白雲觀,三猴不見面”。

打金錢眼,是在一進山門就看到的窩風橋處。窩風橋立在一個無水的池子上,因為傳說全真道始祖呂洞賓在陜西甘水河的橋上遇仙得道,所以全真道的觀內都有幹水池和石橋。這石橋是南北向的單孔石橋,橋洞口掛著個巨大的金錢模型,錢眼中有口銅鐘,上書“鐘響兆福”,大家說遊人祈福用硬幣擊錢孔,如果正好打中銅鐘,發出當當的響聲,那麼一年中會諸事順利,平安吉利。

說起白雲觀必然要說到白雲觀的道主丘處機(丘長春),如今還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故事。

有一年,天下大旱,黎民百姓啼饑號寒,軍旅缺糧,朝廷缺祿,舉國上下惶惑不安。皇上設壇祈天也沒奏效,召集天下能人也無濟於事。天空依然萬裏無雲,滴雨不下。

皇上又命大臣在皇城四門貼出皇榜,哪個能求下甘露,普救眾生,重重嘉賞……過了三天,無人敢揭這皇榜,到了第四天,來了一個老道,童顏鶴發,仙骨神胎,站在皇榜前,掃了一眼,一把揭了下來。皇上限他三天求下雨來。這一天,這位老道站在祈天壇上,手托金瓶,口念真經,揮灑瓊漿玉露……不一會兒,風雲變幻,烏雲密布,一聲響雷,甘霖飛灑……這救命的雨一直下了三天三夜。皇上喜出望外,稱這位道士為“仙師”,趕緊請他住到宮裏,並賞他金銀珠寶。

丘祖殿中間擺放的巨瓢名曰“癭缽”,系一古樹根雕制面成。傳說丘處機的遺蛻就埋藏於殿內此“癭缽”之下。

這道士便是丘處機。

丘處機呼風喚後住進了宮裏,皇上還讓他執掌宮裏的營造廠、織造廠、金銀玉器廠……

皇上、皇後聽眾人傳說丘處機有掐金斷玉的神功,就想當面見識見識。丘處機看了一眼送來的金和玉,心中就有數了。他拿起那塊玉,一翻手,用力一捏,那玉就成了一個方帽翹,他順手把方帽翹安在了自己的道冠上。接著,他拿起那塊金子,輕輕地對金子吹口氣,瞬間金子軟得像面團,他一邊揉一邊像抽蠶絲一樣往外抽,隨抽隨往道冠上纏,不一會兒就織出一頂金道冠!皇上、皇後目瞪口呆。

從此,丘處機被稱為掐金斷玉,被尊奉為金玉兩行的祖師爺。

丘處機十歲出家,十九歲入道,二十歲在昆崳山棲霞洞拜王重陽祖師為師。此後他潛修多年,儒釋道典無不涉讀,尤其喜詩歌詞賦。

道教祖師制定的不同品級的道士所著法服之不同。圖中這尊清早期銅鑄像著黃色戒衣,道袍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

1219年,遠在西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派他的近臣數人到山東萊州奉請丘處機來見,此時丘處機已七十歲高齡。1220年,丘處機攜十八弟子,跋山涉水,披風瀝雪,行經幾十國,整整三年,行程萬余裏,終於在1222年到達大雪山陽坡(今阿富汗境內)。成吉思汗舉行隆重慶典,接見了丘處機。成吉思汗向丘處機討教治國之方,長生久視之道。丘處機答道:“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欲為要。”建議成吉思汗不違天意,不做傷天害理的事,要關心愛護百姓,百姓是國家的根基,要減少無謂的殺戮……成吉思汗深有感觸,從此,元代統治者停止了野蠻殺戮的行徑……成吉思汗稱丘處機為“神仙”,並命手下錄其所言,命名為《玄風慶會錄》。

本文選自《老北京述聞 傳說故事》,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楊劭劼

摘編丨何也

編輯丨青青子

導語校對丨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