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被母豬咬破食小拇指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一、 哺乳仔豬生理特點  

通常將從出生到20kg體重的豬稱為仔豬。仔豬階段是豬的生長發育和養豬生產的重要階段。仔豬具有不同於其他階段的豬的在消化生理、養分代謝和體溫調節特點,這些特點成為仔豬營養需要和飼養技術獨特性的重要機制,也是仔營養性紊亂(包括腹瀉)的基本原因。  

1. 消化生理  

仔豬消化器官在胚胎期雖已形成,但結構和機能卻不完善,具體表現在下列幾方面。

(1) 胃腸重量輕、容積小 初生時胃的重量約4一8g,僅為成年豬胃重的1%左右。初生胃只能容納乳汁25一40g。到20日齡時,胃重增長到35g左右,容積擴大3一4倍,約到50kg體重後,才接近成年胃的重量。腸道的變化規律類似,初生時小腸重僅20g左右,約為成年豬小腸重的1.5%。大腸在哺乳期容積只有30一40ml/kg體重,斷奶後迅速增加到90一100 ml 。  

(2) 酶系發育不完善 圖1顯示仔豬消化酶的發育規律。初生仔豬乳糖活性很高,分泌量在2一3周齡達到高峰,以後漸降,4一5周齡降到低限。初生時其他碳水化合物分解酶活性很低。蔗糖酶、果糖酶和麥芽糖酶的活性到1一2周齡後開始增強,而澱粉酶活性在3一4周齡時才達高峰。因此,仔豬,特別是早期斷奶仔豬對非乳飼料的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很差。蛋白分解酶中,凝乳酶在初生時活性較高,1一2周齡達到高峰,以後隨日齡增加而下降其他蛋白酶活性很低。如胃蛋白酶,初生時活性僅為成年豬的1/3一1/4, 8周齡後數量和活性急劇增加。胰蛋白酶分泌量在3一4周齡時才迅速增加,到10周齡時總胰蛋白酶活性為初生時的33.8倍。蛋白分解酶的這一狀況決定了早期斷奶仔豬對植物飼料蛋白不能很好消化,日糧蛋白質只能以乳蛋白等動物蛋白為主。至於脂肪分解酶,其活性在初生時就比較高,同時膽汁分泌也較旺盛。在3一4周齡時脂肪酶和膽汁分泌迅速增高,一直保持到6一7周齡。因此仔豬對以乳化狀態存在的母乳中的脂肪消化吸收率高,而對日糧中添加的長鏈脂肪利用較差。  

(3) 胃腸酸性低 初生仔豬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遊離鹽酸,一般從20天開始才有少量遊離鹽酸出現,以後隨年齡增加。整個哺乳期胃液酸度變動於0.05一0.15%,且總酸度中近一半為結合酸,而成年豬結合酸的比例僅占1/10。仔豬至少在2一3月齡時鹽酸分泌才接近成年豬水平。胃酸低,不但削弱了胃液的殺菌抑菌作用,而且限制了胃腸消化酶的活性和消化道的運動機能,繼而限制了對養分的消化吸收。  

(4) 胃腸運動機能微弱,胃排空速度快 初生仔豬胃運動微弱且無靜止期,隨日齡增加,胃運動逐漸呈運動與靜止的節律性變化,到2一3月齡時接近成年豬。仔豬胃排空的特點是速度快,隨年齡增長而漸慢。食物進入胃後完全排空的時間在3一15日齡時為1.5小時,1月齡時為3一5小時,2月齡為16一19小時。飼料種類和形態影響食物在消化道的通過速度。如30日齡豬飼餵人工乳殘渣時,通過時間為12小時,而餵大豆蛋白時為24小時,使用顆粒料時為25.3小時,而粉料則為47.8小時。  

2. 代謝特點  

(1) 生長發育快 仔豬初生體重一般約占成年時的1%,以後隨年齡增加,生長速度和養分沈積量迅速增加 (表1)。  

仔豬的絕對生長速度(g/日)隨年齡增長而速度加快,而生長強度 (體重的相對生長量)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如39日齡體重為初生重的8倍,而65日齡體重僅為39日齡的2倍。養分沈積的重要特點是脂肪沈積率在初生後前3周內迅速增加,從初生時的1%提高到5kg時的12%,以後與蛋白質的沈積率相當。蛋白質的沈積率初生後增長不多, 灰分的增長率更趨穩定。但無論是脂肪、蛋白質或是灰分,在體內沈積的絕對量均隨年齡增長而急劇增加,表明仔豬生長快,物質代謝旺盛。  

表1 仔豬生長速度和養分沈積量   

(2)養分代謝機制不完善 仔豬在養分代謝上存在明顯的缺陷,表現為:  

第一,磷酸化酶活性低,降低了糖元分解為葡萄糖的速度,但饑餓、註射兒茶酚胺可提高該酶活性。  

第二,糖異生能力差,限制了應激仔豬所需葡萄糖的供應。  

第三,肝臟線粒體數量少,限制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作為能源的利用。且由於ATP合成量少,很多生物合成過程受到抑制。  

第四,仔豬體脂沈積少。出生時,只有1一2%的體脂,且大部分是細胞膜成分,作為能源的血液遊離脂肪酸量很低,初生時才1OO μg當量/100ml。因此,盡管仔豬的脂肪利用機制存在,但底物供應非常有限,限制了仔豬的能量來源。  

第五,氨基酸代謝也可能存在缺陷。

上述說明,新生仔豬主要依靠貯存量相對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及母乳的攝入來獲取能量。新生仔豬每千克體重含碳水化合物23g,其中21g在肌肉,其余在肝臟。按新鮮組織含量計,肝糖原濃度為200mg/g,而肌糖原為120mg/g。出生後首先動用肝糖原,然後動用肌糖原。隨著仔豬年齡增長,或在環境刺激下,上述缺陷可逐漸得到補救。但對於弱仔豬,這些缺陷則會有致命的危險。  

3. 免疫機能  

初生仔豬沒有先天免疫力,因在胚胎期,母體的抗體不能通過胎盤傳給胎兒。生後仔豬只有靠食入母乳,特別是初乳而獲得被動免疫。初乳中總蛋白含量高達15g/100ml,其中70一80%為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中,80%為IgG,15%為IgA,5%為IgM。三種球蛋白中,4%的IgA,大部分的IgM和全部的IgG來自於母豬血清,其余部分由母豬乳腺合成。常乳也是仔豬獲取抗體的重要途徑。產後7天的乳中含免疫球蛋白6.5mg/ml, 其中,IgA占60%,IgG 30%。初生仔豬腸道具有原樣吸收這些免疫球蛋白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48小時後逐漸消失。三種免疫球蛋白功能各有特點。IgA能抵抗酶的消化,並能在消化後粘附在小腸壁上12小時以上,起抑制大腸桿菌的作用;IgG主要在血清中起殺菌的作用,可防止敗血癥;IgM主要作用是抵抗革蘭氏陰性細菌。

在1一2周齡前,仔豬幾乎全靠母乳獲取抗體,隨年齡增長,從乳中獲得的抗體量下降。仔豬主動免疫在10日齡以後開始形成,並隨年齡而迅速增長。仔豬自身產生的免疫球蛋白中,以IgM為主,並有少量的IgA。到6周齡以後主要靠自身合成抗體。在2一6同齡期間為被動免疫向主動免疫的過渡期。  

4.體溫調節  

初生仔豬體溫調節機能發育不全,對寒冷的抵抗能力差,反映在兩個方面。  

(1)物理調節能力有限 仔豬對體溫的物理調節主要靠皮毛,肌肉顫抖,豎毛運動和擠堆等方式進行。由於仔豬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很少,隔熱能力差,且初生時活力不強,靠擠堆共暖的能力有限。因此,靠物理調節遠不能維持體溫恒定。  

(2)化學調節效率很低 仔豬初生時雖然下丘腦、垂體前葉及腎上腺皮質等系統的機能已較完善,但大腦皮層發育不全,對各系統機能的協調能力差。因此,當物理調節不能維持體溫時,雖然體內也能通過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的分泌來提高物質代謝,主要是提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氧化來增加產熱,但效率很低, 6日齡前特別突出。7一20日齡期間逐漸得到改善,到20日齡後才接近完善。  

由於上述原因,初生仔豬臨界溫度高達35℃ ,如處在13一24℃間,體溫在生後第一小時可降低1.7一7℃,尤其是在生後20分鐘,降低更快,0.5一1小時後才開始回升,而全面恢復正常大約需48小時。生後絕食或長期處於低溫環境下,體溫下降很快。Morrill報道,絕食2一3天,體溫降到34.4℃,初生仔豬裸露在1℃環境中2小時可凍昏凍僵,甚至凍死。因此,加強哺乳仔豬和早期斷奶仔豬的保溫工作是降低仔豬死亡率的關鍵措施。  

二、新生仔豬的管理  

1.斷臍  

每頭仔豬的臍帶應在約2cm處剪斷,剩下部分在臍帶康復時會自然脫落。  

2.斷尾  

斷尾可以減少保育和生長階段的咬尾事件。用消毒的鉗子在距離尾根2-3厘米(公豬為陰囊上緣,母豬為陰門上緣)斷尾,斷端用碘酊消毒。

3.打耳號  

打耳號要規範,耳號鉗要消毒,盡量避開血管,剪耳號後缺口處用碘酊消毒。第四,剪犬齒。剪掉犬齒可防止小豬傷害母豬乳頭或吮乳爭搶時傷害同窩仔豬,通常用消毒的剪牙鉗剪除犬齒。剪牙時應小心,牙齒應盡可能接近牙床表面剪斷,切勿傷及牙床,牙床一旦受損,不僅妨礙小豬吮乳,而且受傷的牙床將成為潛在的感染點。  

4.補鐵  

新生仔豬體內只有少量的鐵儲備,並且母豬奶汁中含鐵很少,因此應補充額外的鐵。通常在生後3日內於頸部肌肉註射1-2ml可溶性復合鐵針劑,但出生時馬上補鐵會對仔豬產生嚴重的應激。  

5.盡早吃足初乳  

母豬產後3天內分泌的乳汁,稱初乳。初乳的營養成分與常乳不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免疫抗體。初乳對仔豬有特殊的生理作用,能增加仔豬的抗病能力;還含有起輕瀉作用的鎂鹽,可促進胎糞排出;初乳酸度高,有利於仔豬消化;初乳中所含各種營養成分極易被仔豬消化利用。因此,初乳是初生仔豬不可缺少,不可取代的食物。為此,盡早使初生仔豬能吃到充足的初乳非常重要。仔豬出生後,及時訓練仔豬捕捉母豬乳頭的能力,盡早給予第一次哺乳。若母豬分娩延長到2小時以上時, 應不等分娩結束就要先將產下的仔豬放回母豬身邊進行第一次哺乳。  

6.固定乳頭  

固定乳頭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全窩仔豬出生後,即可訓練固定乳頭,使仔豬在母豬餵乳時,能全部及時吃到母乳。否則,有的仔豬因未爭到乳頭耽誤了吃乳,幾次吃不到乳而使身體衰弱,甚至餓死。固定乳頭應以自選為主,適當調整,對號入座,控制強壯,照顧弱小為原則。一般是把弱小仔豬固定在母豬中前部乳頭吃乳,強壯的固定在後面,這樣可使同窩仔豬生長整齊、良好、無僵豬,也可避免仔豬為爭奪咬破乳頭。若母豬產仔數少於乳頭數,可讓仔豬吃食2個乳頭的乳汁,這對保護母豬乳房很有益。若母豬產仔數多於乳頭數時,可根據仔豬強弱,將其分為兩組輪流哺乳,或寄養給其它母豬,或人工哺養。  

7.寄養或並窩  

母豬分娩時難產造成泌乳量不足或一窩仔豬頭數超過12頭時,需寄養或並窩。寄養應在分娩後兩天內進行,以母豬產後胎衣、粘膜等塗抹於寄養仔豬上,同時在母豬鼻子上與仔豬身上擦些碘酒使母豬無法區分自產與寄養仔豬。  

三、哺乳仔豬飼養管理  

1.保溫防壓  

(1) 保溫  

初生仔豬體溫調節能力差,對環境溫度有較高要求。仔豬最適宜的環境溫度:0-3日齡為29-35℃,3-7日齡為25-29℃,7-14日齡為24-28℃,14-21日齡為22-26℃,21-28日齡為21-25℃,28-35日齡為20-22℃。要采取特殊的保溫措施為仔豬創造溫暖的小氣候環境。  

第一,厚墊草保溫。水泥地面上的熱傳導損失約15%,應在其上鋪墊5-10厘米的幹稻草,以防熱的散失,但應註意訓練仔豬養成定點排泄習慣,使墊草保持幹燥。  

第二,紅外燈保溫。將250瓦的紅外燈懸掛在仔豬欄上方或保溫箱內,通過調節燈的高度來調節仔豬床面的溫度。此種設備簡單,保溫效果好。  

第三,煙道保暖。在仔豬保育舍內,每兩個相鄰的豬床中間地下挖一個25-35厘米寬的煙道,上面鋪磚,磚上抹草泥,在仔豬舍外面的坑內升火。此法設備簡單、成本低、效果好。  

第四,電熱板加溫。一般用作初生仔豬的暫時保溫,其特點是保溫效果好,清潔衛生,使用方便,但造價高。  

(2) 防壓  

據統計,壓死仔豬一般占死亡總數的10-30%,甚至更多,且多數發生在出生後7天內。主要原因有:第一,母豬體弱或肥胖,反應遲鈍。第二,初產母豬無護仔經驗。第三,仔豬體弱無力,行動遲緩,叫聲低啞不足以引起母豬警覺。針對上述情況采取有效的防壓措施,以減少損失。如在母豬躺下前不能離人;聽到仔豬異常叫聲,應及時救護;發現母豬壓住仔豬,應立即拍打其耳根,令其站起,救出仔豬。  

2.誘食、補料  

母豬泌乳高峰期是在產後3-4周,以後泌乳量明顯減少,而仔豬生長迅速,其營養需要與母乳供給不足存在嚴重矛盾。因此,對仔豬提早誘食、補料十分重要。

仔豬從吃母乳過渡到吃飼料,稱為誘食、開食或誘飼。一般要求在仔豬生後7日齡左右開食。將少量顆粒飼料灑在欄內地板上讓仔豬在有興趣時開始采食,最好放在小的、不易被拱翻、清潔的食槽中。食槽應放在顯眼、離水源遠、不易被母豬接觸的地方。每天應分5-7次提供少量的、幹凈的、新鮮的補飼料。同時提供清潔、充足的飲水。當食欲增加時應增加飼餵量(表2 )。  

表2 仔豬補料參考餵量 

哺乳期仔豬補飼料的種類和飼料采食量影響仔豬腸道發育和健康。根據腸道免疫特性可以推測,斷奶前通過補飼接觸食物蛋白可以影響仔豬斷奶後對同種蛋白質食入後的反應。如果斷奶前采食大量的補飼料(prestarter),免疫系統可能產生耐受力,斷奶後就不會發生過敏反應或程度很輕。如果補飼量小,免疫系統可能處於待發狀態而不是耐受狀態,斷奶後則可能發生腸道的免疫性損傷。不補飼的效果則居中。Miller(1984)證實了這一推測(表3)。斷奶前采食少量補料的仔豬不僅腹瀉率高於突然斷奶仔豬,而且腹瀉爆發時間更早,持續時間更長。由此可見,從腸道免疫理論出發,早期斷奶仔豬補飼的價值取決於是否能夠使仔豬獲得達到免疫耐水平的飼料采食量。達不到足夠采食量時,不補飼比補飼好;達到足夠采食量時,補飼比不補好;斷奶越晚,補飼對腹瀉的影響就越小。  

3.預防腹瀉  

腹瀉是哺乳仔豬最常發的疾病之一。影響仔豬腹瀉的因素很多,包括病原微生物、營養、環境、管理等。哺乳期病原微生物感染是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4 仔豬病原性腹瀉及其特點

預防哺乳仔豬腹瀉的主要的預防措施是加強管理,改善飼養環境。產仔前徹底消毒產房,哺乳期保持圈舍幹燥、空氣清新、溫暖,尤其要註意仔豬保溫,保持飲水清潔。對大腸桿菌性腹瀉,可在母豬產前21天註射仔豬大腸桿菌苗。一旦發生腹瀉,應及時治療。  

哺乳仔豬可因補飼不當而導致營養性腹瀉。補料要求新鮮、適口性好、可消化率高。少給勤添,及時清除余料。  

表3 Miller(1984a) 補飼實驗及效果  

4.去勢  

公母豬是否去勢和去勢時間取決於豬的品種、仔豬用途和豬場的生產管理水平。我國地方豬種性成熟早,肥育用仔豬如不去勢,到一定階段後,隨著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會有周期性的發情表現,影響食欲和生長速度。公豬若不去勢,其肉的臊味較濃影響食用價值。因此,地方品種仔豬必須去勢後進行肥育。二元或三元雜交豬,在較高飼養管理水平條件下,6個月齡左右即可出欄,母豬可不去勢直接進行肥育,但公豬仍需去勢。引進品種,因其生長迅速,肥育期短,不必去勢。  

一般肥育用仔豬,要求公豬在20日齡、母豬在30-40日齡前去勢。仔豬去勢後,應給予特殊護理,防止創口感染。  

5.預防接種  

仔豬應在30日齡前後進行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疫苗的預防接種。預防註射應避免在斷奶前後1周內進行,以減少應激,保證仔豬快速增重和成活。豬常用疫苗的特點及使用方法見表5  

表 5 常用的疫(菌)苗   

四、斷奶仔豬飼養管理  

1.斷奶時間  

仔豬斷奶的適宜時間應根據仔豬的生理特點、母豬的泌乳量、養豬場(戶)的飼養管理條件和養豬者的管理水平而定。從仔豬消化道酶系統發育的情況來看,仔豬在4-5周齡時可采食到所需幹物質的一半的飼料,消化谷物類飼料的各種酶活力也大大上升,並超過乳糖酶,此時斷奶仔豬受挫折較小,也較容易適應。母豬的泌乳量在分娩3-4周後開始下降,仔豬的生長曲線與母豬的泌乳曲線之間形成剪刀差,表明母乳在3-4周已不能滿足仔豬的生長需要,因此,早期斷奶就顯得特別重要。如果條件允許可在2-3周齡斷奶。  

2.早期斷奶的優越性與條件  

(1)早期斷奶可能帶來的好處  

第一,雙月齡時仔豬個體發育均勻。  

第二,減少母體擠壓造成的損失,特別是帶仔多的母豬,早期斷奶可護理得更好。  

第三,可完全控制營養,給予最好的全價飼糧,彌補母奶之不足,以利小豬更快更好地生長發育。  

第四,較好地控制傳染病和寄生蟲(減少從母豬感染的機會),也可減少拉稀,並且可補充母豬奶中鐵的不足。  

第五,節約一些母豬飼料,即母豬維持和飼料經母豬轉化成奶,再從奶轉化為仔豬體成分兩次轉化的損失。  

第六,母豬少失重,如果不再利用可很快育肥出售。  

第七,母豬可更快的再配種、懷孕。  

第八,使母豬產仔在全年分布更均勻,有助於市場銷售量和價格的穩定,即減少淡旺季的差異。  

(2)早期斷奶的條件  

仔豬早期消化機能尚未健全,斷奶過早勢必造成仔豬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飼料利用率低、抗病和免疫能力差、腹瀉、生長停滯和體況較差等所謂的“仔豬早期斷奶應激綜合癥”。因此,早期斷奶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包括:  

第一,需要一個適口性好、消化率高的全價飼糧(誘食料和開食料)。  

第二,需要精心的管理,並要懂得怎樣管理。  

第三,需要比較好的設施和環境衛生條件。  

3.斷奶方法  

仔豬斷奶方法有多種,各有優缺點,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1)一次性斷奶法  

在仔豬預定斷奶日期當天,將母豬與仔豬立即分開。該方法對母仔豬均有不利影響。一方面,仔豬受食物和環境的突然改變易產生驚恐不安、消化不良、腹瀉、體重下降等;另一方面又易使泌乳充足的母豬乳房腫脹,甚至誘發乳房炎。但該法簡單,工作量小。為減少母豬乳房炎的發生,應於斷奶前3-5天減少母豬的飼料和飲水的供給量,以降低泌乳量,同時加強對母仔豬的護理。  

(2)逐漸斷奶法  

在仔豬預定斷奶日期前5-7天,把母豬趕到另外的圈舍或運動場與仔豬隔開,然後每天定時放回原圈,逐日遞減哺乳次數。此方法可避免仔豬和母豬遭受突然斷奶應激,適於泌乳較旺的母豬,盡管工作量大,但對母仔均有益。  

(3)分批斷奶法

根據仔豬的發育情況、用途,分批陸續斷奶。將發育好、食欲強或擬作肥育用的仔豬先斷奶,而發育差或擬作種用的後斷奶。此法的缺點是斷奶時間長,優點是可兼顧弱小仔豬和擬留作種用的仔豬,以適當延長其哺乳期,促進生長發育。  

4.斷奶仔豬的營養與飼餵技術  

斷奶後的營養調控對於減少腹瀉、改善仔豬的生產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合理的配制斷奶飼糧  

要求飼料原料新鮮,使用一定量的乳制品、噴霧幹燥豬血漿或魚粉等優質動物蛋白質飼料。適當降低飼糧蛋白質水平、保證氨基酸平衡,添加外源酶制劑、酸化劑、高銅(250mg/kg)和抗生素等添加劑。按體重階段配制飼糧(表6)。  

表6 仔豬階段飼養飼糧配制方案   

(2)早期斷奶仔豬的飼餵技術  

基本原則是控制飼料供給量,增加飼餵次數,避免突然換料。在斷奶早期,每次供料量為自由采食量的60-80%,每天飼餵5-7次。變換飼料時應有5-7天的適應期。飼料形態以小顆粒或液態為好。  

5.斷奶仔豬的管理  

斷奶後1-2天仔豬很不安定,經常嘶叫並尋找母豬,夜間更甚。為減輕仔豬斷奶後因失掉母仔共居環境而引起的不安,應將母豬調出另圈飼養,仔豬保留在原圈。

表7 保育舍的溫度 

保證充足的清潔飲水。斷奶仔豬采食大量飼料後,常會感到口渴,如供水不足而飲汙水則引起下痢。  

提供足夠的圈欄面積。若豬只在高床保育欄中飼餵到8周齡左右(20公斤體重),那麼在轉入仔豬舍時應給每頭豬提供至少0.4m2的躺臥面積。  

斷奶仔豬的保溫十分重要。表7表明了斷奶仔豬所需的圈舍溫度。做好日常記錄。日常記錄非常簡單且意義重大,可以計算出每批豬的日增重、料肉比、飼料成本、用水量、能源消耗、醫藥費用等。這些信息有助於更進一步的提高斷奶仔豬的生產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