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奶制品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隆冬時節,在中國的最北端,溫度只有零下30,40度,在蒙古草原,舉行著神秘又火熱的“聚會”。讓我們破解草原基因密碼,走進“那達慕”:探秘搏克、“莫日根”、“巴特爾”、“蘇日哈日布那”、賽駱駝,探尋北方遊牧民族所向無敵的根源,揭秘草原原著民族彪悍之源!(攝影:程越峰)

“那達慕”,蒙語意為“娛樂、遊戲”,非常刺激又非常隆重,主要有祭祀儀式、遊牧生活情景再現,歌舞演出和冬季遊戲娛樂節目等系列活動。盛會的比賽,很多是固定的傳統項目,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蒙古棋等。那達慕期間,蒙古群眾穿上節日的盛裝,紛紛乘車騎馬,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面八方趕來聚會。(攝影:程越峰)

每逢那達慕大會,會場外邊會搭起一個又一個蒙古包。“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圓形的,包的頂為拱形,包身是圓柱形。在草原下雨下雪時,就可以把包的頂氈蓋住,這樣就能遮風避雨又擋雪了。大包可住20多人,小的也能容納10多人。(攝影:程越峰)

那達慕,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蒙古汗國開國時,石崖《成吉思汗石文》有銘刻記載。當時被推舉為蒙古大汗的成吉思汗,定期在每年的7至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大聚會)。他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檢閱部隊,祭祀神靈,維護和分配草場,處理部族事務。(攝影:程越峰)

部落聯盟剛組建汗國時,只舉行一項比賽,或射箭、或賽馬、或摔跤。到了元朝、明朝時,將射箭、賽馬、摔跤,這3種比賽結合在一起,固定成3項運動,就是“男兒三藝”。(攝影:程越峰)

進入元朝時期,民族文化和習俗興盛起來。元朝貴族規定,蒙古族男子,要會摔跤、會騎馬、會射箭(“三藝”)。清代的那達慕,又變成了一場遊藝活動,由當時的官方定期召集組織。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等基層政權為單位,每半年、1年或3年舉辦一次。(攝影:程越峰)

神秘的薩滿祭祀。那達慕開幕,火堆被點燃時,薩滿巫師走過來,身穿薩滿服,戴著一個面具,用彩穗遮著臉,腰裏再系一個腰鈴,左手拿鼓,右手拿鞭,圍著火堆就開始念咒,敲起古老的薩滿鼓,各族群眾聚攏過來,圍著薩滿跳舞,掀起歌舞的高潮。(攝影:程越峰)

薩滿教很神秘,蒙古族人很虔誠。在通古斯語中,巫師就稱為薩滿,所以得名薩滿教。薩滿巫師自古,可以控制天氣、預言、解夢、占星,擁有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獄的能力。喇嘛教從西藏地區傳入蒙古高原後,薩滿教逐漸衰退,但民間一直還在傳承。(攝影:程越峰)

蒙古族摔跤,被稱為“搏克”,蒙語的意思是結實、團結、持久的意思,蒙古人從小就練習“搏克”,排蒙古傳統運動(摔跤、賽馬、射箭)首位。在蒙古草原,不管是敖包祭祀,還是那達慕聚會,"搏克"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要項目。2006年,國務院做出決定,將搏克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攝影:程越峰)

蒙古馬,和阿拉伯馬並駕齊驅,是自古聞名的世界兩大名馬。每逢那達慕盛會,方圓百公裏的牧民,紛紛驅車乘馬趕來參加賽馬。賽手不分性別年齡。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一起上陣,其距離分為40、60、80華裏不等,直線賽跑。賽手只著華麗彩衣,配長彩帶,不備馬鞍,不穿靴襪。頒獎時,由民族歌手高誦“賽馬詩”。“馬上民族”向獲得第一名的馬頭、馬身上潑灑奶酒(或鮮奶)慶賀。(攝影:程越峰)

射箭,蒙古語的意思比較長,稱為“蘇日哈日布那”。神射手在草原上享有很高的榮譽。古代,在勇士的名字後面常加上“莫日根”或“巴特爾”。“莫日根”,有神箭手的含意。蒙古族射箭,用以防衛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有騎射和步射兩種,分別用牛角弓、皮筋弦、木制箭,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比賽不分男女老少,凡參加者都自備馬匹和弓箭。(攝影:程越峰)

現場還有賽駱駝。蒙古人將馬、牛、駱駝、綿羊和山羊稱為“五畜”,也叫“五寶”,駱駝尤其寶貴,被尊為“五畜之王”。駱駝能運輸物資,能提供肉食皮毛、奶制品等。蒙古族,就像滿族人對狗感情深一樣,離不開駱駝。“母駝勸奶習俗”還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駱駝奶,在阿拉伯國家就是一種補品,極具滋陰壯陽功效,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追捧。(攝影:程越峰)

從上世紀的1999年開始,北國冬季的“聚會”,都在呼倫貝爾市舉行。呼倫貝爾先後榮獲“國際旅遊名城”、“中國當代節慶品牌逾十年著名品牌”、“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冰雪旅遊節事”、“中國十佳冰雪旅遊城市”等稱號,稱為蜚聲國內外的“人間旅遊天堂”。(攝影:程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