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井裏很臟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嘉興日報-嘉興在線

三眼井

勤儉路老婦保院內,二三棵楝樹下,有三眼井呈“品”字形排列。

西側的井,外呈圓形,北側、東側的井則呈八角形,打量青磚環形砌築的井圈,再往井內看,井水幾乎枯竭。

三眼井背後,有立碑,碑上有文:

上個世紀30年代初,嘉興人氏、醫學博士陳召恩先生學成歸鄉,偕夫人林國瑞女士於1932年在嘉興項家漾(勤儉路婦保院現址)創辦了嘉興三一醫院。佇立在院區的三口老井見證著醫院發展變遷。

婦保醫院三眼井,這是現在立碑後的照片

說是三口老井,其實是一口井三眼取水口。陳召恩祖籍其實是寧波鄞縣,1925遷居到嘉興,擔任嘉興福音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按現在的話說,他是新嘉興人。

三眼井的圍欄外,便是昔日的項家漾(路),現在的彩虹路。

1932年,在一個民國的日子,嘉興一家私立醫院成立,取名叫三一醫院,這便是嘉興婦保醫院的前身。

三一醫院歷史照片

辦醫院要準備的家當多,那一年與醫院一起和世人見面的,也有這三眼井,井也是陳家自己出資。後來人回憶,當時醫院和病人用水就是靠著這三眼井。

創辦一所醫院,是陳召恩的夢想,他是醫學博士,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是當時江南一帶很有名的外科醫生。他的夫人林國瑞婚後學了醫科,成為了婦產科醫生。

當年使用三眼井的,不僅僅是醫院和病人,還有周邊居民。

在陳召恩的女兒陳慧獻的記憶裏,醫院周圍有許多窮困的人家,當時沒有自來水,周邊人家來三眼井吊水,也很珍惜井水。

雖然在三一醫院附近也有一條河,從淘米,洗菜,洗衣服甚至洗馬桶都在河裏,導致水很臟,傳染病也很多。

“只見他們一桶一桶吊水往家拿,從來沒有人在井邊洗米和洗菜,更沒人用井裏的水洗衣服。白天打水的人多,人們都很有禮貌地互相照顧謙讓。”

陳慧獻還記得,因為三一醫院用水很多,為了不影響周圍居民的用水,她的爸爸讓負責挑水的阿三晚上多挑水把水缸灌滿,白天就多讓居民來取水。

婦保醫院三眼井(歷史照片 )

上了年紀的附近居民說,這三眼井可說是三一醫院為附近居民做的一件大好事。

歲月流淌,如今留下來的三眼井成為昔日的三一醫院在原址上留下來的唯一家當。

1952年,根據陳召恩的遺願,他的家人將三一醫院捐獻給了人民政府。那年年底,醫院改名為“嘉興產院”。

1954年2月,18歲的費淑芬從杭州省衛生學校畢業,被派到嘉興產院做助產士。

今年89歲的費淑芬回憶當年去醫院報到,先是在墻上看到白底黑字的“三一醫院”四個字,“再進去才看到掛著嘉興(市)產院的牌子。”

她的印象中,沿著醫院墻頭走過去,井就在當年的建設街道派出所附近。

“井所在的這條路後來叫椿樹弄,井就在椿樹弄範圍裏廂。這個井不得了,用的人多的咧,為啥?這個附近都是居民。那時候的人用的多是井水。”

上世紀50年代初,這口三眼井夜晚用木蓋頭蓋牢,到早上再打開取水,由居民小組長負責這項工作。

費淑芬1989年3月從嘉興市婦幼保健院退休,她和林國瑞和陳家後人打過交道(林國瑞是她姑姑的老師)。在她看來,這口井很像是陳家家風的象征。

“這家人家願意做好事,他們家多拿出點錢無所謂的,只要老百姓能得到實惠。”費淑芬感嘆,老祖宗教育得好,以身作則。小輩傳承了,他們的伢也是這樣做奉獻的,這不容易的。

在陳慧獻的回憶中,醫院除了正常的運營外,還開辦了學校,培訓服務於周邊地區的鄉村醫生,很有些像後來的“ 赤腳醫生”培訓中心。

她的大哥、二哥從醫學院畢業後都成了父親的得力助手,她的大嫂、二嫂也畢業於醫校,一個任藥劑師、一個任護士長。她的兩個姐姐和一個姐夫也都是醫院的工作人員。陳召恩和林國瑞育有十個兒女(一子早逝)。

陳召恩給他的子女留下的遺訓是:“願將我們的力量給軟弱的人,願將我們的同情給痛苦的人……”

陳家十個子女名字裏都含有“獻”字。陳召恩的第二個兒子陳德獻是嘉興防癆事業的創始人。大兒子陳誠獻曾在協和醫院工作,去世後,將遺體捐給了嘉興醫學研究。

今年清明節,陳家後人在井邊合影

由於家庭的影響,陳慧獻這一代人有十人從事醫療工作。他們的下一代中,有十多人繼續在這個領域奮鬥。

陳家後人對三口井是有感情的。2018年,八十五歲的陳慧獻從美國回來,還和家人一起特意去看了三眼井,也是那一年,他們向醫院提出了希望在井邊給三一醫院立碑的想法。

“井雖然不值啥鈔票,但三眼井是三一醫院留下的唯一家當,有歷史意義。陳家人的奉獻精神和這口井的精神是相通的,都是一生奉獻。”費淑芬說。

時代變遷,現在三眼井已遠離了附近人的生活,但它曾經哺育了無數嘉興人,也見證了嘉興婦幼事業的發展之路,某種意義上,它也是嘉興城市發展變遷的縮影。

(從嘉興市文物保護所得來的消息,三眼井計劃今年下半年列為市文物保護點。)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