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給疏菜培土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近些年來

全球氣候變暖一直是最為嚴峻的氣候問題

山林大火頻繁發生

從2019年的澳洲森林大火

到2020年的美國加州山火

都在警醒人們要對氣候環境予以關註和保護

中國雖地大物博

但植被面積卻不大

且有8個沙漠和4個沙地

庫木塔格沙漠

黑山戈壁

毛烏素沙地

渾善達克沙地

讓沙漠從版圖上“消失”,

到底有多難?

“人們普遍認為

人口密集國家的過度開發

會導致土壤退化”

但,不論是2019年2月11日

一篇發表在

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網站的研究報告

還是2019年2月12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的推文

都表示

與20年前相比,地球越來越綠了

(而且)根據數據顯示

中國和印度的植樹造林和農業等活動

主導了地球變綠的過程

《自然》(Nature)上的研究報告還稱

過去20年裏,地球增加的綠化面積

相當於亞馬遜熱帶雨林的覆蓋面積

其中,中國貢獻突出——

植被面積僅占全球的6.6%

但全球植被葉面積凈增長的25%都來自中國!

而中國新增綠化面積的42%

來自於植樹造林!

2020年10月28日

《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

一個國際團隊的研究報告也再次表示

“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中國的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碳匯”

占了中國整體陸地的35%還多一點

碳匯(carbon sink),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該項研究的聯合作者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保羅·帕爾默教授

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們通過大量的證據支持得到了

大膽的科學結論

盡管中國森林碳匯區的規模令人震驚

但卻是真實的

是經過實地測量和衛星數據證實過的”

當時,不少網友為“中國奇跡”表示自豪

連連稱贊:

也有網友現身說法

表示感受到了責任感:

為什麼中國會有這樣的意識?

新中國成立之時

我們的先輩面對著的是一片疲倦的大地

它有著許多生態問題

首先就是荒漠化和沙化

根據第五次全國沙漠化和沙化監測

中國的荒漠化土地

有261萬平方千米

占陸地面積的27.2%

沙化土地則有172.12萬平方千米

肆虐的沙塵暴、水土流失

洪澇災害、土壤鹽漬化

石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

等等問題

都在威脅著我們的生存和發展

於是

一些特殊且偉大的工程

從西北大漠深處到東南大海之濱

拔地而起

你也許聽過它們的許多名字

三北防護林工程

天然林保護工程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

......

這些都是我國

走過許多曲折的道路後的探索、實踐和改進

而這一切

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

是他們

為解決沙化土地的問題

用智慧、勞動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因地制宜,宜樹則樹,宜草則草

尊重著自然規律

就地紮根了幾十年

……

毛烏素沙漠即將消失

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

又稱鄂爾多斯沙地、毛烏素沙地

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裏

位於陜西、內蒙古兩省區交界

被稱為“人造沙漠”

幾十年前的毛烏素地區

春天西北風一刮就起塵

“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

“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

成為當地廣為流傳的順口溜

早期的毛烏素地區

“女子治沙連”:誓叫沙海變綠洲

1974年5月,陜西榆林

54位年僅18歲的女子民兵

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的號召

成立了“女子治沙連”

因為當時條件太艱苦

連隊規定隊員一旦結婚就要離開

第一代隊員席永翠為此

三次推遲了婚期

8年時間都獻給了治沙連

治沙連第14任連長席彩娥

是第一代治沙隊員席永翠的侄孫女

她因為童年時的家鄉漫天黃沙

主動提出要來治沙連

一幹就是10年

幾十年來

陜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裏

這綠色版圖中

就包括治沙連一代代女民兵

累計治理的14000多畝荒漠

現代愚公郭成旺:4代人接力種樹40年

陜西省靖邊縣的郭成旺

今年已近百歲

40年來,他帶領一家人

讓家鄉的沙漠披上了綠裝

兒媳婦生孩子那一年

方圓幾裏地

郭成旺都找不到夠做一頓飯的柴火

之後他承包了村外的

4.5萬畝荒沙地

一家四代人,沙漠裏種樹

成了郭家近乎嚴酷的家規

郭成旺的長孫郭建軍說:

“我爺爺那時候主要種的是楊樹

我們現在種的是樟子松

去年我還試著栽上了蘋果樹

過幾年應該就能掛果了”

郭成旺(左三)祖孫四代人

如今的村子

不僅不再懼怕風沙侵襲

還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基地

在2020年春天

毛烏素沙漠也傳來了好消息

因為它即將在地球上消失!

毛烏素地區今昔對比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塞罕壩機械林場

塞罕壩機械林場

位於河北省承德市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壩上地區

屬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

系內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余脈

陰山余脈交接處

海拔在1000米以上

“水的源頭,雲的故鄉

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珍奇異獸的天堂”

這是塞罕壩歷史上的景象

然而,隨著歷史的推移

塞罕壩的森林植被因開圍放墾被破壞

後來,又經歷了

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

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

退化為高原荒丘

到解放初期

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

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

塞罕壩早期的荒蕪景象

1962年,林業部

為了阻止沙地向南擴張

不讓沙塵入侵北京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大喚起林場、陰河林場的基礎上

建立起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

369人肩負使命

或坐車,或騎馬,或徒步,豪邁上壩

他們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

平均年齡不到24歲

127人是剛走出校園的大中專畢業生

工作人員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植樹(2014年5月13日攝)

面對極端惡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來自五湖四海的“塞罕壩人”憑著堅韌的毅力

堅持“先治坡、後置窩,先生產、後生活”

吃黑蓧面、喝冰雪水、住馬架子、睡地窨子

頂風冒雪,墾荒植樹

……

經過三代林場人的不懈努力

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

成為了現如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森林

如今的塞罕壩

2021年2月25日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

塞罕壩機械林場獲得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安長明作為林場代表

從總書記手上接過了榮譽證書

“這是國家對塞罕壩林場三代人

半個多世紀付出的勉勵與見證”

安長明說

第一代林場職工於茫茫荒原上開山種樹

給荒山織就了一件綠衣

作為第二代林場職工

如果說他的使命是讓這件衣服更結實,更耐穿

那麼,他希望剛剛投身林場的第三代人

能織就一件結實漂亮

能為更多人遮風擋雨的錦繡華服

“林一代”任仲元:這輩子奉獻給林場讓我找到人生價值

25歲那年,任仲元還在一所技校任教

得到調令後,他立即動身趕赴壩上

但眼前荒涼的景象還是讓他驚呆了

1961年,林業專家考察時,發現的唯一一株落葉松。

心裏犯著嘀咕

任仲元接到了第一個任務——修理播種機

作為壩上唯一學機械制造的大學生

這難不倒任仲元

他迅速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時正是農忙季節

一臺播種機直接關系著林場的糧食收成

也是從那時候起

任仲元明白了自己的價值

讓任仲元決定將一生獻給塞罕壩的

是那場決定林場命運的“馬蹄坑大會戰”

林場前兩年,造林的成活率並不高

任仲元每天在機器後面彎著腰、趴在地上

從早到晚仔細瞧

終於發現了問題癥結——

進口的植苗機“水土不服”

任仲元根據塞罕壩高原丘陵的地形特點

改良了植苗機,並把栽歪的苗人工扶正

重新培土,逐一踩實

這一次,植苗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

塞罕壩大規模造林從這時拉開帷幕

“看著這片稚嫩的綠色

我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我這輩子就守在塞罕壩了!”

這一守,就是整整36年

“林二代”劉軍、齊淑艷:每天聽到最多的聲音是風吹林海的聲音

“塞罕壩人”常說

“望海樓”是林場的眼睛

用來望火情的“望海樓”原意是望火

由於森林忌火

在樓上遠望仿若一片林海

遂改名“望海樓”

作為塞罕壩機械林場亮兵臺“望海樓”的瞭望員

劉軍和齊淑艷夫婦

一望就望了13年

2006年起

夫妻倆就一直

嚴格按照“不間斷瞭望、每15分鐘匯報”的要求

重復著每一天

齊淑艷補充道,進入重點防火期

一天要瞭望96次

早些年,望海樓的條件十分艱苦

一座簡易的紅磚房

不通電、不通水,取暖靠燒火

劉軍說

“夜晚,山上除了風聲和野獸的叫聲

剩下就是兩個人的呼吸聲

靜得令人害怕”

但對劉軍而言

這片林子是他的孩子,也是歲月的見證

陸建是一名80後撲火員

是標準的“林三代”

陸建(右)

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剛成立時

陸建的祖父就來到了這裏

是第一代務林人

後來,陸建的父親陸愛國

也成為了一名瞭望員

前幾年陸建的祖父去世

遵照其遺願

祖父的遺體葬在了塞罕壩

因為塞罕壩機械林場

每年都會招聘10名大學生“新人”

陸愛國便說服兒子陸建回到了林場

成為一名救火隊員

陸建說

他從小就生活在這片林子裏

塞罕壩對於自己是故鄉般的存在

他還說

守護好這片林子

就是守護好祖輩和父輩的心願

就是守護好自己的家

從最開始西北大漠的草方格

到如今遍布中國大地的綠意

中國人在種樹這件事上

低調又努力

但防風治沙的戰役尚未結束

這件事,與你我都有關!

不只在今天!

所以,讓我們繼續並肩而行!

(來源:共青團中央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