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綠綠的小麥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陜西楊淩,春耕正酣。

麥田邊、實驗室,種子的繁育正在加速;茶舍裏、大棚中,新技術新品種帶給職業農民“挺直腰板兒”的自豪;標準化生產、以市場為導向,“全產業鏈”正在成為涉農企業的新理念。

這些春天的故事裏,正擘畫著我國農業生產的未來圖景。

“執著的種子”

見到86歲的趙瑜時,他和研究員劉江梅正蹲在麥田裏,查看長勢,不時動筆記錄。

趙瑜生於甘肅,20世紀50年代末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然後就一頭紮進陜西,從事育種,是楊淩職業技術學院的小麥育種專家。

趙瑜(右)和劉江梅(左)在麥田裏查看麥苗長勢(新華社記者張斌 攝)

眼前的實驗田,被分成若幹大小不同的方塊,田間插有標牌,上面寫著F6、F7等字樣。

“F6,就是說這個品種已選育到第6代。”在普通人眼裏,這些返青的麥苗沒啥兩樣,但在趙瑜眼裏,它們卻分著高矮胖瘦。他要做的,就是從中選育出性狀表現更優的小麥品種。

綠綠的麥田浸潤著汗水,也生長出喜悅。“今年,我又有兩個品種將通過國審,新品種莖稈粗,抗倒伏,具有高產特性。”加上這兩個,趙瑜已在這塊實驗田裏培育出9個小麥品種。

楊淩是我國成立最早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這裏既有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職業技術學院等專業院校的一批專家教授執著育種,也有一批先進的種業公司紮根於此,為育種註入更多“科技芯”。

先進的育種設備等待開箱、實驗室人員已經投入工作……楊淩種業國際大廈,全球知名的農業公司先正達集團將自己的育種中心選在這裏。育種中心總監吳純仁說:“看中楊淩的科教資源和農業氛圍,公司2019年選擇落子於此,計劃投資5000萬美元,占地1000畝,現在所有工作基本就緒,我們將用現代育種技術,助力中國種業發展。”

“挺直腰板兒”

“不急著進大棚,咱先喝杯茶。”見客人前來,職業農民王中來總會先將他們領到自己的茶舍,泡上一杯紅茶,邊品茗邊交流。

王中來在查看火龍果長勢(新華社記者張斌 攝)

這個茶舍頗為別致,整體構造好似一個溫室大棚,花卉蔬菜種在中央,一旁擺放著幾十塊獎牌,再往裏走是一個小茶臺,上面擺放著精致茶具。

“以前進棚一身土,出棚兩腳泥,哪有閑心思喝茶?現在大棚水肥一鍵控制,你可以挺直腰板兒,背著手悠閑地來回轉悠,就像逛花卉市場一樣。”王中來說。

這份“悠閑”,得益於不斷更新換代的現代農業技術。在楊淩,從種大田、鋪地膜,到壘起土坯墻建簡易大棚,再到單拱單膜大棚、大跨度雙拱雙膜智能溫室大棚……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大棚正讓勞作變得輕松,也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不僅硬件設施科技範兒十足,大棚裏的作物也讓人開眼界。“來自以色列的黃心火龍果已經成熟,長度可達1米的‘象牙蘿蔔’幼苗已長到10厘米,我們還將種下‘葉酸玉米’‘蘋果苦瓜’……”王中來對新品種如數家珍。

新品種也帶來不菲收益。“比如‘葉酸玉米’一棒就能賣10元,今年我們計劃再種400畝。”王中來說。

楊淩當地農民在給櫻桃授粉(新華社記者張斌 攝)

最近,身為陜西省勞模的王中來和另一位勞模投資2000萬元正在建設新的農業基地,取名“楊淩雙模種業”,目標是帶動更多農民加入其中。王中來說:“我的目標,是要讓農民為自己的職業而自豪。”

“放眼全產業鏈”

楊淩錦田農業專業合作社,溫室大棚裏的櫻桃已經長到黃豆粒大小,再過十余天就要上市。

“這批櫻桃,肯定能賣個好價。”42歲的合作社理事長李海平對自己的經營模式信心滿滿,“以前我們只關註種啥,現在盯著全產業鏈,每個環節都有標準。”

李海平說,品種選擇上,他們不斷推新推優,現在已經有10余個品種優良的葡萄;生產環節,可以做到為果苗“定時餵養”;銷售環節,他們有長期聯系的客商。“正因如此,我們產出的果品不但不愁賣,而且盈利頗豐。”他說。

近年來,李海平和團隊將“以農為本、農旅一體、現代農業、科技示範”作為發展目標,不斷將新品種及標準化種植技術推廣到四川、河南等地,僅葡萄新品種面積就達5000畝以上。“新的種植理念,讓農產品受到市場歡迎,農戶也樂於接受。”

這個春天,李海平又有新想法。

大棚外,30歲的留學生金樂天正在等著和他商量“國際訂單”。

李海平(右)和金樂天(左)在交流櫻桃種植管理技術(新華社記者張斌 攝)

這個從巴基斯坦來中國留學7年的博士生,熱愛農業、會四五種語言。兩人互相欣賞,一拍即合,金樂天成了李海平團隊裏的“國際市場專員”。他們打算邀請巴基斯坦幾所農業學校的校長來楊淩考察合作,把技術和產品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李海平說:“楊淩已經設立了農業自貿區、綜保區,還是上合組織農業培訓示範交流基地。這意味著,我們的農業市場潛力很大,我想再闖闖國際市場。”(記者劉書雲、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