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夢見櫻桃周公解夢櫻桃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由中國睡眠研究會等機構發布的《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數據顯示,當下,中國有超過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最近,記者探訪了國內最早開展睡眠診治服務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中心,體驗大夫如何不需開口“問診”,如何聽患者邊睡邊描述“病情”,揭秘睡眠門診的秘密。

睡眠中心主任韓芳出診

睡得好是健康的標誌,睡不好是疾病的征象。世界睡眠學會秘書長、北大人民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韓芳提醒,有些睡眠問題往往不是“睡不好”這麼簡單,它可能提示著某些嚴重的疾病。

“夢工廠”像是酒店標間

北大人民醫院住院樓C區有一個安靜的區域,宛若一處“夢工廠”——睡眠中心。推開大門,一條靜謐的走廊兩側,分布著8間睡眠監測病房。

推開一間還沒有患者入住的監測病房,記者仿佛走進一間酒店的單人標間——設有獨立的衛生間,病床上鋪著雪白的床褥,床頭右側擺放著一張小巧的床頭櫃,靠著窗戶擺放著一張置物桌和兩把椅子,病床對面的墻壁上還掛著一個電視。

工作人員在睡眠中心中控室進行監測

這樣一間“平平無奇”的病房,是怎麼完成“神秘”的睡眠監測、夢境跟蹤的呢?答案其實藏在床頭櫃內放置的一臺機器。它上面插滿五顏六色的導線,一頭還連著一些電極片。當天值班的技術人員張雪麗說,這臺設備的學名是多導睡眠監測儀,其監測結果是診斷睡眠行為異常疾病的“金鑰匙”。

和做心電圖類似,醫生通過貼在病人身上的不同位置的電極片“問診”。張雪麗說,只要連接好這臺機器,就能監測測試人全夜睡眠過程中腦電、呼吸等10余項指標。

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只要不說話,即使所有設備都啟動運行,病房裏也幾乎沒有任何聲音。張雪麗解釋,這間病房裏的所有設備都是“消音”的,連病床對面墻上安裝的紅外攝像頭也不設置指示燈,為的就是不讓患者在睡眠過程中受到聲音和光線的幹擾,保證靜謐的監測環境。

穿著自備睡衣測夢

晚上7點,記者碰上了來中心做睡眠監測的老董。老董睡著後時常“打把式”,愛人早就不敢跟他一處休息了,還戲稱怕被踹。最近幾年,他經常睡夢中一頓“拳腳相加”把自己打醒,之後再難入睡。兩周前,他在韓芳的安排下,預約了睡眠行為異常的監測項目。

和住普通病房需要換病號服不同,來測“夢”患者可以自備睡衣。老董特意選了一件寬松睡衣。填表、登記過後,張雪麗將他引到監測病房。

技術人員為患者連接監測設備

老董有早睡的習慣,為了不錯過他的睡意,張雪麗貼心地為他安排第一個連接監測設備。在使用磨砂膏和酒精清理皮膚之後,張雪麗在老董的頭部貼上了相應的電極片,檢查過信號之後,使用彈力網頭套對他頭部的監測設備進行固定。之後,她又為老董扣上了胸帶和腹帶,這是用來探測胸腹運動的,可以查看老董是否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情況。

接下來,老董的下頜、腿部和上肢的相應位置也分別貼上電極片。“正常人在做夢期間,肌肉會特別放松,肌肉信號的波形會特別平靜。而睡眠行為異常的患者,不管監測中的做夢期是否存在動作,他的肌肉都會特別緊張,下頜、腿部、上肢的肌電信號都會異於常人,通常會增高明顯。”

患者身體連接上監測設備

一切就緒,老董躺好準備入睡。張雪麗小聲提示著,“夜裏如果想上廁所,盡量別去衛生間,尿壺就在床邊。因為導線長度有限,如果下床活動需要摘掉部分設備,您來回一折騰,容易睡不著。”

清晨六點,護士將老董喚醒時說:“您昨天夜裏醒了十幾次。”老董挺吃驚:“這麼多?”張雪麗解釋,因為夜間短暫的覺醒後,您很快再次入睡了,所以晨起後對曾醒來的情況一點也想不起來。“昨兒夜裏,您想不起來的事,多導睡眠監測設備都用數據替你記著呢。未來判斷病情就要利用好這些數據。”

【斷癥】“夢中打人”是大腦病變的早期表現

韓芳說,像老董的這種以夢中暴力行為為表現的睡眠行為障礙,臨床多見於50歲以上的老年男性。許多發病者平常性格溫和,和夢中行為表現並不一致。而“夢中打人”的癥狀其實是大腦病變的早期表現,許多老年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發病前都有可能出現在這樣的“前兆”,如帕金森病、老年癡呆癥、多系統萎縮等等。“我們追蹤研究發現,患者出現這種類型的睡眠行為障礙,如果不加幹預,10年後近八成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帕金森或老年癡呆等疾病。”

打盹兒功夫也能斷癥

有人是為了“睡不著”而來,也有人是為了“醒不了”而來。

上午8點多,睡眠中心走廊一端,監測系統的中控室裏,桌上有8張顯示屏,墻壁上掛著一個可分屏顯示每個病房實時畫面的大屏幕。張雪麗和另兩位同事緊緊盯著顯示屏上實時變換的數據和曲線。他們的監測對象,是正在旁邊病房進行小睡實驗的患者小劉。

30歲的小劉這幾年總是“迷迷糊糊”,開車撞樹,走路掉溝裏,上班開著會說著說著倒頭就睡。韓芳的手機裏還存著一段他發來的視頻,視頻裏的小劉在廚房給孩子洗櫻桃,一家人正笑得開心。突然之間,小劉整個人瞬間軟下來,癱坐在墻角呼呼大睡起來。

小劉懷疑自己患有“發作性睡病”。為了確診,他將在一天時間裏,進行5次小睡實驗。正常人在入睡後90分鐘到120分鐘內才會開始做夢,而對於“發作性睡病”的患者來說,這個時間會變得很短。單次小睡實驗為時1個小時,一天內5次實驗中,受監測者有兩次及以上在8分鐘內入睡,在15分鐘內開始做夢,便可作為診斷“發作性睡病”的標準。

技術人員為患者連接監測設備

第一次小睡實驗開始。張雪麗為小劉連接好腦電和心電的監測設備,拉上窗簾,關上房門後,便快步來到中控室。幾步路的功夫,小劉已經睡著了,屏幕上不同的曲線正在波動。

“當人閉上眼睛,進入放松、靜息的狀態時,腦電波一般都會出現‘阿爾法節律’。”張雪麗指著屏幕中腦電圖上的小鋸齒波形說。此時,小劉的腦電波節律開始變慢,曲線變得越來越舒緩。他已經睡著了。沒一會兒,“快動眼”相應的波形也出現在屏幕上。此時,他的下頜肌電信號出現了升高。種種跡象表明,小劉開始做夢了。

這一天,小劉在8點、10點、12點、14點和16點分別進行了5次監測實驗。監測數據為他精準“掐點兒”,每一回他入睡、做夢所用的時間都少於診斷標準時限,用“倒頭就睡”形容毫不為過。而這些都成為確診的基礎。

【斷癥】七八成發作性睡病患者為青少年

韓芳建議睡眠監測實驗出具結果後,再進行一個腦脊液激素水平的檢查以進一步確診。“發作性睡病有許多特別的癥狀,除了小劉這種白天過度嗜睡、猝倒之外,還有不少患者會出現睡眠幻覺。即本來處於清醒狀態,突然之間‘夢’來了,患者分不清夢境、現實,產生一些幻覺。”由於這種癥狀與許多精神疾病類似,所以常常出現誤診,不能對癥用藥,造成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加重。

韓芳介紹,來睡眠中心就診的發作性睡病患者中,七八成都是兒童、青少年。韓芳說,有時真不是因為孩子“懶”,而是他生病了。家長千萬不要用過激言語傷害孩子的心理和感情,應該視情況帶孩子及時就醫。

專家提醒:睡不醒睡不著都得治

通過一天一夜的探訪,記者了解到,睡不醒、睡不著都需要及時就診。韓芳說,有時候,睡眠障礙是某種更嚴重疾病的前兆或表象。像老董的這種以夢中暴力行為為表現的睡眠行為障礙,通過對癥進行藥物治療,超九成的患者可以消除大部分癥狀,減少激烈的暴力行為。

韓芳說,睡眠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也是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生理過程,睡眠的好壞與人們的健康密切相關,睡眠障礙是很多疾病的重要誘發因素。大量研究與臨床實踐都證明,睡眠障礙還與許多患者的心理障礙、精神疾病互為因果。在“睡不好”已成為普遍社會現象的今天,他提醒公眾,不要忽視睡眠問題,一旦出現睡眠障礙要及時進行調整,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樂琪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