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大黑旋風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百年肖像——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6月30日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展覽以人物肖像再現百年中國,展出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蘇州美術館、中華藝術宮、上海油畫雕塑院、上海中國畫院等20余家藝術機構及個人藏品及作品70余件。展品包括謝之光《楊懷遠》、楊可揚《雷鋒像》、黎魯《童漢璋像》、章永浩《陳毅像》等,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多個種類和幾代藝術家。由新文化運動、“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開啟的百年歷程,通過人物肖像一一展現。

展覽現場

進入展覽,徐曉虹的《李大釗像》(1988)和章永浩的《陳毅像》(1979)兩件雕塑頗為矚目,再望向墻面,石奇人所繪陳獨秀、李大釗的《先驅者》(1998)、邱瑞敏描繪陳毅的《待到雪化爛漫時》(1976)……不同時期、不同藝術門類對於歷史人物的描繪透露出藝術風格的發展與變化。由新文化運動、“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開啟的百年歷程,通過人物肖像一一展現。

展覽現場,徐曉虹《李大釗像》1988 雕塑

石奇人《先驅者》1998 油畫

邱瑞敏《待到雪化爛漫時》 1976 油畫

陳毅像、聶耳像等城市雕塑,以平視視角細節展出

展覽中,雕塑《陳毅像》引得不少人駐足拍照,大家也不約而同想到了外灘的《陳毅市長像》。他們都出自於一人之手,創作者章永浩曾在1950年代遠遠見過陳毅市長。“當時中央美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在孤山,我和同學正在開小組會,忽然看到一批穿黃軍裝的人在西湖邊,其中有一位嗓門很大,記得我聽到他說‘我來看看這天下第一泉……’,我定睛一看,這是陳毅。他當時身材清瘦,我再定睛看,他們已經迅速走出了視野。這是我唯一一次見到‘陳老總’。”在創作上海外灘《陳毅像》的最初階段,章永浩設想過采用那時遠遠看到陳毅時瘦瘦的形象,但最終選擇了穿中山裝的陳毅形象。展覽中的《陳毅像》,雖也著中山裝,但並非外灘雕像的小稿,而是章永浩在改革開放前夕完成的作品,該作還與同時完成的《周總理像》一起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雖與外灘陳毅像的創作時間相距十年,但展品提供了相對平視的視角,細節可見。

展覽現場,章永浩《陳毅像》1979 雕塑

同樣可見細節的是張充仁的《聶耳頭像》(1983),這件作品是淮海路復興路街心花園中《起來》(聶耳全身銅像,落成於1992年)的雕塑小稿之一(另一件為《聶耳軀幹》)。張充仁人物雕塑力求“取其貌而肖乎其人,塑其型而不遺其神”的藝術特點與精神氣質也在頭像小稿中顯露。

張充仁 《聶耳頭像》

張充仁是中國第一代留學西方的藝術家,也是中國現代雕塑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他前往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學習,《丁丁歷險記》中的虛構人物“中國張”就是以張充仁為原型創作的。章永浩的老師劉開渠也是第一代留法藝術先驅,他1928年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學習,劉開渠曾回憶留法歸國拜見蔡元培,適逢魯迅也在,魯迅對劉開渠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過去是給菩薩塑像,現在輪到為人塑像了。”

林森,《彭湃》,2017

“為人塑像”的理念在貫穿在展覽中,展覽中的雕塑作品還包括有《魯迅與柔石》《井岡星火之連隊建黨》《抗洪英雄》《搏洪救親人》等。

展覽現場的雕塑《井岡星火之連隊建黨》

承接新興木刻之風,楊可揚、黎魯等顯版畫發展

展覽中有一件特別精致且概括的作品來自黎魯,他以新興木刻的形式刻下了僅4X4厘米《童漢璋像》,作品雖小但卻力透紙背。這枚小像的主人公童漢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合肥城內中共黨組織的創立者和領導人。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他兩度戰鬥在合肥地區,因積勞成疾,於1943年8月病逝。

黎魯 《童漢璋像》1943

黎魯創作的年份也正是1943年,而出生於1921的黎魯自己的人生也與百年歷程相系,他早在1938年便參加革命,曾任上海書畫出版社總編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兼連環畫編輯室主任,也是1957年《三國演義》從繪制到出版的見證人之一。

楊可揚的《雷鋒像》(1963)也是一件不大的木刻作品,卻色彩鮮明、精準刻畫出人物的品格內涵。1936年,楊可揚在杭州看到陳煙橋《東北義勇軍》、李樺《怒吼吧,中國!》等抗戰木刻後,受到極大震撼,從此投身於“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他也與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先驅們一起一手執刀刻木刻,一手緊握評論之筆。

楊可揚 《雷鋒像》1963 木刻作品

展覽中,俞啟慧1961年的成名作《戰友——魯迅與瞿秋白》也頗為難得。當時的他僅27歲,受趙延年等新興木刻前輩的影響,運用黑白面積及線條的對比,將魯迅與瞿秋白這兩位革命戰友的情誼與誌同道合的理想表現得內在而深情。作品承載了浙派版畫大黑大白的布局與概括特點,在今天看來依然是上乘之作。

俞啟慧1961年的成名作《戰友——魯迅與瞿秋白》。

承上啟下,以肖像記錄歷史和時代

在中國和油畫展品中,不僅能看到謝之光、劉旦宅老一輩藝術家創作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他們畫勞動場景,畫戲中人,在表達當下生活的同時,依舊葆有傳統的筆墨韻味和一定的趣味性。

謝之光 《楊懷遠》1966 中國畫

到了當下,更年輕的一代也繼續為時代英模等造像,他們的筆下有“國之棟梁”,也有普通人身影,尤其一些2020年與抗疫相關的作品,讓觀眾在此看到了醫務工作者的偉大,也看到了每一位普通人的付出。

展覽現場,記錄普通人中的無名英雄。

描繪書寫他們,不僅是記錄厚重的歷史、歌詠高尚的形象,也是昭示來者。肖像之中,那些遠去的身影又逐漸清晰生動起來,他們是革命先驅,胸懷誌向;他們是時代英模,舍己為人、奮鬥不息,用奉獻和擔當換來人民的歡怡;他們是科技巨擘和文藝巨匠,鉆研耕耘、激情澎湃,用智慧和創造換來科技的進步和精神的豐盈;他們是最美奮鬥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信仰、無私奉獻,他們是歷史記憶的永恒、是時代精神的載體、是生命品格的升華。

魯丹《一代女將胡蘭畦》 2015 油畫

註:此次展覽由長三角美術館協作機制、劉海粟美術館、蘇州美術館共同主辦,展覽將持續至7月18日。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