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己走進泥路上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既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又是成果的見證者。今天, 小編推薦海門市發改委王小鵬的這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的生動畫面。

沐浴著改革的春風,我出生在江北的一個貧困農村,我們這一代,生在春風裏,長在紅旗下,是改革開放最直接的受益者,同時,我們也是改革開放成果的見證者,並與祖國的改革發展共同成長。

四十年銳意進取,改革促開放,開放利發展,發展推動高層次開放,並進一步深化改革,周而復始築就新的前進平臺;四十年波瀾壯闊,中國以入世為起點,開放促中外融合,中外融合加速中國改革步伐,在更深層次的融合基礎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但行健不息須自強。

1979年5月拍攝於泰興縣農村學生自帶午餐,走讀求學,早出晚歸。 陳有名攝

童年

兒時的家鄉,經濟十分落後,沒有工廠和企業,在講“工分”的年代,溫飽是一大難題,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是吃不飽的,談何魚腥味肉腥味,生活非常艱苦。

住的也都是那種低矮的平房,帶磚帶瓦的算不錯人家。那時候,下雨天,泥巴路,變成泥漿路,每次雨天放學歸來,手提著鞋子,光著腳丫回家,然後光著屁股讓母親把泥漿服洗幹凈,等衣服幹了第二天繼續穿。那時不知羽絨服是何物,到了刮風、下雪的時候,凍得直發抖,只能自己搓搓,跺跺腳,以運動來取暖。

不過,一年中也有最開心的時候,那就是過年。在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年代,盼星星、盼月亮的就是穿上新衣服,屁顛屁顛走在村裏,個頭都感覺高了一點。但衣服得愛護,因為得接力給弟弟妹妹穿。

以前的交通也不方便,就像木心先生在《從前慢》中寫道,“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不像現在出去都是電氣化的代步工具,那時每個人不管去哪,都只能“11路車”,練就兩條“飛毛腿”,平常信息溝通靠寫信,練就了一手好毛筆字。

童年的我,曾認為下過雨的小泥路是世界上最難走的路,門前的小溪流是最好玩的地方,跟著父母學插秧是最具挑戰的事,爬到別人家樹上偷摘到的桃是最好吃的桃;也曾因為沒有筆只能到學校路邊去翻撿舊的,因為學費不夠只能跟同學合看一本書;曾為了過年能有一套新衣服乖乖坐在教室裏認真聽講,為了找點好吃的偷偷地約小夥伴田裏烤花生;也曾羨慕農田裏的小青蛙,夢想能和它一樣,蹦到很遠的地方去,羨慕院子裏的大樹,夢想能快快長大,像它一樣強壯,不懼風雨。

童年的時光像流水般悄然度過,但童年的夢想又總是那麼放飛,那麼認真,它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記卻是無法泯滅的,始終為我提供追逐的方向。

記得一個夏天的傍晚,一陣大雨過後,母親忙著準備晚飯,父親在院子裏修理一把瀕臨罷工邊緣的椅子,我則拎了個小板凳坐在一旁寫作業,當看到題目是“我的夢想是——”時,我猶豫了,不知道該填什麼。

此時,那把椅子已經修理好了,父親正想喊我試試還有沒有問題,看我正對著作業發呆,走過來一看,又瞧了瞧一臉迷茫的我,笑了,我疑惑了,問到:“爸,像我們家這麼窮,夢想不是寫了也白寫嗎?”父親拍了拍我的頭,說:“傻孩子,我們家是貧窮,但不能因為貧窮就失去夢想。夢想啊,它就像天上的太陽,就算有時候會刮風下雨,烏雲遮蔽,它也會一直在,只是我們有時候看不見,所以不要擔心夢想會不會實現,有你就往上寫吧。”這夜,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變成了院子裏的一棵大樹,努力為我們一家遮風擋雨。

青少年

春風吹拂,改革悄然而至,轉眼到了青少年時期。

記得那時我經常在放學之後跟著爺爺跑到隔壁鄰居家,爺爺是去和鄰居爺爺一起聽收音機,並對新聞做一些討論,我是去找小夥伴玩,有時也會聽爺爺們的討論,多少有點耳濡目染。

那時收音機裏總是在報道什麼“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沿海開放地帶、沿江開放地帶和內陸省會城市為代表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之類的,雖然當時的我對這些還不是很理解,但從爺爺他們興奮的討論聲中可以聽出,改革開放的成果是令人喜悅的。

而與此同時,我也迎來了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是選擇跟其他人一樣進廠工作還是努力學習,爭取考上大學?那時候村裏考上大學的人不多,大家都覺得沒必要繼續上,到了年齡出去掙錢才是關鍵,因此很多同學都選擇出去打工,都說有個初中、高中學歷就夠了。

我站在門前,望著家裏不久前翻新的瓦房,由於早上下雨,還有好幾處在嘀嘀嗒嗒得往下漏水,沈默了,我想早日掙錢,讓家裏能蓋上樓房,但同時,我也不想放棄我的夢想,不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待在這小山村。

這時,上初中的弟弟恰好放學歸來,見我站在門口,高興的搭著我肩膀說:“哥,你今天在學校的演講可厲害了,我們老師都跟我們說了,以後我也要跟你一樣!”看著弟弟一副崇拜的笑臉,想起演講時神采飛揚的自己,想起兒時要守護一家的夢想,我豁然開朗,我決定繼續上學,努力考上大學!

父母都對我的決定表示支持,讓我不要有思想負擔,一時間,我感覺房子裏環繞著的嘀嘀嗒嗒的雨聲都變得異常溫馨。幾年荏苒,我如願考進了大學,成功農轉非,家裏的瓦房也翻新成了小樓房。

時代教育我們,青少年是祖國建設的生力軍,此時與我同齡的青少年們迎頭奮擊的勁正是高漲的時候。面對時代的要求、歷史的重任,我們樹立了崇高遠大的人生理想,珍惜芳華,努力勤奮地學習,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自己遠大的目標。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坑坑窪窪的鄉間小路越來越少,放眼望去,盡是一條條筆直的水泥路;我們的文化生活也不再局限於連環畫、小人書,21寸的彩電,各種樣式的雪糕,各種精美的漫畫悄然構架起了我生活的點點滴滴,我開始為以後的工作方向做出選擇,為以後的人生發展做出規劃。青春的夢,不像童年的夢那麼跳躍、那麼多變,它逐漸變得具體,然而也充滿活力。

海門常樂鎮,田園鄉村新家園。施敏2011年攝

中年

如今,已到中年,所謂“油膩男”,大概就是我頭頂不斷冒出的白頭發,眼周逐漸多出的魚尾紋,還有腰間日益堆積的遊泳圈。當然這僅僅是身體表面的變化,其實人到中年更主要的是心境上的改變。

這個時期,我已經喪失了單身歲月的自由與瀟灑,在這之前,我可以依靠別人,在這之後,而我要成為別人的依靠。面對父母,我是要承擔養老的子女,時刻擔心著兩對父母的身體健康問題,只希望他們能夠安然的度過余生,長命百歲;面對孩子,我是要樹立榜樣的父親,從小開始便希望給予孩子的是最好的,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更是不能勉強,只希望孩子可以少吃一點苦;面對愛人,我們是互相扶持的伴侶,不管是精神還是物質上,我們希望給予對方最大的支持,我們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在這座城市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能夠有一個安穩的家,我們希望余生能夠安靜從容的生活,遇到事情不必去依靠別人,自己是自己的依靠,中年的夢就是那麼現實。

2015年,海門港新區靈樹村,95歲的老奶奶笑著講述住進新樓房的故事。 黃建棟 攝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這40年來,對於我們的小家庭,我從兒子變成父親,我們一家從艱辛走向幸福,全家人的生活可以算得上富足,父母辦了醫保,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我和弟弟都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崗位,都在生活的城市買了房,不復兒時的天真夢幻,更多的則是趨於現實趨於安定。

對於整個社會大家庭,村裏隨著私家車的數量越來越多,道路越建越寬,不僅村與村之間被寬闊的水泥路緊密連接在一起,就連村莊裏大大小小的街巷也都完整的貫穿於一體了,統一的機械化生產代替了原先“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模式,人們的雙手得到了解放,家家戶戶門前都栽樹種花,樣式各異的小洋樓也拔地而起,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了顯著提高,“衣”的要求從縫縫補補變成時裝個性化,“食”的要求從填飽肚子變成吃出健康,“住”的要求從添磚加瓦變成舒適寬敞,“行”的要求從走出泥濘變成“說走就走的旅行”,改革開放給我們人民群眾帶來了太多的獲得感、幸福感與自豪感。

對於國家,我們祖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成果屢見新突破,從“跟跑”到“領跑”,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外交成績斐然,中國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感慨於國家的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日益豐富,世界矚目的成績來之不易,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明確,立意深遠,符合實際,我們是見證人,同時也是受益人。相信在我老去的時候,依然會對改革開放保持信心,對堅持中國特色道路保持信心,對我們生而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展望未來,我依舊豪情滿懷,夢想堅定!

來源:江蘇大走訪

作者:王小鵬(海門市發改委)

供圖:視覺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