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夢見母牛下小牛犢周公解夢的詞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我們就將迎來牛年。我們盤點了歷年攝影記者鏡頭裏留下的“牛”的蹤跡,與大家一同欣賞。

△ 2010年7月1日,海南儋州,農民趕牛回家。攝影/郭鐵流

△ 2010年10月13日,西藏林芝,一只牦牛從樹叢裏探出腦袋。攝影/新京報記者尹亞飛

△ 2012年11月,貴州畢節八寨村,餵牛的孩子。攝影/周崗峰

△ 2012年11月24日,貴州畢節燕子口鎮,放牛的孩子。攝影/周崗峰

△ 2011年9月,寧夏固原,單家集村牛羊交易市場。攝影/李飛

△ 2011年9月,寧夏固原,單家集村牛羊交易市場的村民。攝影/李飛

△ 2015年5月31日,新疆阿勒泰地區,轉場過程,一只小牛犢出生,母牛不停舔舐牛犢,幫助牛犢站立起來。攝影/新京報記者陳傑

△ 2012年11月25日,剛退伍的北京籍戰士徐文悅同路邊小牛犢打招呼。徐文悅來自北京東城區,2010年入伍,來到武警雲南省田蓬邊境檢查站,當上邊防戰士。資料圖

△ 2020年9月16日,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七夕廣場。鄖西縣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故鄉,也是七夕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承地。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 2013年3月21日,江蘇無錫華西村,一噸重的金牛。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2012年4月6日,頤和園,攝影愛好者們在昆明湖畔的銅牛旁拍攝光繪作品。攝影/新京報記者薛珺

除了山野樓廈,作為中華民族千百年農耕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牛”元素也經常出現在各類出土文物上,是文博館藏中的常客。

△ 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美在耕耘”現場,豐子愷1961年繪《慶豐收》。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3月14日。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品展/書畫展廳,王震《短笛無腔信口吹》。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美在耕耘”現場,明代,王珪《百牛圖》。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3月14日。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南朝(公元420-589年),畫像磚。1958年河南鄧縣學莊出土。該墓出土了各種內容的畫像磚,每塊磚的畫面具有強烈的立體感,線條流暢,是南朝繪畫的珍貴資料。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三國魏/西晉(公元220-316年),畫像磚(臨摹品),原物1972-1973年甘肅嘉峪關出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北齊,陶牛車,1955年山西太原壙坡出土。漢代的牛車多為地位較低之人乘坐或用來運載貨物。魏晉至盛唐,牛車因行駛緩慢平穩、車廂寬大舒適而成為上層統治者的主要出行工具。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首都博物館基本陳列“古都北京”部分,戰國,青銅三犧鼎。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首都博物館基本陳列“古都北京”部分,唐代,銅牛。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西漢,七牛虎耳青銅貯貝器,1955-1960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商王武丁時期,“婦好”青銅三聯甗。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戰國楚,錯銀臥牛青銅鎮,1956年安徽壽縣出土。青銅鎮是用來壓古人跪坐的席子四角的用品,完整的一套為四枚。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萬年-5萬年),原始牛犄角。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商王武丁時期,“有出虹自北飲於河”刻辭蔔骨。這是一塊牛肩胛骨。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戰國,狼噬牛紋金牌飾,1972年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登出土。這件牌飾用黃金制成,牌面上壓制出四狼噬牛的紋樣。畫面整個場景充滿了緊張、野性的氛圍,屬於中亞草原藝術風格,而對稱布局的畫面則又帶有中原藝術風格,該器物體現了不同文化的交匯與創新。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攝影 新京報攝影圖片部 編輯 陳婉婷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