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父親砍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春節假期,我在追劇——《山海情》。

相信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為什麼電視劇的結尾,在湧泉村全村遷居閩寧鎮的大好日子,要把開頭負責“移民吊莊”的張樹成書記“寫死”。

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張樹成的原型李雙成確實是在工作途中殉職的,電視劇真實地還原了當時扶貧幹部的經歷。

圖源:《山海情》

除了張樹成,《山海情》中很多人物都能找到原型。

黃軒扮演的馬得福,原型是福寧村原村支書謝興昌。謝興昌回西吉縣老家動員鄉親們搬遷時,專門到附近的農場掰了4個玉米棒子、4個高粱穗子,讓老家的鄉親們知道要搬來的這個地方有水,能種活糧食。

姚晨扮演的吳月娟,原型是福建省扶貧辦原主任林月嬋。林月嬋先後到寧夏40多次,紮根寧夏工作10年,2015年被評為“感動寧夏十大人物”。

祖峰扮演的白校長,原型之一是福州市十八中女教師李丹。2006年,她瞞著父母報名支教,赴隆德縣第二中學擔任初中歷史老師。2008年1月,支教期滿回到福建的李丹,被確診患上了白血病。但她依舊牽掛著西海固的孩子們,她在病床上留下的最後的話是“把剩余的醫藥費捐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吧”。

2019年3月,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原隆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在上課。圖源:王鵬|新華社

今天來介紹一下教授菌草知識、帶領大家種雙孢菇的淩一農教授的原型——林占熺。他被稱為世界菌草之父,不僅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種菇脫貧,還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1 希望的種子

1943年12月

林占熺出生在福建連城一個貧困的農村

那時,即便農民們終日辛勤勞作

也只能勉強果腹

艱苦的生存狀態

讓林占熺從小就認識到糧食的重要性

學生時代

當聽到蘇聯科學家米丘林把蘋果樹北移

讓不少農民增收獲利的故事時

這個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

在心裏悄悄種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黃覺扮演的林占熺在跟村民們講授種植雙孢菇的技術。圖源:《山海情》

經濟困難時期

林占熺看到同鄉的人們缺少糧食

只能用芒萁等野草摻進面粉米糠裏充饑

這更加堅定了他學習科學技術

改善農民生活的願望

高考填報誌願的時候

他全部選擇了農業院校

最終被福建農學院錄取

1968年,林占熺畢業了

3年後調到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

從事食用菌研發和生產

後來又被調回母校福建農學院

從事行政工作

成為全校最年輕的處級幹部

也是在同一時間段

——上世紀70年代

我國開始從國外引進椴木栽培香菇的技術

食用菌成為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與致富一起來的

還有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福建長汀縣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當地貧困狀況十分嚴峻

能夠種香菇的樹都被砍光了

1983年初春

林占熺隨同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

本來以為是一趟“例行公差”

沒想到他的人生從此改變

2 一把小草

在長汀,林占熺看到了懸河

因為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嚴重

這裏的“懸河”比兩邊耕地高出近兩米

就像一條沙石築成的渡槽

梗在林占熺的眼前

與“懸河”相伴而生的是

流域兩岸“耕地沙化、生態惡化、生活貧化”

1985年衛星遙感監測顯示

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

占全縣面積的31.5%

最嚴重的地區山光嶺禿,草木不存

夏天陽光直射下

地表溫度可達76攝氏度

人稱“火焰山”

可謂“山光、水濁、田瘦、人窮”

治理前,水土流失嚴重的長汀縣策武鎮南坑村。圖源:新華網福建頻道

砍樹種香菇還沒讓長汀人民富起來

水土流失卻先加劇了當地的貧窮

林占熺憂心忡忡,他思索著

如何一箭雙雕

把救窮與修復生態一起解決

回想起兒時用芒萁和面烙餅吃的經歷

再加上曾在真菌研究所工作的經歷

林占熺不禁想到,可否“以草代木”

用芒萁替代樹木栽培香菇

這趟閩西之行

改變了林占熺的人生方向

回到單位後

他辭去了福建農學院的行政工作

回到研究所開始專心研究

“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

不過,這項工作一開始就面臨了

“五無一有”的窘境:

無現成經驗可借鑒

無“正式研發單位”可申請立項

無可供研發的實驗室

無研發資金與設備

無足夠的研發時間

有的只是一腔熱血和奇思妙想

林占熺後來回憶道:

“記得是借5萬元建的實驗室

相當於當年一家人月收入的500倍

把家人和朋友都嚇著了

也把自己逼到墻角了”

總之,硬著頭皮也要上

沒有實驗設備

他自己尋找最簡易的“替代物”

用飼料粉碎機

將選中的芒萁粉碎作為培養基

從廢棄的自行車上取下鋼線

磨光後作為接種針

從其他實驗室借來了20支玻璃試管

用於培育菌種

每時每刻都關註著眼下這些芒萁

能不能長出香菇、毛木耳、白木耳……

研究菌草技術的林占熺。圖源:新華社《講述•中國故事》

3年後,1986年的一個深夜

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來的香菇

在試驗瓶裏破土綻放

在成千上萬種野草中被選擇的“這把草”

真的長出了香菇

一扇全新的大門被開啟了

3 一箭多雕

此後,林占熺帶領團隊進行標準化的系統選育

根據太陽能利用率、內生固氮菌、

根系、生長速度、植株情況

以及營養、抗逆性等一系列標準來選擇植物

目前,篩選、培育出來的菌草植物多達45種

可以滿足55種食藥用菌的栽培需求

一門新的學科——菌草技術也就此誕生

林占熺被稱為菌草之父

菌草技術的成功發明

減少了木材砍伐量

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性難題

僅“以草代木”栽培香菇一項

全國每年就可少砍樹2000萬立方米

與此同時,林占熺團隊還在長汀進行了試驗

發現菌草在護坡固堤、保持水土方面

也顯現出獨特的優越性

1997年起

團隊開始在寧夏彭陽縣的荒漠地上試種菌草

為治理黃河做準備

現在,菌草更多地被運用到生物質能源

——發電造紙

以及新材料開發等領域

正如林占熺所說

“草是人類生存發展重要的原料

菌草目前主要用於農業

今後它更重要的應用是在工業上”

不過在當時

菌草技術更多被運用到脫貧致富上

1988年,林占熺赴福建尤溪推廣菌草技術

他幾乎踏遍了尤溪的所有村落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

林占熺免費舉辦120多期菌草技術短期培訓班

尤溪的農戶們也十分積極

參加聽課的人數將近2萬

林占熺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

“有時候晚上就睡在肥料倉庫

蟲往身上爬

我就用羊毛衣把脖子裹起來

肥料味道還很熏人

但是聽到農民積極性高

整個晚上都是粉碎菌草的聲音

我聽得心裏很舒服”

到1995年

選擇“以草代木”種菇的農民

從最開始27戶增加到4236戶

遍及14個鄉鎮112個村

當年完成584.3萬袋菌

農民純收入達到899萬元

戶均增收2122元

山裏農民點著少見的百元人民幣

高興萬分:“照這樣下去

我們一年脫貧,兩年致富

三年蓋房子,四年討媳婦就有可能了!”

菌草技術成了反貧困的“奇兵”

2019年6月,林占熺在福建三明市將樂縣的菌草靈芝示範基地查看村民利用菌草種植培育的靈芝。圖源:林善傳|新華社

林占熺的聲名很快傳到了國外

1993年,一位美國農場主找到林占熺

表示以一個月8000美元的工資

邀請他到美國發展

這份工資是林占熺當時工資的1000多倍

要知道,為了發展菌草技術

林占熺欠下了數萬元債務

但他依舊選擇留在國內

在他心中,幫助萬千農民脫貧致富

是一件更有意義的事情

於是,林占熺拒絕了邀請

繼續將他的菌草技術帶到中華大地更深處

4 幸福草

1996年9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

作出推進東西對口協作的戰略新部署

其中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

1997年4月,福建寧夏對口扶貧協作會

決定將菌草技術列為幫扶寧夏項目

菌草技術延伸到了寧夏

林占熺和助手帶著6箱草種來到寧夏

他們首先在彭陽開展菌草技術示範推廣

當時彭陽縣不僅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氣候條件也與福建截然不同

生態環境相當脆弱

經過實地考察之後

團隊選取當地的廢棄窯洞發展“窯洞種菇”

並利用彭陽豐富的農作物稭稈、

勞動力充足、海拔高且氣候幹燥等優勢

創造性地提出錯開福建主產區的出菇季節

生產反季節菇類的想法

在林占熺團隊的帶領下

菇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一位張姓農戶50平方米的蘑菇收入

比以前27畝小麥的收入還多

“福建菌草”在寧夏成功紮根

彭陽縣的成功

讓兩省(區)對菌草扶貧充滿信心

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永寧縣閩寧村(今閩寧鎮)

打算在閩寧村建立菌草技術扶貧示範基地

2020年3月18日,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雙孢菇栽培示範基地,農民在采摘蘑菇。圖源:王鵬|新華社

1998年春天

林占熺帶著技術員來到閩寧村

《山海情》開始上演

他將技術人員分為9個組

分別承包9個村民點的菌草菇生產

正如電視劇裏所演繹的

為了免除村民們的後顧之憂

團隊與當地菇民簽下了

《菌草技術扶貧全程承包協議》

不但承諾無償提供菌草專利技術用於扶貧

還承擔技術和市場風險

閩寧村豐收的蘑菇

都通過工作隊聯系的銷售渠道銷往上

海、西安、蘭州和廣州等地

截至2011年

閩寧對口幫扶菌草項目

累計培訓菇農4.85萬多人次

1.75萬戶農民受益

菇農年均純收入6000多元

至今,當地還流行一首歌謠:

“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

電視劇中,村民們收獲了雙孢菇。圖源:《山海情》

此後,菌草技術又被列為福建智力援疆、

對口幫扶重慶三峽庫區、科技援藏項目

被推廣至全國31個省份500多個縣市區

為成千上萬農民增加了收入

林占熺也先後獲得“全國扶貧狀元”

“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等

5 走出國門

1992年,菌草技術開始走出國門

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1994年,菌草技術入選“南南合作”項目

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

“中國與其它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

1995年,被外經貿部列為

援助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項目

林占熺還為菌草確定英文名“Juncao”

有人擔心外國人不明白此為何物

林占熺說:

“看不懂沒關系,那他就來學吧”

“我就是想讓世界知道

這是中國人的一個發明”

1996年,林占熺團隊赴

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

在東高地省推廣菌草技術

當時,當地大部分地區

還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部落階段

林占熺團隊沒有退卻

他們因陋就簡,因地制宜

使菌草落地生根

林占熺在海外推廣菌草技術。圖源:新華社《講述•中國故事》

由於長期過勞

在推廣菌草技術的途中

林占熺心臟病復發

心臟停跳了十幾秒

幾度昏迷

駐地附近沒有正規醫院

一時找不到醫生

他認為“伸手就能摸到墓門磚了”

可醒來後交代的第一件事還是

關於菌草基地的建設項目

團隊後來利用當地野生菌草

栽培出各種食用菌

林占熺自豪地表示:

“宣告成功的時候

當地開了五千多人參加的慶祝大會

升起五星紅旗,奏響《義勇軍進行曲》”

為了表達對林占熺團隊的感激之情

巴布亞新幾內亞將菌草

稱作“中國草”或“林草”

在南非

團隊開展菌草技術基地建設與產業化扶貧

創建了“基地+旗艦點+農戶”的模式

短短幾年時間

在南非誇那爾省建起了32個菌草旗艦點

為了確保菌草技術進村入戶收到實效

林占熺對技術流程進行了簡化

讓農戶們

“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

許多當地婦女七天內就能出菇收款

不僅賺到了錢,還給下一代帶來好生活

她們第一次收獲蘑菇的時候

都是又是唱歌,又跳舞

在萊索托等國家

團隊為小農戶創造了“10平方米菇場”模式

僅用10平方米土地就可年產1.2噸鮮菇

失地農民、城市貧民也有機會參與生產;

在森林植被銳減、水土流失嚴重的

“千丘之國”盧旺達

中國菌草同果樹、玉米和大豆等

間作、套種以保持水土

被盧旺達農業委員會在全國大力推廣

截至2019年底

林占熺團隊已將菌草技術推廣至106個國家

菌草中心舉辦了202期國際培訓班

培訓學員7951名

在巴新、盧旺達、斐濟、萊索托、南非等

13個國家建起菌草技術培訓示範中心和基地

6 家人的付出

在推廣菌草技術的路上

林占熺經受了很多磨難

在尤溪縣工作時

他每天工作14-16個小時

不論嚴寒酷酷暑,終年奔波授藝

他的愛人說他是“特殊的一塊鋼”

即使生病也不肯躺下休息

每次出差回來

行李中最多的也是與草有關系的東西

1989年,林占熺乘坐長途客車回福州

半路上客車忽然失控翻滾下山溝

他摔斷了兩根肋骨,當場不省人事

術後,醫生要求他起碼在醫院療養、觀察7天

但一想到“自己的時間就是農民兄弟的金錢”

他待了4天後就趕緊出院

忍著劇痛又跑到尤溪縣

林占熺的家人也為他的菌草技術付出很多

上世紀90年代

為了讓貧困山區的人們盡早掌握菌草技術

林占熺把剛剛研究生畢業

分配到省農辦研究室的弟弟林占華拉進團隊

正當菌草技術如火如荼推廣的時候

噩耗傳來

弟弟在安溪縣指導菌草栽培時遇到鍋爐爆炸

不幸身亡

林占熺的父親強忍悲痛安慰他:

“過去舊社會

你們兄弟六個人都可能因為抓壯丁死在戰場上

就當弟弟在戰場上犧牲了”

林占熺的弟弟林占華。圖源:海峽衛視

“我不能因為弟弟的不幸停止我的工作

相反,我要做得更好

才對得起為菌草事業獻出生命的弟弟”

在林占熺的菌草事業受到重大打擊之時

最小的弟弟林占森加入了他的研究團隊

二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在發展中國家

多年春節未能與家人團聚

大女兒林冬梅放棄在新加坡的優厚待遇

回國加入父親的團隊

負責照顧其衣食住行

二女婿辭去了科技公司的高薪工作

連續八年奮戰在內蒙古阿拉善防風固沙最前線

連林占熺的外孫女都表示

長大後要加入菌草研究團隊

與外公一起工作

種植菌草,造福人類

已經成為一家三代人的共同理想

7 沙漠變綠洲

如今,古稀之年的林占熺

依舊奮戰在一線

在幫助農民們脫貧致富後

他對菌草事業寄托了更遠大的目標:

種下“黃河千裏菌草生態屏障”

讓黃河水早日變清

為了實現這個願望,

他癡迷於尋覓各種草種

終於在國外發現了具有良好生物特性的新草種

其根系長約9米,零下溫度可越冬

唯一的弱點就是繁殖能力較差

林占熺如獲至寶

小心翼翼地把這一草種帶回國

開始悉心培育

經過兩次悉心培育,他成功了

2013年4月,林占熺帶著新草種來到黃河

來到內蒙古阿拉善盟的烏蘭布和沙漠東緣

開展種植菌草固沙防沙的研究

這片地區是我國水土流失八大沙漠之一

四大沙塵暴發源地之一

也是全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85公裏的河段

每年流入黃河的沙達1億噸以上

2015年6月6日,林占熺(右)在內蒙古磴口柳拐沙頭指導菌草防沙固沙。圖源:《新華每日電訊》

林占熺團隊先後對11種菌草草種的

不同特性展開了研究

從中選出“巨菌草”“綠洲一號”

作為這次菌草治沙試驗的主要草種

這一時節正是北方沙塵暴頻發的日子

剛種下的菌草立即遭到風沙的嚴峻考驗

僅5月18日到7月21日

試驗區就相繼遭遇了8次8級以上的大風沙襲擊

平均每8天一次

沙暴過後

剛剛長到20厘米左右的菌草幼苗

或被折斷,或被掩埋在風沙之下

林占熺帶領團隊逆風而上

艱難地爬上沙丘頂端

測量風速,研究對策

最終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和風沙規律

采用了菌草與草籬結合的防風防沙新模式

大大降低了沙暴對菌草幼苗的損害

此後采用育苗移栽和機械化種植的方法試種

一天可以種植巨菌草32畝

工效明顯提高,發芽率提升至75%

林占熺激動地說:

“這麼惡劣的環境下都能成功

在其他地方也一定能推廣開來”

2019年7月,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一處沙灘上栽種的用於防風固沙的菌草。圖源:林善傳(無人機拍攝)|新華社

貧瘠黃色的荒漠上

“長”出了綠洲,固住了流沙

2017年

來自多所院校的50多名專家學者

對菌草成長後改善沙地微生物

及相關成分做了研究監測

發現有機質含量增加了58.97%!

專家們一致建議

在黃河沿岸適宜地區大規模推廣菌草種植

2019年9月

內蒙古阿拉善菌草治沙基地的試驗結果顯示

菌草成功固定了沙丘

鮮草畝產量平均達15噸

一畝地產出近4500元

林占熺並沒有停止腳步

依舊為推廣、改進菌草技術奔波

他的行動正表明了他一生所求

“今生今世能做一件對人民有益的事

我滿足了

我願為菌草獻出我的一生”

來源:瞭望智庫(ID:zhczyj),文 | 謝芳 蘇文軍

本期編輯:蔣川、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