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原版夢見剪樹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祝淳翔

地處滬西的華東師範大學素有“花園學府”之稱,校內有條麗娃河,因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們的集體記憶,故被視為校河。然而關於麗娃河得名之由來,卻有著種種傳說,版本不一,莫衷一是。

華東師範大學的麗娃河

1999年,上海“老克勒”孫樹棻在《上海的最後舊夢》書中稱上世紀20年代初,有一個叫何塞·馬利奧·費爾南德斯的西班牙僑民在北新涇以東低價購買荒地,造了一座“度假村”,取名Rio Rita。Rio是西班牙文中的河,Rita是女性名字,若是意譯便是麗娃河。2003年,女作家素素在其隨筆集《前世今生》裏稱此“夏令俱樂部”,是第一次大戰後西僑婦女栗妲在滬西原吳淞江廢棄的河身東老河之濱興建,取西班牙文“河”(Rio)之意,故而定名。2008年,格非《師大憶舊》文中則除了重復麗娃栗妲村與西班牙僑民緣河而居的傳聞之外,還提供了“更富戲劇性、流傳更廣”的另一個版本,說有位叫“麗娃”的白俄女子因失戀而自沈河中,“麗娃河”由此得名。其他更多版本,此處不贅。

事實上,只消翻閱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第九章,見到留學法國的“萬能博士”杜新籜的誇誇其談,就可知所謂西班牙僑民、西僑婦女之類純屬虛構:“我知道有幾個白俄的亡命客新辟一個遊樂的園林,名叫麗娃麗妲村,那裏有美酒,有音樂,有舊俄羅斯的公主郡主貴嬪名媛奔走趨承;那裏有大樹的綠蔭如幔,芳草如茵!那裏有一灣綠水,有遊艇!——噯,雪白的胸脯,雪白的腿,我想起了色奈河邊的快樂,我想起了法蘭西女郎如火一般的熱情!”

註意到《子夜》這部現實主義的“劃時代巨制”(朱自清語)初版時有英文副標題: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表示寫的正是1930年的中國羅曼史。也恰是在這年元月6日,上海的一流豪華影院大光明大戲院引進美國原版歌舞片《麗娃栗妲》,掀起了一股觀影熱潮。電影改編自1927年的同名紐約百老匯音樂劇,由男星約翰·鮑爾斯、女星琵琵·但妮兒合演,由雷電華影片公司於1929年9月隆重推出。

1930年6月(據1930年8月27日《小日報》刊重樓《記麗娃栗妲村之遊》:“此村經西婦柯羅萊盤得後,開幕已兩月餘。”),憑借《麗娃栗妲》電影熱映的余熱,滬西曹家渡附近有位白俄婦人辦起一處度假村,取名Villa Rio Rita。8月16日,中國攝影學會主辦的《攝影畫報》第251期以類似記者專訪的形式,首度向廣大市民介紹了這處新興景點,其中稱:“近來時髦青年男女互相傳說,滬西有優美之樂園,至為幽靜,名曰麗娃栗妲Rio Rita,蓋取自電影名片之名耳。”還提及其原名、地址:“流麗得快樂宮,原名VILLA RIO RITA,以譯名者不善迎會滬人心理之故,遂廢現成之‘麗娃栗妲’而以‘流麗得’為代,地處極司非爾路之底,梵王渡橋之堍。客之遊村者可由靜安寺路經過約翰大學而至兆豐花園動物院門口,過梵王渡滬杭鐵路橋,經中山路大橋,約行數百步,即至該村自設之碼頭”,並稱“該村舊主,原為一華人之私產,後以營業失敗,轉售於柯羅萊夫夫人即今之主人也”。

畫報上同時刊出多張照片。其中有一處小碼頭,顯示有牌子或旗幟掛在樹枝間,依稀可辨其上印著規整的拉丁文字VILLA RIO RITA, No.1 JESSFIELD ROAD(麗娃栗妲村,極司非而路1號)。此外,還有幾張照片顯示村口的狹窄水泥小徑、沿河的藤制桌椅、供遊客使用的小艇等。透過字裏行間可知,“麗娃栗妲村”這個中文名稱,是記者擅作主張替那主人改的。平心而論,這名稱直接與電影譯名掛鉤,自是要比拗口的“流麗得快樂宮”更易普及。且多年以後,已無人記得此村原有的譯名了。

下周《攝影畫報》依舊報道麗娃栗妲村,刊出女主人的大頭照,以及三個西方女子在小艇上蕩舟的照片。無獨有偶, 8月23、24兩日,英文《大陸報》亦刊有廣告介紹Villa Rio Rita,稱此地是一流餐廳,提供早餐、午餐(tiffin)、晚餐,以及俄式冷盤(Zakuska);還有露天遊泳,劃船,釣魚,每周六有茶舞,並稱此地之妙,不言而喻。

再下周的8月底,《攝影畫報》繼續報道在幾天前的24日,攝影學會於成立五周年之際,組織眾多會員搭乘35輛汽車,浩浩蕩蕩共赴麗娃栗妲村舉辦郊野聯歡大會的前後經過。論規模之大,前所未有。與會者除了美女名媛,當以新聞記者攝影家畫家為最多。那天,《申報》副刊編輯黃寄萍也去了,3天後其《麗娃栗妲莊聯歡記》刊於《申報》,其中稱“麗娃栗妲莊”主人為俄國可魯勒夫,與之前攝影畫報記者所提“柯羅萊夫”應是同一姓名的音譯,若還原成俄文,估計是Королёв,今通譯科羅廖夫,估計是她的夫姓。

總的來看,這地方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了地處僻地有野趣,還能劃船、垂釣、跳舞、打小型高爾夫球,足夠使周邊並不富裕的西方僑民有一個開銷不高卻可盡一日之歡的好去處。然而資本投入並不算高,給主人打工的也都是些貧苦的白俄。這麼一來,《子夜》裏所謂有“舊俄羅斯的公主郡主貴嬪名媛奔走趨承”,就未免信口開河了。

或許茅盾真沒有實地踏訪過麗娃栗妲村,小說裏的描寫得自道聽途說,抑或報章新聞。而說起實際經驗,新感覺派作家穆時英、黑嬰都親自去遊覽過。尤其穆時英筆下多次提及麗娃栗妲村,如短篇小說《公墓》《黑牡丹》《被當作消遣品的男子》,以及長篇小說的片段《上海的季節夢》。從其紀實散文《麗娃栗妲邨》裏可知某年端午節,作者與女朋友珮珮赴此一遊:“我們在初夏的和風裏,到了郊外。渡過了蘇州河,是一條很長的小徑,旁有柳樹,柳條直拖到地上。走完那條小徑,便看到一片草地,一道河,一座紅屋子,一個音樂臺,還有白的桌布,黑的咖啡,一溜婆娑的老樹,一些夢。”這分明是將眼中所見,形諸筆端。後文還提及兩人在麗娃栗妲河上共劃一艘雙槳遊艇,直到月亮升起才回,穆時英寫道,“那月亮頂在前面劃船的俄國人的腦袋上面,他生了銀發,劃著兩支銀槳”。頗有詩情畫意之美。

令人意外的是,其實沒過多久,原先由那俄國婦人經營的這項事業就易主了。1930年10月25日,英文《大陸報》刊有啟事,宣告此地自10月1日起已由惠爾康咖啡館(Welcome Cafe)主辦人(proprietors)接手。經查,顧周二位本名為顧文彪、周星發。

經過多月重新裝潢,並請周世勛從旁擘劃,麗娃栗妲村已整飭一新,於1931年7月隆重開幕。以後疊經風雨,挨到1937年第二次淞滬會戰爆發,遭到日軍炮火襲擊後荒廢。

至於麗娃栗妲河之得名,便緣於麗娃栗妲村,如邱竹師《我眼中的麗娃栗妲河》(《中南雜誌》第1期,1931年5月15日出版)解釋稱:“在吳淞江梵王渡的西北有一條長不上半裏的不通潮水的河,它的名字麗娃栗妲,是我們給它取的,為了在它的南端有一個公園樣子的遊散場合名叫麗娃栗妲的緣故。”又見程魯丁《麗娃栗妲河畔之大夏大學》(《新聞報》1931.6.18),題目即開宗明義。今按邱氏即歷史學家邱漢生,程魯丁則在日後成為新疆問題專家,二人當時均就讀於大夏大學國文系。兩個月以後,程魯丁撰《麗娃河畔記遊》(《新聞報本埠附刊》1931.8.24),已將之簡稱為麗娃河。

再來說說華東師大前身大夏大學的選址問題。

據大夏大學創辦人之一歐元懷《大夏大學校史紀要》(《文史資料選輯》1982年第38輯)記載,1928年大夏的學生已達六百多人,膠州路房舍不夠用,特別是理科實驗室和圖書閱覽室過於狹小,必須遷地,於是從1929年3月起陸續在中山北路梵皇渡購置基地二百餘畝,1930年1月起在此興建校舍,同年9月第一期建築竣工,學生全部遷入。

又據1930年9月29日出版的《大夏周報》第87期(第七卷第一號)報道《榮宗敬慨捐西河》,其中提及:“西河在校址西界,鄰接運動場,寬四五十尺至七八十尺,上源小溪一泓,繞流自校址北面,下遊經過名地麗娃栗妲(villa rio rita)直趨蘇州河。”至1931年3月4日,滬上各大報《申報》《新聞報》《時報》《民國日報》發通稿正式公布這則消息。

今分別找到1931年4月日新輿地學社版《上海新地圖》(蘇甲榮編制)、1934年1月上海市工務局版《上海市全圖》,兩相對照可以發現一處重要細節:

此前大夏大學的校址位於一條呈“乃”字型河流的東邊,此後校園已向北、向西擴張至大片河域。顯然,最初的大夏西河,似指整條“乃”字型河的東段而言,當時河上尚有一段小溪,自西南向東北繞過校址北端,向南流向蘇州河。然而無論當時如何界定,《大夏大學校史紀要》裏已將整條河統稱為麗娃栗妲河。

翻開1956年7月《普陀區圖》,可知今日的麗娃河在當年被標為東老河,與此同時,如今校內文科樓前幾近幹涸的“荷花池”(正式名稱為赤水河),當年雖已被改造得又細又窄,卻仍舊與東老河連著,兩者的交匯點便是今日的夏雨島。

起初報上有人認為villa應譯成“莊”。至1934年,中華書局請沈伯經、陳懷圃編撰《上海市指南》,其中第三編“上海生活”第四章“遊覽娛樂”之“丁、公私園林”項下有所謂“麗娃莊”,翻到裏頁,則是介紹“麗娃栗妲”:“在滬西曹家渡,遠絕塵囂,為新開辟之遊憇地,結構雖簡,入門草坪如茵,洋樓數椽,小池紆繞,植樹成屏,豢鵝三五,紅掌泛綠波,亦繞詩意;有輕艭供蕩槳,夏令可飲冰,每當炎威稍戢,晚霞正濃,散步其中,直忘時在溽暑,身在市廛也。”看來已為惠爾康老板改造得卓有成效。至1937年6月,此地已由虞洽卿題名為“麗園”,還在19日辦了一次開幕酬賓晚會,具見貓庵(黃轉陶)《麗園嘉會記》(《金鋼鉆》1937.6.21)。

今按,Rio一詞在西班牙語裏意為“河流”,那麼將麗娃栗妲莊簡稱麗娃莊,不覺得違和麼?正如翻譯家任溶溶在短文《說麗娃河》(《新民晚報》2015.7.10)中所質疑的:“Rio在葡萄牙、西班牙文裏相當於英文的River。所以麗娃麗妲照說應該譯成‘栗妲河’。把‘麗娃麗妲河’簡稱作‘麗娃河’,那就是‘河河’了。”任先生的話雖有道理,但他實在是誤解了。因為從來沒有一條河叫作Rio Rita,換言之,Rio Rita並非河名。

這裏不妨分享一下《麗娃栗妲》電影故事梗概:美國南方德克薩斯州騎警吉姆·斯圖爾特(約翰鮑爾斯飾演)渡過美墨邊境的格蘭德河(Rio Grande),喬裝打扮成墨西哥人,試圖剿滅當地臭名昭著的悍匪Kinkajou(“蜜熊”)。孰料剛到墨西哥,他就愛上了管理大農場的愛爾蘭-墨西哥混血女孩栗妲·福開森(Rita Ferguson,琵琵但妮兒飾演),而其兄羅貝托形跡可疑,貌似就是吉姆要找的罪犯。與此同時,俄國貴族兼賭場老板拉文諾夫將軍亦以告發其兄相威脅,試圖占有栗妲,但她最終還是選擇與吉姆在一起,即使在發現他的“騙局”之後。最終謎底揭曉,悍匪“蜜熊”竟是拉文諾夫。可謂善惡有報,皆大歡喜。

而影片之所以叫Rio Rita,乃是因為一首同名歌曲。歌詞寫道:

Down by the river Rio Grande

On silver sand, that's where I found you

And now my heart's at your command

Want to be near your hand, lingering round you

Your love like mine, it has no returning

Give me one sign, tell me you are yearning, learning

Rio Rita

Life is sweeter, Rita, when you are near

Rio Rita

Life's completer, Rita, to hold you, dear

All I ask from above

Is one day your lips will say “I love you”

Rio Rita

Senorita, here is my heart

後面兩段歌詞是“副歌”部分,唱時需重復。

顯然這是一首韻腳規整的情詩,是由男主角唱給女主角聽的愛的表白。此處Rio Rita不能譯成栗妲河,原因就在於它實際上是押了頭韻的,對心上人的昵稱。因此只能音譯。1935年,這首歌由百代唱片公司翻錄成中文歌曲,由歌手江曼莉演唱,中文譯者是百代公司歌曲部主任安娥。歌詞中的“Rio Rita”果然如此處理:

在麗娃河邊碧水濱,

白沙美如銀,此處遇著您,

那愛慕占據我的心。

誓兩情長相聚,形影不分,

願愛情常永遠永遠無盡。

要互報好佳音,佳音隨時相聞。

麗娃栗妲,此生何幸,栗妲,得您親近。

麗娃栗妲,三生有幸,栗妲,與你相親。

願天留此心。有一天,你說道,我真愛您。

麗娃栗妲,你知道嗎?報我佳音。

同原作相比較,中文歌詞還原度頗高,唯其中第一句與原文並不相符,但這與其說是美麗的誤會,毋寧說是譯者為了適應中國聽眾的口味而采取的本土化改編。從此麗娃河三字便不脛而走,經過電臺廣播、舞廳伴樂等不斷流傳,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然而事過境遷,久而久之,人們忘記了麗娃栗妲村與河的得名由來,真相逐漸被種種荒誕不經的傳說之霧所籠罩,幾乎湮沒無聞。

責任編輯:於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