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新蓋豬圈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邯鄲日報-邯鄲新聞網

12月3日早晨6:30,天剛蒙蒙亮,邯山區河沙鎮小堤村村民王瑞周、梁彩民夫妻倆的農家小院裏,像往常一樣已冒著騰騰熱氣和“梁嫂發糕”特有的香甜。經過前一天晚上的發酵,再加上精挑的棗塊和面、揉面、上蒸籠……一鍋鍋香甜的發糕相繼“起鍋”,再用自家種的綠色蔬菜和新鮮食材準備中午的“農家院”大鍋菜,以備招待提前預訂的顧客。

時至中午,一撥撥顧客不約而同地購買這裏的“梁嫂發糕”,順帶將這個農家院裏種植的不上化肥的綠色蔬菜、自制的紅薯粉條、獨特的黑小麥面粉也一並裝進購物車。

這個普通的農家院,從過去的“陰雲密布”到如今的“陽光明媚”,是邯山區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幫助和兩位平凡人的勤勞奮鬥,讓他們過上了幸福生活。

丈夫王瑞周曾是電影放映員,雖然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給予補貼,但他們家的生活仍很困頓,曾多次向區、鎮反映問題,兩人常愁容滿面,心情郁悶。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是紓解群眾心結的關鍵。邯山區區、鎮、村三級幹部主動包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主動走進他們的內心,用心與他們交流,從根本上解決他們反映的問題和實際困難。相關部門和鎮、村幹部實地走訪後,為他們量身定制了創業致富方案:靠著農家手藝,做些農家風味的美食、農家菜、農家飯,讓城裏人到農村來消費,讓農家人的日子富起來。

借著小堤村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村裏搬走了王瑞周家門前的“三座大山”——垃圾堆、廁所和豬圈。整潔的水泥路直通門口,青青的綠化帶生機盎然;曾經進家時僅有一條小窄巷,如今4條寬闊的水泥路縱橫相連。環境好了,遊客來了,兩人開始琢磨用農家手藝,借棗鄉之名,蒸發糕,賣棗糕。“咱不能光靠著黨和政府的救濟,得靠自己奮鬥過上好日子。”王瑞周說。

農家手藝加上500年古棗樹的大棗,蒸出的發糕別具風味。他們用的都是自家耕種的小麥磨成的全麥粉和面和制作酵母,用上等的紅棗做成棗泥當輔料;不用機器壓,發糕和饅頭都是一個一個用手揉出來的。

冬天天冷,餳面時間長,他們夫妻就早上4:30起床,磨面、和面、揉成團、洗炊具、上鍋蒸……由於雙手長時間浸泡在水中,風一吹就裂開了口子;有時忙起來下午三四點才吃中午飯,可他們樂此不疲,人雖瘦了,精氣神卻好了。

發糕、棗糕、棗饅頭、黏面窩頭、豆包……一鍋鍋發糕就是發家致富的希望,“梁嫂發糕”的品牌也隨之叫響。

在政府支持鼓勵下,他們又辦起了“農家院”大鍋菜,建起了“梁嫂農場”,綠色蔬菜、農家棗糕、純正紅薯粉條、黏面、高粱面、紅薯面、黑小麥粉……經營的項目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網上網下都很暢銷。尤其是春節前,預訂饅頭、花糕、棗窩窩等更是絡繹不絕,平均年收入10萬元左右。

王瑞周、梁彩民夫妻倆自己富起來了,也不忘為社會公益。他們發起了“撿煙頭換發糕”環保公益活動;每逢重要節日供村裏70歲以上老人免費用餐;為疫情防控主動捐款……現在的“忙”,與過去的“忙”,有著本質不同。“過去是虛擲年華,現在是不負韶華。”王瑞周笑著說。

聞香下馬三百裏,口碑飛傳十萬家。農家院、梁嫂發糕已走出了村子,並帶動了其他村民致富。如“棗之源”小堤大棗、小堤手工米線、古棗酒、八大碗等小堤村生產的商品也被帶火了。

今年,他們在村東又蓋了新房,計劃安裝乒乓球臺、建民宿,作為休閑觀光和健身鍛煉場所。對於未來,他們夫妻倆還有著更美的憧憬:“東邊新蓋的房子供遊客居住和休閑健身,現在西邊的‘農家院’做大做強,建好小菜園、小果園,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采摘,東西兩側相互輝映,並帶動全村發展無公害果蔬種植,有棗、有花、有果、有菜,讓咱農家的生活越來越甜蜜……”

邯報融媒體記者 周聰 通訊員 韓艷萍

本文來自【邯鄲日報-邯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