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中很多建築垃圾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上周,公安部評選出的全國37名最美基層民警揭曉,年僅26歲的通州公安分局警務支援支隊民警魏建力,成為北京唯一獲此殊榮的民警。

“95後”、學霸、警營科學家……魏建力的身上有很多打眼的標簽,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這個年輕人到底有怎樣不凡的成績,能在北京五萬多民警中脫穎而出?

“真為你驕傲!”消息一公布,從小學同學到親朋好友,祝賀的信息紛至沓來,魏建力都有些回復不過來。他的新婚妻子也在朋友圈轉發了這個喜訊,配發的文字是:“我嫁給了一個工作機器。”

選擇

從校園學霸到警界小白

“生如螻蟻,當有鴻鵠之誌;命如紙薄,應有不屈之心!”加上魏建力的微信,一句個性簽名便簡單勾勒出了他的個人誌趣。

1995年出生的魏建力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中考數學滿分,高考理綜只扣了幾分。16歲,他考進了北京的大學,專修信息安全專業。

大學期間,他和同學創辦了校內第一個信息安全協會、舉辦了學校第一屆網絡與信息安全保密大賽;率領團隊參加全國信息安全大賽,拿到華北賽區第五名的成績;擔任組長研發“基於二維碼的安全登錄系統”並成功申報“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彼時,微信也才剛誕生不久。

畢業時,他對未來職業規劃的核心就是要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當他看到北京市公安局的招錄公告後,認為自己的所學能在公安工作中發揮作用,於是放棄了國企高薪的工作機會,投身警營。

誰成想,一心想在公安隊伍中從事網絡安全工作的魏建力,最初被分配到通州公安分局的基層派出所負責打擊辦案。

對公安工作不了解,專業技能難以施展,失落、迷茫一度困擾著魏建力。

到派出所第一天的那個雨夜,路顯得格外泥濘。魏建力在微信寫下那句個性簽名,骨子裏的倔強也在迷茫與求索中被觸發了。

“這畢竟是我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工作,穿上警服就擔上一份責任。”魏建力給自己立下一個新的目標——即便是在最基層的派出所,也要把哪怕最簡單的小事做到極致。

有一次,魏建力接待了一起警情。一名女士在乘坐公交車時被身後的男乘客撞了下脖子,隨即發生糾紛。男乘客並沒有當回事,徑直下車走了。女乘客氣不過,撥打110報警。

除了一張現場拍攝的照片,女乘客提供不出別的線索來。當晚,身體不適的她去醫院檢查,被確診為頸椎骨折。第二天,女乘客的丈夫又來到派出所,要求警方找到“肇事者”。

魏建力依據公交車上的監控錄像和行車記錄,歷時兩周終於找到了男乘客上車的地點。周邊是一片居民樓,男乘客應該就住在附近。

三四個小區,幾十棟樓,少說也住著幾千人,靠一張照片找一個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可魏建力就拿著一張照片,天天帶著女乘客的丈夫逐一小區尋找。找物業、問住戶,挨家挨戶敲門。最後,連女乘客的丈夫自己都要放棄了,可魏建力卻執著地堅持著。

整整三個月,男乘客的樣貌早已印在了魏建力的腦子裏。當他又一次敲開一戶人家時,與開門人一照面,魏建力樂了,“可找到你了!”

魏建力日復一日地處理著一個個警情,雖說用不上專業知識,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繼續學習。休息時間,他在宿舍裏打造了自己的“小桌角”,努力充實專業知識。同時,他也在不遺余力地找尋著,那個能讓他施展拳腳的機會。

轉折

用技術思維破案

2017年的一個淩晨,魏建力和戰友們發現了一個以撿拾垃圾為幌子的盜竊團夥。經過一番追蹤,在確定團夥成員盜竊得手後會合時,收網開始。魏建力主動請纓參與抓捕。

“站住!別跑!警察!”魏建力大喝一聲,拼命地追趕嫌疑人。

到派出所一年多了,文質彬彬的魏建力總好像少了點警察的“氣場”。當這聲吶喊從魏建力的胸腔裏迸發出來時,他一下實現了蛻變,“找到了當警察的感覺。”

嫌疑人悉數落網,然而接下來的審訊卻並不順利。團夥成員顯然有備而來,他們掩飾自己的真實身份,扯謊說互相不認識,贓物是收來,企圖以此逃避法律的制裁。

面對這些“硬骨頭”,同事們一籌莫展。此時,魏建力靈機一動,利用自己的技術特長,通過數據分析的方法發現了其中一名嫌疑人的真實身份和犯罪前科。這一關鍵線索一下子擊潰了嫌疑人的心理防線。很快,嫌疑人都“撂”了。

同事們和所領導對魏建力刮目相看,禁不住拍著他的肩膀贊嘆:“可以啊,善於用技術思維破案,有兩下子!”

那次經歷至今讓魏建力激動不已,不僅是因為讓他完成了角色轉換,更重要的是,癡迷於技術的他,發現了所學專業與警務工作的契合,以及科技建設在基層警務這個舞臺上大有可為。

後來,所裏所有與信息化相關的工作,都交給了魏建力。小到做個PPT,剪個視頻片,大到將派出所推進的社區網格化改革試點工作,以可視化流程導引的形式呈現出來,並配套制作教材向全局推廣。

建功

用科技顛覆傳統警務工作模式

憑借專業技術嶄露頭角後,魏建力得到了一位“伯樂”的關註。他就是有著“警營科技哥”美譽的通州分局青年科技骨幹張旗。

2018年,通州分局啟動了一個重大項目亟需科技人才,在張旗的力薦下,魏建力被調到科技信息化崗位,兩人還結為了師徒。

從基層來的魏建力就像一個“產品經理”,既了解一線民警的需求,又熟練掌握技術手段,頭腦中不斷冒出一個又一個“金點子”。他致力於開發顛覆傳統警務模式的系統,打通信息化賦能警務工作的通道。

2021年9月的一個晚上,一通急促的報警電話,驚醒了值班民警。電話那頭是一個12歲女孩,她帶著哭腔說:“我媽媽不見了,還留了封遺書,家裏只有我和10歲的弟弟。”

遺書中沒有任何直接的線索,派出所迅速出警找尋無果,請求警務支援支隊協查。那封遺書的照片傳到了魏建力手中。

“孩子,你們看到這封遺書的時候,媽媽已經不在了,我不知道能把你們托付給誰。如果你們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去找警察叔叔……”

看到這兒,平時沈靜如水的技術“直男”突然紅了眼圈。這是一個母親的性命之托,警察是她人生終點最信任的人。

“我一定要找到她!”抱著這個念頭,魏建力立即啟動警務信息人員查找機制。

不到5分鐘,他發現了一條關鍵線索。這位母親在事發前一天曾反復出現在一座大橋上。

“她為什麼會這樣反常?”魏建力突然想起,這位母親在遺書中提到,自己是海的女兒。

“海的女兒?橋?她要跳河!”魏建力果斷作出判斷。一線巡邏車組接到指令後,立即趕赴現場。

此時的魏建力坐在電腦屏幕前盯著大橋上公共探頭的實時畫面——一個白衣女子默默坐在大橋的欄桿旁邊。每一次看她像是要起身,魏建力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

警車到了,民警飛奔過去將輕生女子成功救下,魏建力一躍而起,狠狠揮了一拳。

魏建力用技術改變了“大海撈針”的傳統尋人模式。近三年來,他帶領團隊利用科技手段協助找回走失人員1200余人,抓獲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提供各類有效線索6000余條,破獲案件1200余起。

“如今,一線民警再也不用像我當初那樣,拿著一張照片滿世界敲門找人,也不用耗費十天半月調閱幾百上千小時的監控錄像追查線索。”魏建力說,科技手段已經能實現將原本需要奔波上百公裏的偵查,變成電腦前5分鐘的線索分析。“讓數據多跑人少跑,並得到更為精準的辦案指向。”

走上技術崗位後,魏建力聯合團隊拿到了2項國家專利和5項國家軟件著作權。為了將最前沿的知識應用於警務工作,他又考取了清華大學工程管理碩士研究生,還成了全分局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

理想

讓專業技術服務於城市運轉

2020年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6年沒回家探親的魏建力沒有如約與父母團聚,甚至兩次延後婚期投身這場“戰疫”。

僅用一周時間,魏建力和團隊就完成了8個模型,用技術完善流調信息,用數據與病毒“賽跑”。隨後100多天,他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和團隊一起處理各種信息一千多萬條,為保障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理工男對技術的執著如同魔怔一般。魏建力有時吃著飯突然有個創意扔下碗筷就跑,有時睡覺會突然驚醒,趕緊試試夢見的代碼。

作為一個“95後”,魏建力並沒有同齡人豐富的業余生活,每天兩點一線一成不變。4年來,他只休過一次假,還是因為結婚。新婚燕爾,可魏建力每周能和妻子坐下來聊天的時間加起來也不超過10個小時。

作為一個警察,他的收入也與自己那些供職於大企業的同學相差懸殊。

但這些,魏建力都不怎麼在意。

“青春是短暫的,在有限的時光裏能做多少事取決於個人的追求。我對物質生活沒什麼過多的欲望。既然我還年輕,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為什麼不多做點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呢?”魏建力說。

如今,魏建力所做的工作已經不止局限於警務範疇,更是服務於整個城市的運轉。

近些年,通州區作為副中心,進行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渣土車苫蓋不嚴遺撒或傾倒建築垃圾會造成環境汙染。但他們通常在夜間作業,如何發現和取證始終是個難題。

魏建力和團隊搭建了報警追蹤系統,讓難題迎刃而解。通過技術方式,還實現了對大貨車闖紅燈等各種違法行為的全方面管理整治。

近年來,魏建力帶領團隊創新研發了環保、應急、住建、城管、氣象、交通運輸等十余類“智慧+”應用,全面服務城市治理,使治理效能提升了80%以上。他的工作規劃還獲評北京市第四屆“我為改革獻一策”A類工程。

“我現在覺得,每一天都有成就感!”魏建力說:“憑借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應用於優化和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這比拿著高薪,只給一個企業尋求效益更有意義,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