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瓢潑大雨是什麼意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宋高宗趙構,決定選派20名美女,去測試自己的候選接班人。

這是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已經53歲的宋高宗趙構,此時仍然膝下無子,他唯一的親生兒子趙旉在建炎三年(1129年)的苗劉兵變中夭折,此後,在靖康之變中長期動蕩逃亡的宋高宗,不知為何喪失了生育能力。

自己的親身生兒子早夭,而在靖康之變中,宋太宗趙光義一系的子孫,幾乎被金兵擄掠掃蕩一空,痛定思痛,於是,在唯一的兒子夭折三年後(1132年),宋高宗趙構從民間先後選拔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兩名七世孫趙瑗(初名趙伯琮,進入皇宮後改名趙瑗,後又改名趙瑋、趙眘)、趙璩在宮中培養。

趙瑗[yuàn],是趙匡胤的兒子秦王趙德芳的後代;趙璩[qú],則是趙匡胤的兒子燕王趙德昭的後代。

眼下,兩名候選的接班人已經進入壯年,趙璩得到了宋高宗的親生母親、太皇太後韋氏,和宋高宗的妻子、皇後吳氏的支持,而趙瑗,卻先後遭到權臣秦檜,以及太後韋氏、皇後吳氏的反對。

毫無疑問,政治形勢顯然對趙璩更有利。

但宋高宗還想一試,於是,宋高宗趙構指示,將經過他選拔的20名美女,10人選送服伺趙璩,10人選送服伺趙瑗。

過了一段時間,宋高宗又將20名美女全部召回驗身,結果顯示,服伺趙璩的10名美女全部已非處女,而服伺趙瑗的10名美女卻完璧如初。

盡管自己也頗為好色,但對於選拔誰為接班人,宋高宗自己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於是,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就在處理完母親韋太後的喪事後,宋高宗正式宣布,將不近女色的養子、普安郡王趙瑗改名趙瑋,並晉封為建王,立為皇子。

而將10名美女全部臨幸的養子、恩平郡王趙璩,則被確定為“皇侄”,打發到紹興府安置。

歷時近30年的選拔後,宋高宗趙構,終於確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又兩年後,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宋高宗又將趙瑋立為皇太子,並改名趙眘[shèn],當年六月,一生都在兵荒馬亂中奔波惶恐的宋高宗趙構,以“倦勤”的名義宣布退位,趙眘即位,是為宋孝宗。

▲宋孝宗趙眘(生卒年1127-1194年,1162-1189年在位)。

1

宋孝宗趙眘的親生父親,是趙匡胤的六世孫、小吏趙子偁。

早在公元976年的斧聲燭影之變後,宋太祖趙匡胤離奇暴斃,此後,北宋皇位一直由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一系子孫繼承,但1127年的靖康之變中,攻入開封的金兵幾乎將宋太宗趙光義的子孫擄掠一空,此後,僥幸逃脫的康王趙構登基開辟南宋王朝,是為宋高宗。

但親生兒子早夭的宋高宗趙構,一方面迫於現實,另一方面或許是感受到了某種天意,於是決定撫養趙匡胤的子孫作為候選接班人。

於是,在親生兒子早夭三年後,紹興二年(1132年),作為宋太宗趙光義的六世孫,宋高宗趙構決定公開征選一位作為他侄子輩的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進行撫養,經過有關官員遴選,最終查明,當時南宋境內,共有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共1645人,而1645人中,10歲以下的男孩共有10人,經過一番遴選,官員們又在10人選了2位男孩入宮,以供宋高宗定奪。

兩個小男孩一胖一瘦,在見到兩個小男孩後,宋高宗原本決定選拔胖男孩留在宮中撫養,瘦男孩則賜予300兩銀子準備打發回家。

此時,一只貓出現在兩人面前。

胖男孩童心頓起,一腳就踢得貓兒喵喵大叫,瘦男孩則安定自若。

宋高宗立馬改了主意,覺得胖男孩“輕狂”的他,最終決定將瘦男孩留在宮中撫養。

這位6歲的瘦男孩,就是初名趙伯琮的趙眘,後來的宋孝宗。

盡管已經遴選了趙伯琮(趙眘)在宮中撫養,但皇宮中的政治,仍然波詭雲譎。

趙伯琮(趙眘)入宮後,被交由婕妤張氏撫養。此時,宋高宗仍然年輕,他仍然夢想著自己能再生育兒女,擁有自己親生的接班人,但時間一年年過去,經歷苗劉兵變,一度被軟禁被逼退位的宋高宗,早已被金兵和自己人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

皇帝始終無子,那麼,養子必然很有可能,成為日後的接班人。

眼看張婕妤撫養趙伯琮(趙眘),明白個中利害的宋高宗的才人吳氏於是也提出,自己也要撫養一位皇子。於是,宋高宗又從民間征選了另外一位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即當時年僅5歲的趙伯玖(趙璩),將他交由吳才人撫養。

吳才人後來晉升為吳皇後,於是,吳皇後自然全力支持自己的養子趙璩。

但在最後一刻,面對宋高宗選送來服伺觀察的10名美女,趙璩沒有把持住。

趙眘則成功經受住了美人的誘惑。

事實即將證明,老道奸猾的宋高宗趙構,看人確實頗有眼力。

▲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

2

趙眘,是在一場瓢潑大雨中,即位登基的。

金朝正隆六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揮兵六十萬、號稱百萬,分四路南下入侵南宋,幸虧在采石之戰中,文臣虞允文倉促上陣,指揮宋軍擊敗南渡的金兵,隨後,金兵內亂,完顏亮在軍中被殺,

在宋高宗趙構看來,從1127年的靖康之變到1142年的整整15年間,金兵不斷南下,先是攻滅北宋,後面又多次撕毀和議不斷南侵,逼得宋高宗甚至一度乘船出海逃亡,到了紹興十二年(1142年),忍氣吞聲的宋高宗甚至在金人的威迫下,不惜自毀長城、殺害名將嶽飛,以換取金人的和議。

在宋高宗看來,在金人面前他一退再退,不惜殺害忠臣良將委曲求全,一方面頂著天下罵名,一方面甚至以侮辱性的臣子身份向金人皇帝求和,但金人還是得寸進尺一再撕毀和議南侵,金主完顏亮甚至在1161年南侵前,指派宋朝舊臣王全南下,在臨安的朝堂之上,當著眾位朝臣的面,以汙言穢語,將宋高宗當面臭罵得痛哭流涕。

做皇帝做到了這個份上,宋高宗覺得自己實在是夠了。

於是,就在虞允文指揮宋軍擊退金兵,完顏亮因為軍變被殺後,自覺形勢已有好轉,面子上有點交代的宋高宗,此時也決定禪位。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56歲的宋高宗趙構正式禪位給皇太子趙眘,自己選擇退位安度晚年。在趙構看來,當年他的父親宋徽宗在金兵兵臨城下時,強行將皇位禪讓給他的哥哥宋欽宗,結果還是難逃父子兩人一起被金兵俘虜的命運,這才有幸成全了他趙構。

但在兵荒馬亂和金兵的不斷南下入侵威脅中,南宋這個開國皇帝實在不好當,眼下,他實在倦了,也累了。

歷時近三十年的考察,他相信,將皇位傳給養子趙眘,不失為一個體面的選擇。

在行內禪大禮時,儀式剛剛結束,就下起了大雨。已經退位為太上皇的趙構起身回宮,但新晉皇帝的宋孝宗趙眘卻堅持冒著大雨,親自護送太上皇。

瓢潑大雨中,新皇帝、養子趙眘渾身濕透,趙構非常感動,不停地對身邊的宮人說:

“付托得人,再無憾矣。”

宋高宗趙構確實沒有看錯人,他的這位養子,確實是南宋最有孝心也最有進取心的皇帝。

歷史,似乎將呈現另一種可能。

3

36歲的宋孝宗趙眘即位的第二個月,就布置為嶽飛平反,著手北伐大業。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宋孝宗頂著剛剛退位的太上皇趙構的壓力,堅持為嶽飛平反,為了顧及趙構的面子,宋孝宗以政治智慧下詔說:

“故嶽飛起身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予錄用。”

對於宋高宗指使秦檜殺害嶽飛的事實,宋孝宗將其委婉地表述為嶽飛“坐事以歿”,但在私下接見嶽飛仍然幸存的三子嶽霖時,宋孝宗則痛惜地說:

“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

為了給太上皇宋高宗留足面子,使嶽飛的平反工作順利進行,在商議如何追謚嶽飛時,朝臣們起初擬定為“忠湣”,但宋孝宗則認為,“使民悲傷曰‘湣’”,這肯定會讓太上皇心中惱怒,認為是在斥責他冤殺嶽飛。最終,宋孝宗欽定,技術性地將嶽飛追謚為“武穆”,如此即彰顯了嶽飛的功業,又保全了太上皇宋高宗的面子。

不能不說,意氣風發的宋孝宗,在即位之初,就表現得既有雄心,又有政治智慧。

▲劇照:如果沒有宋孝宗,嶽飛在南宋或許難以平反

即位第二個月,宋孝宗又將當時已經66歲的主戰派老將張浚(1097-1164年)召入朝中,共商北伐大業,他對外聲稱:

“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圖之,將誰任其責?”

當時,金主完顏亮在1161年12月被殺,金兵開始北撤,而宋孝宗則是在完顏亮被殺後的第二年(1162年)農歷六月即位,就在北方金國大亂的整整半年間,南宋都沒有主動進取的態勢。

宋孝宗上位後,立即開始著手北伐大業,但皇位的更替,顯然讓這位新皇帝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朝政和籌組自己的人馬。

當時,宋孝宗每次面見太上皇宋高宗時,“必力陳恢復大計”,但宋高宗卻畏敵如虎,每次都打斷宋孝宗說:

“大哥,俟老者百歲後,爾卻議之。”

意思就是說,兒子,你等老頭子我去世後,再討論這件事吧。

宋高宗退位時,年僅56歲,但他顯然已經在長期的動蕩中,被金人嚇得魂飛魄散,但36歲的宋孝宗卻仍然銳意進取,他已經迫不及待要北伐金國,恢復河山。

但南宋建國初期的名將們,已經陸續雕零。

宋孝宗著手北伐的當年(1162年),當時,名將嶽飛早已遇害20年,韓世忠已經去世11年,在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兵拐子馬的名將劉錡,也在宋孝宗即位前幾個月去世,而在四川,名將吳玠已經去世23年,吳玠的弟弟、名將吳璘也已61歲垂垂老矣,整個大宋帝國,開國名將陸續雕零,只剩下個66歲的老將張浚仍然雄心萬丈。

於是,就在籌劃近一年後,隆興元年(1163年)五月,宋孝宗趙眘以張浚為主帥,開始統兵北伐,史稱“隆興北伐”。宋軍出兵一個月後,陸續收復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但僅僅一個月又被金兵所敗。

當時,金國接替金主完顏亮的,是被金國稱為“小堯舜”的金世宗完顏雍(1161-1189年在位),在金主完顏亮被殺後、金國大亂的背景下,金世宗逆勢崛起,先是平定北方契丹的叛亂,又南下安撫各位兵將,揮兵擊敗了南宋的隆興北伐大軍。

內有太上皇宋高宗的掣肘,加上名將雕零指揮失當,外又碰上了金世宗這位難纏的對手,宋孝宗指揮的隆興北伐僅僅一個月就失敗停歇,但即使停止北伐,當時南宋仍然占領著趁著金主完顏亮死後光復的商州、秦州、唐州、鄧州等地,形勢看起來仍然比宋高宗時期要好。

但掌權後站穩了腳跟的金世宗很快在擊退南宋的隆興北伐後,又揮兵南下,迅速攻陷了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一半州縣,無奈下,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南宋最終與金國再次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

相比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的紹興和議,此次隆興和議將宋朝皇帝與金朝皇帝的關系,從君臣關系改為叔侄關系,名義上好聽了一點點;另外則將之前獻給金國的戰爭賠款從“歲貢”改為“歲幣”,玩弄了一下文字遊戲,但相比以前,隆興和議規定將之前每年南宋進貢給金國的賠款,銀、絹從各二十五萬減為各二十萬兩、二十萬匹;另外南宋還將金主完顏亮死後光復的唐州、鄧州、海州、泗州、商州、秦州等六地割讓給金國。

與紹興和議後,宋金兩國維持了二十年和平相比,隆興和議後,宋金兩國又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但宋孝宗並非宋高宗,他仍然不忘北伐大業 。

隆興和議達成前,面對金兵再次南侵的壓力,在太上皇宋高宗的幹預下,主戰派代表、宰相張浚被罷免,改為任職福州,這位當時年已68歲的老將含恨南下,並在被貶途中病逝,臨終前,籍貫四川的張浚留下遺囑說:

“我曾任宰相,不能恢復中原,雪祖宗之恥,死後不配葬在祖宗墓側,葬在衡山之下足矣。”

▲張浚的悲劇在於能力不足,宋孝宗沒有可用之將

面對張浚病死途中的殘酷現實,當時,宋孝宗手下已幾乎無人可用,於是,他起用在1161年的采石之戰中倉促上陣、擊敗金兵的文臣虞允文,對其予以重任,對於上任宰相的虞允文,不甘心北伐失敗的宋孝宗說:

“丙午(靖康)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

但隆興北伐失敗後的宋金格局,已不同於嶽飛剛剛遇害時,當時,金世宗在北方勤政節儉,選賢治吏,輕賦重農,尊崇儒學,這位女真人的皇帝十分樸素,甚至不願意穿絲織的龍袍,北方金國在他的治理下,國庫日益充盈,出現了所謂的“大定盛世”。

北方安定,一時無機可乘,雖然宋孝宗有恢復之誌,但時代的格局,南宋與金國國力的均衡,加上南宋缺乏恢復之臣,都使得宋孝宗難以打破這種均勢。

在此情況下,宋孝宗仍然孜孜不忘北伐,就在乾道八年(1172年)送虞允文前往四川整軍備戰時,宋孝宗特別賜給虞允文以家廟的祭器,以示寵遇,並約定要與虞允文一起,從東西兩面一起出師北伐:

“如果西師(指四川宋軍)出兵而朕還在猶豫,那就是朕辜負你;如果朕已經行動而你仍在猶豫,那就是你負了朕。”

虞允文赴任四川一年後,1173年,宋孝宗再度手詔虞允文,催促虞允文一起出兵北伐,但註意到北方金國政治穩固、國力強盛的虞允文,則規勸宋孝宗要“相時而動”,宋孝宗對此非常不滿,認為虞允文是在敷衍辜負他的期望。

一直到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一直在四川整軍備戰的虞允文因為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但宋孝宗一直耿耿於懷,認為虞允文辜負了他的期望,一直到虞允文去世三年後(1177年),宋孝宗在一次大規模閱兵簡約虞允文生前訓練成軍的部隊時,才驚喜地發現這支軍隊儀容整齊、都是年少健壯之人,對此宋孝宗才感慨地說:

“之前虞允文進行裁汰之法,如今才見成效。只談采石一事,也是奇絕。”

▲幸運存世的宋孝宗寫給虞允文的手詔。

但宋金兩國在隆興和議後,都已無力再打破均勢,南北一直對峙,這種長期沒有戰事的生活,也並不能泯滅宋孝宗的雄心壯誌。

為此,宋孝宗在隆興和議後仍然舉行了三次大閱兵,並且親自練習騎馬射箭以保持體力,這在宋朝的皇帝中非常罕見,為了鍛煉身體,宋孝宗暗中命人鑄造了一根黑漆精鐵拐杖手持鍛煉,有一天,他到後花園忘了攜帶拐杖,就命小宦官回去寢殿取來,沒想到過了很久,兩位小宦官才擡著拐杖吭哧吭哧趕來,眾人由此才知道,這根拐杖竟然如此之重,兩人扛著都還嫌重,而宋孝宗竟然舉重若輕。

或許在宋孝宗看來,即使北伐已敗,他心中仍然不忘光復,一直在鍛煉身體,渴望像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一樣,親自帶兵出師北伐。

4

但北方無隙可乘。

對於宋孝宗的勵誌北伐,北方金國的金世宗也始終保持著警惕,金世宗經常告誡臣子們說:“我估計宋人的所謂和議,是不可靠的,他們一直在整軍備戰。”

面對堪稱對手的金世宗,宋孝宗則在一年年的等待中熬敗了頭發,對此,後世人經常感慨地說,宋高宗朝是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宋孝宗朝是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面對宋高宗殘酷冤殺嶽飛、葬送南宋初期北伐大好局勢的局面,宋孝宗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嶽飛了。

淳熙四年(1177年),有一次宋孝宗就對大臣們說:

“大家都不願意北伐。我真不明白,如果你家有一百畝田地被人強占了五十畝,難道你還會規規矩矩地寫信請求他歸還嗎?大家遇到私人利益都是明白人,一旦碰到要為國事拼搏,就都不說話了。”

朝臣們默不作聲,他們有的或許贊成北伐但卻能力不足,有的則擔心主張北伐最終落得像嶽飛一樣無辜慘死,而更多的臣子,則已經習慣了臨安城和南方的安逸生活,對於是否北伐、如何北伐,朝臣們已經普遍意興闌珊了。

▲宋孝宗的書法。

而宋孝宗也並非單純之輩,對於宋高宗時期出現秦檜專權,甚至一度君弱臣強,以致宋高宗要在靴筒中暗藏匕首防身的教訓,宋孝宗一直引以為戒。

為此,宋孝宗在執政的27年間,先後更換了17位宰相和34位副宰相(參知政事),這種頻繁更換宰相的目的,就是在於防止權臣專權,以加強皇權。

為了鞏固皇權,宋孝宗在任內有兩年多時間,甚至故意不設置宰相,而令副宰相參知政事暫時代理宰相行事。出於對宰相的不信任,宋孝宗甚至經常繞開三省和樞密院,直接以“密旨”辦理大小政務。當文官集團進行反擊質疑時,宋孝宗則回應說:

“宮中一飲一食,如果都要走程序,那麼事情何時才能辦完?”

但他關註的,可不是什麼“一飲一食”,而是人事、司法、行政等諸多大事,為了繞開朝臣,他開始起用他在被封為建王時身邊的侍從,使得宋孝宗朝的朝政,出現了“外廷事務內廷化”,對此,文官集團發起反擊,結果就是抗命的中書舍人張震、給事中金安節等人紛紛被貶,而跟隨宋孝宗的侍從龍大淵等人則繼續升官。

在士大夫們看來,無論北宋還是南宋,士大夫們一直秉承著“皇權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原則,因此,士大夫群體普遍對於皇權對政治的過度幹涉,帶著一種抵制態度,因此,宋朝皇權與士大夫角力的結果,如果雙方妥協順利,就是宋仁宗朝的和諧局面;如果皇權弱勢,就是宋高宗朝一度出現的君弱臣強局面;如果士大夫過度強勢,就有可能出現南宋後期的史彌遠、賈似道等權臣弄權局面。

對此,宋孝宗一直心中謹慎,維護皇權的權威,但在一次宋孝宗想要過問戶部的出納細節後,戶部侍郎周葵很不客氣的說:

“這麼小的事您也關心,真是出人意料!一定是龍大淵等人想從中圖利謀私吧?”

對此,宋孝宗“色為動”。

皇帝強勢,士大夫們吃多了苦頭,敢說話的自然就少了,敢冒頭的自然就更少,這也使得士大夫們對於北伐也一直呈現意興闌珊,個中原因的復雜,不是簡單的忠勇或懦弱可以評判。

南北多年相安無事,這也使得宋孝宗更加關註內政、勤懇治國,當時,宋孝宗下令將紙幣“會子”作為法定意義的權威貨幣輔助流通,更加促進了紙幣在南宋境內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此外,宋孝宗大力興修水利、減輕百姓的賦稅徭役,為了裁撤冗官,宋孝宗僅僅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一年,僅在臨安府就裁撤冗官近千人。

在這位經常穿著舊衣服上朝的皇帝帶領下,南宋出現了“乾淳之治”的小康社會,當時南宋國庫充盈、錢貨堆積如山,以致於連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對此,元朝宰相脫脫在主持編撰《宋史》時,就贊譽宋孝宗是“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5

但北伐無望的痛苦,僅僅是宋孝宗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裏,他還要面對太上皇宋高宗和兒子趙惇的為難。

宋高宗趙構在1162年56歲時禪位,此後,他還繼續活了25年,一直到1187年,才以81歲的高齡去世,這在古代皇帝中非常少有。

一位長壽的太上皇,自然對現任皇帝形成了諸多掣肘和幹預。

盡管默許了養子宋孝宗對嶽飛的平反,但一旦涉及到北伐等根本大計,宋高宗也經常出面阻攔,而隆興和議盡管出於無奈,但宋高宗在背後的影子,肯定也不能無視。

即使對於普通的人事,太上皇宋高宗也經常發號施令。有一次,太上皇趙構到臨安的靈隱寺喝茶,有個行者伺候得非常殷勤,後來趙構一問,此人便說自己是因為得罪上司被誣陷降罪。

太上皇於是發話,說要讓此人官復原職。但宋孝宗一查,該人原來是個貪贓枉法之徒,當然不能應允。

結果當趙構再次在靈隱寺,聽到此人的訴苦後,趙構立馬勃然大怒,他生氣的並不是此人是否清白,而是他作為太上皇的權威竟然得不到重視,對此他當面對宋孝宗趙眘發脾氣說:

“我老了,沒人聽話了,行者的事你為何至今不辦?”

宋孝宗無奈,只得讓此人復職上任。

在宋孝宗看來,他從平民一躍而成為天子,養父宋高宗的恩情無以報答,所以他唯有以孝道來回應養父太上皇的恩德,哪怕這是涉及到國家和民族大業的北伐,或是關涉到政壇清白的人事任免,他都難以在背後,徹底擺脫那位養父和太上皇的影子。

在王道與孝道之間,他謹慎小心地處理著與太上皇宋高宗的關系,甚至有的時候,他寧願用所謂孝道,來違抗王道。

而太子趙惇和兒媳婦太子妃李鳳娘,也沒讓他少省心。

宋孝宗共有四個兒子,但長子莊文太子趙愭早逝,二子魏惠憲王趙愷為人仁弱、難堪大任,為此宋孝宗反復考慮,最終改立三子趙惇為太子。

趙惇在乾道七年(1171年)25歲時被立為皇太子,但中間當了整整18年太子,一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43歲時才即位,是為宋光宗。

在這種長期作為儲君的漫長煎熬中,趙惇心情抑郁,有一次,他甚至向父親宋孝宗暗示說,

“兒臣的胡須已經開始變白了,前些天有人送來染胡須的藥物給我,但兒臣卻沒敢使用。”

言下之意,趙惇是在暗示父親說,自己胡子都白了,你卻還沒禪位。

宋孝宗自然聽出了言外之意,於是略帶譏諷的調侃說:

“有白胡須正好向天下顯示你的老成持重,何必要用藥把它染黑呢?”

宋孝宗在36歲時接受宋高宗的禪位登基,但讓他放心不下的,除了自己的北伐大業,還有兒子趙惇的懼內、精神表現等問題,根據史料記載,趙惇的妻子李鳳娘非常兇悍,他身邊的女子只要敢於靠近趙惇,就會受到報復,有一次,趙惇無意中誇獎一位宮女的雙手非常白皙,沒想到第二天,李鳳娘就給趙惇送去了一只食盒,裏面裝著的,正是那名宮女的雙手。

對於自己這個兒子的不爭氣,宋孝宗看在眼裏,因此他一直心存疑慮,甚至想過要廢掉太子妃,但如此重大的決定,他又始終猶豫不定。

▲宋光宗(1147-1200年)。

6

就在這種歲月的煎熬中,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太上皇宋高宗趙構駕崩,盡管並非趙構親生子,但秉持孝道的宋孝宗卻非常痛苦,為此兩日不能進食,為了服喪,宋孝宗趙眘甚至放棄以日代年的傳統做法,提出要為太上皇趙構服喪三年。

兩年後,在太上皇趙構去世後,一直悲傷萎靡的宋孝宗決定效仿養父,向兒子趙惇禪位,淳熙十六年二月(1189年2月),宋孝宗最終禪位於兒子趙惇,趙惇即位,是為宋光宗。

等到自己也成了太上皇,宋孝宗趙眘才突然醒悟到,古往今來像他一樣真心對待太上皇的皇帝,真的是太少了。

宋光宗即位後,成為皇後的李鳳娘更加肆無忌憚,李鳳娘甚至在紹熙二年(1191年)十一月,趁著宋光宗離開皇宮舉行祭天大禮時,下令殺害了宋光宗的寵妃黃氏。

當天,宋光宗在祭天時風雨大作,宋光宗以為遭遇天譴,憂懼不安,此後,宋光宗的“心疾”越來越嚴重,加上寵妃黃氏之死的打擊,根據史料的記載,宋光宗在此後可能得了間歇性精神病,以致不能正常處理朝政,李鳳娘因此得以把持朝政,“多取決於後”。

本來,宋光宗趙惇就對父親宋孝宗遲遲不禪位感到不滿,因此在自己即位後,對父親宋孝宗多有不敬,宋光宗得病之後,舉止失常,控制內政外務的李鳳娘因此更加肆無忌憚,甚至控制不讓宋光宗去問候父親宋孝宗。

有一次,宋孝宗在臨安城內遊覽東園,宋光宗不僅沒去侍奉,還故意不參加家宴,不僅如此,不知道是宋光宗還是李鳳娘,甚至故意派出宦官前往搗亂,宦官們弄了一群雞放到東園,然後一邊抓一邊喊道“現在捉雞不著!”

當時,捉雞意為向別人討要酒食,而宋光宗和李鳳娘的用意,是以此諷刺作為太上皇的宋孝宗,竟然不知趣。

禪位給這樣的兒子,又有這樣的兒媳婦,宋孝宗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在宋孝宗從1189年禪位到1194年去世的五年間,宋光宗看望宋孝宗的次數一次比一次少,紹熙四年(1193年)九月,當時宋光宗已經有半年沒有看望父親宋孝宗,對此朝臣非常不滿,“堅請”宋光宗“過宮”看望父親宋孝宗。

就在宋光宗猶豫不決時,皇後李鳳娘出面要拉回宋光宗,中書舍人陳傅良急忙拉住宋光宗的衣服不讓走,李鳳娘於是破口大罵,陳傅良痛哭流涕,宮中亂成一團。

到了紹熙五年(1194年),從正月一直到六月,宋孝宗一直重病,但兒子宋光宗和兒媳皇後李鳳娘就是故意不往探視,對此,從宰相以下的文武百官紛紛上書“論諫”,僅僅兵部尚書羅點一個人就上了35封奏疏,整個朝廷內外對於宋光宗和皇後李鳳娘的表現“人情洶然”、“道路流言”。

但一直到紹熙五年(1194年)六月九日駕崩,一生以孝道聞名的宋孝宗趙眘,都沒有等來兒子的探望。

太上皇宋孝宗去世後入殮出殯,宋光宗和皇後李鳳娘還是故意不願出面,皇帝不至,太上皇的喪禮無以成服,最終,群臣只有請出宋高宗仍然在世的太皇太後吳氏來代替皇帝主持喪禮。

宋光宗失常至此,皇後李鳳娘更是忤逆不道,整個南宋帝國上至群臣,下至百姓,都被皇帝皇後的無禮所激怒,於是,就在宋孝宗去世後26日,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四日,以郭杲和韓侂胄等人為首,群臣們發起政變,並擡出太皇太後吳氏出面,廢黜了宋光宗,改立宋光宗的兒子趙擴為帝,是為宋寧宗。

宋光宗對此毫不知情。一直到政變第二天(紹熙五年七月五日),當韓侂胄陪同宋寧宗前往覲見父親宋光宗時,宋光宗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太上皇”。

只是苦了誌在恢復北方的宋孝宗,從王道而言他無法北伐收復故土;從孝道而言他一生恭謹,老來卻被兒子兒媳所侮辱漠視。

倒是在他死後參與謀劃政變的外戚韓侂胄,在日後,也將發起一場遭遇失敗的開禧北伐。

而早在當初隆興和議後,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趙眘就曾經做過一個夢,他夢見遠處在風裏飄蕩的鐘聲將他驚醒,他不知道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

於是,宋孝宗請來靈隱寺的慧遠禪師解夢,慧遠禪師告訴他說:“夢想就是現實,現實就是夢想。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宋孝宗又接著追問說,那麼鐘聲究竟是真是假?

慧遠說:“你聽到了即使沒有人敲也是真。你聽不到即使有人在耳邊敲,也是無。”

人生恍如一夢,即使帝王大業,北伐成敗,不也付諸真假一夢,是非成敗轉頭空。

▲西湖如畫似一夢。

參考文獻: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版

余蔚:《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版

遊彪:《宋史》,中信出版集團20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