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山下秧田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用以指引一個大國跨時代發展的深刻思想,必定在實踐中反復錘煉而得。堅定不移走一條特色之路的戰略定力,必因經受住歷史檢驗而強。

我們沿著幾條重要的思想脈路回溯而上,並以一縣的實踐為尺考量之——思想引領實踐、實踐豐富思想的互動關系,似強勁的脈搏一般,觸之即有明顯感受。

展開一幅浙江地圖,十字對折之後,中心點所在之處,是一個名為磐安的縣,這裏因此得名“浙江之心”。

2003年6月和2006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先後兩次來到磐安調研座談,並對磐安在挖掘傳承傳統文化、實施生態富縣戰略、推動新農村建設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磐安10多年的發展航程點亮了思想燈塔。

於今,當我們試圖在浙江找尋縣域全面發展的思想源泉和實踐路徑時,“浙江之心”磐安無疑是一扇窗、一把尺……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磐安從保護一座古茶場開始,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力量,大踏步地邁上了——

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之路

2018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堅持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原則。

在浙江不少市縣幹部看來,這樣的重要表述,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之源——傳承與發展。

磐安人是從一座古茶場出發,走上這條道路的。

磐安縣玉山鎮馬塘村的茶場山下,有一處白墻黛瓦的四合院。這座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玉山古茶場,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一塊活化石。古茶場裏有茶神許遜的傳說,有舊時傕茶的法令、鬥茶的規矩,也有浙江茶文化的展覽展示。記者在這裏走上一圈,聽一次講解,收獲的是一份對茶文化的新知。

造訪者很難想到,這座古茶場曾經院落荒蕪、屋舍殘破,甚至當時浙江省委調研組一行,要在茶場一個破著大洞的老房子裏座談研究保護措施。

古茶場的房子倒了,文化也就隨之而“倒”了。必須保護好,並在保護中開發好古茶場,在開發中弘揚茶文化。為此,浙江省政府專項撥款500萬元,要求對古茶場完成搶救性修繕,讓“趕茶場”這個傳承千年的傳統農耕活動再煥勃勃生機。

玉山古茶場重新年輕起來,十裏八鄉的村民恢復了一年兩次趕茶場聚會——春社、秋社。他們演社戲、迎大旗、舞龍燈等,祈風調雨順,慶五谷豐收。“趕茶場”也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從這時開始,磐安開啟了對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征程——加強對非遺文化的挖掘保護利用,積極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鼓勵旅遊特色村創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藝基地,對每場節目8個以上或時長1小時以上的,給予5000元補助,對具有市級以上影響力的文化娛樂和民俗節慶活動,給予3萬-10萬元的補助。

玉山古茶場,連同周邊村莊,一起變了模樣。

2009年,馬塘村民周美良一家在茶場前的老街開了一家“美良特產店”,制售磐安土特產品,現在日均能有1500元以上的收入。變化從何而來,他和馬塘村民心裏“清楚得很”。

磐安煉火、壽龜奉茶、趕茶場、樹龍虎大旗等一大批民俗文化活動煥發新生,從無人問津、瀕臨失傳到走上舞臺、滿堂喝彩,由一年中只在特定節日演出變成日常表演的節目。

身心兩安,自在磐安。在江浙縣區中,山川壯麗者有之,鄉村秀美者有之,而磐安鄉村旅遊火爆異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磐安鄉村“有文化”。遊客來此不僅住民宿、吃土菜,而且可以在山水田園之中體悟當地的人文風情。

尖山鎮陳界村依靠緊鄰景區的優勢發展民宿經濟,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洋樓,如同城市的一個小區,少了許多鄉村的味道。不少遊客甚至抱怨:“白天遊景區樂得歡,夜晚無活動悶得慌。”

陳界村通過常態化引進“非遺一臺戲”,化解了這一尷尬。每天晚上在村裏文化禮堂裏,《花頭臺》《紡棉花》《銅鈿鞭》等1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輪番上演,為遊客呈現了一場場珍貴的鄉土記憶,讓陳界村成了“走過了,忘不了,留得下,還想來”的地方。

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利用,讓磐安鄉村旅遊實現了質的提升。許多外地遊客一住就是十天半個月,可以縱覽水下孔、十八渦、舞龍峽的山水美景,可以領略玉山古茶場、橫路古村的悠遠古韻,可以感受櫸溪村南孔的歷史厚重,還可以聆聽養生專家的講座、品嘗地道磐安藥膳……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恢復生態環境優勢,並將其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磐安走了一條——

生態文明永續發展之路

放眼數千年中華民族史,從未有一個時期對“綠水青山”如此珍視;縱觀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也罕見一個發展中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如此重視。

作為雁蕩山、會稽群山發脈處,錢塘、曹娥諸水發源地,磐安肩負著“護浙中一方凈土、送下遊四江清水”的重任。這顆心臟能否“綠色躍動”,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浙江之軀幹”是否能健康發展的一個關鍵指標。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磐安,與當時浙江不少縣區一樣,為了擺脫貧困,曾無奈地毀林種地、開山索礦。雖換來了一定發展,但不少鄉村的“墨林”變成了“沒林”,山頭變成了“光頭”,溪流變成了“濁流”,區域發展走到了無路可走的境地。

2000年,磐安躋身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這意味著,世紀之交的磐安走到了一個岔路口:“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發展”“生態不能當飯吃、換不來GDP、鼓不了錢袋子”……一時間,“走哪條路”讓磐安縣委、縣政府左右為難。

生態好不僅可以富縣,更可以讓老百姓很富,而且是很高境界的富——彼時,浙江省委以這一生態財富觀引領綠色發展。新發展理念撥雲見日,磐安幹部群眾看到了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互促共贏、“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美好未來,“路的選擇”問題迎刃而解。

磐安全縣上下很快統一了認識: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而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倒逼經濟轉型,以經濟轉型發展推進生態優化升級,開啟了磐安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

高效的磐安人隨即行動起來——強定力、理思路、明舉措,成立縣生態工作辦公室,編制“生態縣建設總體規劃”,建立領導幹部任期生態問責制,全面落實項目建設環境準入制,堅定地走上了生態富縣之路。

這是一條新發展理念引導下的轉型之路,它以重新審視縣域範圍內的資源環境為起點,朝著將綠色變成經濟發展底色的方向延伸開來。進一步發揮生態優勢,打造“綠色浙江”,也成為了“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

10余年來,磐安和全省其他市縣一道,沿著這條生態文明永續發展之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呵護綠水青山的信念從不曾動搖,落實生態富縣發展的戰略從未懈怠,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歇。

“浙江之心”山河蝶變——實施“藍天、碧水、凈土、清廢”四大行動,將93萬畝山林劃定為禁止采伐的生態公益林,推進小城鎮整治和美麗庭院建設。

綠色產業激活磐安——發展現代特色山地農業,打造中藥材、茶葉、食用菌、高山蔬菜、經濟林和生態畜牧業六大主導產業;推進全域景區化、村莊景觀化,將休閑養生旅遊上升為“一號產業”;引進綠色低碳工業,形成中醫藥健康、新能源材料等產業集群。

綠水青山,磐安守住了。如今,磐安全縣森林覆蓋率超過80%,出境水質100%達到環境功能區要求,空氣好到能賣錢,僅2017年就售出25萬瓶空氣罐頭,銷售收入逾500萬元。

金山銀山,磐安鑄成了。與轉型伊始的2002年相比,截至2017年,磐安GDP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高達12.6%,遠高於全省7.9%的平均增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南宋詩人陸遊遊歷磐安時留下的詩句。800多年後,這一千古佳句成為磐安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迎來“柳綠花紅、縣強民富”新局面的詩意寫照。

統籌城鄉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協調共進的發展格局。磐安立足鄉村生態環境和產業優勢,著眼盤活閑置農房,蹚出一條——

城鄉統籌融合發展之路

城鄉協調發展,於浙江而言是先手優勢。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浙江,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有不少有益探索。磐安縣尖山鎮管頭村黨支部書記張財瑤家的“農家樂”就是一個見證。

管頭村坐落在一塊高山臺地上,由火山黑石壘砌的明清風格老屋座座相連,形如“燕窩”,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烏石古村之一。村莊四周梯田層層,村旁峽谷雲霧繚繞,山水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管頭村口,有一處面積不小的停車場,停滿了旅遊大巴。來此的遊客多為上海市民,小村也由此得名“滬上人家”。

“12年來,我們一邊保護烏石老街,留住傳統味道;一邊在村外規劃新區,完善住宿硬件設施,大力發展農家樂。”張財瑤告訴記者,村裏發展鄉村旅遊最大的優勢是古村落的原汁原味,最大的制約則是古村落的“各種不便”。

要不要拆舊屋、起高樓?

不止磐安的管頭村,也不止浙江一些類似鄉村,這是一個困擾著全國不少農村的“老房子難題”。

張財瑤還記得,村裏人開辦農家樂之初,浙江省委領導來村調研,在他用來開辦農家樂的老房子裏叮囑他和磐安的幹部們:新農村建設不能一味地“貪大求洋”,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各村的文化內涵,特別要保護好古村落,使之保持原汁原味。要從規範管理與優化服務入手,加快農家樂旅遊開發。

對!管頭村最吸引城裏人的就是老房子!保留原生態、保護老房子,讓鄉村的生態優勢和生活方式留住城裏人,讓城裏人為鄉村帶來經濟發展活力,為農民帶來增收致富路子,城鄉互補、城鄉互動、城鄉互促,磐安就是要走這樣一條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近15年來,磐安有效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協調發展水平穩步提升,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9∶1,城鎮化率提高近20個百分點。

自2006年開始,磐安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產業,以“全域景區化、村莊景觀化”為目標,積極創建3A級景區村5個、A級景區村68個,開發“浪漫花鄉線、養生藥鄉線、休閑茶鄉線、百裏櫻花線”4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依托鄉村生活方式的農家樂開始遍地開花。起初,各村由村幹部帶頭幹農家樂,為村民們探路。待客源多了,農家樂競爭相對激烈起來,村幹部又主動退出。如今,磐安鄉村旅遊紅紅火火,客源不愁,村幹部又開始探索“農家樂2.0版”。

目前,管頭村已發展農家樂120家,直接從業人員300多人,開創了農家樂“四統一”(統一對外促銷、統一接團分客、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結算賬目)的管理模式。全縣已發展農家樂695家,床位達1.5萬張,從業人員1萬多人,2017年接待遊客200多萬人次,直接營業收入2億多元。

遊客多了,農家樂的接待能力開始變得捉襟見肘。如何進一步挖掘鄉村資源,將其轉化成發展動能?磐安看中了全縣3.5萬戶農戶中的約1.5萬套閑置農屋。

城鄉融合的關鍵就是要找到鄉村獨具且吸引城市居民的資源。“我把家裏閑置的農屋簡單布置一下,長租給上海、杭州的市民來休閑度假或養老,大家搭夥吃飯,熱熱鬧鬧的。”磐安縣大盤鎮小盤村村民王明有是“共享農屋·磐安山居”試點的收益者之一。他家的3層小樓,可提供6個民宿客房,日均房租收益約500元。

如今,“共享農屋·磐安山居”已成為磐安鄉村旅遊的一張名片。磐安縣委、縣政府也果斷調整發展重心,將鄉村休閑養生旅遊業當作“一號產業”來抓。2107年,全縣遊客超千萬人次,收入過百億元。

城鄉融合,表象是縮小城鄉差距,內在是興旺鄉村產業、富裕一方百姓。

磐安歷來有“天然的中藥材資源寶庫”“江南藥谷”之稱,道地中藥材是磐安的“金名片”。磐安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藥材產、供、銷一體化建設”,從種藥材、采藥材、制藥材、賣藥材轉型到開市場、辦大會、打品牌、賣健康,建起了全產業鏈發展的中藥材產業。

“浙八味”特產市場應聲而起,一大批知名藥企落地生根。依特而立的“江南藥鎮”,成功躋身浙江省首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是全省唯一以中藥材為經典產業的特色文化小鎮。

從山上一株尋常小草,漸變成富民一大支柱產業,再演化成一座知名江南藥鎮。藥農們從“地裏刨食”變為“地裏掘金”,家家戶戶種藥材、鎮鎮鄉鄉聞藥香成了磐安一道風景。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走過千山萬水之後,仍需跋山涉水的磐安,牢記囑托,努力走上——

新時代改革創新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浙江篇章尤為奪目。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地之一,40年來,浙江人以改革創新破解了發展中遇到的諸多瓶頸,實現了從資源小省到經濟大省的歷史性轉變,以浙江智慧凝成浙江經驗,以浙江經驗書寫了浙江改革篇章。

改革春風吹拂磐安每一寸土地,磐安從未停歇創新的腳步,以勇立潮頭的擔當再開放、再實幹。

磐安深居浙江腹地,山巒重疊、河流交錯,歷史上交通多有不便。但這些物理和地形上的艱難險阻,從未能阻卻磐安人放眼世界、開拓創新的腳步。正是這些崎嶇和障礙,錘煉了磐安人“走天涯、闖世界”的開放心態。

自古得風氣之先,受八面來風浸潤,“兼容並蓄、敢為人先”的開放精神已經融入磐安人的血脈。無論大事小情,都彰顯著磐安人銳意改革、樂於開放的精神氣質。

自古至今,磐安始終居開放前沿。遠在唐宋元明“海上絲路”的繁盛時期,磐安的絲綢、茶葉、瓷器等中國特產,沿著海陸兩條“絲路”走向遠方。

“古絲綢之路”上先人們勇敢的腳步聲和悅耳高昂的駝鈴聲尚未飄遠,“新絲綢之路”上轟鳴的馬達聲和響亮四方的汽笛聲此起彼伏,一幅充滿古韻新曲史詩般的對外開放畫卷展現在世人眼前。

茶馬古道上的駝鈴聲猶在耳畔,磐安毅然開啟新一輪的對外開放。磐安特色優質產品搭上“一帶一路”的巨擎航船,滿載磐安商品駛向海外,服務更廣大的人群。

磐安“走出去”的夢想不止於此,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一座以“一帶一路”茶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小鎮拔地而起,帶動了周邊方圓數十裏的碧綠茶園,形成產業高效、生態宜居的田園綜合體。磐安擬與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聯合創建的“一帶一路”教學實踐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

改革潮湧一直激蕩著山城磐安,磐安也從未淡忘改革為民的初心。深化改革工作力度大不大、效果好不好,農民最有發言權。

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始終是農村改革的主線。萬蒼鄉秧田坑村有一個150畝的菊花基地,土地從農戶手中流轉而來。村委會主任張威岐算過一筆賬:每畝地租金有1360元,在基地打工的30位村民平均年工資收入2萬多元,比起種植茭白效益要高出一倍以上。目前,磐安已有2.85萬畝土地通過流轉實現了規模經營,建起了一批特色農業基地,讓農民“洗腳上田”。

土地改革深入推進的同時,磐安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也取得較大突破,369個集體經濟組織完成了此項改革。

林權制度改革成為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催化劑,一個建立在森林資源基礎上的“綠色銀行”為破解鄉村建設中“錢從哪裏來”的問題找到了一條出路:林權抵押貸款和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兩個項目將這個銀行裏的“存款”,由“取不出來的存款”變成“活期存款”,可撬動銀行資金近10億元。目前,首筆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已在辦理中,安文鎮中田村向磐安縣農商銀行質押貸款165萬元,用於新農村建設。

戰略上勇於進取,戰術上則穩紮穩打。今天的磐安,和浙江眾多縣市一道,在不斷豐富完善的新時代改革思想指引下,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將改革向縱深推進……(記者楊久棟李飛李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