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水淹田野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一、聖母是誰?

都說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北的尋宋之旅主要圍繞古建築展開,行程中宋代建築比比皆是,包括中學語文課本上就讀到過的晉祠。

晉祠,文物遺跡繁盛精妙,歷史底蘊深厚豐沛,無不令人歡喜贊嘆。然而參觀聖母殿泥塑,又現場確認聖母殿與叔虞祠的方位關系之後,我便無從排遣心中的困惑與惶悚,尋訪古跡的興致似乎也敗壞了許多。

那是2015年10月17日,聖母殿前熱鬧非凡,讓人心神不寧,左側王瓊祠倒顯得更古樸寧靜,我和老沈流連於王瓊祠前600余年的雌雄銀杏樹,在數百平方米翠綠明黃相間的樹冠下反復舉起相機,差不多耗去了遊覽晉祠將近一半時間。現在回想起來,這似乎是為了更真切地體味晉祠中陰森壓抑的氛圍。

王瓊祠前銀杏樹

我所觀賞過的宋(金)代彩繪造像中,聖母殿侍女彩塑似非上佳之作。論形象之逼真、神態之微妙、造型之生動、題材之豐富、想象力之張揚,均不能與濟南靈巖寺羅漢塑像、蘇州紫金庵羅漢塑像、大足寶頂山石刻造像或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塑像相提並論。無論之前閱讀圖片還是這次現場觀賞,總覺得聖母殿侍女塑像單簿、呆板,算不得有多高的藝術成就。當我帶著“真有這麼精彩嗎”的質疑端詳這些侍女時,意外被一種情緒感染。聖母或侍女的面部,多是臉色蒼白,眉毛倒掛,雙唇緊閉,目光有些呆滯,即使偶有禮貌式微笑,這組塑像總體上也顯得過於冷漠了。退至殿外,兩座精美而威武的力士像同樣是冷漠愁苦的表情,甚至為整個晉祠營造了陰森古怪的氛圍。神殿中的塑像為何以這種面目示人呢?這背後似乎隱藏著極端苦楚的心境……

聖母塑像

力士像

除了那些冷漠的神情之外,晉祠同樣讓我感受郁悶的是,聖母殿竟然是主殿。晉祠難道並不是為奉祀唐叔虞而興建的?用封建士大夫的說法,這究竟算正祀還是淫祠?用史學工作者的思維來表述,這其中又有多少次對歷史的篡改?晉祠的格局很奇特,以聖母殿為主殿,整個祠廟建築群坐西面東,背靠天龍山,面臨智伯渠。自晉祠大門而入,經水鏡臺、金人臺、對越坊、獻殿、漁沼飛梁而至聖母殿。唐叔虞祠主幹道的右側,雖然坐北朝南,但其實是一個以關帝廟、玉皇閣為核心的道教建築群,叔虞祠與文昌宮分居兩側。道教建築的對面即主幹道的左側,則有三聖祠、晉溪書院、太原王氏宗堂,可以歸為儒家建築群。聖母殿的西北角則又有水母樓,為聖母殿增添了濃厚的民間祠廟色彩。在這三組建築君以南、留山湖再遠的奉聖禪寺,也包括在晉祠博物館之內。這樣,整個晉祠景區出現了民間信仰統領儒、釋、道三教的古怪格局,讓人摸不著頭腦。

聖母殿

唐叔虞祠

晉祠之旅在我頭腦中打下了無數問號,叔虞與聖母孰先孰後、孰輕孰重?那臉色蒼白、形容枯槁的聖母究竟是誰?後來查閱資料我才知道,我的問題正是學界長期討論的未解之謎,聖母是叔虞的母親邑姜的說法,可能是明清士大夫對叔虞不居主殿的遁詞,不少學者認為聖母居主殿其實是對叔虞的鳩占鵲巢。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二、晉陽城在哪裏?

在遊覽晉祠一個月後,周浩執導的紀錄片《大同》(又名《中國市長》)榮獲第52屆臺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這部曾在BBC播出的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了時任(2008-2013)大同市長的耿彥波。豆瓣網這樣介紹這部作品:

曾經繁華的中國都市大同市,如今屹立在一堆廢墟的旁邊。這座城市不僅汙染嚴重,還因其陳舊的基礎設施和搖搖欲墜的經濟前景而瀕臨癱瘓。但大同市長想要改變這一切,他大膽地宣布了一項試圖重塑昔日的輝煌的新計劃,要知道這座城市的文明已經有1600年了。然而,伴隨著這項計劃的是非常高的成本。數以千計的房屋被推倒,50萬居民(占大同市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將在他的打理下被重新安置。這位市長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他是否能讓憤怒的工人群體以及越來越忐忑的統治精英冷靜下來。紀錄片《中國市長》驚人地捕捉到了一個男人,甚至是一個國家瘋狂跳躍著進入一個越來越動蕩的未來的過程。

紀錄片《中國市長》海報

2013年,耿彥波調任太原市長,“耿拆拆”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又在太原市上演。我們尋宋時太原市南郊農田之中的晉源街道算是一個淩亂的市鎮吧,格局尚存的明清城墻正在重新修繕,雄偉的城門重新拔地而起,與之相隨的還有“明太原縣城保護開發是改善居住生產生活條件的唯一出路”等拆遷標語,讓我們真切領略了耿市長的風采。

晉源街道

重修中的城墻

坐落在今天晉源街道的明清太原縣城始建於明代初期,與宋史毫無關系。2500年前就已興建的晉陽古城在晉源街道稍北的古城營村。979年宋太宗滅北漢並徹底毀滅晉陽城之後,在他的駐蹕地、晉陽城東偏北約二十裏、今天馬練營村附近重建的平晉城,面積不足晉陽城的二十分之一。不久宋太宗又令潘美在晉陽城北四十裏處的唐明鎮新建一座府城,即今太原市。這樣,晉陽或太原就形成了不同時期的四個城址。

9晉陽城址

晉陽古城遺址即古城營村最值得尋訪的古跡當數晉源二中校園內的阿育王塔(惠明寺舍利塔)。這座覆缽式寶塔號稱是中國十九座舍利塔之一,雖然現存塔身建於明代,但宋太宗毀晉陽城之後的宋真宗、神宗時代該塔已經三次重建,最早更可以追溯到隋文帝二年(602),可能是與晉陽古城直接相關的唯一地上建築。

惠明寺舍利塔

晉陽或太原的四個城址,其中三個與979年宋太宗毀滅晉陽城有關,而毀滅晉陽城又與晉祠有關。晉陽是千年古都,自公元前497年出現於史書,先後成為趙國都城、秦太原郡治、漢初代國都、漢並州治、曹魏並州治、西晉太原國都、前秦都城、北魏並州治、北魏末期實際行政中心、東魏下都和實際行政中心、北齊別都和實際行政中心、隋太原郡治、唐初並州治、武周北都、唐北京、前晉都城、後唐西京和北京、後晉北京、後漢北京、北漢都城。更加神奇的是,晉陽古城以同一種方式開始並結束自己的歷史,這就是相距將近1500年的兩次水淹晉陽的故事。

晉祠景區內的那條河稱為智伯渠,故事就是從智伯開始,他聯合韓、魏兩家包圍並水淹趙襄子堅守的晉陽城,結果趙襄子暗中與韓、魏兩家聯合反擊智伯,這個三家分晉的故事正是戰國時代的開端。此後,晉陽一直作為龍興之地彪炳史冊,李唐父子晉陽起兵時還在晉祠求雨,晉陽日後成為唐朝的北京(公元690年,唐朝定太原為北都。742年,改太原為北京),晉祠國寶、“貞觀寶翰”亭中唐太宗禦制《晉祠之銘並序》正是此而作。整個唐五代時期,晉陽一帶稱為龍興之地並不誇張,不但李唐起兵於晉陽,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是並州文水人,文水與晉陽不過百裏之地。李克用的帝業始於883年坐鎮晉陽之後,五代政權雖多以開封(汴京)為都城,但除後梁朱溫以外,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皇帝無不出自晉陽李克用集團。一部殘唐五代史因此被人概括為晉汴之爭,並且一直延續至宋初。後周建立後,晉陽保留著北漢政權,宋朝太祖、太宗順利平定南方,圍攻晉陽卻多次無功而返。了解了晉陽在唐五代時的“龍興”地位,也就容易理解北漢降宋後宋太宗為何對晉陽仍有忌憚之心,不惜以火燒、水淹殘暴地徹底毀滅晉陽古城。

唐太宗禦制《晉祠之銘並序》

三、人類學家講的歷史故事能信嗎?

除了毀晉陽城以外,宋太宗還做了許多破壞工作。2011年,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頻道“發現之路”欄目制作了一期《晉祠之謎》,宣稱移除晉祠主神唐叔虞正是宋太宗的主意。李唐王朝因祭祀唐叔虞而興,宋太宗為了破除晉人龍興之運,趁整修晉祠大殿的機會,將唐叔虞的神主偷偷置換為陰弱的女性,並稱那是叔虞的母親邑姜,晉祠由此變成聖母殿。這個故事編得似乎合理,可惜缺乏文獻依據。

依據現在所見文獻資料可以確定宋代聖母殿發生過以下事件:

1、宋太宗979年滅北漢、毀晉陽城,重修晉祠,仿唐太宗立《新修晉祠碑銘並序》,據該碑銘,太宗時晉祠內奉祀唐叔虞無疑,絕無聖母之說。

2、古建築調查確定現存聖母殿建築始修於宋太宗時期。

2、宋真宗汾陰祀後土時期,曾下令修葺晉祠。

3、宋仁宗天聖年間封唐叔虞為汾東王。金人推測晉祠原本坐北朝南,天聖間封汾東王時在其西加建聖母殿,明清以來多沿襲此說,均屬後人推測,並無直接文獻依據。但據此推測聖母殿形成及唐叔虞祠移建時代可能早於天聖年間。

4、韓琦1053年知並州(今太原)時有詩《晉祠魚池》,首句“女郎祠下池清瑩”,這是目前可以確知的聖母殿(女郎祠)出現時間的下限。

5、宋神宗熙寧年間封昭濟聖母,宋徽宗崇寧年間改聖母祠為慈濟廟,政和年間加封顯靈昭濟聖母。

6、明人羅洪先《無題》詩雲:“懸甕山中一脈清,龍蟠虎伏隱真明。水飄火劫山移步,五十年來帝母臨。”今人據詩末句推測晉祠聖母乃冒認宋仁宗為己親生、天聖年間垂簾聽政的章獻太後劉娥。

難老泉與晉水

聖母殿始建時間尚無定論,學界仍以沿襲天聖舊說為主流。但天聖年間並沒有重修晉祠,章獻太後劉娥尚在世,聖母殿中的聖母塑像也絕無帝後氣象,實在無法想象天聖年間創建聖母殿的緣由與時機。而聖母殿形成於太宗至仁宗朝之間,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下詔修葺晉祠顯然更可能是始創聖母殿的一個契機。人類學教授張亞輝在其晉祠研究的專著《水德配天》提出了同樣的推測,“可能正是在這次重修過程中,將聖母塑入了新殿,而將唐叔虞移了出去”。

我對人類學研究始終抱有一種夾雜著困惑的敬佩之情,用網絡流行語來說就是明明可以靠講故事吃飯偏偏要玩理論構建。《水德配天》最終要討論道德宇宙觀、水與土互動框架——這種在史學工作者看來甚至有些古怪的理論命題。不過他們的研究對象具體而微,往往是一個村莊,或者一座祠廟,用豐富的田野材料構建起史書上從未記述的故事。這部專著中講述的聖母殿故事是我讀過的最動人心魄的版本,雖然以歷史學研究的標準稍嫌證據不足,但就個人對宋史及人情世態的理解而言,這個版本的講法完全符合歷史及生活的邏輯。

張亞輝《水德配天》書影

話說宋朝太祖、太宗三下河東,宋太宗圍攻晉陽,北漢主劉繼元降宋,北漢名將劉繼業(楊業)受命投降,但晉陽百姓仍然拼死抵抗,沒有武器,便在屋頂揭瓦砸向宋軍。宋太宗既惱怒晉人的頑抗,又忌憚晉陽的龍興之運,火燒又水淹晉陽城,將晉陽百姓遷至平晉城。宋太宗的暴政激起晉陽民眾的憤恨,他們流落他鄉不願遷居平晉城,燒毀宋太宗所建統平寺,甚至鑿平宋太宗的《新修晉祠碑銘並序》,由此造成了一個怪異的局面,今天晉祠中只有唐碑而無宋碑,但那通唐太宗禦碑其實是仿刻的,而復制所用的石料正是鑿平後的宋太宗碑銘。晉陽民眾還為北漢主劉氏建起劉王廟,這不是對北漢政權的愚忠,而只是晉陽城內無數冤魂最後的抗議。

水母樓

想象一下宋初的晉陽古城周圍慘絕人寰、冤魂遍野、祟鬼叢生的場景,就不難理解熱衷於東封西祀的宋真宗為安撫民眾可能采取的行動。張亞輝提出,作為晉源水神的晉祠聖母,不但護佑著這一方的風調雨順、水利灌溉,同時也是水淹晉陽時被利用的工具。宋初的故事完全可以從神仙打架的角度來分析,宋太祖本是霹靂大仙,宋太宗何方神聖尚不確定,卻由玉帝授命黑煞將軍要求宋太祖兄終弟及,宋真宗又確認趙宗祖先是人皇九人之一。從神仙打架的角度講,宋太宗水淹晉陽意味著晉源水神對晉陽民眾的一次背叛或瀆職。災難發生後,水神聖母悲痛不已,後來遊神,還必須前往象征著晉陽城的九龍廟與劉王廟表達歉意。聖母又是生育之神,承擔著為水中冤魂超度轉世的職責,雖然遭到晉陽民眾的怨恨,還得忍辱負重做好補救工作。宋真宗可能洞悉父輩所有的陰謀、殘暴、荒淫,他的夢中既然有神仙天皇不斷出現,妖魔鬼怪想必也從不消停。或許宋真宗皇帝生涯的主要工作是贖罪,或許在前往汾陰(今山西萬榮縣)祀後土的途中他曾夢見晉陽冤魂或晉水女神,或許為了讓女神更好地開展災後心理救濟工作,宋真宗下令將晉祠改造為聖母殿,聊以撫慰晉水中的冤魂。晉陽的工匠們把聖母塑造得特別拘謹與慘淡,那是因為在他們的想象中女神深受怨恨而滿心愧疚與惶恐。

這便是史學工作者轉述人類學研究而重新改編的玄怪版晉祠故事,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晉祠內北宋鑄鐵人(金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