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有人掉進漩渦裏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出品|虎嗅青年文化組

策劃|渣渣郡

作者|黃瓜汽水

題圖|IG @gulfnews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12月15日開始,我的家鄉西安,進入至暗時刻。

因為一場疫情,幾乎把這座我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拽進了輿情黑洞。

隨著攀升至2800多的病例人數,頻頻發生的一系列極具代表性的“西安笑話”——

一碼通崩潰,非必要不亮碼

孕婦在醫院門口流產

父親心絞痛被拒診後離世

城中村小夥出門買饅頭被打

消防車無法進入小區滅火

主動請求隔離未果一家6口全部確診

盒馬被查處

延誤救治的醫院被停業整頓3個月

......

你永遠都無法料到,西安的下一個熱搜會不會更離譜。如今,西安的數十次負面熱搜,似乎都在為全國抗疫扮演一個完美的反面教材。隨後出現疫情的河南、天津、上海都接連強調: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拒診。

疫情是一面照妖鏡,把混亂的城市管理系統的底褲都扯爛了。我們無心加入一場對西安的片面攻擊辱罵,而是想借這個機會探討,在疫情延續了兩年之後,為什麼防疫政策依舊在漏風:

一邊是基層工作人員累倒在前線,一邊是吃不上飯的人困在家裏餓肚子。他們都是困在疫情中的西安人民,他們該被指責嗎?顯然不是。

大家壓抑著一種無力感與無法排解的憤怒與困惑:千萬級人口的城市管理,為何會如此顧此失彼?疫情之下,我們的社會可以多一點人性化嗎?我們的防疫政策可以更精細嗎?

本期虎扯電臺是我們2022年的第一期節目,三位主播聚在一起,想聊一聊2022開年最讓人關註的事——

西安疫情33天後,我們會等來更人性化的防疫嗎?

vol. 177

主播:黃瓜汽水、木子童、渣渣郡

錄制、剪輯:CC

疫情從12月底開始在西安蔓延,我們是目睹著這把火一點點燒起來的。

對於漂在外地的西安人來說,我們一直和那片土地共振著,所擁有的共同體會是:感同身受了兩年前武漢人民的心境,但更多的是對家鄉防疫不利的憤怒與焦急。

面前明明就擺著全國兩年的防疫經驗和案例,疫情洶湧時依舊兵荒馬亂。起初,確診人數爬升,我催促父母家人抓緊囤菜囤糧,緊接著12月23日封城,我又要勸阻他們,千萬不要去超市排隊聚集,核酸之外務必不出門。

千裏之外,除了幹著急之外沒有任何辦法。當然更沒有資格抱怨,因為淩晨三四點就迎著零下的溫度出門進行防疫工作的人,並不是坐在家裏的我們。

作為一個最普通的西安人,我的朋友圈裏,有年輕的一線基層公務員、有參與誌願工作的我的大學老師們、有一直被困在宿舍裏的長安大學學生、有奔走牽線的媒體人、還有不能回家的醫生們。

他們大部分都是西安本地人,經歷了疫情最開始的恐慌,囤菜搶菜的慌張,以及輿情的步步失控,“每天一睜眼都要被新熱搜氣得夠嗆”就是他們的日常。

這些漩渦中的西安人,要麼困在家裏切換著微信群搶菜,要麼轉身投入新的抗疫工作中去,甚至連我媽都去樓下報名做了誌願者。人手不夠,沒有一個人是閑著的。

社區核酸檢測點

當疫情走向峰值的時候,我的第二個感受是混亂和割裂。

一邊是微博上大面積的求助和求菜,另一邊是當地朋友或長輩在朋友圈“曬菜”。悲喜並不相通,物資送達的速度也不相通,沒有人希望自己是被遺忘的那個,但總有人被落下。

西安蓮湖區收到的政府愛心菜

而對於我的同事、北京人@木子童來說,雖然並沒有被卷入這次疫情,她也經歷了一個不是滋味的心路歷程。一位和她關系不錯的西安讀者,向她描述了家中搶不上菜的情狀。起初@木子童還以為對方誇大事實,怎麼說全國都已經抗疫兩年了,不至於連最基本的民生都不能保障吧?

直到微博熱搜上的新聞事件被官媒一件一件拎出來點名批評,她才意識到,疫情遠比她想象得更嚴重,她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愧疚感。

無論是西安人還是西安之外的圍觀者,我們對待這場疫情的態度是一致的:這是一場天災,但更大程度上是另一種悲劇。

到底誰做錯了?我們沒有資格下定論。甚至在每一個環節,大家都在辛苦履行自己的職責,但悲劇還是不可阻擋地接連發生了。

這周,西安病例數逐步下降,解封和新年或許會同步到來。但如果我們不去仔細查看一系列悲劇是如何形成的,那未來只會有更多離譜的事件發生。

在這幾場悲喜鬧劇之中,我看到了公眾號“保馬”的文章《西安難題》中摘抄了一段話,深有感觸:

“浮誇的空話同實際上的猶豫不決和束手無策相混雜,熱烈謀求革新的努力同墨守陳規的頑固積習相混雜,整個社會表面上的協調同社會各個成分的嚴重的彼此背離相混雜。”——這是《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中的一段文字。

用這段話來概括西安疫情33天以來發生的笑話再準確不過了。我們在一片混亂中掃射著,但子彈全都打在空氣裏。

先看看基層防疫的空轉。

每個下沈一線的幹部,幾乎都是耗盡體力極限在工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西安本地公眾號“貞觀”查看文章《一名普通幹部下沈7天的真實感受記錄》)。但在嘔心瀝血的工作流程中,是否有重復性和不必要的環節,在耗費寶貴的人力?根據《中國慈善家雜誌》的統計預測,平均一名下沈幹部或誌願者要服務200多名市民,承擔著包括但不限於核酸檢測、物資分發、防疫消殺的工作。

比如這則流傳很廣的一個視頻:物資來了,靠社區的人力傳送帶送到家。明眼人恐怕都會產生疑問,這樣運輸真的科學嗎?(後續社區澄清:板車不夠用,業主自發組織運菜,並非作秀)。

其實讓專業的人來幹專業的事,是不是就能減輕一線工作人員的負擔?可惜事實是,當時剛剛封城,大部分誌願者和物流人員還被困在自己的社區裏出不來。

說白了,還是千萬級人口規模和落後的城市管理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擴大了,就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這次疫情目前還沒有人因新冠去世,但是卻引出了一系列因為疫情防控而殞命的事件。

無論是在醫院門口流產的孕婦,還是父親因心臟病去世的女孩。她們面對的關卡,是一個個普通的基層防疫人員,這些工作人員在當時的情景下給出的答案是:“你聽清楚,我在執行我的職責。”

有網友在評論區感慨,好像在2022年看到了魯迅筆下的中國,蔑視人命、底層互害。

但仔細想想,每一個環節的人,在他們自己的邏輯情境下都是無罪的。如果他違背了政策,那在程序上有錯;如果他執行了政策,那他在道德上有錯。他面臨的代價可能是丟掉工作,而他無法承擔這樣的代價。一個閉環就如此形成了:沒有人願意為他人冒風險,只好讓對方成為整套流程中的“代價”。

如果我們站在“保安們”的位置上,作出的選擇恐怕並不會更高尚,因為整套流程的初始設定就有問題。讓每一個居民更安全,本該是健康碼的目的。但在層層加碼的過程中,人們手中的碼逐漸異化成為一種信用符號。

防疫兩年來,幾乎所有人都有疲憊的感覺,仿佛集體掉進了一個“健康碼陷阱”。@渣渣郡就有過類似的遭遇:發燒40度,在醫院做檢查開處方,來來回回掃了四五遍碼,但最後還是被保安堵在門口教訓,情急之下差點發生衝突。

西安一碼通頁面截圖

事到如今,處罰醫院並不是最優的解決辦法,更像是一刀切的決策。

延誤接診的兩家醫院停業整頓三個月,目前在網上已經“聽取罵聲一片”,這樣的結果只會給群眾帶來更大的不便。甚至拿我個人來說,家中就有一位患癌的長輩正在西安國際醫學中心接受化療,朋友圈裏就有待產的孕婦在高新醫院產檢,他們是最有資格質疑這次停業處罰的群眾。

一步錯步步錯,但錯的只是一個保安和一家醫院嗎?

媒體們幾乎從各個角度批判了西安疫情的悲劇和鬧劇。但在批判之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正如我們不斷贊賞疫情中的“上海模式”和“上海速度”。但同樣的,上海作為全世界頂尖的城市,所擁有的人才隊伍、財政力量、政府系統,也不是其他城市在短期內就能追趕得上的高度。

缺位的不僅是經濟基礎,還有城市管理的溫度。一套精細化管理的流程,一個成熟的市民主導型社會,無論怎麼去補課或者抄作業,可能都無法完美復刻。

不必急於和西安割席。這次西安疫情暴露的問題,就是樹立在其他城市面前的一塊公告牌——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防疫方式。防疫能不能再“人性化”一點,哪怕是一毫米的進步。

在政策、管控、病例這些冰冷的字眼和數字之外,我們需要去關註具體的個人境遇:去聽聽群眾的呼聲和訴求是什麼,一線抗疫的工作者們的困苦又是什麼。

疫情不是群體間無休止的博弈,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在每次危機之後,反思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每一個個體。

如果你對本期電臺內容有任何看法、意見和建議,歡迎大家繼續在評論區跟我們交流,我們好好努力,謝謝大家 :)

完整內容也可以在虎嗅APP首頁,“視聽”中選擇“虎扯電臺”收聽。每周等你。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