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下雨在泥路上走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竹鳴溪語,千裏大別山逶迤至此,步入安徽廬江礬山鎮萬畝竹海:向前望不到首,向後看不到尾,擡頭是陡峭的山峰,俯首是無盡的蒼翠,耳旁是呼嘯的山風,腳下是廣袤的大地。

被竹海包圍的石峽村,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上海渡江的必經之路。幾年前,這個坐擁1.2萬畝竹海的山村,到處是崎嶇的泥路和破舊的房屋。

如今,山中大道曲徑通幽,身旁竹林搖曳生姿。世代生活在這裏的村民程章笑著說:“水泥路通了,柏油路也修到了家門口,再也不用擔心刮風下雨腳上沾到泥巴了。”

海拔486米、雲霧繚繞的釜頂山下,道路蜿蜒,與程章老人一樣,喜上眉梢的還有洪光林夫婦。自從村居環境整治以來,洪光林一家人在家門口就業,編竹器、幹雜活、參與村集體工程,一年下來,這個家庭至少增加了2萬元的收入。

在“千年礬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萬畝竹海不僅是礬山一張靚麗的名片,也是農村匠人們脫貧致富的“法寶”。

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雙巧手,創造出了一件件鮮活的竹工藝品。今年68歲的礬山鎮“守藝人”蔡繼明,年輕時就跟著父親學編竹制品,幾十年與竹子相伴,竹編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堅守傳統技藝的主陣地,又積極進取、大膽創新,為傳統技藝註入新的文化內涵。

將資源變產業,讓“風景”變“錢景”,毛竹產業逐漸成為當地小康路上的聚寶盆。剖絲、回旋,通過這些才華橫溢的民間工匠之手,一根根翠竹涅槃重生般地化身成了竹筐、竹籃、竹籮……

如今,石峽村竹制品合作社通過多次開展特色竹編工藝培訓,不僅解決了“竹多價賤”的難題,還吸引了周邊其他村的農戶供竹。漫山遍野的竹林,托起了石峽村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

依托豐富的毛竹資源,礬山鎮積極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村靚了,民富了。近年來,礬山鎮大力推進公廁建設,讓公廁與周邊的山水環境相生相融,造就一番獨特景致。

從北京回鄉的張根言給筆者算了一筆增收明細賬:“路直接通到家門口,萬畝竹海裏的竹子編織成竹器,保留的民宅與民俗文化不光豐富了鄉民的生活,還迎來許多外地客……”

石峽村的巨變,正是魅力礬山的縮影。圍繞“產業強、鄉村美、農民富”這一發展目標,今天的礬山鎮,道路變寬了、水變清了、環境變幹凈了。置身萬畝竹海的“桃花源”,這留得住的鄉愁,正讓礬山成為人們來了就不想走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