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古井水滿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靈井自流泉”上曾經建了一座靈泉閣。資料圖片

位於靈井鎮的“靈井自流泉”,是“許州十景”之一“靈泉瑞溢”之所在。記者 郝晉 攝

編者按

6月11日,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許昌市榮譽市民”李占揚和其團隊發表重大研究成果:“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靈井鳥雕”是目前東亞唯一一件可以追溯到晚更新世時期的鳥類雕塑藝術品。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向前推進了8000多年。“靈井”再次成為讀者議論和網絡點擊的熱點。

在建安區靈井鎮,一直有“靈井”“王井”“李井”之說,“許州十景”之一“靈泉瑞溢”與此有關。“許昌人遺址”因“王井”斷流得以面世。本期《新聞深三度》以《許昌這仨井 為啥那麼“靈”》為題,為您講述靈井“三井”背後流傳的故事。

“靈井”位於“三井”之東,“澇不溢,旱不涸”。

據傳,“靈井”南側有一石龍頭,嘴內嵌一鈴,水擊鈴響,聲聞數裏。“靈井”上建了一座靈泉閣,曾現“靈泉瑞溢”美景,造福一方百姓。

記者 郝晉 通訊員 劉建益

“靈泉瑞溢”成美景 兒時記憶寄深情

6月29日,在建安區靈井鎮南北主街道北段,談到十字街附近的古井,靈北社區81歲居民何萬營打開記憶的閘門。

“從前,‘靈井’又稱‘靈泉’‘大池’,內部截面為正方形,上面有‘池樓’。井水從石龍嘴流出。我小時候,經常和夥伴在那裏洗澡。大家背靠石龍嘴,水柱順著身子向下流。”何萬營說,“池樓”裏有龍形雕塑,由上向下映入水中;北面是靈井大廟,四季香火不斷,遇節日或廟會更是熱鬧非凡。若有人把銅錢扔進井裏,水面晃動,好像有龍在遊動,非常好看。

亭子北邊是大殿。大殿柱子粗,屋頂高。夏天,不少村民到那裏乘涼。

對於“靈井”,不少史料均有記載。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朱又廉等人編纂的《許昌縣誌》在“水系”篇中記載:“靈井在城西三十裏,其水色幽而氣溫,澇不溢,旱不涸,灌田數百畝。每祈雨即應,民以為龍潛其中,故名。”

在清乾隆年間,“靈井”泉水自流,與周邊廟宇相呼應,被譽為“許州十景”之一——“靈泉瑞溢”。

據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的《許州誌》記載,當時知州甄汝舟為“靈泉瑞溢”賦詩,曰:“降雨能回造化功,還分余澤潤三農。銀床莫漫施長綆,只恐深泉有蟄龍。”詩中的“綆”,指的是汲水用的繩子,意為民眾不輕易打破水面的平靜,怕井內蟄伏著真龍。

如今,靈井鎮政府東門南側立有一塊大石,上書“靈井”二字;向西不遠處還立著一塊“靈井自流泉”的石碑,顯示被列為重點文物受到保護。“自流泉”則在其緊鄰的一個小院內。走進院子,只見一六邊形的井口上寫著“自流泉”三個字。井內有少許水,落有樹枝等雜物。

井上建三層閣樓 引水從龍口流出

“現在六邊形的井口是新修的,原來的井口為正方形,四米見方。井深3米多。”6月29日,靈北社區85歲居民秦萬益回憶,古井內壁用磚和石塊砌成。井上建一亭,四角掛銅鈴,微風吹動,叮當作響。亭上有木質雕龍盤繞,倒映水中。古井北側有大廟,廟內有多通石碑。“靈井”距地面約半米處有出水口,水從出水口流入地下水道,穿過大街流進對面小廟。小廟神像座位下有一小水池,水經小水池再流進圓池內,是群眾生活用水汲水處。小圓池水滿後再流入長方形池子內。長方形池子南端伸出一石龍頭,從嘴內向外噴水。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在《白沙宋墓》附錄的一篇文章《從許昌到沙白》中對20世紀50年代初的“靈井”進行了記載。文章稱,1951年12月12日,他們一行五人到許昌下車後改乘馬車行經靈井鎮。

鎮中間有靈井大廟。廟位於鎮街以北。三門內有靈泉,泉上覆三檐小閣,自閣頂垂一龍,龍首下俯。三門外隔鎮街建觀音堂。觀音堂南壁外面下方置一石龍首,龍口吐水,水貯成一池。此水即由靈泉暗引至此。閣北側有水母大殿。水母大殿北側為後殿,其前有6通石碑。其中,殿外西側分別為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重修靈井亭碑,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重修靈井廟池碑。另外3通石碑在殿外東側,分別為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重修靈井廟碑,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重修天師殿井樓善士題名碑,以及明萬歷十九年(公元1592年)重修古井周邊建築碑。

後殿西為西大殿。宿白先生在文中稱,以上觀音堂、靈泉閣、水母大殿和西大殿,皆明代所建,清初或略加修整。

泉水下降難自流 古跡被毀留遺憾

靈井鎮地處許昌西部,水資源貧乏。而“靈井”在20世紀50年代仍能自流,為居民生活提供諸多方便。

追溯“靈井”的歷史源頭,周邊居民很少有人說得清楚。靈井鎮78歲退休教師韓長貴說,據傳,靈井大廟是春秋戰國時衛靈公的行宮遺址。衛靈公是許國許穆夫人的族人,數次來許,築行宮。20世紀五六十年代,韓長貴曾在靈井大廟的石碑上見“許穆夫人”等字樣。針對這一說法,現年90歲的原許昌縣文化局退休幹部榮延勛說,他曾在靈井大廟見到“靈公殿”字樣。根據史料,衛靈公多次避難許地,在此建行宮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宋《太平寰宇記》卷七記載:“靈泉,《九州島要記》雲:‘許昌靈井亦曰靈泉,今石砌方正,水旱民必禱焉。’”清朝甄汝舟贊美此泉水“甘甜沁齒牙,澄清鑒眉宇”。清朝《許州誌》所載的《靈泉瑞溢圖》更是聞名遐邇。

秦萬益說,“靈井”的靈泉閣四角共有八根柱子支撐,其中石柱上刻有楹聯:“為涼為溫時而出之盈不求概,亦玉亦璧飲此水者貪亦成廉。”落款處有“王然兆題,清乾隆四十二年歲次丁酉”字樣。現在楹聯石柱只有上聯被保存。“文化大革命”期間,靈泉閣及周邊廟宇均被毀。靈北社區78歲居民翟振營回憶,當時他和幾名村民被迫登上梯子拆除閣樓。在大廟內,大家欲用繩子拉倒神像,結果繩子斷而神像不倒。隨後發現,神像內部有一根柱子插入石滾上一洞進行支撐……

20世紀50年代末期,因與“靈井”相距不遠的“李井”開挖坑塘,致使“靈井”泉水下降,自流現象消失。20世紀80年代,“靈井”水位已降至離井口2米多,村民只能用繩子系上水桶從井中取水。至2005年,“靈井”幹涸,無水可用。

回想起“靈井”的過往,不少居民感慨萬千。

來源:許昌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