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上墳燒山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原文作者丨鄭遠

摘編丨安也

清明,以清明風和清明節為大眾所熟知。一般來說,清明節氣在每年的4月5日前後。我國古籍《淮南子》中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這句話明確點出了清明的淵源,以及清明和春分的關系。不過,清明風和清明節傳遞出來的情緒是相反的,清明風象征著清爽明凈,而清明節則總和愁郁悲傷、陰雨連綿掛上鉤。

清明之後,再過一個谷雨節氣,立夏也就到了。夏季風將從南海中南部逐漸向北爬升,即將踏上我國的陸地。二十四節氣和現代氣象學的聯系,總是這麼妥帖和巧妙。

本文出處:《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全四冊),鄭遠著,華文天下丨九州出版社2021年1月版。

清明風居東南維,

主風吹萬物而西之

清明風是“清明”二字的來源之一。這裏的“清明”,意為清爽明凈,柔和帶水,其實就是東南風。司馬遷在《史記·律書》中雲:“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而西之。”這就明確說明了清明風的風向和來源。當然,從現代氣象學的角度來看,這裏的東南風並不是夏季風,而是階段性的海洋吹向大陸的風,水汽含量遠遠不如夏季風高。正因為此,清明時,萬物只是蓄勢,還未到爆發式增長的季節。

不過,清明時還只是4月初,雖然冷空氣比春分時大為減少,但還是存在的,偶爾可以達到寒潮強度,也可以南下到江南甚至華南。如2020年4月6日,冷空氣直達海南島,海口等地吹起北風。這個時候,清明風不是指東南風,而是指南方的倒春寒天氣,常常會引起災害。

對北方來說,清明風並不是以東南風為主,而是西北風的概率更大一些。而這個時候,新疆、內蒙古、甘肅一帶的戈壁荒灘已經徹底解凍,西北風吹起時往往飛沙走石,帶著沙塵直撲而來,一般情況下會影響京津冀和中原地區,偶爾可以南下江南,甚至遠走日本和韓國。可見清明的風,並不一定都是可愛的。

清明前後,現代氣象學意義上的春天已經覆蓋長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區,按常年氣候平均標準來看,春天的北界已抵達京津冀。這不光是清明風的功勞,更主要的是太陽輻射的變化。春分之後,太陽直射點已經處於北半球,我國的日照時間越來越多,接收到的熱量也越來越多。而風向轉換,正是熱量變化的一個標誌。

清明

清明時節,全國沒有入春的地方,只有青藏高原、東北地區、新疆北部、內蒙古以及其他高海拔地區;而夏天開始跨過海島,在廣東雷州半島、廣西沿海等地登上我國大陸。清明過後,夏天就大顯身手,開始控制華南。

由於冷空氣仍然頻繁出現,而且雨水增多,清明前後天氣容易變冷,這個時候的“倒春寒”也是很厲害的。和春分相比,這個時候雖然很少有冷空氣能夠達到寒潮標準,但由於前期溫度回升得更快,農作物生長得更加繁茂,這個時候的倒春寒,往往比春分時的危害更大。

仍然以2020年4月的華南冷空氣為例,廣西桂林4月的月平均溫度為18℃至25℃,海南三亞4月的月平均溫度為26℃至32℃。而在這場降溫中,廣西桂林的最低氣溫降到了11℃以下,海南的溫度一度降到20℃以下,且伴有連續陰雨,不管是對人們的生活和出行,還是對農作物生長,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防蚊蟲、防毒蟲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清明時,在大陸冷氣團和海洋暖氣團的激烈交鋒之中,海洋暖氣團明顯占據上風。這個時候的風向已經是以東風和南風為主導,北風和西風只能變成配角。北風和西風即使不甘心失去陣地,傾巢南下,也趕不走海洋氣團。在氣象數據上就表現為,清明時,全國處在季風區的各個地方,不管是溫度還是濕度,都在明顯上升。

但是,清明時的冷氣團也學會了偽裝。它們眼看著明爭不過,就采用“木馬戰術”,和水汽結合起來,變成濕冷氣團。這種氣團一般出現在南方的春季連陰雨到來之際。看似溫柔的冷空氣“咬定青山不放松”,和暖濕氣流持續交匯在江南、華南時,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劇烈降溫和持續陰冷天氣。2020年4月,冷空氣和暖濕氣流交匯在長江沿線、江南和華南,南方大部分地區的氣溫比常年偏低2℃至3℃,局部氣溫偏低4℃至6℃,這就是清明濕冷氣團的威力。

清明時分,大陸幹熱氣團在中南半島以及我國的海南島和雲南南部繼續擴展,這些地方的高溫天氣變本加厲,有時氣溫竟然能達到40℃。除此之外,在越來越強烈的日照下,新疆塔裏木盆地、甘肅和內蒙古的戈壁灘也逐漸變熱,大陸幹熱氣團即將在這些地區完成“首秀”。

清明風對降水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氣象數據很能說明問題:清明節氣前後,南海西南暖濕氣流第一次爆發,雖然這個爆發還遠遠比不上夏季風的強度,但足以讓廣東省進入前汛期。也正是從清明節氣起,我國的主雨帶形成。位於這條主雨帶上的廣東,有時候雨量可達暴雨到大暴雨級別。

在江南,水汽主要來源於東風和東南風,它們經常和冷空氣打得難解難分,出現持續陰雨和氣溫偏低現象。由於東風和東南風來源於水溫稍低的東海、黃海,所以江南的雨量遠比不上華南。而在北方,清明節氣的降水量當然也比之前大幅提升,除高海拔地區外,降雪大幅減少,下雨成為絕對主流。當然,偶爾也會有一次降雪,如2020年4月上旬,河南鄭州就出現了雨夾雪。

在驚蟄和春分之後,清明時的大氣能量大幅增加,降水的對流性特征越來越明顯,強對流天氣越來越多。華南往往出現激烈的狂風暴雨,甚至冰雹和龍卷風,這就是強對流天氣。如果說,春分時的雷聲足以讓蟄蟲徹底“起床”,那麼清明時節的強對流就足以讓蟲子振翅飛翔,尤其是南方,防蚊蟲、防毒蟲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清明風的影響下,清明時節雖然陽光暖意更濃,風更爽朗,但因為水汽更加豐富,日照反而比春分時有所減少。一方面,廣東等地開始受主雨帶影響,進入前汛期;另一方面,冷暖空氣常在江南交匯,形成連陰雨天氣,而清明風的北上,也常在北方造成大範圍過程性降水。正因為此,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才會成為千古名句,清明的標誌也變成了降水。

不過,清明風畢竟是清爽明凈的風。海洋氣團除了帶來降雨之外,也會帶來氣溫升高和潔凈的空氣。如果沒有冷空氣搗亂,在晴到多雲的清明時節,最適合出遊、踏青。清明也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人們都在這個時候祭奠先祖,寄托哀思。

“雨紛紛”時的清明,

正是一年中最早出現彩虹的節氣

清明三候

初候,桐始華。

二候,田鼠化為鵪。

三候,虹始見。

初候,桐始華。

桐,是指桐樹;華,是“花”的通假字,在這裏是“開花”的意思。每當清明節氣前後,桐樹會開出白色或紫色的花,提醒大家暮春已經到來。正如桃樹開花讓人想到驚蟄一樣,桐樹開花讓人想到清明。

二候,田鼠化為鵪。

清明節氣到來時,喜陰暗的田鼠往往會躲到洞穴裏,而鵪鶉一類的小鳥開始出來活動,兩種動物在人類面前轉換了位置,好似“田鼠化為鵪”。

三候,虹始見。

虹是陽光通過細小水滴發生的折射現象。怎樣才會出現這種充滿細小水滴的空氣呢?當然是下雨。而“雨紛紛”時的清明,正是一年中最早出現彩虹的節氣。清明後,雨水越來越頻繁,飽含水滴的空氣越來越常見,彩虹出現的次數當然也會越來越多。

寒食城東即事

[唐] 王維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明白自己的根在哪裏,

才能更勇敢地去闖蕩世界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緬懷先人,是清明節最為重要的主題。按不同的祭祀場所,清明祭祀可分為墓祭和廟祭。墓祭,即為掃墓,不論人們身在何方,總會想盡辦法在清明這天趕回家鄉,親自來到祖先的墓前,擦拭墓碑上的塵土,掃去周圍的落葉枯枝,拔掉恣意生出的雜草,然後恭恭敬敬地擺上鮮花和供品,燒去紙錢,灑一杯美酒,說說家裏發生的事情。人們用這種方式與祖先溝通,表達哀思,尋根問祖,明白自己的根在哪裏,才能更勇敢地去闖蕩世界。

除了掃墓,另一種祭祀方式是廟祭,也稱“祠堂祭”。宗族的族人在清明這天共聚祠堂,祭拜先祖,儀式過後大家坐下來一起吃飯。平日裏散落天涯的親人,在這天齊聚一堂,讓彼此的感情更加濃厚。

放風箏

清明踏青時,借著清明風放飛一只心愛的風箏,心境仿佛也跟著舒爽、寬廣起來。古時候,清明放風箏還寓意著疾病和災禍也會隨之消散。待風箏飛得足夠高時,人們就剪斷風箏線,任它隨風遠去。

放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相傳木匠鼻祖魯班發明的木鳶是風箏最早的原型。後來,制作鳶的材料由木頭改為紙,稱為“紙鳶”。再往後,人們又在紙鳶上綁上竹哨,當紙鳶飛起時,風吹哨的聲音猶如箏鳴,“風箏”之名由此而來。北宋時,放風箏已成為全民喜愛的活動,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風箏技藝專著《宣和風箏譜》,還是由宋徽宗親自主持編纂的。

蕩秋千

除了放風箏,蕩秋千也是清明時節的傳統娛樂項目。兩根粗麻繩,一塊長木板,貌似簡單的秋千,卻有著悠久的歷史。秋千由春秋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山戎發明的,後來被引進中原,最早叫作“千秋”。漢武帝時,皇宮舉行祭祀祈禱活動,祈願天子長生不老,擁有“千秋之壽”,並命宮女們在宮宴上耍“千秋”助興。為了避諱,“千秋”被改為“秋千”。

蕩秋千

元、明、清時,清明節甚至直接被稱為“秋千節”。明代官員劉若愚在《酌中誌·飲食好尚紀略》中記載:“三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羅衣。清明則秋千節也。帶楊枝於 ,坤寧宮後,及各宮皆安秋千一架。”可見人們對蕩秋千的高漲熱情。

蹴鞠

蹴鞠,是我國古代對踢球的說法。“蹴”是用腳踢,“鞠”指皮制的球。這項古老的運動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鞠的球面最初用皮革制成,球內塞滿毛發,直到唐代才出現充氣的球。

在古代的清明活動中,蹴鞠和秋千常常結伴出現,唐宋時尤為盛行。“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古人對蹴鞠的癡迷程度與現代球迷比起來毫不遜色,常常出現“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盛況。由於充氣球的出現使球體變輕,年輕姑娘們也加入到蹴鞠的行列,在熱鬧的清明時節,甚至可以和小夥子們同時上場,一決高下。

思念逝去的親人,

送別春天的離去

桐花

[元] 方回

悵惜年光怨子規,王孫見事一何遲。

等閑春過三分二,憑仗桐花報與知。

桐花

桐花盛開時,春天已過去大半,此時又趕上清明時節,人們思念逝去的親人,送別春天的離去,桐花也變得多愁善感起來。“客裏不知春去盡,滿山風雨落桐花。”桐花一般指的是毛泡桐的花,花期在4月到5月,花冠似鐘,白花中略帶紫色。

古代文人喜愛桐花的不在少數,但論起癡迷程度,還要數北宋學者陳翥。為了更好地研究桐樹,陳翥在六十歲高齡時,在自家的山地中種植桐樹上百棵,每天觀察它們的生長狀態,再結合野外調查和文獻記載,最終寫成《桐譜》一書,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地論述泡桐的專著。

麥花

小麥的花實在是太低調了,許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它,即使見過,也很可能認不出那就是麥花。麥花是白色的,很小,呈穗狀花序,每個節點上的小穗都長有三到九朵小花,花期在5月到6月。人們往往只熱衷於贊美金色的麥浪,而忽視麥花。

這也難怪,誰讓每朵麥花的開花時間如此短暫,一朵花只開放十五到三十分鐘,生怕搶了麥浪的風頭似的,匆匆雕落退場。即便如此,還是有人註意到它。南宋詩人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雲:“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杜甫在《為農》中說:“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麥花雖不是觀賞性花卉,卻是農民的“報時花”,提醒他們留意收割的時間。

柳花

麥花和柳花像是一對“難兄難弟”,一個被人忽視,一個被人誤解。古詩中描繪“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實際上,滿城飛舞的並不是柳樹的花,而是柳絮。柳絮是柳樹的種子,柳花是柳枝上鵝黃色的柔荑花序,花期在3月到4月,紅黃色的花藥,生得小小的,在柳葉之間直立或斜立著,要離得很近才能看到。

相比詩人浪漫但缺少科學依據的想象,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更為準確:“楊柳,縱橫倒順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開黃蕊花。至春晚葉長成後,花中結細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絨,因風而飛。”

踏青歸來後的“青色”味道

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歸來,信手攜回片片綠意,糅和在糯米團子中,便成了清明特有的節氣美食——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碧綠的青團閃著光澤,人們賦予它“翡翠團子”的美稱,仿佛春天的精華都濃縮在這“翡翠美玉”之中。

青團

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歸來,信手攜回片片綠意,糅和在糯米團子中,便成了清明特有的節氣美食——青團。

青團是一種用草汁制成的傳統小食,主要在江南一帶盛行。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描述它的制作過程:“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艾草、雀麥草、漿麥草、鼠曲草……都可成為制作青團的原料。草汁與糯米粉和在一起,揉捏成一個個小團子,中間包上豆沙、芝麻等餡料,底下墊一段蘆葉,放入蒸籠蒸熟,再用毛刷在團子表面刷上一層熟菜油。碧綠的青團閃著光澤,人們賦予它“翡翠團子”的美稱,仿佛春天的精華都濃縮在這“翡翠美玉”之中。

青團,又叫清明果、青色染飯、青白團子,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的供品。相傳,青團的出現與寒食節有關。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家臣介子推忠心耿耿追隨,在重耳餓暈之時,介子推不惜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將他救活。後來,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介子推不求功名,帶著母親歸隱山林,無論晉文公怎樣邀請勸說,他都不肯出山為官。無奈之下,晉文公以放火燒山相逼,誰知介子推寧肯抱樹而死,也不願放棄自己最看重的氣節。

晉文公追悔莫及,為紀念介子推而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所有人家禁止生火,只能吃涼食。“古人寒食,采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古人在這天祭奠先人,就把這種青色的飯作為供品,也就是後來的青團。

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只相差一兩天,大約到了唐宋時期,兩個節日漸漸合並,原本屬於寒食節的青團,也成了清明節的節令食品。

子推饃

在陜北地區,人們有清明節做“子推饃”的習俗。從“子推饃”的名字便可得知,這項習俗也與寒食節有關,正是為了紀念淡泊名利、只求明君勤政愛民的介子推。

子推饃像特大號的饅頭,但面團裏面通常會包入紅棗、核桃或者豆類,面團表面還要裝飾各種造型的面花。面花又叫面塑,就是用面團捏出的裝飾物。制作面團和面花的白面要分開揉制,軟面做面團,蓬松柔軟,易於吸收蒸汽;硬面做面花,結實勁道,容易捏出造型。子推饃在制作過程中並不著色,放到鍋裏蒸熟後,再用紅綠為主的食用色素描繪顏色,最後放上紅豆、黑豆、花椒等作為裝飾點綴。

捏面花是一項細致的手藝活兒,要想面團“聽話”地任你擺布,需要積年累月的練習。對於農家人來說,制作面花的工具就是身邊隨手可得的生活用品,酒瓶蓋、梳子、剪刀、錐子……常做農活兒的雙手捏起面花來,就像一位自信的藝術家,精雕細刻出的面花猶如一件件藝術品。

面花的造型大有講究。據說,晉文公放火燒山時,山中的雀鳥紛紛飛落到介子推的頭上,將他的頭部保護起來。因此,人們會在子推饃上裝飾雀鳥造型的面花。除此之外,面花在民間的傳統禮俗中,還可作為特殊日子裏贈送親朋好友的禮物。為老人祝壽時贈送的壽桃,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面花禮物。

本文選自《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鄭遠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李永博

校對|陳荻雁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