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為猩猩接生孩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七天長假將至,我們又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奔向詩和遠方。

搶機票,坐高鐵,或者自己弄個車,鉆到各種偏僻的鄉村山野裏去。清新的空氣,一片鳥語花香,樹林間的風掀起綠色的浪,搖晃出細碎的聲響。

至少,想象中是這樣。

用光幾瓶驅蚊水,洗澡總是洗到一半涼,好不容易找到wifi,電話會議和工作短信就炸過來。早在1893年,醫學教授威廉·埃爾布就戳中了現代人的痛點:

他表示,為了應對現代社會的“進步”所需要的日益增加的競爭,人們不得不付出全部的心理能量,整個社會的“一切都變得匆忙與狂躁……即使是‘假日旅行’也令神經系統緊張”——再說了,田園生活也沒有想象中美好。

奔向田園的人值得被體諒:這意味著一種逃離和療愈。/《凪的新生活》

深入鄉村,遭遇“人間真實”——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近期熱播的《克拉克森的農場》。

拿下9.6的豆瓣高分,這部劇確實讓觀眾嗑到上頭。人氣頗高的英國土豪,突然選擇回去務農一年?罵罵咧咧,打臉不斷,夾雜著驚喜和感動,這段傳奇經歷太有意思。

理想與現實碰撞,讓人讀出那片土地的別樣滋味。

爆笑版的農業科普真人秀,讓網友直呼過癮。/《克拉克森的農場》

歸隱田園,從入門到崩潰

說到克拉克森(Jeremy Clarkson),他是著名媒體人、作家,主持的《Top Gear》被稱為"世界上最瘋狂的汽車電視節目"。

被中國網友親切稱為“大猩猩”的克拉克森,機智毒舌,性格火爆。開遍頂級豪車的他,這次卻選擇親自去當老農民。

開篇挺拉風,農場全部花錢買下,足足有500多個足球場那麼大。作為資深的車評人士,他還第一時間入手了蘭博基尼拖拉機,“壕氣”十足。

帥不過三秒的他,收獲豆瓣評論“老倒黴蛋”。/《克拉克森的農場》

但是畫風很快開始改變,克拉克森每次自作聰明,最後都會慘敗崩潰。當然,觀眾更多是笑到崩潰的。

那臺超強馬力的拖拉機,太大了根本不實用,進不去倉庫還掛不好農具;

嫌犁地“三點轉彎”太麻煩,他貪輕松自創路線,結果把田地弄得一團糟;

用無人機代替牧羊犬,成功了20多分鐘的他沾沾自喜,到頭來羊群開始滿山跑……

克拉克森說“農業太復雜了”,他感嘆農民居然沒有因此得上冠心病。/《克拉克森的農場》

對於新手小白來說,農場生活的難度簡直是地獄級別的。要趕上冬小麥的周期,兩周內完成6000畝耕地的噴灑和播種。養一群羊,他要搞懂圈地、放牧、配種、治病、剪毛、接生甚至屠宰……

天馬行空的鬼點子,在這裏完全不管用。每次克拉克森開始說“我有一個絕妙的主意”,大家就可以預料到接下來的災難性後果,彈幕刷起“制作團隊倒吸一口涼氣”以及“來了又來了”。

復雜而嚴謹,尊重秩序和規律,才是農村生活的常態。就像農場經理查理說的那樣,這一切“需要的是耐心,但是他沒有”。

“開心查理”(cheerful Charlie)每次都會擺出一堆法律法規、費用成本來潑冷水,這個綽號充滿黑色幽默。/《克拉克森的農場》

除了難度勸退的各種農活,樸實能幹的農場人,也是一大看點。

21歲的農場小哥卡勒布,老實巴交,業務過硬,完全是克拉布森的反面。

他不願出外闖蕩,卻可以熟記每一塊土地的名字。小哥有自己的技術、設備和豬舍雞場,每次和克拉布森互懟,都是觀眾的快樂源泉。能把“大猩猩”治得服服帖帖,靠的是土生土長的那份自信和驕傲。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相信努力,這才是農場生活的真實魅力。

閱讀田野,聽懂這首“凡人歌”

修理拖拉機的時候,克拉克森和卡勒布閑聊起來。

卡勒布家裏沒有一本書,他問:“你家裏有上千本書?你要那麼多書幹什麼。”

是的,在農場屢屢碰壁的克拉克森,其實是知識精英。他熟悉歷史、政治、宗教、科技,所以才能信手拈來、插科打諢。

他搞不懂播種機的軌線,說這個比“在大馬士革發射巡航導彈”還難,玩笑開得總是一針見血、意味深長。

《克拉克森的農場》,是他的一次“田野閱讀”跨界嘗試。

碰撞和試錯,其實就是這場“重讀”的意義所在。城市與農場,工業文明融合著農業文明,節目沒有過多的偏重和評判,只是把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展示在我們面前。

家裏有沒有書,擅長農業還是文學,都可以。/《克拉克森的農場》

農場是真實的,真實得無奈又可怕。

遇上暴雨和幹旱,再怎麼起早貪黑,也只能幹等著毫無辦法;小小的甲蟲,就能讓大片農田遭災,顆粒無收;農民是風險極高的職業,一不小心就會被切掉手指,半個胳膊卷進機器;農藥使用、肥料存放、食品檢測,復雜的法規配合著自然定律,不可逾越……

農場是真實的,真實得歡樂又感動。

天沒亮就開著拖拉機去工作,因此能看到晨霧中的英國原野;捧著幾顆沾滿泥的土豆,克拉克森興奮大喊“我種出東西了”;熬夜去照顧母羊,接生小羊羔,讓這個英國老炮感嘆“這是他工作那麼多年最快樂的時光”。

苦與樂,淚水與汗水,克拉克森自己去閱讀理解這片土地。類似的讀解行為,也發生在許多作家身上。

賈樟柯的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講述了賈平凹、余華、梁鴻等人的鄉村故事。這些寫書的人,在鏡頭面前聊吃飯、聊戀愛,都是村子裏的切身體驗。

“鄉村是一個需要被我們重新談論的場所”,導演賈樟柯說,“鄉村塑造了我們,包括我們的下一代,他們也承接了我們很多過去的生活習慣。所以要理解城市,可能得回到鄉村”。

而在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裏,一個社會學家,也在用他的方式解釋鄉村,從而得到了中國本土的生存樣本。直到現在,這本書依然備受追捧,在最新的多多讀書月閱讀榜單中,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書目之一。

閱讀田野,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不也正是如此?

我們通過旅行、通過書本,實行“雙重閱讀”。人們一次又一次走向大地,修正自己的偏見和幻想,傾聽真實的聲音。

第二季多多讀書月閱讀榜單顯示,來自鄉鎮農村的消費訂單,占到總數兩成。此外,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的《人生海海》、青年作家劉子超的新書《午夜降臨前抵達》等“眾聲創作者計劃”作家書目,在讀書月裏售出數千冊到上萬冊不等,列入了讀者最受歡迎的書目名單。

被閱讀的同時,田野也在閱讀世界。知識的流動,讀解的嘗試,正在打通城鄉之間的隔閡。

每段旅途都是一本書

你得靠得更近點

無論是克拉克森、賈樟柯,還是費孝通,每一次的行走,都是在讀一本書。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旅行和閱讀,內在都是關乎體驗。每段旅途都是一本書,每本書又何嘗不是一段旅途。

國慶假期將至,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旅途,又會帶上哪一本書?

你可以帶一本《鄉土中國》,探索陌生的小鎮;帶一本《萬歷十五年》,行走在某個古都;帶一本《槍炮、病菌與鋼鐵》,去逛博物館;或者帶一本《克拉拉與太陽》,就這麼躺在家裏哪都不去……

這個時代的精神滿足,來得也要更實在一點。比起書齋和空中樓閣,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手握一本好書,才是最有煙火氣的一碗雞湯。

在第二季的多多讀書月期間,超過千萬的讀者參與了這場狂歡,“花最少的錢,買最多的書”。人們爭相“薅知識主義的羊毛”,追求知識也要精打細算、熱愛生活。

據了解,拼多多這次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60余家國內權威出版社,在百億補貼基礎上,加持5000萬讀書基金,補貼涉及超過1000款書目、200萬冊圖書。

網友曬書紛紛表示“真香”,一杯奶茶的錢,可以喜提精神食糧,閱讀變得充滿生活氣息。C2M模式首次試水,廣大讀者可以直通出版社、深入源頭的創新形式,讓人倍感親切。

王恒熠是一位在北京做財務的白領。工作以後,他堅持每天至少閱讀一個小時。這次,王恒熠買了馬爾克斯的傳記《最後的訪談》。

李孟(化名)是上海某知名會計事務所合夥人,他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是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的成名作。實體店賣30多塊的書,在拼多多百億補貼下低至8.8元/本。

各行各業的人,都在多多讀書月收獲到知識的快樂。“平價好書,全民悅讀”,拼多多真正做到了四個字:知識普惠。

每個人,都買得起一本好書,才能讓我們更加讀懂這個世界。知識普惠帶動的全民閱讀,給理想增添了一份實在。這種親近和切己,才是回歸閱讀的最初前提。

世界那麼大,我想讀讀看。

1. 《<弗洛伊德的躺椅與尼采的天空>:現代人的精神困境與德奧頹廢派文學的反叛》|新京報書評周刊

2. 克拉克森的農場 第一季 Clarkson's Farm Season 1|豆瓣電影

3. 360百科“Jeremy Clarkson”詞條

4. 《求求了,別讓這樣的片子消失》|知乎日報

作者 | 張曉落

校對 | 淩晨

排版 | 方詠心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