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砍樹丫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曾勛

廉政瞭望 記者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掃一掃看

更多文章

如今的攀枝花隨處見公園,這是城市轉型最直觀的體現。

“要少砍樹,多栽樹,把‘森老虎’請下山”。“要下決心停止砍伐森林,把砍樹人變為種樹人,為子孫後代造福。”

1996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到攀枝花視察,在途經雅礱江和金沙江交匯的三堆子時,看到滿目荒山、滿江飄木,他駐足良久、眉頭緊鎖,隨後,堅定地對隨行人員說出了上述一番話。

離開攀枝花之前,朱镕基提出了寶貴的建議:“攀枝花市應向旅遊城市發展,我希望將來攀枝花變成像花園一樣的城市。”

作為一座以鋼鐵冶煉、煤炭開采、釩鈦加工為一體的工業城市,曾經落下了環境汙染和森林面積急速下降的城市沈屙。“三線精神”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催生出昂揚的毅力,由此,他們踏上了一條從“百裏鋼城”到“陽光康養”的蛻變之路。

量體裁衣,為攀枝花換上“雙引擎”的新裝

“《決定》使我們倍感振奮,對我們的工作既是壓力又是動力。”攀枝花釩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交通局局長劉驥提到的《決定》,從今年7月底開始,在攀枝花各界引起持續的熱議。

7月25日,中共攀枝花市委十屆七次全會審議《中共攀枝花市委關於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釩鈦新城和攀西科技城建設的決定》(簡稱《決定》)。會議對“兩城”建設的必要性、發展定位及“兩城”之間的關系等作了明確闡釋。

“‘兩城’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是引領攀枝花未來發展的‘雙引擎’。”攀枝花市委書記賈瑞雲指出,建設“兩城”,就是要按照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的“產城一體”發展思路,為原來的釩鈦高新區註入“城”的元素,使其增加一些“溫度”;為原來的花城新區註入“產”的元素,使其更加“強勁”起來,實現產業與城市互補互促、融合發展。

參與起草《決定》的人員回憶,經過反復修改,數易其稿,最終,《決定》共大小修改14次,采納意見80多條,充分尊重和吸收了社會各界的智慧和意見。從起草組人員抽調到決定稿框架板塊確定,傾註了賈瑞雲大量的心血。

“‘兩城’的建設規劃是為攀枝花量體裁衣,充分考慮到了攀枝花的現狀、資源,以及未來面向‘陽光康養’和旅遊度假的城市轉型升級的需求。”攀枝花市政規劃系統的一名負責人告訴廉政瞭望記者,有了前車之鑒,攀枝花的轉型之路重在落實。“老工業區的蛻變,比較典型如歐洲的‘煤鋼聯盟’德國魯爾地區和美國的‘銹蝕地帶’,幾乎都是通過刮骨療毒的勇氣,關停或升級老設備,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文化產業,從而形成轉型的經濟動力。攀枝花在落實方面,毫不含糊!”

“攀三代”瞿華江見證了攀枝花的蛻變。從小在攀枝花長大的他,沒有像父輩那樣從事地礦類工作,而是成為一名紀檢人。他向廉政瞭望記者回憶,從禁砍禁伐到關閉粗放型、高汙染的工廠、礦山,攀枝花花開一城,小時候鮮紅的花總被塵霾縈繞,隨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的創建成功,英雄之花開出了更加耀眼而靈動的氣息。

人們常說,攀枝花有兩種得天獨厚的資源,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天上。地下的是以釩鈦磁鐵礦為主的礦產,這是攀枝花的立市之基。而另一種就是適宜人居的自然人文環境。如今的“兩城”是攀枝花面向未來的戰略布局:通過空間重構,為轉型中的攀枝花提供新動能。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助推攀枝花建設川西南、滇西北區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開放門戶。

多倫多大學的知名城市理論家理查德·弗羅裏達提出的“創新階層理論”,認為工業城市轉型成功的案例中,留住創新人群尤為重要。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優秀文化的向心力、包容的城市氣質、令人舒適的氣候條件。攀枝花幸運地具備了這三個條件。

攀枝花年日照時數達2700小時,無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氣溫20攝氏度左右,具有發展康養產業不可替代的優勢,這正是攀枝花打造康養產業的“底氣”所在。

從“百裏鋼城”到“陽光花城,康養勝地”

“紅雲壓枝花欲垂,輕風應悔乘霞飛。但惜人間錦繡地,為睹仙姿卻步微。羨鳥攀枝花中眠,一枕幽芳勝銜杯。猶恐空杈無覓處,暗香殘留不思歸。”這是李海瀛和老伴兒走在攀枝花暖陽下的林蔭大道上,看到鳥兒愜意地棲於枝頭,有感而作的七律——花山果海中,幽香撲鼻,香氣都醉人了,哪還需飲酒傷身呢?

年近80高齡的李海瀛早年在勝利油田做科研工作,2017年,他攜老伴兒在四川旅遊時來到攀枝花,這裏的陽光留住了他們。《黃帝內經》記載,在公元前3至5世紀人們就掌握了日光療法。隋代太醫巢元方在其著作《諸病源候論》寫道:“令母將兒於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盈氣剛,肌肉牢密。”攀枝花的陽光和溫度,不僅可觸摸,還可以用心感受。李海瀛看重的不僅是陽光,還有這裏的“仁”。

孔子提出的養生哲學說“仁者壽”。仁,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友愛情感。“當地居民淳樸、樂觀、包容,我經常去串門兒,他們都是好茶、瓜果熱情招待,土裏的萵苣都送給我們。”這種“少私念,去貪心”的單純生活,一直是李海瀛追求的。

另一名以“理性老人”自居的北京退休老幹部葛惟明表示,“我從來不看保健品廣告也不買,攀枝花的氣候和海拔,適合人體康養,海拔1300米到1500米富含號稱‘空中維生素’的負氧離子,有利於人體的健康,這有科學依據。”現在大部分時間葛惟明都在攀枝花度過,從“候鳥”老人,變成了“築巢”老人。

攀枝花年日照時數達2700小時,無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氣溫20攝氏度左右,具有發展康養產業不可替代的優勢,這正是攀枝花打造康養產業的“底氣”所在。

去年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記者會上,談起康養產業時,時任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感慨地說:“在這裏,我給攀枝花市做一個‘廣告’。到冬天,唯一可以跟海南三亞相比較的氣候條件就是攀枝花,冬天可以穿襯衣。”

天時地利人和,賦予了攀枝花獨特的地理人文資源,這些資源也被攀枝花人歸納為休養生息的“六度”稟賦——高度(海拔)、溫度、濕度、潔凈度、優產度、和諧度。

“康養產業的建立、完善,不是一蹴而就,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治理的前瞻性以及理念、職能的轉變。”攀枝花一名政府工作人員表示,攀枝花康養產業發展不僅有城市轉型決策的“大概念”,還有無數成員單位、社區、村組的每一名幹部、百姓的盡職盡責和積極參與,這就是攀枝花人在歷史進程中錘煉凝聚成的合力吧。

在安寧河谷腹地的攀蓮鎮賢家村,近年來,村黨總支理順發展思路,抓住縣委建設“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契機,充分發揮支部引領作用,助推產業轉型,建成了安寧河畔具有標桿效應的康養旅遊新村。新山鄉則圍繞康養對象做文章,隨著某高端康養項目的落地,“花山果海”雛形已現,吸引了男女老少到此“打卡”,這是“全齡康養”的起步。

攀枝花作為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的發軔與興起之地,引起全國各地的效仿。在一次健康產業論壇上,全國政協副主席齊續春有感而發,說攀枝花市點燃了康養產業發展的“星星之火”,如今已在全國各地呈現燎原之勢。

“轉型”之變,重在觀念之變

攀枝花的花蕊放鍋裏一焯,去掉苦澀味,和酸腌肉、幹辣椒放在一起煮,或配上蔥姜蒜與肉片清炒,營養豐富兼具養生保健功效。

不少外地人初到攀枝花,看到一盤攀枝花做成的菜肴擺在面前,或許會浮現“問號臉”表情——攀枝花可入菜?夾起一塊放嘴裏,脆嫩柔滑,軟糯爽口,清香四溢。

花,可觀,可食。從艱辛的時代走過來,攀枝花人深諳探索創新、物盡其用的智慧,而在物質生活愈加豐腴的時代,他們並沒有停止開發的腳步,幹煸、紅燒,炒肉、燉魚湯……一盤菜裏,盡顯攀枝花人的生存哲學。

如果說“兩城建設”是一桌宴,攀枝花人有決心烹飪出色香味俱全的高品質菜肴;如果說康養產業是一盤菜,攀枝花人就認準了要把這盤菜做精做細。

“一切轉型,首先是人的觀念的轉變。”米易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強在縣政務中心,向廉政瞭望記者展示米易的地圖。他指著一片綠色區域說,10年前政府決定用這片地修公園,有人不理解,說縣城最佳的一塊地拿來蓋樓多好。

當時縣領導班子聽取群眾意見,堅決排除幹擾,在這裏規劃了米易最大也是最時尚的公園——易園。如今看來,這種“前衛”做法,開啟了打造公園城市的大幕,更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倍增。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瞿華江用清代詩人趙翼的一句詩,形容攀枝花的日新月異。2013年的一天,瞿華江下班後漫步在米易街頭,無意中發現當初占地不足4平方公裏的米易縣城,居然有4座公園之多。

從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來,瞿華江開始思忖這些“突變”的由來。如此高比例的公園和綠地面積,出現在建設用地緊缺的河谷縣城,體現出了城市建設者們關乎美麗家園和依山水之勢科學用地的民生哲學,“不僅要埋頭幹,還要擡頭看。”

如今的攀枝花人,從來不避諱當地的“短板”,比如交通不便。一名幹部回憶,當年有投資者來攀枝花考察,遇到氣候不好飛機沒法降落,人家返程後就不想來了。今年成昆線由於地質災害中斷後,來攀枝花康養的人較往年明顯減少。

正視短板,是改變的前提。在攀枝花采訪的日子,記者耳聞最多的不是抱怨而是“期待”,幹部、百姓與到此度假康養的人,都在議論兩年後成昆鐵路復線的開通,那將會對攀枝花的交通格局帶來質的飛躍。

“總體來說,攀枝花的康養產業還需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比如,康養中心的管理規範、小區的物業管理質量等,都有提升空間。高品質的醫院、學校等配套的引進,需要時間。”李強認為,攀枝花康養產業今後將向著精細化、多元化、高質量發展。

“一個鋼鐵之城要轉換為一個康養之城。對很多人來講,邏輯上是不成立的。但這就是攀枝花發展康養的辯證法。鋼鐵之城和康養之城,它們是相互矛盾又互為支撐的。”賈瑞雲回憶起轉型之路說,“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不是說有空氣、陽光就可以發展康養產業,還必須加入服務、管理等,才能算是與陽光‘合股’,才能做大做強康養產業。否則純粹的康養是走不長遠的。”

金沙江水浩浩蕩蕩東逝,陽光普惠這方熱土,以前的“攀鋼印象”,變成了現在的“陽光康養”。攀枝花人在時間的刻度上,書寫了城市品牌的嬗變,這背後,是從山到城,從鋼城到花城的故事,關於告別、傳承與創新。故事,仍在繼續。

編輯 / 許秀蓮

審核 / 徐浩程

視覺 / 了了

© 廉政瞭望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系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