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牽讓女兒買篦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中國著名作家老舍是正紅旗滿族人,他對於八旗子弟的腐敗深惡痛絕,在其著作《正紅旗下》裏很詳細的記錄了八旗子弟的生活。老舍先生曾形象的描繪了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

他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他們在蛐蛐罐子,鴿哨,幹炸丸子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他們的一生像作著個細巧的,明白而有點糊塗的夢。

——《正紅旗下》

八旗子弟們享受著一系列的特權:八旗子弟可以繼承父兄的爵位,從七歲開始就坐食全份俸祿口糧,朝廷還隔三差五的發放賞銀,而且可以承襲祖輩入關時跑馬圈地占有的所謂的:“旗地,旗產”,即便觸犯刑律由專門的慎刑司處理,並可予以免刑,換刑,寬刑。所以不必擔心犯罪也不必擔心生計。於是,從那開始,八旗子弟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從而迅速的腐敗,墮落下去。

此外,旗人不從事生產,不允許做生意,不允許自謀生計,不允許離開駐地,而且八旗子弟每個月是有月錢和糧食拿的,國家會安排糧食鋪竄米,這樣的話八旗子弟每個月就有了錢糧,這下滿人就不會為生計發愁了。

按照但當時的法律規定:披甲士每月領銀三兩四分,米十五石。馬甲每月領銀二兩,米十石。步甲每月領銀一兩六分,米七石。養育兵每月領銀八分,米四石。清代從康熙年開始八旗子弟的養育的支出就超過兩千萬兩,到了乾隆年間已經能達到六千萬兩 清末達到上億 ,加上有地產和房產以及賞錢,八旗子弟就更腐敗了,可以說甚至超過明朝宗室勛貴數倍。

當時北京規定,八旗子弟靠著祖宗的蔭封不必要通過科舉既可以做官,往往在清廷的皇宮之中,為了滿漢大臣的掣肘,歷朝歷代的滿清帝王無不重用皇室宗親和八旗子弟,即便領兵在外仍然有大量的滿洲勛貴在軍中任職牽制漢人(因此新清史學派始終認為滿清不屬於中國政權,因為他們僅僅對漢人用漢人的體系,對於滿蒙藏人他們有自己的體系),在滿八旗腐朽後,清廷采用索倫兵、蒙古兵和漢軍綠營兵的形式,一直掌控著國家的政權,直到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等人入主政治中樞才打破這種體系,然而從慈禧太後直到滿清滅亡為止,滿人仍然有極大地政治權力,可以左右朝政(從戊戌變法到皇族內閣,滿人依舊占據主流可以看得出來)。

此外除了北京各地還有“滿城”所謂滿城就是每個城市中的滿族人聚居區,一般都是各地的駐防兵丁們,滿城不允許漢人進入,清代因為采取隔離制度,漢人和滿人分開居住,滿人在占據中國後,開始居住在條件,衛生良好的內城,而漢人被趕到外城。於是在全國各主要城市,形成的滿城,平均算來中國清代各地省份至少有20座滿城,南方最大的城市南京,到了清末依然有3萬左右的滿人,滿人不僅與漢人很少混居以外,還大肆劫掠漢女為奴為妾,並且在清初行使初夜權,強搶漢女侍寢陪夜(而且滿清法律允許滿人娶漢女為妾(不得為妻),但不允許滿族女子嫁給漢人,所以終滿清一代滿漢實際上並不通婚)

滿八旗的生活樂趣:

吃穿不愁,不必擔責的八旗子弟在隨後的日子過度的腐敗墮落,清代著名政治家肅順成感慨萬千的說:咱旗人混蛋多,不懂得為國家分憂,只知道伸手要錢。然而就是因為肅順、康有為這些人的改革觸動了這些旗人的利益,最終無不以失敗告終。

那麼有了錢,有了糧食的滿族人一般怎麼活著呢?這就說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滿八旗的生活情趣。

滿族人是遊牧民族,不懂得漢人琴棋書畫的藝術,對於吟詩作賦,美酒歌姬大多不感興趣,而且《大清律例》規定:文人結社殺、異性結拜殺、九人以上聚會者殺。

但是生活富裕的滿人也會有自己的玩法:當時他們分為文玩武玩等,而他們的生活樂趣就在於鬥雞走狗。

文玩:比如古董鑒賞、架鳥籠,玩票、打茶圍,蓄畫眉、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

武玩:比如鬥雞、鬥鵪鶉、鬥蛐蛐、鬥蟋蟀,打獵、養狗等。

此外滿八旗因為有法律庇佑,敢於胡作非為:放印子錢高利貸,典當錢糧、盜竊、搶劫、抽鴉片甚至把自己的軍械盔甲入當換取銀子,以至於殺人縱火,奸人妻女。

老舍的《正紅旗下》記載:

按照我們的佐領制度,旗人是沒有什麼自由的,不準隨便離開本旗,隨便出京;盡管可以去學手藝,可是難免受人家的輕視。他應該去當兵,騎馬射箭,保衛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來越多,而騎兵的數目是有定額的。於是,老大老二也許補上缺,吃上糧錢,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賦閑。這樣,一家子若有幾個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來越困難。這種制度曾經掃南蕩北,打下天下;這種制度可也逐漸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還有多少人終身失業,到了家道日漸中落,越來越入不敷出的時候,旗人恃著特殊的身份幹上巧取豪奪,誆誆騙騙的事兒了。他們大抵愛賒買東西,卻又在乎旗人的臉面,所以往往幹一些丟人現眼,插科打諢耍賴的事情。

——《正紅旗下》

很多八旗子弟的習俗在後世流傳下來,影響了北京的生活趣味,我們在此舉幾個例子:

茶館文化

打茶圍

清代的《京塵雜錄·夢華瑣薄》記載:入伎館閑遊者曰打茶圍。

北京人喜歡泡茶館,這與八旗子弟是有關系的,八旗子弟大多數集中在北京,加上沒工作,泡茶館的習慣很重,幾乎每天有一半的時間在茶館裏度過,許多皇親王室、官僚貴族、八旗子弟成天泡在茶館裏所以當時北京的茶館集中、品級俱全。據說在當年鼎盛時,阜成門的天福軒、天德軒、天頤軒;前門大街的天全軒、天仁軒、天啟軒;地安門外的天匯軒;北新橋的天壽軒合稱京城“八大軒”其中地安門外天匯軒為最大,是八旗子弟最喜歡去的地方。

當時的茶館很講究,有棋茶館(下圍棋)、書茶館(聽書)、大茶館(聚會)、野茶館(露天茶館)、戲茶館(聽戲唱戲的茶館)等等。

當時八旗子弟最講究講究到茶館喝早茶、吃早點。他們一般有固定的桌子茶碗,在茶館裏刷牙漱口洗臉,然後他們到茶樓一定會泡碗蓋碗茶,要一碟點心,或者剛出爐的燒餅什麼的。邊吃、邊喝、邊山南海北地聊大天。八旗子弟尤其是只喝龍井和香片。逢年過節,上頭會賞賜一些好茶,都是貢品。養鳥的茶客還要比誰的鳥哨得好聽和悅耳,茶館的生意自然紅紅火火

而且過去八旗子弟喜歡打茶圍,什麼叫打茶圍呢,亦作“ 打茶會 ”。指的是舊時謂至青樓品茗飲酒取樂,即去妓女所在的青樓喝酒、抽煙、吃點心、閑聊。當時北京茶館很多,有書茶館、鼓茶館、棋茶館等等。清初禁止嫖妓,所以清代人往往去相公堂子:就是男妓處打茶圍,所以有清一代雞奸同性戀的事情屢禁不止。

如今北京的茶樓普遍沒有這樣的作用了,但是喝茶吃點心的習慣老北京還是很多的。尤其是聽戲,吃點心的習慣在老北京今日還很多。

熬鷹遛鳥

熬鷹

八旗子弟好玩鳥幾乎是人盡皆知,提籠架鳥穿馬褂這幾乎是八旗子弟的標準照。清代八旗兵作為遊牧民族,喜歡養鳥,最早是為了狩獵需要,獵鳥是主要活動之一。捕來好鳥自己飼養,並贈送親朋,那是身份的象征,為了一只好鳥,傾家蕩產者不計其數。滿族人尤切以海東青為圖騰,所以喜歡鳥很出名。

女真人很久以前就有有養鳥聽其“好音”的愛好,金國時期就喜歡養海東青。滿人進關,就把養鳥的習慣帶到北京。過去漢人也養鳥但是沒有滿人多,清末有學者記載當時中國人養鳥盛況空前當時所謂下自頑童貧士,上至縉紳富戶,無不手架一鳥,倘徉街市,可謂舉國若狂。

北京的八旗子弟有錢的人都熬鷹,就是不讓獵鷹睡覺,熬著它,使它困乏,一連幾天,鷹的野性被消磨,就能養活了。

皇宮裏也養鳥,當時有專門訓鷹的人將海東青這類的鷹都放在特制的鷹架上,幾天不讓它睡覺,這樣就能磨掉鷹的野性,這叫“熬鷹”。然後通過“過拳”、“跑繩”等環節,鷹就能聽人吆喝,讓它上哪,它就上哪。為了掌握膘情,就讓海東青吞下裹著瘦肉片的麻線團,它無法消化,便將線團吐出來,謂之“帶軸”,也叫“勒腰”。幾次“帶軸”後,鷹早已饑腸刮肚,但肌肉卻強勁起來,它才能“輕裝上陣”,飛上九霄。隨即可以帶著打獵,滿族人喜歡的海東青就是如此,威力十足,可以把狼的腦袋抓爛。當年八旗官兵以出門辦事,串親訪友,隨時都“臂鷹”而行。可見當時喜歡鳥類的熱度,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人為馴養下鳥種可以優勝劣汰,基本上養的鳥都是好鳥。但是也有壞處,由於女真人喜歡鷹,幾乎當時關外的獵人遍地捕捉各類奇珍異鳥送到北京,所以清朝滅亡時,山海關外滿族人崇尚的海東青基本都絕跡了。

過去老北京旗人養鳥提籠有個講究,俗語說“文百靈,武畫眉”,習文的人,當文差的人,如任撥什庫、筆帖式及其他文差的人提百靈籠;當武差的人提畫眉籠。提百靈籠的人,走在路上遇見人請“文式安”, 提畫眉籠的人請“武架子安”。文式安是左腿彎,右腿後撤,半跪,右手向下伸於右腿之側。武架子安是左腿微彎,右腿向右後方稍撤而屈,下腰,右手向下伸於兩腿之間,此捕來的鳴禽籠飼,同時還捕來錫嘴、交嘴、梧桐之類非鳴禽鳥類,它們善於練習各種“玩藝兒”,如打彈兒、開鎖、叼旗、開箱等許多種技巧;現在稱此為“馴鳥”。

雖然養鳥不務正業,但是卻也給中國的鳥類品種進化提供了很好的市場,北京城的人過去也喜歡養鸚鵡、八哥、白靈、畫眉,如今北京人養鴿子也算是其中的一種遺傳。但是八旗子弟為了一只鳥可以傾家蕩產,可以看得出來玩物喪誌。

養狗打獵

京巴狗與當時八旗子弟養狗之風有很大關系

八旗兵過去有春秋武藝的操練和圍獵的習慣,滿人早期的弓箭是很厲害的,早期滿八旗的戰鬥力全賴弓箭(當時漢軍與滿人戰鬥死亡比例高達20:1,哥薩克騎兵對抗滿族騎兵也幾乎是6:1的恐怖戰鬥力)但是到了滿清後期,尤其是火器實行後,八旗兵的弓箭就差遠了,幾乎連拉弓都沒力氣了。但是打獵的習俗有清一代都很明顯,成為很重要的儀式,過去秋季都有秋獵活動

有打獵就有養狗,八旗子弟養狗很出名。當時主要養的狗有:北京犬、八哥犬、西施犬、松獅犬、沙皮犬、中國冠毛犬、拉薩犬、西藏獚、西藏綆和西藏獒等夠累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京巴狗,慈禧太後非常寵愛這種狗。這種狗也叫笨狗,京巴乖巧,聽話,尤其受八旗姨太太喜愛,在宮闈之中京巴尤其眾多。當時,為了顯示皇權的尊嚴,除了皇宮和王公大臣可以飼養北京犬外,一般平民規定一律不許養狗,北京犬的獨享尊榮還不止於此,宮吏們對北京犬的寵愛到了必須“隨身攜帶”的程度,培養一種很小的狗,叫袖狗。出門時就把它放在寬大的衣袖內,說相聲的於謙老師尤其喜歡養袖狗。

此外滿人還愛獵犬。有專門的狗譜。品鑒狗類。但是滿人喜歡布庫(摔跤)所以有善撲營,善撲營一般有大型犬,還有一些藏獒,滿人提倡這些動物打架,鍛煉尚武精神,但是到後來基本上也就荒廢了,成了玩狗逗蟲子的地方。

我國著名民俗學者王世襄在其書中記錄了八旗子弟養狗的狀態:清兵入關後就有人養獾狗,狗譜已傳了多少代了。道、鹹間民間畫工所繪逛獾出圍圖、摔跤圖成對橫幅,乃一手所作。畫中摔跤人物即牽狗人物。可見布庫喜養獾狗是時已然,故遺風至清末不替。

如今老北京養狗的人還是很多,但是弓箭已經越來越少了,北京還有的弓箭鋪子,只剩下聚元號一家了。

玩票

袁世凱三子袁克文唱戲,可見當時的玩票熱情

清代的《朝市叢載》記載:“緣何玩票異江湖,車籠當年自備儲。為聞近來諸子弟,輕財還似當時無?”可見當時在過去的北京京劇風行之後,玩票盛行,八旗子弟尤其喜歡玩票,所謂玩票就是唱戲,即業余愛好者哼幾個段子,模仿某位名角的行為。

中國著名的大導演郭寶昌先生(《大宅門》的導演)年輕的時候就很喜歡玩票,寶爺是同仁堂的養子,接受了過去的貴族遊戲,玩票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玩票的方式是用個話匣子(收音機)聽戲,音樂一響就關了,然後猜是誰唱的,哪一段,頗為好玩。

過去老北京的八旗子弟多少都會玩票,想有一條好嗓筒,必須天天早起吊嗓子,禁忌煙酒,少近女色,不吃辛辣生冷,養身體很重要,這樣上臺之後,才能有個樣兒,而且滿八旗子弟有喜歡老生的,喜歡花旦的,喜歡小旦的(沒人喜歡武生,那得練技巧)所以八旗世家都不反對自己子弟進票房。

清末四公子的張伯駒、袁克文都是玩票的高手,北方票友通常叫走票,南方叫票戲,但是很少有人說玩票的。清代自康熙以迄乾隆承平日久,八旗子弟整天遊遊蕩蕩,誌氣消沈,趨向於不良嗜好。但是唱戲不一樣,唱戲對於滿族人而言是一個正當娛樂,於是有些巨室豪族,極力提倡組織票房,讓子弟們有點正當娛樂。

嘉道時期,朝廷嚴禁旗人官員看戲。嘉慶朝曾多次下此禁令,但收效甚微。嘉慶嚴禁內城開戲園。可八旗子弟征逐歌場,沈迷其中,消耗靡費,不僅習俗日漸浮蕩,而且生計日見拮據嘉慶帝多次痛批:旗人唱戲簡直就是甘為下賤,要求和順具名指證,到底是哪些旗人登臺唱戲,姓甚名誰,以便查辦,可是玩票之風屢禁不止,為什麼,法律廢弛,大清國早就腐敗入骨了。

時至今日老北京的人張嘴閉嘴哼著戲曲調子,票友眾多,可見唱戲之風的風靡多久都不會變。

剃頭師傅

剃頭師傅

北京城當時有一個職業很重要,就是剃頭,清朝以前中國有理發師,但是不剃頭,只是用篦子梳頭,清代開始剃頭,尤其是北京,由於剃發易服不光彩的經歷,剃頭匠絕對不會在胡同裏吆喝,會用一個大鐵鑷子(喚頭)宣揚自己的身份。

北京城的老剃頭匠基本都沒了,當初剃頭並不只是剪頭發,它是一系列的程序,包括按摩(北京話叫放睡)、刮臉、掏耳朵,刀鋒洗眼、剪鼻毛、熱手巾按摩等等這些手段都很重要。

過去理發是絕對的享受,一全套服務下臉上的絨毛、鼻毛都要修理幹凈,剃頭師傅苦練技藝,用雞蛋皮訓練掏耳朵的技巧,加上按摩治療頸椎腰椎等疾病,可以解乏解困。

鼻煙壺

八旗子弟還有一個愛好就是鼻煙壺,陳道明拍攝的《八旗子弟》說的核心就是鼻煙壺文化。鼻煙在世界各地都有,還有比賽。吸鼻煙可以提神醒腦,關鍵的是能刺激打噴嚏,但是打完噴嚏很舒服。早期的鼻煙有幹果、漿果、薄荷、煙草、花、草藥、咖啡、皮革粉、麝香、龍涎香、酒香、木香、泥土等,到後期甚至有嗎啡和鴉片做鼻煙。中國清代王士禛《香祖筆記》把鼻煙風味類型總結為酸、膻、豆、糊、甜五種。

各類鼻煙壺

康熙、乾隆年間聞鼻煙風行一時,八旗子弟甚至將鼻煙壺視為第二生命,可以說可一日不飲食,而不可一日不聞,不可一日缺其事。寧可一日無米面,而不可一日無鼻煙。”。

上層社會中皇親宦官,八旗子弟、蒙王臣競相以聞鼻煙及煙壺為時髦風尚。因此鼻煙壺、鼻煙碟、煙壺蓋、煙匙等利用各種材質,工藝手法花樣翻新,做的越來越精美,據記載當時采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制作,十分精美。甚至形成了幾個流派,目前大多失傳了。如今比較出名的是內畫派的王習三先生的鼻煙壺

鬥蛐蛐和養蟈蟈

蟈蟈葫蘆

清朝時鬥蟋蟀盛況空前,八旗子弟尤其喜歡的就是鬥蛐蛐。此外還有油葫蘆和蟈蟈,北京管這個叫玩鳴蟲,從養蟈蟈的器具到蛐蛐、蟈蟈的種類多如牛毛。明代中國人就愛鬥蛐蛐,明宣宗尤其是促織天子,但是到了清代鬥蛐蛐達到全民風行的程度:

鬥蛐蛐的規矩:

鬥蛐蛐

當時雙方必須挑著蟋蟀盆開始,事前做局者要用天平稱好蟋蟀分量,分量相等者方能決鬥。雙方主人押上賭註,數字寫在水牌上,旁人也可押碼,當時北京的規矩是:做局者收集雙方賭註,扣掉百分之十的抽頭。蟋蟀到了盆宗,主人就用“探子”誘其相鬥。如一方鬥敗要跑,這就算輸了,然後用“探子”引回再鬥,三個回合後都跑了就算輸。

鬥蟋蟀時不許圍觀,只許雙方主人和“監盆”者圍觀。鬥贏的主人在盆蓋後面貼紙上記上它的戰績。八旗子弟養蛐蛐可謂不惜工本,甚至不惜用宅院換取,一旦鬥死了,還要用白銀薄片打成小棺材入殮安葬,並謚以“什麼什麼常勝將軍”等稱號,可謂全身心投入。。

養蛐蛐並不僅僅是蛐蛐那麼簡單,因為用養蛐蛐不是一般的活,不禁要配套的罐子,籠子,還有懂得如何馴化,如何養,如何餵食等等都要一一考慮。蛐蛐格鬥激烈精彩與否,與蟋蟀的品種、鬥前訓練和格鬥方式等均有直接關系。

此外養蛐蛐也有人是聽他們的叫聲,這就是養鳴蟲除了養蛐蛐,還有養蟈蟈、油葫蘆等,養蟈蟈一般就是聽叫聲,即“寓意於物”,此為最高境界,多文人雅士所為。八旗子弟說“聽其鳴,可以忘倦是有道理的。

蟈蟈與蛐蛐的觀賞分兩種,賞形與賞聲。賞形則審其外觀,各有所愛,所以不一樣。養蟈蟈最講究的就是蟈蟈葫蘆,過去專門用來養蟈蟈的就有:雞心、油瓶、京棒子、柳葉、沙酒壺、棒子、奶瓶、木瓜肚、棠梨肚、蜘蛛肚多種,以形狀區分,一般都是要長成大小合適的特殊的小葫蘆,當時最好的蟈蟈容器——範制葫蘆做法尤為困難,要在葫蘆還沒長成的時候給它套上個模子,從而規定它的形狀,這很下功夫。一般情況下模子裏面是光面的叫素模,模子裏面刻花紋圖案的叫花模。有了模具長出來什麼樣子的葫蘆就都可能了,最後把就印好的葫蘆挖空,燒幹,上油等等變成蟈蟈葫蘆。

當時八旗子弟還有養蝴蝶的,那就更復雜了,但是養蝴蝶已經很享受,比如說大冬天外面大雪紛紛,八旗子弟約上三五知己涮羊肉,外面大雪紛飛時,養蝴蝶的打開罐子,蝴蝶飛出來繞著熱氣騰騰的鍋飛舞,那是一種極其高雅的情趣,但是養蝴蝶比起養蛐蛐,蟈蟈那是更費力的,即講究種類還講求溫度和食物,養活的可能性就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