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在海上坐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西藏軍區阿裏軍分區某邊防團巡邏分隊正在巡邏。 劉曉東攝

數據來源:國家邊海防委員會辦公室

東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正在執行巡邏任務。 周 寅攝

核心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統籌陸地和海上兩個方向,堅持成體系成規模推進邊海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探索開展智慧邊海防建設,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邊海防部隊保障條件進一步改善,不斷推動創新管邊控海模式,營造出全社會齊心協力強邊固防的濃厚氛圍。

邊海防工作是治國安邦的大事,關系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邊海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信息化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管邊控海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為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防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加快建設智慧邊海防

借助一系列信息化技術,提升管邊控海整體效能

大連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的電子大屏上,視頻監控實時記錄著海面上的情況,高清的攝像頭下,幾公裏外的漁船也清晰可見。屏幕另一側則密密麻麻顯示著船舶的實時位置和行動軌跡。

“如果有船舶被我們設置為重點關註船舶,當有其他船舶向它靠近時,系統就會根據不同的風險等級,進行及時預警、實時報警。”大連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高級工程師俞春萍介紹。

在國家邊海防委員會辦公室的大力支持下,遼寧省、大連市邊海防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建設了海防視頻監控分中心。從2017年開始,借助AIS、雷達、無人機等一系列信息化技術,深入推進海港勤務模式創新,實現對出入境(港)船舶風險等級的自動評估,為快速、科學、精準打擊海上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請匯報目前的執勤情況。”

“我現在轄區碼頭開展執勤任務,無異常情況,匯報完畢。”

這段對話發生在遼寧省東港中心港口警務室民警和一線執勤民警之間。電子大屏上,民警在碼頭對進港船只進行檢查的畫面正在“現場直播”。通過綜合指揮調度管理平臺,警務室的民警可以直接聯系到在一線執勤的民警。一線民警肩上佩帶的執法記錄儀,則能完成通話和記錄、傳輸執勤畫面。

“通過資源整合、數據信息共享等方式,我們打造了集‘智能感知、精準預判、動態追蹤、遠程指揮、快速處置’於一體的智慧中心港口警務室,全面織密東港邊境地區防控網絡。”丹東邊境管理支隊民警張勇介紹。

在廣東,軍警民聯防平臺建設持續推進。軍地多個部門遵循“感、傳、知、用”的體系架構,充分利用雷達、光電、AIS、無人機、無人艇等構成的感知體系,經過多網融合實現一線實時動態數據的傳輸匯聚,打造出全要素、全環節的海防管控“智慧鏈”,最終實現涉海多部門協同管控水平的整體躍升。

去年10月以來,廣東省圍繞提升海防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推動新時代邊海防建設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在合力強邊固防、數據融合共享、智能高效管控、安全便捷通聯、體制機制配套上求突破、見成效,突破軍地信息共享的瓶頸,重塑軍警民聯防信息系統體系架構,形成了新時代管海控海的新模式。

近年來,我國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在邊海防重要地段修建監控站、監控中心數千個,鋪設傳輸線路近萬公裏,在部分邊境沿海地區形成“上下聯通、左右銜接”的視頻監控網絡。這些項目的建成,有效改善了邊海防防衛警戒、維權執法和查驗監管條件,進一步增強了偵察監視、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突能力,初步構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結合”的管控體系。

“智慧邊海防是一項創新的系統工程,是在現有治邊格局下提升管邊控海整體效能的重要抓手,在推動創新管邊控海模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邊海防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探索實踐經驗,增強科技驅動力,努力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防。

推進邊海防基礎設施建設

已建成邊海防執勤道路3萬多公裏

“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一提到過去的巡邏境遇,西藏軍區日喀則軍分區邊防某團“裏孜戍邊模範連”老兵遊久龍打開了話匣子:“以前的巡邏路是一條土路,經常會遇到亂石堆、沼澤地等障礙。碰上比較陡的山道,汽車上不去,我們還得下來推車……”

2019年,這條靠人和車蹚出來的土路被寬敞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修建邊防巡邏路時,連隊官兵熱情都很高,紛紛衝鋒在前,用時一年,終於在高山上建起一條“幸福路”。如今,連隊官兵巡邏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在邊境沿海地區,邊海防基礎設施也已形成體系。功能日趨完備的直升機停機坪、執勤碼頭,為邊海防部隊立體管控提供了堅實的“平臺”;車艇巡邏、空中巡邏、無人機巡邏提升了邊境執勤的條件;近岸重點海域、重要港口、海上生產作業集中地區實現監控全覆蓋,為維護沿海正常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

邊海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推動了邊海防執勤管控向體系配套、立體智能發展,邊海防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提升邊海防管控能力新的增長點,在執勤管控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些實踐經驗,凝聚著各級邊海防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邊境沿海廣大軍民的積極探索。邊海防地區大都自然環境惡劣、地形地貌特殊、缺少社會依托,組織工程建設難度非常大。廣大建設者常年堅守在邊海防建設第一線,上高原、下海島、走戈壁、穿叢林,用腳步丈量國界,用實幹報效國家。

據悉,我國目前已建成邊海防執勤道路3萬多公裏,執勤碼頭、直升機停機坪、瞭望塔數百座,執勤房、標誌牌數千座;我國北部邊疆大部分地段的執勤道路、鐵絲網實現貫通,西南部邊疆的重要地段修通了巡邏路,重點口岸、通道和多數人員活動密集地區修建了監控與攔阻設施。

興邊富民築牢堅固堡壘

邊境貿易、跨境旅遊、海島開發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遼東邊陲、鴨綠江畔,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下拉線邊防執勤公路2號橋上不時有車輛經過。

“以前從大江口到拉古哨村,只能坐船或從山頭翻越。原有的執勤公路依山而建,落石時常損壞路面。到了冬天江面結冰,只能走山路,又窄又滑。”護邊員曲永鴻見證了這裏的變化:“現在建了寬闊的水泥執勤路和大橋,我們巡邏方便了,村子和外面的聯系也更多了。”

自從執勤道路通車,遊客來了,村裏的農家樂辦起來了,新鮮的瓜果也能運出去了,村民的平均收入和整體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因此這條路也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國防路”“致富路”。

近年來,一大批執勤道路、橋梁、碼頭等交通保障設施的建成,使許多邊境村寨通了路、近岸海島通了航,邊境地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邊境貿易、跨境旅遊、海島開發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有力促進了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守好邊境就是建好家園。”為嚴防疫情輸入,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猛董鎮龍乃村黨支部書記趙愛軍和村民、護邊員等一道,輪流值守在執勤點和邊境線。

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滄源縣,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當地佤族群眾素有愛國守邊的光榮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加快脫貧攻堅步伐,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學等都有了保障。到2019年底,滄源縣67個貧困村、4萬多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多年來,雲南省啟動實施了一系列興邊富民行動,從試點探索、全面推進到深入實施,不斷拓展興邊富民行動的廣度和深度,昔日邊遠、貧困的邊疆地區正成為充滿活力的發展“前沿”。“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兵。我們非常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一定守護好邊境,守護好家園!”趙愛軍說。

版式設計:張丹峰

(崔運紅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