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摘蕃石榴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輿論場中,大城市才是精致、高端美食的集中地,其實小城中,也不乏令人難忘的美味。在近期發布的《2020黑珍珠餐廳指南》中,就有14家來自小城的高品質餐廳上榜。那些極致的美味背後,是用匠心烹飪的人,他們創新、融合,在小城裏用食物傳遞溫情與驚喜。

1997年,在揚州人頭攢動的菜市場,陶曉東的桌子前排起了長隊,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塊小砧板。

接過人們遞上來的豆腐方幹,這個18歲的少年用左手按緊黃色的方幹,右手持刀,將方幹橫切成方片,再將切好的方片對齊,快速切絲。

切好裝袋,交還原主,陶曉東不收任何費用,他也在桌旁的牌子上,明確寫著“為民服務”。

在菜市場中,陶曉東與眾不同。他不賣菜,也不賣肉,之所以免費賣力氣,原因在於他的真正身份是“學徒”。高中畢業後,陶曉東就從家鄉張家港來到揚州,就讀於烹飪學校。

選擇當廚師,和陶曉東的成長經歷有關,他的父親、外公都是鄉廚。父親經營著小飯店,後廚便成了陶曉東的童年基地,長到十五六歲,他已經能自己做一桌子菜。

但來到揚州,陶曉東真正將廚師當作事業方向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局限:烹飪不僅是將菜煮熟,還要講究營養與搭配種種。

於是,陶曉東在學校裏發奮學習、提升手藝。他每周末開始駐紮菜市場,免費幫人切絲,鍛煉刀工。學校放寒假,別的同學著急回家,陶曉東則選了家小飯店打工,幫忙炒菜,下午5點上竈臺,深夜10點才出來,打實基本功。

畢業後,陶曉東進入揚州迎賓館工作,耐心地在涼菜、面點、切配等基礎工作上磨練。5年時間,他呆遍了出品部幾乎所有崗位,成長為副廚師長。

功夫不負有心人,陶曉東刀下的豆腐方幹片,薄如A4紙,切好的細絲在水中漾開,就像綻放的菊花,他的廚藝日益精進。

直到師從淮揚菜大師周曉燕後,陶曉東才領悟到自己還未突破一個無形的瓶頸。那是一次廚藝大賽,陶曉東看見師傅周曉燕在完成菜品後,用簡單幾筆定型,勾勒出了一幅“作品”,就像水墨畫。

陶曉東被深深吸引,從那以後他開始學習素描,理解到有滋有味加上有形有意,才能稱為揚州菜的上品。

他以桂花點綴香煎八寶飯,營造桂花細雨的意境;做出的蟹黃湯包在被提起時,會化身燈籠,仿佛能看到湯水在其中搖晃;一道獅子頭,也能透出水墨的氣息,這道看似簡單的菜,陶曉東練了十多年。

圖 | 陶曉東烹飪的獅子頭,圖源《識廚解味》

2016年起,陶曉東擔任揚城一味餐飲管理公司的副總經理,主管“趣園茶社”、“揚州宴”等多家餐廳。打造一流的餐飲品牌,讓更多人品嘗到正宗的淮揚菜,成了陶曉東的工作動力。

他努力推動淮揚菜的標準化,每道菜品,定下主料、輔料以及它們的克重。像參考教科書一樣,新廚師按確定的配方學習、提煉,在陶曉東的預期裏,這可以很快縮短他們掌握一道菜的時間。

在小城裏守護美味,為讓淮揚菜更貼近時代口味,陶曉東不斷嘗試改變,在名菜拆燴鰱魚頭中,他添加了剁椒改良口味,並將一大盤拆為小份量,便於分享嫩滑的魚頭;獅子頭中豬肉的肥瘦比例,原先為五比五,陶曉東調整為三比七,減輕油膩。

推陳出新的同時,陶曉東餐廳裏的美味俘虜著人們的心。最近,“趣園茶舍”和“揚州宴”在“2020黑珍珠餐廳指南”評選中分別獲評二鉆、一鉆餐廳,在揚州這一小城裏,它們就像是一扇任意門,連接著美味與日常生活。

初到揚州的陶曉東,大概沒有想到,他日後會參與打造地道的揚州符號。

圖 | “揚州宴”的揚州炒飯

當年輕的陶曉東鉆研廚藝、講究食材時,離揚州一千多公裏外,土生土長的順德人吳素芬,也在為新鮮的食材奔波。

清晨5點,三十出頭的吳素芬就出現在生豬屠宰場中,拿沒有冰凍過的豬肚。迎面而過的人,笑著向她點點頭,喊一聲“豬肉婆”。

這個和實際年齡不相稱的外號,已經跟了吳素芬很久。它起源於吳素芬的少女時期。13歲時,吳素芬跟著叔叔賣豬肉,慢慢熟知豬的每個部位後,別人開始喊她“豬肉妹”,隨著她年齡增長,“豬肉妹”就變成了“豬肉婆”。

沒能讀書,吳素芬才跟著叔叔,走做生意這條路,早起進市場忙活,大冬天手一直露在外面,凍得冰涼。

19歲時,吳素芬開始做服務員,也在這時顯露出做生意的天賦,3個月後,她就成了寫菜單的部長。叔叔看重吳素芬,選擇和她合作開酒樓,20歲時,吳素芬就做了老板。

後來,兩人又一起做私房菜,名聲響起來,吳素芬負責寫菜單、做銷售,她一站出來,客人就說“聽豬肉婆的,你點什麼我就吃什麼”。

當時,最受客人歡迎的一道菜就是吳素芬的銀杏豬肚湯。剪開豬肚後,吳素芬用番石榴葉和鹽來刷洗,用力洗掉裏部的粘液,然後過一遍熱水,去掉膻味。

那時候,使用煤氣已成流行,但吳素芬為了保留最傳統的味道,選擇用煤爐來煲湯,豬肚、豬筒骨搭配銀杏、陳皮、紅棗、胡椒粒等調料,在大火上燉4個小時。燉夠了火候,她才開賣。

2009年,吳素芬創立“豬肉婆私房菜”,打頭陣的,就是她用傳統手法烹調的豬肚湯。除此之外,她還有道拿手好菜魚湯柚皮,也是采用古法烹制。

削好柚子肥厚的皮後,吳素芬把它們放在炭火上烤,烤掉柚皮上面的油,就能去除皮的澀味,再用熬好的魚湯煨制,燜透燜爛,讓原本被棄置的柚皮,變為入口即化的美味。

圖 | 魚湯柚皮,圖源《尋味順德》

因為堅持傳統烹制,相對耗時,“豬肉婆私房菜”不少招牌菜無法大量制作,豬肚湯每日只限量供應200份。

生意紅火,來晚的客人吃不上,不免失望,頗有微詞,對此吳素芬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保證品質最重要,要提供正宗的順德味道。豬肚湯,十幾年她都沒有改變過做法,從食材、流程上一一把關。

吳素芬的後廚,也因此分工明確,每人負責一類菜肴,有人專職燒鵝,有人專做鹽水雞,保證菜品的穩定。

對於員工,吳素芬的要求也是尊重食物,不能糟蹋食材,如此才能烹飪出用心的美味。謝霆鋒曾在節目中評價吳素芬道:“她讓我看到很多匠人的精神。”

隨著餐廳受到《尋味順德》、《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關註,“豬肉婆私房菜”走出了順德小城,有許多外地客人慕名而來,在2020年黑珍珠評選中,它也獲評一鉆餐廳。

圖 | “豬肉婆私房菜”

這一切,是吳素芬做夢都沒想到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分享說:“我們私房菜也不是很大的酒樓,我把順德菜做好就可以了……我不要把家鄉的招牌擦壞,我要擦亮它。”

“炒牛奶!順德豬肉婆做得最好。”去年,61歲的張新民走進了“豬肉婆私房菜”,在社交軟件上留下了這個評價。和其他人不同,他到店的目的,是為了工作。

此時,張新民已從工作幾十年的汕頭報社退休,全力投身於他的另一份事業:美食家。這個標簽,從2003年起,開始出現在張新民身上。

在此之前,張新民活躍在文化領域,他在報社開了名為“守望潮汕”的專欄,關註潮汕的地域文化、百科。後來,張新民認識了之後被稱為現代潮菜之父的林自然,兩人成為好友。

2003年,“汕頭市美食學會”成立,林自然是主席,張新民任副主席。加入學會後,張新民便把專欄的內容聚焦在美食上。

林自然每周出一個新菜譜,張新民和他一起試菜、喝酒聊天,寫篇研究性的美食文章。當時,潮州菜雖然名氣不小,但關於它的完整資料卻不多,張新民仔細研究資料,幾乎每周更新一篇作品。到了2006年,張新民將累積的文章整理出書,叫《潮菜天下》。

書出版後廣受好評,被打動的就有美食名家蔡瀾,因為蔡瀾是潮州人,有人問他有沒有搜集好汕頭這邊的美食地圖,蔡瀾回答不用搜集,他已經找到了“測繪”的人。這個人指的就是張新民。

被稱為“潮汕美食文化名片”後,張新民卻發現,在網上很少有人和他討論潮菜的歷史,讀者關心的重點是菜肴怎麼做。因此,張新民的工作重心慢慢轉移到改良、發展潮州菜上。2013年,張新民成立了潮菜研究會,用新方法詮釋傳統菜肴,到順德的“豬肉婆私房菜” 學習交流,就是研究會組織的活動之一。

一天,張新民一邊喝紅酒、一邊吃傳統潮菜鹵鵝時,發現鵝肝蘸了蒜泥醋醬後,酒的味道就嘗不出了,一個想法當即出現在了張新民的腦海:他要做款可以配紅酒的鵝肝。

張新民先將鵝肝低溫鹵熟,鎖住油水,接著用甘蔗渣、珍珠米煙熏,研制出“低溫慢鹵煙熏肥鵝肝”。

後來,潮菜研究所從私房菜轉入餐廳經營,張新民打造了“潮汕味道煮海餐廳”,這道“低溫慢鹵煙熏肥鵝肝”便成了餐廳的經典前菜。

張新民致力於在傳統潮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運用匠心,在小城中研發美味。響螺曾是高檔潮菜,因烹調過程刁鉆,一度淡出餐桌,張新民所在的研究會改良烹制程序,用高湯白灼,螺片爽口彈牙。

發揮食物極致的味道,“潮汕味道煮海餐廳”在2020年黑珍珠評選中獲評二鉆餐廳。

- END -

撰文 | 潘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