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我買了一筐白蘿蔔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網上經常看到關於南北方地域差異的討論和爭執。其中一條就是:北方買菜量大,南方反之。在計劃經濟時代,確實是這樣的。

十幾年前,我所在的北方小城還有冬天儲冬菜的習慣。五口之家,冬天儲備上一、二百斤的土豆、白菜、大蔥,以及若幹紅白蘿蔔、紅薯、窩瓜、南瓜、幹豆角、西紅柿醬和一大甕酸菜等等,是很正常的事情。

結婚成家後開始過我們自己的小日子。第一年冬天,我倆照著老輩人的方法,儲備了五十斤土豆、三十斤大蔥,以及幾顆白菜。就這些,雙方老人還覺得不夠我們吃,想著再支援一些過來。

當時買蔥還鬧了個笑話。別人買了蔥先放樓下晾曬一兩天,之後根據蔥的大小,三兩根不等的,用葉子把蔥挽起來,既保持水份又好拿取。我倆不懂這些,買回來蔥後,拿菜刀“哢哢”一頓剁,把綠葉部分全丟掉,只留下蔥白。

實際上,還沒等吃完儲備菜,天就暖和了。土豆長了芽,大蔥一層層剝完外皮後也所剩無幾。本著過光景的節儉心態,硬著頭皮邊吃邊扔,終於在來年四五月份才消滅完這惱人的冬菜。別的人家也大多如此,有很大一部分會浪費掉。

接下來的幾年,雖然還是應老人要求年年儲冬菜,但數量卻一年比一年少。直到最近五六年,不再儲冬菜。那些年到處買冬菜的經歷也成為了歷史。

當年每到秋冬交替之際,走在路上要操心觀察哪裏有賣土豆、賣大蔥的。人們閑聊時也少不了這個話題,“你家買土豆了嗎”、“橋那邊賣的蔥不賴,全是雞腿蔥”或者“快買吧,一下雪就買不下土豆啦”。

在冬菜如此重要的大環境下,還發生了件趣事。

某年聖誕節晚上,商店大搞活動,已是老夫老妻的我們倆也去湊熱鬧。當時月上柳梢,人影綽綽,倆人手挽手走在街上。本該說些情話的時候,我腦子一抽來了句“咱家山藥蛋長芽了吧”,他接道“是啊,得快點吃完”。美好的意境就這樣被破壞了,真叫人情何以堪哪。

那時冬天的菜市場裏難道不賣這些菜嗎?賣,但是少。而且這幾類蔬菜的價格較之整卡車拉來賣的價格則翻了好幾倍。比如,儲冬菜時,三四毛錢一斤蔥,深冬時節的菜市場會賣好幾塊錢一斤。人們都是要算經濟帳的。

後來儲冬菜的為什麼越來越少呢?因為人們的購買力和消費觀念變了。

隨著市場經濟、電商經濟逐漸發展起來,賣菜的地方已不再局限於某個菜攤。大大小小的超市遍地開花,網上生鮮配送,朋友圈團購等各種購買渠道讓人們有更多選擇。一年四季,南北各地的蔬果都能在家門口的超市、菜市場買到,且供貨充足,隨吃隨買,入口新鮮。偶有當地沒有的稀罕吃食,網購也很方便。只要你願意,足不出戶,也可遍嘗天下美食。

所以,現在已沒必要總拿南北方買菜差異說事了。而且買菜這事兒,不論南北方,根據自己家的實際需求購買就行。北方一人食,也可以買一根黃瓜、一頭蒜;南方四五囗之家,倘又都上班,沒空每天去買菜,也有可能一次備上三天的蔬菜。即使天太熱怕壞,不是還有個叫冰箱的東西嗎?

作為北方人,今天剛買了一個紅蘿蔔、一個生菜,賣菜的並沒有發善心把東西送給我。

買魚買肉時,偶爾也會讓商家切好。

(配圖為商家幫忙切好的孔雀開屏魚,有些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