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我夢見燒磚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魯義姑義舉退敵

戰國時期,紛爭不斷。一天敵兵奔襲而來,老百姓扶老攜幼,倉惶出逃。在博平鵝子屯村(今韓屯鄉羅屯村)西的田野裏,一年輕村婦懷裏抱著一個五六歲的男孩,手裏拉著一個三、四歲的男孩,跑在最後,被敵兵追上。敵後感到奇怪,就問她“別人都是抱著小孩,領著大孩,你怎麼抱著大孩,領著小孩啊?”村婦說:“這個大的是我的侄兒,他父母都死了,托付給我照看的,小是是我的兒子。如今在難臨頭,我寧可舍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把侄子丟了啊!”敵後聽後感嘆道:“人家這裏真是禮義之邦,一個村婦都能舍兒保侄,如此仁義,我們為什麼還要四處征討濫殺無辜呢?”於是紛紛把兵器投入旁邊的水井裏,磕打掉鞋裏的土,一哄而散地跑回去了。如今羅屯村西的那個土堆,據說是敵後的鞋土堆成的。

後人為紀念這位深明大義,退敵後保家鄉的村婦,就難她修了祠堂,塑了泥像,起名魯義姑祠。每年清明時節,舉辦香火大會,以誌紀念。據說義姑祠方圓十裏之內,年年風調雨順,沒有風雹等自然災害。人們說,那是魯義姑在蔭庇後人呢?

王泓陽的故事

明朝萬歷年間,東昌府區沙鎮鎮王樓村有個叫王泓陽的人。他自幼聰慧好學,七歲上就讀完了“四書”、“五經”、“史記”、“左傳”,十幾歲時中進士,授元城縣知縣,後又接連升遷,直升到工部尚書。至今在其家鄉一帶還流傳著他很多故事。   

廟臺應試  

在王樓村西三裏路,有個村莊叫沙鎮。這沙鎮西街有一座大廟,東街有一座小廟。因學堂設在大廟內,所以王泓陽每天上學堂念書,都要從小廟前經過。這小廟的廟臺上平時常有一些老人在此拉呱、下棋。這日,他們又議論起王泓陽年幼才高的事來,都想對他考驗一番。於是,他們趁王泓陽放學路過次地,便有意將他叫住,說道:“泓陽呀,你先別走,俺有件事要考考你。”王泓陽停住腳步問道:“什麼事呀?”一位老人說:“人家都說你才智過人,今天你若能把我們從廟臺上叫下去,俺就信服你的才智;如果叫不下去,那就說明你才智也不過一般罷了。”王泓陽聽了,眨了眨一雙聰慧的眼睛,笑著說道:“你們坐在廟臺上,說什麼不下來,我能有什麼辦法?如果你們站在廟臺下,我倒有辦法把你們叫到廟臺上去。”   幾個老頭一聽,說:“那也行,你能把我們從廟臺下叫道廟臺上,也算你真有才智。”說著,幾個老頭都從廟臺上走了下來。   

王泓陽一看幾個老人全都從廟臺上走了下來,二話沒說,轉身就走。幾個老人喊道:“泓陽,你別走呀,你還沒有把我們叫到廟臺上去哩。”  王泓陽笑著說:“我不是已把你們從廟臺上叫下來了嗎?”

  此刻,幾個老人才恍然大悟,知道中了王泓陽的計。可是他們的心裏仍不服氣,決心第二天再來考王泓陽。  第二天放學後,王泓陽背著書包正要路過此地,見昨天考驗他的幾個老人又坐在廟臺上。心想,他們昨天中了計,一準不會服氣,裝著急匆匆趕路的樣子。幾個老人一看王泓陽走路的樣子,都認為王泓陽一定是害怕今日再來考他,才如此匆忙而過,因而都更來了神兒,於是異口同聲地喊道:“泓陽呀,昨日你施計讓我們受了騙,那不算,今天你若再把我們叫下去,才算是神童才子哩。”

  王泓陽一邊往前走,一邊答道:“今日要把你們叫下廟臺也十分容易,不過俺眼下沒閑空啦。聽人說鎮頭上水塘裏的魚翻了坑,我還得逮魚去哩。”說完,他走得更快了。

  幾個老人一聽,都紛紛說:“這魚翻坑可是少有的事,人家王泓陽顧不得應考,逮魚去了。咱也別在這裏閑呆著,也快逮魚去吧。”說著,全走下廟臺,隨王泓陽而去。

  王泓陽回頭一看,老人們都跟了過來,他停住笑道:“別去啦,你們又中計走下廟臺來了!”幾個老人不由得都停住腳步,贊嘆道:“咳,這孩子年幼智高,名不虛傳!”  智索休書

  學堂附近有個王四,因夫婦不和,欲將其妻休出門外。這日,便找王泓陽給他寫了休書,王四十分高興。王泓陽的老師聽了此事,感到幫助一方拆散一對夫妻是件不道德的事,於是便想將王泓陽寫的休書追回,以了此事。可王四死也不肯將休書交出,老師只得敗興而歸。等王泓陽到學堂後,老師便向王泓陽指出了為人寫休書乃是不道德的事,使王泓陽也感到此事做的不對。於是王泓陽當場向老師表示:自己去把休書要回。

  老師說:“王四得到了休書,視為寶物,他是不會輕易把休書還給你的。”   王泓陽道:“我既能寫,就能將它要回,老師你放心好了。”

  第二天一早,王泓陽就來到王四家說:“王四大哥,我給你寫的休書上,有個要緊的字寫錯了,快拿來我給你改改。”

  王四聽了,便順順當當地把休書遞給了王泓陽。王泓陽接過休書,當即把夫妻不和,應相互謙讓,解紛求睦,而不應輕易休妻的道理說了一番,接著也反悔了自己做事之輕率,隨即把休書撕得粉碎。王四休妻的事也只好作罷。

  嚴懲轎夫

  王泓陽十幾歲即中了進士,在家聽候任用。這日天氣特別熱,王泓陽為了解暑,便在村西頭的水坑裏赤身遊起來。不料,就在這時,京裏派員帶著官轎來接王泓陽去大名府元城縣接任知縣。一隊衙役來到村頭,衝著赤身洗澡的王泓陽問道:“小孩,王泓陽大人是在這個村嗎?”

  王泓陽一聽,這不是找我嗎?於是問道:“找他何事?”衙役道:“王大人已被任為元城縣知縣,我們來接他上任來了。”

  王泓陽聽了心想:哎呀,是來接我赴任的,可我現在卻還光著屁股,多不像話呀!於是連忙說道:“王泓陽就在這個村,請你們稍等一下,我去把他叫來。”說完,光著屁股,跑回村中。待他回家穿好衣服,復又邁著方步走出,對衙役說道:“我就是王泓陽。”  衙役一聽,都紛紛搖頭,不肯相信。王泓陽只好將考中的報單交其觀之。衙役看了報單,不敢不信,都一齊跪地叩頭道:“請大人勿怪,快請上轎赴任吧。”

  王泓陽拜別了二老,便乘轎離開了家門。在赴任的路上,衙役和轎夫們都知道王泓陽就是在村邊光腚洗澡的兒童,就有意戲弄他,於是把轎上下顫動得十分厲害,叫王泓陽坐不穩當。

  王泓陽知道轎夫們有意搗鬼,心中不禁想道:這些小人,你們今日膽敢對我這麼放肆,對平民百姓豈不更敢胡作非為?我定要叫他們知道知道我的厲害。想到這裏,正好來到一個村頭,見一個場院裏放著很多土坯,他立刻喊道:“停轎。”一等轎子落穩,他走出轎來,說道:“本官在家睡慣了土炕,我想任所絕無土坯炕。現在有現成的土坯,快給我裝上四六二十四塊,以備到縣衙壘炕只用。”

  衙役、轎夫不敢怠慢,只好搬了二十四塊土坯,放在了轎的四個角裏。這土坯一塊約三十斤重,走不多遠,就壓得轎夫們呼哧呼哧喘開了粗氣。

  轎夫知道這是王泓陽在有意懲罰他們,走了一段,是在累得不行,便停轎向王泓陽叩頭說:“請大人饒恕,奴才們再也不敢放肆了。”

  王泓陽聽了,暗自一笑,說:“好吧,就先卸下四塊。”

  又走了一程,轎夫們又累得支持不住,又停轎叩頭請罪。王泓陽又讓卸下四塊土坯。一直到了大名府元城縣,才把二十四塊土坯全部卸完。

  自此以後,衙役、轎夫們都知道王泓陽厲害,全都老老實實聽差,再也不敢放肆妄為了

  嬉贏宰相

  王泓陽升任京官後,與當朝宰相結為好友。一天宰相對王泓陽開玩笑說:“別看娘娘是你選的,但你不敢摸摸娘娘的腳。”王泓陽說:“我敢摸又怎樣?”   宰相說:“你要是敢,我當著眾人的面趴在地上讓你當馬騎三圈。”

  王泓陽問:“此話當真?”  宰相道:“大丈夫說話歷來算數。”

  幾天之後,王泓陽同宰相一起去後宮面見皇上。王泓陽知道皇上是個棋迷,就主動提出與其對弈幾盤。皇上立刻同意,兩人便擺開了棋勢,娘娘和宰相在一旁觀戰。正當雙方下到難解難分之時,王泓陽故意用袖子將一棋子向娘娘方向碰落;接著,趁著彎腰拾棋子之際,摸了一下娘娘的腳。娘娘感到受了侮辱,一跺腳,便帶著怒氣轉身走了。就在這時,王泓陽有意讓了皇上一步棋,在皇上將贏的當兒,起身說道:“陛下,臣有罪,這棋不能下了。”

  “為什麼?”皇上忙問。  王泓陽道:“方才臣不慎,衣袖將棋子帶落,拾取時誤觸到娘娘金足,我怕娘娘降罪,故不敢再下了。”

  皇上一心想贏王泓陽一局,馬上說道:“無意相觸,何以降罪,快快下棋,朕赦你無罪就是了。”  下完了棋,娘娘面奏了皇上,說王泓陽摸了她的腳,應當問他戲君之罪。可皇上說,他非有意,我已赦他無罪了。娘娘只好作罷。

  事後,宰相不好食言,只好叫王泓陽當眾作馬騎。王泓陽擺了擺手說:“嬉戲之言,何必認真。”

山陜會館的故事:關公顯靈

聊城的山陜會館,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它不僅以飛檐鬥拱、雕梁畫棟,和亭榭樓閣的精美建築而著稱,而館內那尊栩栩如生的關羽雕像和“義氣千秋”的匾額,也甚為遊人所註目。有人會問,在商賈歇息聚會的場所,為啥會塑有關羽之像呢?這是因為關羽乃山西蒲州人士。山西和陜西的商人,一是為了祈求關羽的保佑,二是為了借關羽的生威,為家鄉增添榮耀,才特意塑了關羽之象。

  可是在會館和神像落成之後,館院主持卻做了一夢,夢見關羽囑曰:“此館乃商賈聚集之地,不應將吾像塑於此中。即以為之,俺亦不再有違眾望;但有一條須記:關某生前雖有功於世,但也多有過失。因此,凡說書唱戲,不得宣揚與我;如若違俺所囑,可不要怨吾無禮!”主持聽了,忙跪地參拜,連聲稱是。待擡頭觀看時,關羽早已離去。主持醒來,遂告與眾商,大家卻似信非信;有的雖有疑議,可誰也不敢輕易違禁。所以會館雖常有戲班演出,卻從未演過關羽的戲。

  這一年,從南方來了幾位富商,因生意獲利甚多,欲借會館唱戲三日慶賀。其中三位商主,別的戲目不願看,卻偏愛看關羽過關斬將一出。戲班主素知其禁,告知了富商,可這幾位富商不信此事,硬要叫演唱。戲班主無法,叫他們與會館主持交涉。會館主持一聽,要演關羽戲,便將關羽托夢之事,一一作了敘述。富商們說:“夢為心中想,那裏有真是。如答應上演‘過五關斬六將’可以重資相酬,不然,則換地演出”。那戲班主一看有利可得,二怕得罪富商,只得破例應允了。

  會館由於從不演唱關羽的戲,今聽說忽然開禁,百姓都感是一新事。於是大家奔走相告,這天都來等著觀看,使本來就十分熱鬧的會館,就更加喧鬧異常了。  夜場戲時辰一到,幾通鑼鼓響過,墊戲唱罷,就是關公過五關斬六將了。誰知關羽正要挑簾出場,突然正堂“轟”的一聲響,隨即一股濃煙大火,從殿堂裏冒了出來。接著狂風大作,火勢愈猛,霎時把整個會館照得通亮。場內人等,一時大亂,有的爭著向外奔跑,有的取水撲火,你碰我,我撞你,全混成了一團。可這火勢卻也奇怪,它只在正堂內燃燒,卻不向外漫延,任憑用水潑澆,其勢卻卻絲毫不減。主持在慌亂中,恍知這定是關羽顯靈,忙讓扮關羽之演員,凈臉卸裝,並吆喝大家快向關羽塑像叩頭認錯求情。大家讓戲班主一喊,也均有所悟,在場內,均原地下跪,祈禱關二爺息怒饒恕。這一來,近風大火,竟頓然自息,一切又恢復了平靜。人們趕忙進入正堂觀看,只見堂舍完好無損,唯有那幾位富商存有銀票的銀櫃被焚無遺。幾位富商見此,無不悔痛不已,而在場百姓卻對關羽的謙恭之德,都無不更加敬仰。從此城鄉間興修關帝廟的就越來越多了。

乾隆與古樓蓮花井的故事

“東昌府,三件寶,鐵塔、古樓、玉皇臯”這是東昌府有口皆碑的民謠。日經月行、天演地變,如今玉皇臯已不知去向,那鐵塔也是重新裝修的,唯獨這古樓,作為聊城的象征,六百多年一直矗立於古城中心。說來也怪,這古樓全是木頭造的,按常理是極易發生火災的,而古樓卻連一次小火災也沒發生過,據說當年日本鬼子看著咱古樓好,但又運不走,就想毀了它,但是他們用炸彈炸不著,而後又用棉被圍在柱子上,澆上汽油點,但還是點不著,最後只好灰溜溜的滾了;這聊城(古東昌府)城裏下雨劈死過不少人,那古樓在聊城最高,竟然從未受過雷劈,這古樓確實有點說頭,老人們常講;這古樓頂上有四個獅子四條龍守著,天爺爺打雷劈誰也不敢碰它;這古樓底下有海眼,什麼都能點著,就是古樓點不著,這是為啥?還不是海龍王護著哩。若說古樓頂上有四只獅子,四條龍這人們都信,離著遠遠的都可以看見,那四只獅子就蹲在十字脊上,那四個大吻就是四條龍,高高地望著天空。但如果說古樓有海眼,那年輕人都不信,海離聊城那麼遠怎麼通過來的?可你說不信,老人們就生氣,說你年輕不曉事理,而後還要拉你去看看海眼,也就是“水滴蓮花井。”

 老人一開口總是康乾盛世。那乾隆皇帝登基正趕上好時候,祖宗不光打了天下,而且治理多年,正趕上太平盛世,這個小皇帝好玩,遊山玩水,七下江南,五次東巡,九次過東昌府,那可都是順著京杭運河坐龍船來的,這乾隆皇帝來到東昌總要登上古樓觀望整個東昌城,而且有幾次住在二層文昌閣裏,這叫別有風味嗎?這一次他帶著新選進宮的劉妃出遊,這劉妃年方十五,生的如花似玉,象林中百靈,還十分貪玩。次日清晨,二人早早醒來,那劉妃說:“皇上,早晨登上極頂觀望日出必定十分美好,不知皇上意下如何”。乾隆欣然應允、沃野千裏,紅日冉冉升起,泰嶽隱隱約約,令人心曠神怡,乾隆不禁又吟起詩來。二人觀玩一會,劉妃又被頂樓內室的雕梁畫柱所吸引,特別是屋頂中有個大蓮蓬,四周全是荷葉、荷花,這些均為水中潔凈吉祥之物,名曰:藻井,其意即為避邪避火。猛地,劉妃叫道:“皇上快來看”,乾隆走過去,順著劉妃手指看去,只見大蓮蓬中間荷葉上也墜著許多亮晶晶的小水滴。只見那大水滴更大更長了,墜落下來,劉妃戲笑地避開。水落有聲,水滴直落樓下井中。說到這井乾隆早有耳聞,東昌人說這是龍眼,海目,其深無法測得。這小皇帝也趣興大發,立即與劉妃下樓去看個究竟,二人趕到樓下中心的井邊,可巧,又一水滴滴落井內,正好砸中水中映出的那朵蓮花上,乾隆贊嘆道“真是水滴蓮花井啊”。咕隆一聲,一個水泡應聲泛起,接著一條紅魚泛波而出,驚得乾隆說不出話來,喜得小劉妃拍手叫絕,那紅魚搖著尾巴,翻著身子,似乎與劉妃嬉戲,在水面上遊來有去,兩只大突突的眼睛只瞪著劉妃。劉妃順手拔下頭發上的金簪投了下去,不巧正刺中那紅魚脊背,那紅魚立即不動了,慢慢地沈了下去。乾隆不悅“身為妃子,為何順手殺生,今日要燒香贖罪才是。”劉妃嚇得低下了頭。

 數十年後,乾隆又出巡來到東海碣石,望著萬頃碧波,乾隆吟起曹操的詩來,“東臨碣石,一觀滄海…”突然,波浪之中,騰起一片紅水花,一條大紅魚躍水而出,直向乾隆遊來。乾隆嚇得後退兩步,但那紅魚似乎並無惡意,在水面上遊來遊去,大口一張一合,象是對乾隆述說什麼,乾隆發現紅魚脊背上金光一閃,他不由自主地向前看個究竟,啊,仔細看去,那閃金光的竟是一枚金簪,乾隆大聲嘆道:“真乃神物”。

 假若那古樓底下的井不是海眼,這紅魚又是如何來到東海裏的呢?

鳳凰臺與古樓

據說在幾百年前,聊城這一帶是一望無際的梧桐樹林,樹林中間的一塊開闊地上,有一座好幾丈高的大土臺子。站在臺上可以眺望方圓百十裏遠,這座土臺子就叫做鳳凰臺。說起這鳳凰臺的來歷,還真有一段驚人的故事哩。

  在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年秋天,一連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大雨,黃河決口,大水對這梧桐林橫衝直撞而來。因為梧桐林的阻擋,把黃河水分成了兩路,圍著這個梧桐林衝啊!撞啊!一直衝撞了九九八十一天,不知被黃河卷走了多少土,光知道樹林的周圍都是水,深不可測。就在這水裏居住著一條不知什麼時候來的大蛇,粗如瓦缸,長達數丈,不光在水裏興風作浪,還把頭伸出水面噴雲吐霧。大蛇經常吞食這片梧桐林中的飛鳥。凡打水上過往的飛禽,都無一幸免。這一方黎民百姓也被它傷害了不少,只要是行走方便的人都無奈遷居他鄉。四方商賈路經此處時,都嚇得繞道而行。

  這還了得!居住在梧桐林裏的百鳥之王鳳凰,決計要除掉這一禍害。就見從鳳凰臺上飛出一支雌凰,找大蛇格鬥。人稱“雄鳳雌凰”,二者又以凰為更梟勇。這只雌凰與大蛇一直激戰了三天三夜,沒分勝負,被蛇尾打落了凰翎,地上足有三尺厚;被凰翅擊傷劃破的蛇皮蛇肉,地上也積有三尺多高。後來又從鳳凰臺上飛來一只雄鳳,雌凰在前引蛇出洞,雄鳳在後待機而行,突然自天而降,長鳴一聲,與大蛇戰在一處。那大蛇仰起一丈多高的頭來,大嘴一張,露出那如刀如劍的鋒牙利齒,伸出火紅的毒舌,稽出團團臭不可聞的煙霧。鳳凰一時難以靠近,便落到鳳凰臺上休息了片刻。然後,雄鳳先與蛇鬥,約計拼搏了一個多時辰,雄鳳故意詐敗,收翅回歸,想把大蛇引向鳳凰臺旁,以利決戰。大蛇一看雄鳳敗陣欲逃,便死命地往回猛吸,就在這一瞬間,雌凰閃電般展翅而擊,只一飛翅,立時將蛇攔腰斬為兩截。鳳凰雙雙飛回這座鳳凰臺上,觀察了幾天的動靜,見大蛇確實已死,才展翅高飛喚回失散的百鳥去了。

  自此,這一帶的百姓又逐漸地返回了故裏,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他們為了後代也不忘鳳凰為民除害的功勞,自發組織能工巧匠,伐樹、燒磚……經過多年壘砌,鳳凰臺上終於建起了一座雄偉壯觀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背上帶有鳳凰的木質結構樓閣,人們就叫鳳凰樓了。後人又把它改為東昌古樓至今。

光嶽樓的傳說

明朝洪武七年,駐守東昌府的官員陳鏞,要利用築城剩余木料,在城中心,修建一座雄偉壯觀的樓閣,用以了敵遣兵和設鼓報時。這一建議,受到全城百姓的贊賞。   陳鏞對樓閣建築的要求是:基座要有十字拱門通道,上部為四層全木結構,外加圍廊,不準用一寸鐵釘,並限期一年完工。承辦人按要求建起了青磚底座,可全木型的樓體,卻總也拿不出一張可心的圖樣,所以工程遲遲不能進行。正在大家焦愁之際,一日,在木場的廢料堆旁邊坐下了一位象似尋找活計的木工老頭。他一邊聽著大家的議論,一邊用手扒拉著廢料堆兒,在低頭暗暗發笑。木工頭兒見他把粗細不等的木條撿了一堆,不帶好氣地說道:“哎哎,要找營生去鄉下轉轉吧,這裏你搭不上手兒,別在此扒拉廢料湊熱鬧了。”老頭笑了笑說:“匠心有成人自請,廢材巧用大器成。老弟,您就別為俺操心了。”人們聽了老頭這一番話,認為他有些憨傻,都對他不再留意了。第二天一早,當一名工匠出來晨解時,發現在老頭停坐處,卻放著一個用雜木條搭扣的精巧樓閣模型。他急忙回報了工頭,工頭來此一看,不禁驚呆了!原來這模型,正是想建的樓閣的雛形。他讓人四處尋找老頭,可老頭早已無影無蹤了。

 工匠們聽說一夜間有了模型,都爭先恐後地圍上來觀看,只見這小小樓閣,全用粗細方圓不等的木工廢料,縱橫交錯地搭扣著,五向樓角帶廊,四面拱排檐,歇山十字脊,堅固異常。人們不僅驚嘆這技藝的高超,而且高興地說道:“有這座模型作樣,就不愁如期交工了。”

 於是大家各自作了分工,備料的備料,成型的成型,便七手八腳地幹將起來。第一層最要緊的工料是四十根一摟多粗、三丈多高的立柱。由於它是全樓的基礎,因此不僅要選料精良,而且根根要尺寸準確。三十九根已經備好,誰知在截鋸第四十根時,卻發現中心存有嚴重糠洞,不能使用。這麼大的木料沒有余數,這可咋辦?去外地采購,不說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料源,光是遠程運輸,也是個大難題兒。一時間,大家又長籲短嘆,這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這時,那位失蹤的木工老頭,又出現在了木料場上。工頭見他如見了救星,忙迎上施禮道:“老師傅,您可來了,快給俺想想辦法吧!”木工老頭笑著道:“您這次工程我怕搭不上手兒吧!”工頭有施禮道:“老師傅,上次怨我有眼不識泰山,對您多有得罪。如沒有您賜贈的模型,俺如今也開不了工。今日又遇到缺一立柱的難題,還請您老在給想想辦法吧。”

木工老頭笑道:“此非難事,你今日令人備下鋸末五車,蘆席二十領,水膠二十斤,明日不誤你應用就是了。”

 工頭聽了哪敢怠慢,忙吩咐眾人準備。要的料一一備齊,老頭卻在一邊閉眼養神,睡著了。工頭不敢驚動於他,只好讓人備下酒飯,置於老人身邊。

第二天一早,只見在工料場的空地上,出現了一條又粗又長用蘆席緊緊卷著的圓型物體。工頭讓人打開蘆席一看,正是需要的立柱。用尺子一量,粗細長短恰好,無需一鋸一斧;其質雖全系鋸末合成,卻堅實如木。工頭心裏又感激又敬佩,要人去尋找老人時,和上次一樣,又不見影兒。四十根基柱很快豎了起來。可是當往上按扣鬥拱時,卻不是這鬥大了,就是那拱的彎度不夠,總也不合適兒。畫線工說鋸工走了墨線,鋸工卻埋怨線工沒有劃準尺寸,工頭也一時急得束手無策。有人見工頭難得光轉圈兒,說道:“吵也沒用,急也沒法,還是去請那位造立柱的老師傅來幫忙吧。”工頭雖然點頭稱是,可嘴上說:“這老人來無蹤去無影,可到哪裏去找呢?”有個歲數大的工匠說:“那老師傅本事這麼高強,我看他不是神仙,也是魯班祖師,咱燒個香,祈禱祈禱,興許能讓他老人家顯顯靈。”工頭一聽在理,於是買來了信香,在木工場點燃,就祈禱起來。整整盼了一天,卻連影兒也沒盼來。可是在第二天一早,在備作鬥拱的木料上,卻出現了縱橫交錯有曲有直的墨線,按狀鋸木加工成形,相互搭扣,結果個個嚴實合縫,不大不小。大家這才知道,這全是那位神秘的木工老人所為,只好拜地相謝了。

 工程終於如期完工了。莊嚴宏偉的樓閣,被陳鏞驗收認可後,大家歡天喜地地拆除了腳手架,由陳鏞命名的“余木樓”,明日就要舉行落成典禮了。可就在這時,卻突然有人發現在樓的最高層的西北角正檐下,露著半拃長的一根椽頭。上去鋸吧,又得重搭腳手架,十分費工,不鋸吧,又十分礙眼。這可怎麼辦?正當大家為難之時,不料那神秘的木工老頭,又出現在大家面前。他沒等大家求助,只見他慢騰騰地從腰後抽出一把利斧,往那椽子頭上一扔,只聽“嚓”的一聲響,便把那長出的椽子頭砍齊了。在眾人一片歡呼聲中,共頭去尋找老頭時,老人卻不見了。人們紛紛議論說,這一定是魯班祖師所為。大家為了紀念魯班在建樓中的功績,特在一樓北墻,修了一個小型的魯班祠,裏面畫上了魯班像,以示紀念。現在魯班的畫像雖然沒有了,但那個小祠堂尚在,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供奉魯班的地方。

耿如杞賽書

耿如杞 明代官員,字楚材。少時,天資聰穎,博覽群書。明萬歷年進士,授為戶部主事。思宗時,升任太仆寺卿、右僉都禦史,山西巡撫。

  東昌府的山陜會館門前,是京杭運河有名的水陸碼頭。

  相傳,明朝萬歷年間,春闈開考,各方舉子向京城雲集。這天,驟雨突降,百舸千帆為避雨泊於碼頭,其中一只花篷客船,高高的桅桿頂端飄揚著彩旗,上有“精讀天下書”五個繡金大字,船頭上整齊地排著一摞線裝書卷。

  霎時間雨過天晴。從艙底走出一年少男子,此人儀表不凡,神氣十足。他見書被淋濕,吆三喝四命船工向岸上搬書晾曬。無數舉子紛紛瞪大了眼睛,有的仰望:“精讀天下書”的大旗,有的爭看擺在會館門前晾曬的那一大片書籍,想從中獵取知識,有的交頭接耳贊嘆不已。

  這時,東昌府的文人舉子,也趕來準備乘船北上。來到碼頭一看,呦嗬!天下竟有這樣狂妄之人!又見那麼多書卷擺放地上,不必細問,書主名曰曬書,實為賽書。真乃欺我東昌無人!一怒之下,決議要與狂生比個高低。  眾文士細看書堆,不由倒吸一口涼氣,許多書卷未曾讀過,頓覺心怯腿軟。書主斜視眾人,冷冷一笑:“哼哼,我乃江南才子,到此千裏,遇舉子數百,無不望旗興嘆,觀書退卻。區區東昌,量也無飽學高士”。說罷,趾高氣揚,漫步於東昌文士之間。眾文士面面相覷,怒不可遏。那江南才子正欲揮手裝船起錨,忽有一人抓住他的胳膊。他扭頭看去,見是一個衣衫不整,頭大身長,一只眼睛,年紀不過十七、八歲的少年男子。未等開口,那少年拱手說道:“仁兄,恕我冒昧,敢問你是赴京應試?如若不嫌,小弟願與同行”。那江南才子哈哈大笑,欲揚手而去又怕那人纏住不放,便說:“獨目盲盲豈為群英之首?”少年忍怒說道:“群星朗朗,不沾一月之光。”那江南才子停住腳步,心中暗想,此人不凡,莫要小看。隨道:“小弟說話不要耳邊生火。”少年緊接一句:“你老兄也不要口下吞天”。那江南才子瞪目結舌,無言答對。

  原來這位少年男子,是東昌府有名的寒士,姓耿名如杞。家貧好讀,博覽群書且聰敏強記,人稱“耿書簍子”。別看這位長相不怎麼樣的耿如杞,一肚子的經文,既有唇槍舌劍的口才,又有爭勝好強的性格,對這江南舉子的狂妄哪能置若罔聞。

 江南才子被挫,引起一片哄笑之聲,他慌作一團,忿忿不平,正要發作,卻不知耿如杞哪裏去了,只見人群向書堆旁的空場湧去。江南才子撥開人叢一看,啊!那耿如杞竟然敞胸露腹仰在地上。他急忙上前斥道:“你這人躺在我曬書之地,裝何瘋癲?”耿書簍子知是那江南狂子,閉目應道:“我在曬書!”才子道:“這裏所曬書卷全是我的,你哪兒有書可曬?”耿書簍子拍著自己的胸腹說道:“這兒,五臟六腑全是書卷”。才子怒道:“看你賴皮之極,腹中能有幾何!”耿如杞反唇相譏:“小範老子胸有數萬甲兵,耿某腹中之書何止萬卷!”江南才子哪能忍下人等譏刺,忿然說道:“我倒要看看你胸中書卷。”說著從書堆撿出一卷,“且請背來!”耿書簍子忽地站起:“你要比試高低?”“對,是個輸贏!”……

  看熱鬧的人聞聲湊近,越聚越多,有的吶喊助威,有的激將雙方,於是二人擊掌說定:江南才子輸了,落旗罷試;耿書簍輸了,頭頂香盆送江南才子進京。“好啊!好啊!”眾人齊聲呼叫。稍靜之後,背書比賽。

  第一輪江南才子作考。只見他不慌不忙,瞥一眼《大學》、《中庸》,冷不丁抽一部《周易》,來了個劈章摘句:“請背‘六五’女辭。”耿書簍子好似早有所備,張口即誦。背畢,才子雖不點頭,心中卻暗暗一震。接道:“請解乎”。耿書簍子立即搖頭晃腦解曰:“君子由其誠,輝光以照,非無悔,亦合正道而喜。”江南才子只好點頭稱是。該耿書簍子作考了。他也來了個“‘鵬子涉子南冥也’何出?”對手應聲答曰:“《莊子》篇,逍遙遊也——水擊三千裏,搏扶搖而上九萬裏”。不但答上句出何書又接了幾句,示了一下威……,耿書簍子點了點頭。心說,行,這老兄還有兩下子。

  這二位少年才子,四眉緊皺,絞盡腦汁,真乃棋逢對手,將遇良才。這個或整篇或斷句,那個專揀那生僻處,猛擊突襲。可對方卻張口即來,對答入流。這個之乎者也,那位唉籲焉哉。那眾多看客時而贊嘆叫絕,時而蹙眉擔心,不知不覺已過午時。

  又該耿書簍子作考了。他雙眉一揚,指一本“冷落”在書堆旁的《萬年歷》,道:“這歷書怕是仁兄熟讀的,請一背。”那江南才子一楞,原來這《皇歷》人所共知,是專供推算歷法的。你就是長了八個腦袋也難背記。可這《皇歷》終屬“書卷”之列,況且又在所曬之數,叫他背來也無可挑剔。看眾興起,一陣喧鬧,那東昌文士更是個個喜形於色,以為江南狂子獻醜無疑了。誰料片刻之後,江南才子竟然應道:“背背何難,但有一件,我背之後請君復背!”話中飽含不屑。耿書簍子也硬著頭皮應道:“奉陪!”那江南才子就放聲背誦,雖時有停頓,但朗朗之聲卻如雨打芭蕉,滾珠過盤。背畢,略顯疲憊之感,瞇起雙眼等待對方復背。那耿書簍子頓時臉泛紅潮,色現不寧。東昌府眾文士呆若木雞。忽而耿書簍子微露笑容打躬道:“仁兄實乃才子,佩服,佩服!只是耿某若再從頭背起,步人後塵,怡笑大方,我願把這《皇歷》倒背!”說畢,背誦之聲如仙人吐珠。

  那呆若木雞的眾文士眼也轉了,舌也活了。再看江南才子,臉色發白,唇齒打顫,原來剛才自己所背已是軟弓硬拉,有幾處是含混而過。見這耿書簍子卻能倒背如流,心中嘆道:“此區區小府即能敗己,況天下乎?此乃輕狂當極,天眼不容……。” 曬(賽)場上忽起一陣哄笑,那耿書簍子被這一助,更是背得起勁。不料突然被一聲“仁兄且住”打斷,擡眼看時,只見那江南才子雙手抱奉過頂道:“恕小弟之狂,願拜下風!”說畢轉身上船,好一副頹喪氣色。

  “曬(賽)書結束了”。看眾贊不絕口,東昌眾文士無不雀躍相慶。可耿書簍子卻面現愧色,連連嘆道:“我實不如那江南才子!”你道他贏了人家為何又這般嗟嘆!原來,在賽書中他早已覺出對手不凡,這背《皇歷》乃是孤註一擲,別說倒背,正背他也背不下來。只是巧借人家背了一遍,才以他驚人的頭腦強記了後半部門。今番雖贏而實覺羞愧。耿書簍子看那遠去的篷船,久久不去,一番對人敬佩對己懺愧感慨之情。使他絕了應試之念,歸家發憤再讀。

  後來他們二人同舟進京,同科登第,官壘高職,十分相敬。

東昌府裏沒有和尚

有兩句流行於民間的俗語:“東昌城裏沒和尚,濟南城裏沒油坊。”濟南城裏有沒有油坊我不知道,反正東昌城裏沒和尚是千真萬確的。據說北宋年間,東昌城裏是有和尚的。城內西北角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慈恩寺”,寺中僧眾數百,藏經達十余萬卷。延續至明代,廟中香火更盛,又鑄造了一口幾萬斤重的鐵鐘,建塔懸掛。於是,便有了被稱為東昌八大景之一的“慈恩鐘聲”。可惜後來,寺中不慎失火,把一座宏偉的寺院燒成了一片白地。一時無法重建,寺內僧眾也都星散。寺內老方丈智空大師發願雲遊四方,苦行募化,一定要重建慈恩寺。老方丈歷盡千辛萬苦,走遍全國各地,終於募化得一筆錢財。二十年後回到東昌,打算在舊址重建寺院。萬沒想到:此時慈恩寺的舊址上已經建滿了一家一戶的百姓房屋,無法建廟了。老和尚動員百姓拆屋,說服不了他們,只好動呈子到府裏打官司。由於他的錢財得之不易,還想留為建寺之用,舍不得拿出來打點官府,官司便打輸了。老方丈憂愁成疾,終至臥床不起。就在老和尚病得昏昏沈沈之際,猛見原來寺裏供奉的三世佛顯現在眼前。向他念了下面幾句話:凈業律宗,賴汝中興,勿羈舊地,可去城東,去休去休,無再滯留,今後城內,讓彼羽流。三世佛念罷,又賜予老方丈一粒金丹,讓他吞於腹中,冉冉而去。智空方丈一驚而醒,病體立時痊愈。遵奉佛旨出城,來在運河岸邊地名“龍灣”的地方,重新建造了一座大廟,取名“靜業禪林”。從那時候起,東昌府城裏就剩下道士觀而沒有和尚廟了

無稅碑的傳說

清朝康熙年間,刑部侍郎任克溥告老還鄉,住在東昌府北關“綺園”裏。任克溥在北京朝裏做官時,積極參與朝政,治國安邦很有方略,故很受皇帝器重。他回鄉後,本想平平安安,頤養天年。誰知家鄉東昌府卻連年遭受水災,造成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不少人家缺糧斷飲,不得不棄嬰賣女,有的地方甚至發生了人相食殺的慘景。如此災情,東昌官吏不但不報,反而仍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各種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更使百姓怨聲載道。

任克溥為拯救家鄉民眾,曾將東昌災情之重和民眾之慘狀,三次上書皇上,要求減免官稅,賑濟災民,可均未得到回復,任克溥為此甚為焦急和不安。有一天,他問家人:“朝裏有來信嗎?”家人答:“剛剛收到京城一封信,現在在公子那裏。”任克溥說:“快去拿來,我要親閱。”等家人把信取來,任克溥展開一看,卻是一位同僚的便函。他感到大失所望,未及把信看完,便嘆息了一聲,把信箋後邊的一行字,卻引起了他的註意。只見上邊寫道:“康熙帝即將順京杭運河南巡,不久將路過東昌。”任克溥見此,頓時轉憂為喜,連連說道:“好好好,此乃天助我也!”

原來任克溥想:前幾次上奏朝廷,均未見回音,這次康熙南巡,路過東昌,不是面君陳言的大好機會嗎!他又想:皇上一向篤信天命,如施良策,讓皇上恩準減免家鄉賦稅,豈不解救了百姓之苦嗎?

他沈思片刻,主意已定,便立刻叫來一個家人,讓他乘一匹快馬,沿運河北上,探聽龍舟到達東昌的確切時間,快快報來。爾後,又叫來管事,把自己想好的計策,如此這般地作了吩咐。管事完全領會了他的心意,便忙著準備去了。

這一天,盼望已久的康熙的龍舟,終於來到了東昌。只見在波濤滾滾的京杭運河裏,一字排五艘龍舟。領航的龍舟上,旌旗招展,鼓樂齊鳴,全身披掛整齊的禁衛軍,手持兵器,列隊兩排,好不威風。

東昌官員沿岸列隊,跪迎著龍舟的到來。任克溥當然在其中。

可是當龍舟行至東昌府東閘口附近時,領航的龍船突然觸物擱淺,一時無法航行,只得暫時停舟,拋了錨。

隨行官立即向康熙奏稟,請皇上降旨,令東昌知府速派水工清理河道。

東昌知府接到聖旨,得知河道阻擋了龍舟,只嚇得心驚膽戰,不知如何是好。任克溥卻笑道:“此事不必驚慌,你快派人找水工清理,探明原因,我陪你去皇上面謝罪便了。”知府只好照辦。任克溥因胸中早有解脫之詞,他領著知府見了皇上,極力為知府開脫,皇上也就恕罪了。

不大會兒,水工到齊,潛入水底,清理障礙,結果打撈出一塊石碑,上面似有模糊的字跡,隨行官當即上奏了康熙,康熙問:“上面刻著何字?”任克溥忙跪著奏道:“啟奏萬歲,此碑沈於河中甚久,不知來歷。但其膽敢阻擋龍舟,恐有原因,還請皇上親自明察為好。”

康熙暗暗點頭,於是走出龍舟,隨任克溥及東昌知府來到石碑跟前。康熙見石碑雖掛滿泥沙,字跡卻甚是清晰,於是順口念道:“今日無稅。”

話音未落,任克溥忙雙膝跪倒高呼:“謝主隆恩。”康熙不解其意,忙問:“愛卿,這是何意?”

任克溥奏道:“東昌連遭水災,百姓生計艱難,今古碑顯現,想是天意。萬歲為體憐災民,金口免去東昌賦稅,我豈能不為家鄉父老謝恩。”

康熙聽了任克溥一番啟奏,忽然想起任克溥有三道奏折,但因諸事繁忙,一直沒有批復。此番石碑阻舟,又書之無稅,雖感蹊蹺,但又能不信其言,於是說道:“東昌連遭水災,本應早免賦稅,今日古碑顯現,實乃天意!我看就照此辦理吧。”這樣一來,東昌民眾減去了一大負擔。

其實,石碑並非什麼天意,乃是任克溥早已預設的計策。他讓家人探準了龍舟到達東昌的準確時間,讓管事也備好了石碑,便於頭天夜裏秘密地將石碑投入了河道之中。按說有意攔阻龍舟,戲弄皇上,是要犯殺頭之罪的,這些任克溥也是知道的。但他想到,如能以自己的老朽之命拯救東昌百姓,即便死了,也是值得的。

康熙走後,東昌知府把“今日無稅”碑,立在了東昌城東關運河南岸,並修了碑樓。從此,凡在此碼頭裝卸貨物者,也均不納稅。

任克溥與康熙皇帝的故事

任克溥,字海眉,綽號任帽子,聊城縣人,清順治六年進士,歷任南陽推官,吏科給事中,通政使等職。任克溥為官清正,機智多謀,才智過人,他的不少軼事在聊城鄉裏被傳為佳話,這裏只說鬧龍街的故事。

康熙四十二年的陽春三月,康熙帝順運河南下,巡視江南。一日來到東昌府(聊城)的大碼頭,只見楊柳吐絮,桃花盛開,岸上人群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生意興隆,一派熱鬧景象,康熙帝見此地熱鬧非凡,隨問左右:“這裏是什麼地方?”隨答道:“這是東昌的大碼頭。”康熙即下令拋錨停船,要在這裏歇息幾天。康熙下船後找了一家小小店房住下,告訴隨從:“萬歲爺要在此地微服私訪,察看民情。如有人問只說是去江南做生意的好了。”

第二天早飯後,康熙只身出門,他知道東昌府是任克溥的故裏,他現已告老還家,打聽到任的公館後,即進門往裏走去時,即被看門的家人攔住去路,問道:“您從那道而來?是找誰的?為什麼進門直闖?”康熙帝粗聲大氣地說:“我是來找人蠍子的。”家人一聽火了:“你是什麼人,敢呼老爺綽號,竟是這樣無理!”康熙說:“你只管這樣稟報你家老爺好了,叫他親來迎接,他若不肯出來,我扭頭就走。”家人聽了他的言語,心想,此人定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只好如此這般的稟報了主人,任料到事出有因,趕緊整理衣冠同家人一塊出來看個究竟。當走到門口看清是皇帝康熙時,頓時身上直冒冷汗,急步向前行施國禮,康熙連忙擺手說:“不必了,不必了。”隨將康熙讓進客廳,落座後拱手拜問:“萬歲爺何事駕到我們這小小府城?”康熙說:“我這次巡視江南,順便看望朕的老臣。”並又交待說:“朕在東昌府察看一下民情。朕要一人外出萬不得暴露身份,朕是早出晚歸,只在你處住宿。”任克溥心領神會,唯唯從命。

鬧龍街

一天,康熙步出東門,過了水橋,行至不遠,轉身向路南米市街走去,這條小街人還不少,賣米的,賣面的,擺攤賣雜貨的,十分熱鬧。康熙走近路西一家“八仙居”字號的飯館。在南頭一張桌子上坐著兩個年逾花甲的老頭,一胖一瘦,正在喝酒解悶。從他們的談話中,已看出有些醉意,邊喝邊嚷,扯東道西,漫無邊際。胖得像彌勒佛似的老頭忽然低聲對那瘦猴似的老頭說:“你看剛進來的那個老頭真古怪,進得門來,一不要酒二不要菜,獨自一人,呆若木雞地坐在那裏,你能想法把他引過頭來說話嗎?”瘦老頭說:“那有何難啊,這事我準能辦到,若辦不到願受罰三杯。但是,這事我要辦到了,你要飲酒三杯。”兩人說定後,瘦老頭起身朝南走去,邊走邊跺腳,那人只當沒聽見,無動於衷,快走到那人座位時,瘦老頭又連連咳嗽幾聲,那人仍裝聾作啞,坦然自若,不動聲色。這時瘦老頭有點生氣了,心想莫非這人真的炮打不驚?好,我再給他使點眼色看看。他看清了那老頭面朝南,後腦勺朝北,烏黑的發鬢在頭頂上,又剛剃過頭,還有點微微發光呢。這瘦老頭伸手剛要擼這老頭的後腦勺,猛又把手縮了回來。心想“不行,別惹出是非……”而後隨再起肩膀上狠狠拍了兩下,康熙一驚,猛轉過身來,怒氣衝衝地問道:“你這人為何這般無理?”瘦老頭嬉皮笑臉的答道:“噢,是你老人家,認錯人了,對不起,你打我兩拳吧。”

康熙帝在這裏第一次外出私訪,不但沒有聽到黎民百姓對朝政的反映和對社會的議論,反而受辱,非常惱火。出得飯館直奔任克溥的公館走去。任見康熙回來,神色有些反常,上前忙問:“怎麼啦?萬歲爺莫非在外遇到什麼不順心之事。”康熙說:“什麼事也沒有,明天朕要返京!”任見萬歲爺真的著了急,急忙跪倒在地:“萬歲爺受了什麼冤屈,只管告訴老臣,我當效犬馬之勞,萬歲爺如不肯說出,我跪到天黑也不起來… …”康熙帝長嘆一聲,很不耐煩地說:“你是朕的老臣,朕才實言相告,今天朕在一家‘八仙居’飯館裏,遇到一人,欺人太甚,東昌府人無理!… …老臣,告訴你的親友,十天內搬出城去,不然別說朕對你不留情面,明日回京後,就要下令血洗東昌府!”

任克溥聽後,仰面哈哈大笑起來。康熙大為不解地說:“朕在外受辱,你為何哈哈大笑?”“萬歲爺,你知道你去的那個地方叫什麼街嗎?”康熙說:“朕哪裏知道,朕看那條街熱鬧,賣米的不少,是在‘八仙居’落座的” 。“這就對了,在這裏我給你道喜了”。康熙隨問:“道的什麼喜?”

任克溥說:“那就是鬧龍街,在向南走就是“龍窪”,東南角那個土山就是“二龍山”。我們東昌府雖是彈丸之地,卻是魯西的一塊寶地,神仙雲集的地方。古樓下三天不過神仙,就會腥血爛臭,東昌府常有天下能人來往,今天你犯地名了,鬧龍街有人打擾,這說明龍仙相遇,這是大吉大利之兆,萬歲定能江山千載穩如泰山,富貴榮華,萬壽無疆。”

康熙聽後連連點頭,隨後將血洗東昌府一事作為罷論。此後“鬧龍街”叫得更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