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大白雞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這大概是我讀閑書到現在最辛苦的一本了。應該是差不多三四年前,曾經買過另一個版本的實體書,不過翻了十來頁,就覺得艱澀辛苦,默默棄之。這次重新讀,總覺得自己有一點和自己較勁的感覺,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個聲音在說,連邏輯的引擎和費馬大定理這種妖怪書都啃下來了,為什麼《夢的解析》就不可以呢?

事實證明,我實在是低估了這本書裏頭的妖魔鬼怪之氣息。且不說第一章節裏窮篇累牘的引用了大量關於夢之各種分析的著作,大都處於各種幾乎就沒有什麼彼此關聯可供參考的理論。進入正題之後孜孜不倦的又對各種細枝末節一再拆解,並夾雜了大量歌德或浮士德裏的引經據典(歌德和浮士德好像不是同類),令我這個心理學門外漢的閱讀難度,又默默提升了幾個指數。

“雞夢見什麼?——小米。”(《猶太諺語成語集》,伯恩斯坦編,第2版。)

而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這本書和我想象的樣子,實在是大相徑庭。我想,這個應該是中國人的固化思維作祟。

一方面,類似周公解夢這樣的典籍,多多少少都塗抹了一些靈異的神秘色彩,似乎對夢中異象的解讀,非得具備某種洞悉上天暗示的異秉,才能為俗人趨吉避兇指點迷津。於是乎,即便是站在唯物論科技制高點的現代人,似乎也很難逃脫在夢到某些奇奇怪怪東西的時候,默默的在搜索引擎輸入框裏鍵入解夢或類似關鍵詞,以好玩之名義企圖尋找某些讓人心裏頭踏實的結論,聊以自慰。

這一點,倒是從某種程度上和弗洛伊德的主張默默的契合了起來。通篇讀下來,唯二讓我深深記得的,便是所謂的如願原則——夢的如願原則。

相比弗洛伊德運用了大量的實例,甚至不惜挖掘了自己的某些精神角落,使其大白於天下來佐證他的推論。我這門外漢的只言片語顯然是無法把這一通大道理說明白的。簡單的來講,就是無論你做的夢多麼光怪陸離,其實都是你潛意識裏沒能實現的願望,在夢裏頭得到了圓滿。這些願望,可能有悖人倫,也可能違反綱常,甚至會置人於萬劫不復的地方,當然,還可能微末到實在是不足以讓人的眼皮子為此動一下。但是,確實就是那個樣子,在弗洛伊德的理論裏,即便你夢到的是哥斯拉愛上了奧特曼,七仙女哭著鬧著要和佐羅在一起,他同樣有辦法把這個掰扯成你靈魂深處心心念念想要的某些東西。

夢好像能夠另立中心,它可以繞開構建隱意核心的元素,選擇其他元素組織自己的內容。

看起來似乎有點江湖騙子的味道。其實也不能這樣武斷的去給出一個結論——盡管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止一次覺得裏面的各種剖析實在是滿滿牽強附會的味道。弗洛伊德用大量翔實的案例,或許他自己從某個角度來說,都覺得這些個案例的說服力有所欠缺,但是他還是嘗試從這些案例的表象和隱意中,抽絲剝繭的推導出一個至少表面上是合理的結論。

簡單的來說,在弗洛伊德的推導論證過程中,人的願望是被拆解成兩種不同的密碼來存儲的。

第一個,是夢境裏看似荒誕離奇但是似乎又是合乎常理的各種細節。是的,僅有細節。似乎在弗洛伊德的推論裏,無論核心情節怎樣的上天入地,但是裏面的細節必然是合乎常理的。他稱之為夢的自我審核,類似雜誌在通過某些特殊邊界的時候,必然會因為某些職能行使權力而被塗成奇奇怪怪的樣子——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自以為記得完整的夢,但是其實只是裏面極少數的片段。或許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是光怪陸離的,但是大多數人的理智都被包裹在各式各樣的市井格子裏,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詭怪的結果。

第二個,是現實生活裏一閃而過的某些細枝末節,但是它們竟然可以用離奇的方式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潛意識,並且在夢境裏跳躍著出現,讓我們大吃一驚。弗洛伊德舉了幾個很鮮明的例子。譬如從未見過的某個植物的冷僻名字居然在夢境裏頭的閑扯狀態信手拈來,而事實則是確實在某個標本簿子裏見過這種植物甚至自己親筆做了拉丁文的標註——只是忘記了。再譬如夢境裏和人言之鑿鑿的聊著某個自己從未去過的地方的八卦,而在實際論證的過程中則發現,哦,原來還真是和這個地方曾經擦肩而過。

這兩個合在一起,幫助弗洛伊德發現的秘密是,沒有一個人的夢境有可能完全脫離他所處的真實環境,而結合他所處的真實環境就必然可以通過夢境的解剖發現他並不想被人發現的秘密。

其實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想到的橋段是武則天曾經做過一個夢,說一只鸚鵡被折斷了兩翼。然後狄仁傑告訴她,那是因為她接連死了兩個兒子,順帶便提醒她從來只有兒子供奉母親,而聞所未聞侄兒為姑姑設祀的。現在看看倒是有點異曲同工的微妙。

而想到的另一個巧合,則是以往的記憶裏,似乎總有一些事情在發生的過程中,忽然之間讓我驚覺曾經在夢裏頭一模一樣的出現過。而在弗洛伊德的理論框架下面,似乎不過是證明了很久以前我曾經“路過”可是卻被我忽略的場景,湊巧和我當下遇到的雷同而已。

真是不浪漫啊,可是似乎又有些道理。

真是好難用語言表達的信和不信的搖擺情緒。

釋夢,乃是通往理解心靈世界潛意識活動的康莊大道。

只是另一方面,雖然我被弗洛伊德的舉證弄得暈頭轉向不明覺厲,可是還是認為他把各種夢的隱意所指向的願望,歸結於生物本能的性衝動,有點偏頗。盡管我相當認同,其中大多數的不可說的願望,都與人童年裏似乎被認定已經忘記的經歷,千絲萬縷的息息相關。

而偏偏就是在這種心存質疑的閱讀過程中,我終於察覺到了某些弗洛伊德對夢境與現實如此執著的出發點。他孜孜不倦的琢磨所謂譫妄、癔癥和夢境之間看起來有點穿鑿附會的關系,其實是為了尋找某種果然能夠起作用的方式,來治療心理疾病。甚至,他在陳述裏,一面非常慎重的提醒著,似乎他的案例還沒有豐沛到可以面對任何質疑的程度,另一面則認真的說明,從夢境裏發現瘋癲之緣由的做法切實可行。

而真正對於弗洛伊德其人的驚嘆,尤其是在這種快要死掉的閱讀經驗之後,則是意外發現了推薦語裏頭提到。是的,他是第一次在心理學的醫療科研範疇,鄭重提出所謂潛意識(應該就是隱意)概念的人。而夢境,則是屬於潛意識的檔期。這裏頭當然也堆砌了大量我翻來覆去讀了三四遍結果只是真心想要睡覺的論據和論點,不過簡單的來說,大多數人似乎缺乏直面自己潛意識的能力,但是如果能夠通過引導使人回憶起夢裏頭的情節,並盡可能完整的表述出來給人知道,則為專業人士提供了迂回救國的機會——是的,當夢境裏那些因為無法面對而出現的修飾情節被一一裁剪之後,潛意識的真面目自然水落石出,於是乎,醫生就有辦法找到導致神經病的解而對癥下藥了。

夢的顯意通常簡潔、貧乏、緊湊,相比之下夢的隱意卻冗長而豐富。

這對於一個心理學門外漢來說,理解起來真是辛苦。不過很湊巧的是,我曾經看過一部叫做《盜夢空間》的電影,而那個旋轉的陀螺留下的不僅僅是充滿爭議的開放式結局,也在這個節骨眼上在我不太好使的腦子裏閃過一道光。

盜夢空間裏有一個定理就是,第N層夢的時間所能包含的事件量,一定小於第N+1層夢的空間,所以第N層夢的一個小時,隨隨便便就會是第N+1層夢裏的十個小時甚至更久。

這符合夢境的壓縮情況,也就是少量的夢裏頭的細節,一旦經過剝離,就會從裏面冒出來大量的弦外之音。我又有點迷惑了,所以精神科醫生的釋夢工作,究竟是對推理能力的考驗,還是對想象力的挑戰?

弗洛伊德似乎認為這其實是個連線題。精神科醫生應該引導病人充分回憶夢境的情節——感覺就像是催眠,同時也要喚起病人各種記得或不大記得的大小事情,然後把它們對應起來。

我並不喜歡這種專業的處理態度,因為這讓人感覺似乎是為了尋找結論而導出結論,既冒失又不禮貌。

然而醫學於人,似乎從來都是這樣,從實在的肌理,到空洞的思想。只要被置身於病理分析的文件夾裏了,就必然失去了被投射於感情的資格,而成為了必須由苛刻的理性去審視的對象。

難道這就是“夢的過程心理學”的立場預設?

似乎在這個時候,我又開始慶幸自己對專業領域導論的懵懵無知,至少讓我這樣一顆敏感的靈魂,還能保有對釋夢這件事的浪漫想象,和某些傷春懷秋的小情緒。

“如果我們當中有一個死了,我就搬到巴黎去。”而我預期死去的那個人,當然一定不是我。

如題所引的句子,這本書的很多細節都讓人有一種啼笑皆非的無力感。實在是不願意錯過這些支撐我完成閱讀的橋段,援引記錄於此。至少,這本晦澀難懂的書,還是有一點段子,讓人可以借此來稍微理解一下弗洛伊德要表達的意思,然後繼續往下讀的。

譬如圓夢原則裏曾經舉例,一個少女夢見自己姐姐的另一個孩子死了,這隱射的願望是,她曾經在姐姐先死的孩子的葬禮上,遇見了心儀的對象,那麼另一個孩子也死了,自然就能重逢——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LIE TO ME還是讀心神探裏頭,或者曾經網路上也多線傳播的關於FBI發現變態殺手的心理測驗,也有這個題目。只不過前者不過是恨嫁的小女兒心情,後者則是反人類的思維方式,實在讓人無所適從。

再譬如利己原則裏,有人在夢裏和另一個人說,如果我們當中有一個死了,我就搬到巴黎去。這個假設裏,顯然當中死掉的那個不是我。這代表了當一個人夢見另一個人離開,他內心的聲音其實是在慶幸終於可以在夢寐以求的位置上對那個人取而代之了。而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好事,則是俗語裏頭對利己和圓夢原則的最好佐證。

還有俄狄浦斯王弒父娶母的戲劇創作(PS,弗洛伊德居然也是俄狄浦斯情結的首創者),其實是源於孩童對母親最原初的依賴——弗洛伊德解釋為性衝動,但是我實在是有點接受不來,姑且認為是依賴——但是換一種角度,未嘗不是戀母情結的表達。他說,俄狄浦斯情結之所以令人動容,乃是因為似乎每個人都可能身陷其中。

我實在是被這本書折磨了很多個時間,因為每次讀了幾頁,便不得不返回去看書簽之前的幾頁,才能大約知道從那幾頁到這幾頁到底要說些什麼。這種往復的過程實在是大大的催眠,以至於我幾乎覺得那幾天的精神透支或許是因為某些其他客觀的糾結而壓力山大——當我把這本書讀完的時候,顯然,其他事背鍋了。

或許,對於心理學方面的專業人士來說,能夠提供很多微妙的角度,更為準確的解讀求醫者的病癥原發點。可是對於俗人來說,既不可能很失禮的對人家的私隱刨根問底以求提高情商指征,也不可能自以為是的自置於不可謂的制高點裏給出似是而非的結論。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呢?

唉,我也不知道了,要不做個夢先,然後對號入座試著分析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