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夢到翻車死了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觀察者網 訊)

《啟航:當風起時》撲了,撲到點開這篇文章的諸位可能都不知道它播過。

10月13日,這部講第一代計算機創業的時代懷舊片正式收官,播出成績和口碑不成正比。且不拿它和今年爆款《你是我的榮耀》40億次的播放量比較,目前8億次的播放成績也只能和豆瓣評分2.9的同期片《程序員那麼可愛》持平。

但《啟航:當風起時》的豆瓣評分,卻接近後者的三倍——8.3。

追完全劇,可以用倆字評價:講究。

班底講究,時代細節講究,畫面講究,商戰之真實也吊打現在一幫掛羊頭賣狗肉的職場片。開頭一個長鏡頭推進去,人就被帶回九十年代魚龍混雜的北京。

但看看慘淡收視,心情又是倆字:困惑。

劇集市場野蠻發展了這麼久,觀眾已經被爛片摧殘出逆反心理。只要內容過硬,好劇總歸能殺出血路。

那方方面面不掉鏈子的《啟航:當風起時》,怎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這口“撲街”大鍋,是甩給劇名、宣發,還是……

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

《啟航:當風氣時》有多講究?

9月,由吳磊、侯明昊領銜主演的《啟航:當風起時》登陸騰訊視頻。該劇講述了上世紀 90 年代,燕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的蕭闖、裴慶華,在巧合之下被主任譚啟章選中,躋身電腦銷售大潮,“下海”開創一番事業的故事。

10月13日,《啟航:當風起時》播出大結局,豆瓣評分穩定在8.3。這麼高的分數並非空有虛名——從制作班底開始,這部片子就把“講究”二字刻在了基因裏。

作為一部IP劇,《啟》的改編藍本不是自帶流量的網絡小說,而是著名商戰小說《圈子圈套》的作者王強的新作《我們的時代》。故事自90年代民族電腦品牌“華研”的興起開講,描畫了三十年間計算機行業創業者們百舸爭流的景象,也揭露了不少國產品牌內部、和與科技外企之間的商戰內幕。

圖片來源:豆瓣讀書

而拿下這個IP的,是在青春題材上經驗豐富的小糖人公司,旗下作品雖然偶被吐槽爛尾,但整體還是發揮穩定。改編自八月長安作品的《最好的我們》和《你好舊時光》豆瓣評分分別為8.9和8.6,去年的《棋魂》頂著爭議上映,最後也拿下8.3的評分和不少原著黨的認可。

很明顯,這樣的搭配,目的是把一個有內涵卻略顯嚴肅的題材改編的青春化、活潑化。

青春劇要做好,一大要素就是演員本身得青春,否則輕則群嘲“刷綠漆”,重則演藝生涯滑鐵盧。而《啟》的演員陣容,也延續了小糖人一貫的風格:年輕的人,幹凈的臉。

兩個姑娘的長相,一言蔽之:舒服。

飾演女白領謝航的的毛曉慧

飾演大學生譚媛的向涵之

飾演主要角色蕭闖、裴慶華的吳磊和侯明昊,也是典型的什麼年齡的演員演什麼年齡的角色。

飾演蕭闖的吳磊

飾演裴慶華的侯明昊

此外,青春劇的另一大殺器則是恰到好處的“氛圍感”。但這個東西又很難拿捏,很容易搞成“逆光男女主對視轉圈”這種乏味畫面。

《啟》的氛圍感就很高級。

感情向的,有向日葵花田裏等愛人↓

奮鬥向的,有追債成功後,在搖晃的卡車上唱起《滾滾紅塵》↓

但作為一部年代戲,除了演員到位和氛圍到位,時代細節和畫面上也得極端的“講究”。

《我們的時代》原著橫跨30年,《啟》選擇了90年代這十年進行改編。其中不少情節,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比如,譚媛情場受挫後下定決心出國,結果考GRE(出國考試)的名額每天只放一百個,教室外每天大排長龍。

再比如,華研搬到新地址後,特意新電話開通了國際長途業務,以後打越洋電話不用再去長途中心。

至於用灌熱水的搪瓷缸子燙衣服這些細微之處,更是數不勝數。

當然,演員和畫面再好,一劇之本仍是故事。

《我們的時代》是典型的商戰小說,玩的是手段,金錢面前,比的是心狠和不要臉。而《啟》作為一部改編劇,除了借用原著的框架,從人設到主要矛盾其實都有了較大的改動,走的也更偏向溫情路線。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劇版裏有一個叫滿歡聲的人物,是個結巴。在其他角色都在電腦銷售的角色上發光發熱時,他因為說話不利索只能幫大家打下手。

這種定位讓他一直覺得自己人微言輕,以至於公司搬到新址以後,他忙前忙後地幫所有人安排好一切,卻連個工位都不好意思給自己安排。

得知這件事,譚主任立刻把他叫回辦公室,不但安排他坐在總經辦負責人的位置上,還獎勵了他5000塊錢。

這種在細微之處的著筆,其實和主線是沒太大關系的。而這種溫情式的講述,也是在殘酷的原著裏無跡可尋的。以滿歡聲為代表,就可以看出《啟》的改編更長於細膩的感情,這也和小糖人長期以來操刀青春作品的經驗有關。

但相應的,原著裏殘酷的商場與職場都被弱化了,不同勢力之間的鬥爭也變得比較理想主義。當然,這種弱只是相對於原著而言。對比現在不少掛羊頭賣狗肉的職場劇,《啟》裏的角色們還是在正兒八經搞事業的,且商業手段在現實中有跡可循。

《啟》第三季,華研拿下美國電腦品牌康普的代理權,曾經在研究所工作的工程師們變身銷售,紛紛南下行商路。不同於譚慶華的挨家挨戶推銷的“賣苦力”,蕭闖放出話來:要讓別人找上門來買。

為了兌現自己的諾言,他選擇的是“懸念廣告”的手段——連續6天在當地報紙上刊登“還剩x天”的四字廣告,使懸念發酵,然後在展銷會開辦當天將品牌消息公之於眾。

而這一營銷手法的原型實際是1995年紅極一時的“愛多VCD”。當年,其創始人胡誌標連續在《羊城晚報》連登三天“愛多”,並占據一半版面,引發不少讀者好奇。懸念揭曉當天,愛多VCD也火爆全城。

而“價格戰”這場戲,在原著和劇版《啟》中都占據了重要篇幅——華研在推出自有品牌的國產電腦後,為了和主打高端機型的傑弗森等外企品牌對打,先發制人地將價格降到9000元以下。此外,這一消息宣布當日正值美國勞工節,盡管中國團隊作出反應,但外企總部層層審批的制度導致其在價格戰中錯失先機。

而這場“價格戰”在真實的商業史中同樣有跡可循——1997年,一篇名為《中外品牌大比武》的文章中提到,中國微機市場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聯想、同創、長城和方正等國產品牌接連將電腦價格降至萬元以下,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在這場價格戰中,國外名牌機全年都處於被動地位。

但是《啟》又沒有囿於單純的職場鬥爭、商業利益。作為獻禮劇,它有一層更高的立意。而這句話,是借劇中角色羅司長之口說出:

“目前國內電腦市場,國外品牌占據了75%的份額。如果再這麼下去,咱們自己的產品,就會越落越遠。”

劇中的華研,作為時代創業的先鋒,背靠計算所,技術毋庸置疑,兩年的外國品牌代理也打通了銷售渠道。“自主研發民族品牌電腦”——偌大的責任,就這麼抗到了肩上。

但這部劇越好,困惑就越明顯。

10月13日,大結局當天,網絡影視數據分析平臺“骨朵熱度:顯示,《啟》的全網熱度49.62,在所有在播劇集中全平臺排名第10。

打開b站,哭它“好看但糊”的up主並非一人。

糊可以,糊個明白

如果是一部低成本網劇,全網第十的成績倒也能交差。但《啟》作為一部制作精良、情節紮實的年代創業戲,拿到這樣的成績,實在是有些意料之外。骨朵熱度在復盤中委婉的評價:表現不及預期。

從自身角度而言,可以說。《啟航:當風起時》這個劇名雖然貼合其創業浪潮的內容,但對觀眾而言確實有些不知所雲。而原著《我們的時代》雖然是質量過硬,但是本身的受眾和網劇的受眾並不重合,轉化到收視上也就沒有過多加成。

那從外界角度而言呢?

正所謂小紅靠捧,大紅靠命,《啟》的收拾滑鐵盧顯然是受到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這裏只寫一點:代際矛盾。

《啟》的遇冷和去年b站《後浪》的翻車有某種微妙的相似之處。

2020年五四青年節前一天,嗶哩嗶哩彈幕網發布了視頻《後浪》。視頻中,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臺演講,向新時代的年輕人送上寄語。伴隨著激昂的音樂,何冰號召:”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視頻發布最初,b站評論區對《後浪》的評價還是偏向“好燃”。但隨著輿論的發酵,各種質疑與異議在社交平臺上紛紛湧現。在知乎《後浪》話題中,有的題主甚至直接以“翻車”來形容這段視頻所遭遇的狀態。

在@人民日報 轉發《後浪》的微博評論區,點贊數量較高的數條微博言辭則更為激烈:

“可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卻被綁在了一座座房子上,15年,30年……不敢去做想做的事,不敢奢談曾經的理想。”

“年輕人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

《後浪》的翻車並不突然。很長時間了,各個社交平臺上,很多年輕人都毫不掩飾地展現出對於“奮鬥”的厭倦和抵觸。

網上既然流傳“35歲被裁員”,不少人的夢想幹脆就成了“35歲就退休”。豆瓣“FIRE生活”小組聚集了將近16萬成員,帖子主題基本都是“存夠xx萬就在30/40歲之前退休”。

而在小組簡介中,“FIRE”就是英文中財務獨立、提早退休(th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movement) 的縮寫,FIRE的核心法則就是“降低物欲、過極簡的生活,來迅速攢夠一年生活費的25倍”。

除此之外,3萬組員的“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12萬組員和“985廢物引進計劃”兩個小組也在這兩年頻頻登上媒體報道,而“同輩壓力研究中心”小組則聚集了超過20萬飽受同輩壓力的網友。

相比於以前流行的“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成功型敘事,這些小組的組員更多是在分享自己的迷茫和焦慮。翻閱這些小組的帖子,會發現屬於中年人的壓力已經出現在年輕人身上,而還沒畢業的學生則提早開始產生社畜才有的焦慮。

與此同時,躺平、佛系、內卷等詞也頻繁出現在人們日常的交流中。奮鬥者不再是一個褒義詞,倒更可能被戲稱為“卷王”,難聽點的還有“奮鬥x”。

在這樣的氛圍下,《啟》以創業為主線的時代敘事盡管很燃,但燃得和當下的氣氛略顯錯位。

劇中的情節主要發生在90年代的北京和廣州,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一種冒險家的氣質,每一次嘗試都是在開拓,在做前人之未所做,遑論後期還帶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時代使命感:要自研民族品牌的電腦!

但對當下奮鬥奮得疲憊不堪還被視為螺絲釘的年輕人而言,這種澎湃的心情實在略顯空中樓閣。更何況,劇裏拍的,其實正是被當下的年輕人稱為“既得利益者”的那一批人——“咋?我上班買房被你們割完,追個劇還得看你們咋奮鬥到割我這一步的?”。

總之,對劇情,觀眾對心懷豪情壯誌的創業者難以共情;對現實,網友對已經功成名就的創業者同樣充滿抵觸。

例如,白巖松在綜藝《對白》中的一段發言就曾引發公憤。當被問及現在年輕人心裏的矛盾時,他表示,現在的年輕人比他們那代幸運多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並反問年輕觀眾:難道我們現在指望的是房價很低,工作到處隨便找,一點壓力都沒有,喜歡的女孩一追求就ok,不會吧?

其實就整個視頻而言,白巖松的發言並沒有網上傳播的截取版本極端。但那段反問,卻讓他陷入了巨大的爭議。

有網友評論表示:我們想要減少壓力,並不是說想要東西伸手就來。我希望每個人年輕都有各自精彩的夢想,而不是未來幾十年每個人的夢想都是買房。

“除了女孩那條,其他的有什麼不應該嗎?希望生活環境好,壓力小,難道僅僅是追求和奢望這些,都已經成了罪過?”

前時尚集團總裁、《時尚芭莎》總編蘇芒也因為自己一段“內卷”相關的發言被網友罵上熱搜。她在參加芒果TV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時,稱內卷是一種競爭的壓力,來自於欲望和惰性的差距,所有壓力都來自欲望太高同時惰性很強,如果目標明確,又能做到沒有惰性,就不會有那麼多困惑。

這種對內卷是因為年輕人“惰性”導致的言論直接惹怒了年輕網友,被不少人指責“無法共情”。

總之,網絡的傳播使得不同群體之間的觀點直接碰撞,但碎片化的傳播又無法承載更全面的思考。代際之間無法彼此共情,使得這種矛盾越來越深。

《啟》的失敗,或許只是這種矛盾的一種側面體現。而這種矛盾的復雜性,也並非短短一篇文章可以說透。

但《啟》原著作者王強在原著中借用功成名就的裴慶華和蕭闖之口所說的一段對話,似乎可以放在這裏,作為結尾:

“……裴慶華立刻否認:‘眼下很多年輕人把我們這一代視為障礙,總覺得是他們壓制他們,其實他們現在所享有的以為天經地義的東西都是上一代和上上一代人爭回來的、創出來的……比如貸款買房和住房公積金,成天抱怨是咱們害得他們買不起房,可要是沒有咱們這套體系從哪兒來?私人擁有產權也是做夢。’

蕭闖嗤之以鼻:‘光看到年輕人跟你鬥,忘了你怎麼和上一代鬥了?代際衝突歷來如此,任何一代人的追求都不單是積累財富這麼簡單,而是建立一套體系一套秩序一套規矩,所以碰撞不可避免……時代在變化,任何個體都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