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找人給自己蓋房子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郭頭頭/口述

嚴慌慌/撰文

祖一飛/編輯

我叫郭頭頭(@郭頭頭),今年29歲,是中國人和英國人結合的混血兒。我在倫敦出生長大,但從小喜歡中國文化。三四歲的時候,我就愛看電視劇《西遊記》,總在墻上塗鴉畫孫悟空,看到唐僧被妖怪騙會急得大哭。

長大一點後,我又迷上了李小龍和更多中國文化。對我來說,中國就像是一個距離很遠的老家,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

我是個模特,平時要註意維持身材,這是我在倫敦家裏花園拍的照片。

上小學的時候,我曾經來中國拜訪過親人,還參觀了著名的長城、天安門、頤和園,不過我最喜歡的是老北京胡同,因為爸爸就在胡同裏長大。

我爸爸叫郭藝,來英國之前,他是北京電影樂團的獨奏演員,會吹奏一種叫“笙”的中國古老樂器。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能進到那個地方工作的人,業務能力都非常棒。可我爸爸當時還很年輕,他不甘心一輩子當演員,所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剛剛開放不久,他就申請了來英國留學。

爸爸在樂團的舞臺照,以前他經常給來訪的外國貴賓表演。

到英國的前幾個月,爸爸的生活很辛苦,只能一邊讀書一邊在飯館裏兼職。後來他看到英國經常有街頭藝人在表演,觀眾們小費給得又多,他大受啟發,也嘗試在廣場上演奏笙樂。沒想到意外受歡迎,很多外國朋友都圍著一圈聽“笙”,第一個晚上,他就掙到了80英鎊小費,相當於原來在國內一年的工資!

成為街頭藝人後,爸爸不僅僅收入變高,還得到了愛神的眷顧。因為音樂,他認識了一位美麗的英國女孩——她就是我的媽媽阿曼達。

媽媽年輕時的照片,她一頭金發,很有氣質。

我媽媽是英國貴族出身,家裏很富裕,在倫敦郊區擁有大量土地和房產。她從小衣食無憂,過著公主一樣的生活。

不出意外的話,她也會像家族裏的其他女孩那樣,嫁給一個門當戶對的英國上層男孩。但命運卻讓她在街頭遇到了我父親,她被他的音樂打動,兩個人很快墜入愛河。

爸爸在街頭吹笙,媽媽在旁邊拿手鼓伴奏。

他們兩個的故事,像愛情小說裏才有的情節,聽上去非常浪漫。然而,等到真的結婚、生活在一起後,又產生了很多現實的矛盾。

在那個年代,亞洲男人娶歐洲女人比較少見,加上雙方階層很不一樣,我媽媽家族裏的一些長輩都不太認可這門婚事,雖然表面上沒說什麼,但他們決定不給這對小夫妻任何經濟幫助,讓他們完全獨立地生活。

1992年5月,爸爸媽媽結婚一年後,我在倫敦北部的Camden街區出生。這裏是朋克文化的發源地,充滿了貧窮和街頭暴力,摸不準什麼時候會有人闖進家裏搶劫。11歲以前,我們一家人就在這兒戰戰兢兢地生活著,只因為這裏的房租和生活成本低。

這是我小時候居住的街區,直到2003年媽媽繼承了親戚的房子才搬走。

爸爸為了養家,每天早早地背著笙去市中心的廣場演奏,風雨無阻。也因為這樣,他和我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加上他英文不好,有時表達不出想說的話,我們並不像身邊其他的父子那樣親密。

但我還是喜歡黏著他,從四歲開始,我就主動要求跟著去廣場,他吹笙,我守在旁邊賣CD。有次一個白人沒有任何理由就踢翻了爸爸用來自我介紹的紙牌,還嘲笑他眼睛小,我非常生氣,想也沒想就撲上去揍了那個白人幾拳。爸爸邊拉我邊大聲喊我的名字:ToTo, stop!(頭頭,停手!)

他天生是個樂觀開朗的人,整天笑呵呵,被種族歧視也懶得計較。但我做不到,愛就是愛,恨就是恨。我因為長了半張歐洲人的臉,平時很少受欺負,但絕對無法忍受家人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好在這種情況只是少數。和爸爸在廣場上的時光,大多時候都是開心的。我愛聽他的演奏,雖然不太聽得懂。我最期待中午跟著他去隔壁唐人街吃餃子,街上好多人都是他的朋友,我們常常能喝到免費的茶和咖啡。回家前他還要去趟超市,和售貨員朋友嘮嘮嗑兒,離開時手裏總是拎著幾個免費贈送的面包。

我和爸爸在唐人街,身後的柱子上寫有中國漢字。

回到家,我從來不跟媽媽提起這些事兒,擔心她覺得尷尬。英國的階層分化很明顯,畢竟她是來自上層階級,還是要講究體面,即便家裏最困難的時候,她也不願意申請政府補助,更不要說接受別人給的面包。

他們兩個成長在不同的國家和家庭中,觀念上的衝突還有很多。比如我小時候長得瘦,爸爸想讓我多吃肉和面食,認為這樣才能長得更壯。但我媽媽死活不同意,她覺得這些食物不夠健康,更願意讓我多吃點沙拉。

在教育方面,他們倆卻總是默契地站在一塊。我出生後,媽媽就辭去了園藝設計師的工作,全職在家帶我,給我讀古典故事,聽民謠,還教我在花園種蔬菜,希望我成為一個高雅、熱愛生活的人。在媽媽的教育下,我從小愛唱歌愛畫畫,還能說一口流利的中產階級口音英語。

我11歲之前都住在不發達的街區,但習慣跟媽媽一樣用高級的英文表達。

倫敦是英國的首都,生活成本很高,靠爸爸一個人表演的收入,並不能支撐我們家過上很好的生活。爸爸媽媽很努力地給我最好的家庭教育。在他們的培養下,我成了一個自信、積極又樂觀的小男孩。

每當有中國朋友舉行聚會,爸爸都會把我帶過去,想讓我多多接觸中國文化。他知道我喜歡被人矚目的感覺,就安排我為大家表演唱歌、跳舞、演講。演出不忙的時候,他還兼職做導遊,接待從中國來的遊客們。我跟著他一起去過英國的很多城市,比如劍橋、約克、巴斯。若用中國的諺語來形容,應該說:我小時候就開始“行萬裏路”。

擔心我因為混血身份受欺負,爸爸媽媽常常會告訴我:你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你有中國血脈,應該為此感到驕傲。為了加深我的身份認同,他們特意選了一所中國香港人辦的幼兒園。正是在這裏,我認識了許多華人二代朋友,如今我最好的哥們兒,就是當年的同學。

我(右二)和我的幼兒園同學們,只有我一個是黃頭發。

小學和初中,我都在Camden街區的公立學校度過,公校的特點是學費便宜,學生多元。裏面各個國家的人都有,幾乎全是底層勞動者的孩子。和私立學校相比,它的缺點也很明顯,環境臟亂差,在我看來簡直和監獄差不多,種族歧視很嚴重,華人小孩常常是被欺淩的對象。

記得當時班裏有個小男孩很聰明,擅長數學和科學,平時比較安靜內向。有天我看到他被一夥校內團體強迫代寫作業,每個人的作業要寫滿三四頁A4紙,寫完所有人的得花上兩三個月。這讓我特別氣憤,二話不說和霸淩者們打了一架,打得頭破血流。

我自己還好,雖然大家都知道我是中英混血,但我自信又淘氣,一般人不會輕易欺負到我頭上。真有人試圖挑釁的時候,我就吹噓自己會李小龍武功,還說我爸爸是中國的黑幫老大,他們一聽就有點害怕。

後來,讓這種歧視情況改善的還是我爸爸。公立學校經費不夠,請不起專業的足球教練,正好我爸爸會踢球,他就每周帶我們訓練兩三個小時。因為性格有趣,隊員們都喜歡他,學校裏氛圍明顯變好了,大家對華人的看法也有了改變,後來我們還把學校足球隊命名為有中國元素的Red Dragon(紅色的龍),聽起來就很酷。

在公立學校讀小學時,我(左4)和華人同學的合影。

16歲的時候,我以一份不錯的成績考進了私立高中,學費全免。那是一個和之前完全不同的世界,沒有暴力和霸淩,學習氛圍濃厚。最重要的是,中產階級的同學普遍包容,得知我是中英混血,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好酷。聽說我父親是街頭音樂家,大家都會“哇”地一聲發出贊嘆。

我在這裏如魚得水,更專心地學習,參加更多與藝術相關的活動,還交了女朋友。2014年,我考上了在英國排名靠前的利茲大學,學習戲劇歷史專業。和從前一樣,爸媽對我的選擇無條件支持。尤其是我爸爸,他始終鼓勵我做喜歡的事兒,不限定我選擇所謂“正確”的專業,或者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他自己是藝術家的性格,希望我也能隨性灑脫一些。

我讀高中的時候,頭發從金色變成了黑色,這真的很神奇。

在我眼裏,爸爸一直是個Super Hero(超級英雄)的角色。每次家庭聚會,只要他一開口講故事,那些上層階級的親戚全都笑到肚子痛。當他演奏笙樂的時候,大家又立馬沈浸到音樂中。他的活潑與才華,總能讓他在人群裏閃閃發光。

受這位榜樣的影響,我的人生目標從來不是成為銀行家、醫生、老師,我也不在意是否有錢、有地位,而是夢想成為像他一樣有魅力的人,所以大學我才選擇了戲劇專業。

進入大學後的照片,成為模特和演員是我那時的夢想,爸媽也很支持。

在大學裏,有次我在超市碰見一位女士用中文打電話,因為對中國有天然的親近感,我和她聊了起來。聊天後我才知道她是我們學校的中文教授RuRu Li,而且是中國劇作家曹禺的繼女。那時她正想找些外國學生去上海參加戲劇表演,得知我學戲劇,又是學生會的會長,便把這任務交給了我。

其實早在我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爸媽就帶我回中國看望親人,可惜那時候沒有記憶。11歲,我第二次回北京探親,看到長城和故宮,一下感受了這個古老國家的魅力,有種回到老家的奇妙感覺。如今有去中國表演的機會,我當然開心。

很快,我在學校組織了試鏡活動,有100多個學生報名,最終只選定了10個人去上海,我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我們來到上海參加中國國際藝術節,在劇院表演《雷雨》。結束後又去了成都、湖北,看了熊貓、拜訪了曹禺的祖籍,還在很多高校巡演,和大學生們交流。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待這麼久,也是第一次和這麼多中國人親密接觸,就像做夢一樣。

這是在上海表演戲劇《雷雨》,離開舞臺前,我和臺下的觀眾們互動。

不過稍微有點尷尬的是,來之前我一直和英國同學們強調自己是中國人,結果我到了中國也不會說中文,還是別人眼裏的外國人。但無論如何,這次旅途加深了我對中國的感情,我甚至暗暗下決定,想未來一定要回到中國發展。

2017年,我已經大學畢業,鼓足勇氣放棄了倫敦的工作機會,獨自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北漂”。和以往來中國不同,這次身邊沒有爸媽陪伴,心裏有些不踏實。好在表演《雷雨》的經歷成了我的加分項,加上姑姑的鄰居是選角導演,我很順利地得到了一份平面模特的工作。

這份工作不難,連臺詞都不用說,具備一定的鏡頭表現力就好。可是我不會中文,常常聽不懂工作人員的指令,拍攝過程中受到了不少白眼。

剛來北京時,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攝影棚度過,這是工作花絮。

小時候爸爸忙著表演,沒時間陪我學中文,所以我錯過了最佳的語言啟蒙期。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只會說一句中文:我媽媽是英國人,我爸爸是中國人。如今來到中國,中文是非學不可了。為了節省開支,我沒有報課,而是下班後刷中文電影、電視劇,再拿起中文書閱讀,用手機翻譯一個詞一個詞,每天最少學習半小時。

第二天出門,我就用剛學會的詞去找人練口語和聽力,化妝的時候搭訕化妝師,等攝影師的間隙搭訕燈光師,甚至去711便利店買個三明治,也要和收銀員說上幾句話,或者跟出租車司機隨便聊天。

在我的努力下,中文進步很快,工作機會一點點多了起來。第二年,我開始接到時尚主題的活動,比如在北京時裝周當T臺模特。還跟著模特公司去了中國的很多地方,有內蒙古、河北、浙江、湖北,我去過沙漠、也去爬過山。

在北京工作時認識的好朋友。

北漂那幾年,我是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工資多的時候每月三四萬,少的時候兩萬,跟人合租在望京、十裏堡、三裏屯,我自己承擔的租金要三四千。為了增加收入,我周末兼職外教,一天三節課,每節課120元。兼職的錢用於日常花銷,如果還剩一些,就交給父母。

這樣看來,我在北京的生活也不算太精彩。但來到向往多年的國家,從事熱愛的事業,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興奮的事兒呢?我在這兒有工作,有朋友,正在一點點融入這裏的生活。

和朋友們在朝陽公園踢足球,穿粉色衣服的是我。

2019年年底,我簽約了一家演藝公司,打算轉型當演員。演員是我的終極夢想,眼看夢想馬上要實現了,卻突然遇上了COVID-19病毒。中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回到了倫敦,本來計劃待個兩周再回來,沒想到我爸爸突然中風暈倒,送去醫院時,醫生說很有可能救不回來了。

那是我人生中最可怕的時刻,我無法想象失去爸爸後的生活。好在他老人家死裏逃生,撿回了一條命。我剛放松一口氣,媽媽的免疫系統也出了問題,緊接著英國疫情變得很嚴重,想回中國更難了。

那陣子爸媽都失業了,拖著虛弱的身體在家大眼瞪小眼,既失落又無聊。我絞盡腦汁想找點讓他們在家就能完成的工作,把生活充實起來。

在我看來,爸爸的人生很傳奇,如果當年沒有出國,或許會像他從前的同事一樣,成為知名藝術家。但他放棄光鮮的工作來到英國,最終在廣場上度過了三十年歲月,多少有些遺憾。所以我琢磨著能不能通過自媒體把他的故事、他的音樂分享給全世界。

爸爸起初不同意,覺得沒意思,想等身體好了再回廣場吹笙,在我不厭其煩的鼓勵下才決定試試看。沒想到視頻制作好之後,一下子在中國的西瓜視頻上火了,很多粉絲都支持他,他的精神頭一天比一天好。

媽媽見了也很感興趣,她是園藝設計師,愛種花花草草,我就拍她打理園子的視頻,教大家種花、種蔬菜。

自從開始拍視頻後,家裏總是充滿了笑聲。

爸爸和媽媽都不會用手機,只能由我每天花大量時間剪輯視頻。我很累,不過我們仨的關系越來越好,感情越來越深,再累也值得。但老實說,和父母住一起不太自由,他們每天都要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有時帶個女朋友回來,爸爸也不怎麼開心,他比較傳統,一直希望我找個過日子的中國女朋友。

為了能有自己的空間,我最近在父母樓上租了間公寓單獨住。短期內我還無法回到中國,於是我也做了自己的視頻欄目,想要介紹中國和英國的不同文化。小時候我常常替華人同學出頭,那會兒覺得自己挺正義,如今回想起來卻有點慚愧。如果當初教他們一些英文的正確發音,教他們變得自信,告訴他們身為中國人並不是缺陷,或許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擺脫受欺負的處境。

我發現過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華人二代有些抵觸中國身份,認為這是導致自己在國外生活得不太好的原罪,對此我覺得很可惜。作為混血兒,我想讓更多華人二代知道,你可以在國外長大,也可以愛自己的老家,不需要非此即彼。就像我一樣,我愛英國,並不妨礙我愛中國。

等疫情穩定、父母身體好些,我還會回到中國。成為演員的願望已經不那麼強烈,我想從事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比如傳播文化。如果可以,40歲以後我想當導遊,或者參加一些文化協會的項目。

疫情期間,我偶爾還是在做一些模特工作來保證生活。

等待疫情結束後,我想娶個中國媳婦兒。倒不是因為爸爸的心願,而是覺得如果和西方的女生談戀愛、帶她去中國定居,她又對中國沒那麼感興趣的話,對她不公平。

我對我未來的另一半沒什麼要求,主要能聊得來,她不需要特別漂亮。畢竟我在倫敦這麼時髦的地方長大,長大後又和模特共事,見過各種各樣的漂亮女生,漂亮對我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結婚,婚禮就在農村辦,請一些村裏的老人和我們的家人到場就足夠了。在中國待的那幾年,我大多時候都在城市居住,很希望能有個機會深入農村,感受更真實的中國。爸爸媽媽也很支持我,甚至想好了等未來我定居中國,他們就每年在中國住上半年。

點擊@郭頭頭關註本文主人公

抖音搜索“郭頭頭的主頁 - 抖音”看主人公視頻

想看更多故事?

點擊這裏,閱讀上一篇故事

#自拍我的故事#【本組圖文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嚴禁轉載】以上是@郭頭頭分享的真實經歷。如果你或者你的身邊有不得不說的故事,請私信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