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夢到小鬼纏身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豆瓣上有個名叫“負債者聯盟”的小組,曾在不久前引發過廣泛的關註。

小組剛創立一年,就吸引了三萬六千多位組員。他們絕大多數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且大多背負著不止一個平臺的債務。常常以貸養貸,越滾越多,最終走向入不敷出的還貸深淵。

他們匯聚在此,一起發帖討論他們背負債款的紮心經歷。

據央行統計顯示,國內18歲到29歲的年輕人,有86.6%都在使用信貸產品,人均負債已高達13萬,有57%的90後在就業後,會背上實際性負債。

對年輕人來說,不知從何時起,“無債一身輕”的生活,早已變得越來越遠,而“負債”則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當下時代的註腳。

稍有不慎,就會掉進各種借貸服務的消費陷阱,成為難以脫身的負債族:花唄、借唄、信用卡、分期付、無息付、校園貸……

錢,越賺越少。人,越活越累。一如日劇《下輩子我再好好過》所說:奮鬥半生,終究不過是飽食窮民。

日本曾流行一時的“飽食窮民”概念,眼下正成為中國人的真實寫照。

飽食窮民,指在這個不再為溫飽發愁的新世代,依然陷入窮忙和債務纏身的極限狀態的人們。對照國內語境來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精致窮”。

《下輩子我再好好過》

最近,有部新臺劇關照當下,說出了每個負債者的心中苦悶——

《大債時代》

《大債時代》是臺灣公視推出的冷門口碑劇,全劇一共6集,每集50分鐘。

該劇無論剪輯還是節奏,都十分流暢,可以輕而易舉地將觀眾帶入劇情。

雖然看過它的人數不多,但其豆瓣評分卻已高達8.4。

劇中故事,主要圍繞幾個“負債青年”所展開——

周詠晴、楊大器和樊仲良是三個關系要好的高中補習班同學。他們曾一起嘻嘻哈哈地吃便宜壽司,一起加油打氣說要飛黃騰達。

然而,他們做夢也想不到,多年以後再次聚首,卻是在其中一人的葬禮上。

於是,透過他們,一幅極盡真實、又極盡殘酷的大債圖景,就此在劇中上演……

楊大器是個滿懷理想的創業青年。

劇集一開場,他就口若懸河地站在發布會上推銷自己“AI智能咖啡機”。這是一種可以通過識別顧客腦電波,定制專屬風味的咖啡機。

楊大器的生活看起來光鮮靚麗,他會嫻熟地與老板談投資、談生意,也會在網上分享生意經,收割視頻流量,儼然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

只有他自己知道,這些所謂的成功,其實只是假象。實際上,他身邊的車、房、司機、助理,全都是臨時租來充場面的。

因為三個月沒交房租,所以為了逃避催租,他常常要卷鋪蓋到網吧包夜“避難”。

身處大債時代的他,始終信奉著這樣的金融理念:不借錢就是欠債,不投資就是笨蛋。

如果說楊大器是“超前消費”的典型代表的話,那女主周詠晴就是保守消費的典型代表。

可即便如此,她依然還是難逃債務危機的步步緊逼:助學貸、房貸。

父親去世後,她和母親相依為命,以開洗衣店為生。

直到大學畢業,周詠晴有了穩定的收入,家中生活才勉強有了好轉。

她是銀行債權管理部的小領導,每天她都以身作則,像拼命三娘一樣,加班加到深夜。

周詠晴最大的心願,就是離開現在租住的洗衣店,買下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讓母親過上舒舒服服的日子。

為了攢出首付,買下安居之所,她幾乎將自己逼到了極致:每天工作加班不說,還要冒著被罰的風險,在周末兼職送外賣。每天都精打細算地過活,將夥食費嚴格控制在200臺幣(46.3塊)以內。

可即便如此,生活依然比她想象的艱辛許多。

母親投到股市裏的錢,稍有不慎便會賠個精光。而她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卻遠遠趕不上房價的飛速上漲。

在周詠晴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真實貼地的紮心時刻。

各種金句,不時穿插其間,讓人止不住地感同身受:

“為什麼明明每天那麼努力,卻還是在負債。”

“只要在呼吸就是在花錢,如果沒賺錢就是在負債。”

劇中最心酸的一場戲,是周詠晴送外賣時,遇到了一個同部門的實習生。這個實習生呆頭呆腦,從不加班,每天到點下班,時常把工作搞砸。

平日裏,周詠晴不覺得大家有什麼區別,直到把外賣送到對方門口,她才猛然發現,原來對方是不愁吃穿的富二代。他住著的房子,是父母送給他的高檔公寓。他餵狗的食物,是周詠晴壓根舍不得買的牛排。

這種發生在身邊的貧富差距,一旦覺察出來,就顯得格外紮心。

就好比,你突然得知你鄰座同事是關系戶、保潔阿姨是拆遷戶一樣,會讓你在驚嘆之余,進一步看清自己的“貧窮”。

與楊大器和周詠晴相比,樊仲良顯然是三人當中過得最好的那一個。

他一路順風順水,不但結婚生子,擁有美滿的家庭,而且還開公司、當老板,經營著令人艷羨的事業。

幾乎誰都想不到,他竟然會走上自殺的絕路。

直到樊仲良死後,謎底才開始一點點地揭開。

原來,他的公司早已被投資人掏空,法院在判決書上清楚寫明,讓投資人賠給他兩千五百萬的賠款。

令人無奈的是,投資人雖然身價上億,但卻是個老賴,楞是拖著不給錢。

而樊仲良這邊,又因為對方拖欠款項導致資金鏈斷裂。為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他只得一邊和投資方打官司,一邊借高利貸勉強經營。

面對多方擠壓,樊仲良最終陷入了無力償還的無底洞:一方面,他討債無門,要想討回投資人欠他的債款,他不知道還要打多少官司、投入多少錢;另一方面,他還貸無門,各種債務壓得他無法喘息。

於是,走投無路之下,他幹脆一跳了之。

作為為數不多的負債題材劇,《大債時代》幾乎給每個負債人敲響了警鐘。

該劇的英文名,名叫“Who Killed the Good Man”。這句話就表意來看,是在提問觀眾,誰殺死了那個好人。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深究,就會發現它還隱藏著更多的深意,因為“good man”還指經濟上有信用的人。

所以,該劇的真正意圖,是想追根溯源,告訴我們每個人的負債是如何開始的。

《大債時代》之所以會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它足夠真實。它真實地反映出了當下年輕人的經濟困境,也真實地挖掘出了消費時代下的債務危機。

正如劇中引用的狄更斯名言所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我們在享受消費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要小心翼翼地躲開消費主義的騙局。

一旦放縱欲望,就會陷入債務的深淵。

只有讓自己的物欲與自己的能力互相匹配,才能不被大債時代所裹挾。

希望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我們可以一起共勉!

24樓影院 鋼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