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臉開個大口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公眾號【血鉆故事】

作者:小馬哥

溫馨提示:本文共計約7300字,閱讀預計需要17分鐘

剛、柔節也。——《易經》

引子

前不久,單位要建職工閱覽室,同事交代我去買書,囑咐只有兩句:“記得買正版,有發票;找找有沒有曾國藩的書,多買幾本”。

曾國藩是如此有名,以至於夜市的每個書攤上,曾國藩都跟《羊皮卷》、《厚黑學》、《窮爸爸富爸爸》並排銷售,經久不衰。太多人讀過關於曾國藩的書和文章,今時今日鼓起勇氣,老調重彈,希望對當代的我們依然還有啟發。

毛澤東那句“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超高評價,讓曾國藩在老一輩人眼中,一直有種特殊情結。毛主席遍覽群書,國學深厚,為何對他推崇備至?今天是端午假期最後一天,在疫情沈渣泛起的當下,血鉆想為大家鼓鼓勁,我們就來聊聊曾國藩的故事。

這日,鄉下某戶貴客來訪,老翁令兒出門買酒,許久不歸,便出門尋找。

走至稻田邊,見其子與一貨郎對峙田埂之上,狹路相逢互不相讓,田埂兩側皆是及腰深的水。老翁對貨郎言道:我家有客來訪等菜下鍋,可讓我兒先行?貨郎搖頭道,擔上皆是針頭線腦、金銀器皿,如若沾水,叫我賣給哪個?

老翁見已無計可施,便邊脫鞋襪邊對那貨郎說道:我下水去,你把貨擔遞我舉在頭上,你便可空身與我兒擦身而過。貨郎聽了老翁之語,又見此老翁頭發花白,面容蒼老,心有不忍,便放下貨擔先跳入水中。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這便是曾國藩所著《挺經》開宗明義第一篇。此則小故事究竟有何玄機?其實只一字便可概之,就是這個“挺”字。

蟒蛇出洞

中國人修家譜最重官爵,然而曾氏族譜往上捯五六百年,別說做官,連半個讀書人都沒有。故事的轉折要從曾國藩的爺爺講起。

曾玉屏是湖南長沙府湘鄉一個普通農民,早年是個遊手好閑的精神小夥。突然一天聽到鄰居教育孩子:莫學曾家兒子整日遊手好閑,曾家早晚敗在他手。曾玉屏聽後大受震動,決心痛改前非,腳踏實地做人。從此他起早貪黑下地幹活,幾年過去便有了幾畝良田,還雇了長工。

但好景不長,鄰人占了他家幾分田地,曾玉屏大字不識,便托秀才幫忙起草訴狀,將那人告上衙門。豈知那秀才早被惡鄰收買,顛倒黑白,衙門老爺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曾玉屏因不識字吃了啞巴虧。

這事讓他從此下定了一個決心:曾家要成為書香門第,還要讓子孫做官,保一方太平。

北大狀元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其實階級跨越自古都非易事。曾玉屏幾個孩子無一人成才,他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孫子身上。

北大狀元

那晚,曾玉屏做了個怪夢,一條巨蟒闖入家中,鱗片閃光,嘴吐長信,老人嚇醒,一身冷汗。他走出屋外,哪尋著什麼巨蟒。就在此時,家人趕來報喜,孫子媳婦生了個男孩,不消說這孩子就是曾國藩。

根據遼北著名解夢大師範德依彪的解釋,夢蟒得嗣,寓意子孫穿蟒袍,當大官,日後果然應驗。

範德依彪

後來某天,青年曾國藩收到湘軍戰敗的消息,心裏頓時煩躁起來,導致皮膚病發作,渾身奇癢無比。侍衛趕忙出門求醫,出門正遇到一位走江湖的郎中,那人自稱包治各種皮膚病,其實是個江湖騙子。郎中給曾國藩看了半天也瞧不出個所以然,但海口已經誇下,只得想法子尋個退路。

他編造了曾國藩蟒蛇轉世的故事,說這不是皮膚病,而是片片蟒蛇的鱗甲。曾國藩聽了並不惱火,只淡淡一笑,把郎中打發走了。可能他想到青城山下白素貞是大蟒,我這衡山下的曾國藩也是大蟒,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吧。

曾國藩五歲開蒙,八歲讀完五經,九歲學做八股,不可謂不用功。曾玉屏把沒能在兒子身上實現的夢想全部轉移到長孫身上。身教更勝言傳,祖父的堅忍持重的品格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曾國藩的一生。

也許世上真有基因這回事,曾家也許真是少一些讀書人的基因。某天晚上,曾國藩又讀書到深夜,他正在背誦《嶽陽樓記》。這時來了一個小偷,躲在房上,他要等這家人都睡著了再下來偷東西。

結果小偷在房上都睡醒一覺了,曾國藩還在背著。小偷氣的跳下來對著曾國藩大聲吼道,“就你這麼笨還讀書!”言畢把《嶽陽樓記》一字不差地背誦了一遍,然後翩然離去。留曾國藩一人在書房裏呆呆發楞(你們當時用了多久背過了嶽陽樓記)。

現實比故事還更殘酷,曾國藩前前後後六次考秀才接連失利。但殘酷的現實也讓曾國藩認清了自己。他絕不是聰明的小孩,大家眼中別人家的孩子。但笨人也有笨辦法,笨鳥更應先飛,勤能補拙。曾國藩遺傳祖父的倔強基因發揮了作用,他不怕輸更不服輸,挺了又挺,誓要死磕到底。

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22歲的曾國藩終於考中了秀才。而比曾國藩小三歲的洪秀全,作為全村的希望四次落榜,沒能出道,走上了一條未曾設想過的道路。

雖說曾國藩秀才考得艱難,但舉人和進士卻考得相當順利。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28歲的曾國藩被任命為翰林院檢討,從七品,相當於副處級。一個農村子弟至此進入了清朝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衙門——翰林院。曾國藩正式開始了自己的京官生涯。

回顧曾國藩坎坷求學過程,不難看出,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天資也許不濟,但他堅信勤能補拙,咬得住牙,挺了又挺,這也跟他之後帶兵打仗“結硬寨、打呆仗”的思路如出一轍。

任事能人

這年年底,道光帝命禮部侍郎曾國藩考核順天府縣學。

縣學是全縣秀才學習的場所,縣學的教授,均由朝廷委派,吃的是皇糧,拿的是俸祿。在清朝,縣學是官學,是國家昌盛的根苗,縣學教學的優劣,直接關乎國家的命脈。

而道光帝命曾國藩考核的縣學乃是順天府的縣學。順天府的縣學是滿人子弟所讀學校,以往都是宗人府直接管轄,不歸禮部管。皇上的聖諭讓曾國藩措手不及。

漢員染指滿事,門衛給老板的小舅子記考勤?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大清是在馬背上得的天下,滿貴一向重武輕文,滿貴師生誰會在乎一個漢官的品頭論足。換做別個漢官,這差事頂多也就走走過場了事。

曾國藩卻是按部就班,一絲不茍。他先把滿族秀才們平時的功課悉數檢查一遍。文章大多不堪入目,啼笑皆非。他又找來縣學教授問話。質問他如何教的這些“好學生”。那滿族教授卻說,我大清江山靠的是馬背上的功夫,而不是文章!曾國藩不動聲色,連夜奏明道光,革除了這人功名。

那教授指著曾國藩大罵,你不過是滿人的一條狗!曾國藩回懟,我不僅是滿人的狗,還是漢人的狗,我是大清國的一條好狗!

當夜,十幾個滿族秀才手持棍棒闖入曾國藩行轅,想要教訓教訓這個不識時務的漢官。曾國藩趕忙翻墻狼狽逃出。他選擇了漢軍駐紮的綠營,而沒去滿軍的旗營,其中道理不言而喻,可嘆欽差大人竟被亂民追打。

曾國藩帶領漢軍立刻殺回,把鬧事之人悉數抓獲,嚴加看管。次日便向道光帝匯報此事。道光帝原想革除這些秀才的功名敷衍了事,但曾國藩冒死力奏,必須處死這些暴徒,以正視聽!

午時三刻,隨著三聲炮響,十九顆人頭同時落地,“曾剃頭”名不虛傳。

“曾剃頭”

那個光怪陸離、滿漢衝突的大清王朝早已遠去,如今我們是56支花,花園的花朵真鮮艷。但種族歧視的故事還在這個地球上不斷上演。

根據人類起源研究,最早的人類起源於遙遠的阿非利加洲。十萬年前,廣袤的大陸上猛獸出沒,缺衣少食,老祖先們曾經手挽手躲在幽暗的山洞裏,不敢出聲,靜靜地盼望太陽再次升起。弄到今天這個地步,何必呢。

面對滿人,曾國藩秉公辦事。洋人問題他又會如何處理呢?

有一年曾國藩受命去四川擔任鄉試主考官,當地知府找他請教洋人問題,說是在河裏發現三具英吉利人屍體,二男一女。出現涉及洋人案件,非同一般,處理須慎之再慎,這可關系到大清命脈啊。

曾國藩問道,四川為何會有洋人?知府答,當地胡家開了個煙館,這些洋人便是上遊供貨商。曾國藩瞇起眼睛,想了想說道,洋人死於打劫應是無疑了,國人歷來仇恨洋人甚於盜匪。洋人無視官府在此販賣鴉片,必須讓他們得到教訓。可將三個洋人深埋,來個一問三不知。洋人追究起來,我們只管問胡家要人。正借機查抄胡家家產充公,夠百姓吃上一年了。

好個一箭雙雕!

晚清中國深受西方列強之苦,看慣了洋人的頤指氣使,有多少人崇洋媚外當了走狗。在嚴苛的環境下,曾國藩面對涉外事件上對得起皇上,下對得起百姓,可謂有膽有謀。但他也意識到,大清國是禮儀之邦,文化發達,文明久遠,為何面對這些半生不熟的洋人就無道理可講?他慢慢體會到文明將會向更暴戾的方向走去。

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四十二歲的曾國藩回老家守母喪,守孝不足百天,朝廷就下達緊急命令,讓他在湖南幫辦團練,抵抗一路橫衝直闖的太平大軍。從此曾國藩開啟了書生帶兵的傳奇生涯。

湘軍時代

太平軍只不過是洪秀全這個落第秀才高燒後的一場夢囈。

但太平天國的建立與以往農民起義有本質的區別,它的文化形態依托於洋教,這是幾千年封建社會不曾出現過的現象。太平天國對抗的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根基——儒學,對抗的是萬千學子心中的唯一真理。而曾國藩是理學家,他絕不會袖手旁觀讓叛軍把自己的信仰架在火上烤,他又挺身而出。

曾國藩招兵對象主要是湖南農民,一來同鄉便於管理,二來他覺得湖南民風彪悍,驍勇善戰。嗯,有道理。他遴選的湘軍領導團隊也基本都是湖南本地知識分子,他們有威望,更團結,也善於做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嗯,有眼光。

曾國藩組織正規軍與湘軍合練,清朝的正規軍軍紀廢弛,還看不上湘軍這些土包子,雙方經常發生爭執械鬥。某次,滿將鮑起豹領著清兵鬧事,把曾國藩的官邸圍了起來,眼看軍中失控。前來公斷的巡撫只是簡單訓斥了幾句了事,巡撫大人旁若無人地說道,以後打仗還得指望他們呢,說完拂袖而去。

受此侮辱,依著曾國藩過去的脾氣,肯定又要給人剃頭了。但他轉念一想,朝廷正是用人之際,鹹豐也會閉上一只眼。“打脫牙和血吞”,曾國藩決定一走了之,挺不是傻,也需要審時度勢。

他帶領湘軍進行戰略轉移,離開長沙,去往僻靜的衡陽操練。與考察縣學被圍攻事件不同,這次曾國藩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他選擇不逞一時之快,退步忍讓,努力創造有利局面,迅速壯大湘軍,以備他日之用,可謂臥薪嘗膽,運籌帷幄。

曾國藩到衡陽不久,好友郭嵩燾向他建議,要建立水軍以守長江之險。曾國藩采納建議,成立衡陽造船廠,遍招能工巧匠,大量建造戰船。當時全國造炮工藝落後不堪重用,曾國藩又從廣州大量購置洋炮裝在戰船之上。通過不懈努力,曾國藩的水軍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內河水師。

新中國成立後,位於衡陽的南華大學,每年為國家培養出數百名海軍軍官。

湖北、安徽戰事接連吃緊,鹹豐屢次三番下旨命曾國藩出戰迎敵。但曾國藩堅持以大局為重,以湘軍沒做好萬全準備為由多次抗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焦頭爛額的鹹豐帝拿曾國藩沒有辦法,再說正是用人之時,也不好發作,只得鼓勵曾國藩好好練兵。

曾國藩屢次抗旨是因為他早已看出天下大勢。

太平軍士氣正盛,自己若輕舉妄動、冒然出擊,可能全盤皆輸。等他日湘軍力挽狂瀾,勝負高下自有定論。當然他也摸準了朝廷這時拿他也沒辦法。不過,在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的高壓下,滿貴歧視漢人的大環境中,曾國藩的勇氣和定力絕非常人可比。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十二月十七日,初冬的寒風剛剛掃凈街上的落葉,孤立無援的安徽巡撫江忠源戰死沙場。上到清廷,下到黎民,皆對曾國藩“縮頭烏龜”的做法嗤之以鼻,曾國藩卻不氣惱,他決心孤註一擲,置之死地而後生,“豎起骨頭,竭力撐持”。

曾國藩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他加緊練兵,購置裝備,經過這一年時間,湘軍從軍隊數量到武器裝備再到制度建設都已初具規模。他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讓看他笑話的人閉嘴。

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雙方終於在長沙交上了手。

由於情報有誤,湘軍中了埋伏,先失一陣,曾國藩的首戰失敗,羞憤的差點跳河。但是湘軍畢竟訓練有素,再戰,取得湘潭大捷,終於拿下長沙。曾國藩又一鼓作氣收復了武漢。

曾國藩這時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再戰江西時,因戰前準備不足又掉入了太平軍的陷阱,差點被俘。看著自己苦心經營的軍隊潰敗,曾國藩痛定思痛,發誓再也不打無準備之仗。

正在曾國藩困守江西之時,曾國藩父親去世,曾國藩請假三月回家治喪。鹹豐早就厭煩了這個不聽話的湘軍指揮官,馬上令他守孝三年,這等於奪了曾國藩的兵權。

太平天國內部出現分裂,實力大減,但背水一戰的太平軍異常頑強,與江南江北兩座大營的清軍互有勝負。石達開出走南京,來犯浙江。

曾國藩舊部胡林翼趁機上諫,非曾國藩不可解浙江之圍。鹹豐點頭,曾國藩二次出山。他變得更加沈穩、謹慎、老練。

曾國藩的戰術就是“結硬寨,打呆戰”,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滾雪球般擴大戰果,直取太平天國都城南京。

鹹豐十年(1860),曾國藩加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管轄江蘇、江西和安徽三省(明朝江蘇和安徽合稱江南省,故稱兩江總督),一年所征收的漕糧占全國一半以上。

彼時的曾國藩權傾朝野,儼然大清國二號人物。

同治三年(1864),湘軍挖的一條地道成功穿過南京城下。隨著幾萬斤炸藥的巨響,城墻被崩了一個大口子,湘軍蜂擁而入,太平天國運動被剿滅。

曾國藩鹹豐三年(1853)創立湘軍,至今已過去12年。他憑一介書生之力,臨危受命迎戰勁敵,幾次險些送命,大起大落,屢敗屢戰。但最後他憑著一股“挺”勁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戰爭結束後,曾國藩敏銳地意識到,湘軍勢力太大,難免招來官員誹謗、朝廷猜忌。他創立湘軍的目的是拯救大清,而不是擁兵自重黃袍加身。為讓朝廷放心,他主動裁撤湘軍,還逼戰功赫赫的弟弟曾國荃辭職返鄉。

作為大清王朝的堅定擁躉,封建禮教的忠實信徒,曾國藩這些明哲保身的做法可以說滴水不漏,面面俱到。

《武狀元蘇乞兒》劇照

洋務救國

洪秀全弄的太平教是脫胎於基督教這種西方舶來品,打敗了假聖子。曾國藩並沒有放松下來,下一個對手才是正主,一手端著槍炮,一手拿著原版聖經的洋人。

洋人不同於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侵略者,他們不像以往覬覦中國的遊牧民族一樣荒蠻。而是身穿西服,頭戴禮帽,一副溫文爾雅的樣子。但他們翻起臉來動用的武力卻比任何時期的侵略者更殘暴。曾國藩當時也許不知道,其實中國同洋人之間的較量,不單單是國家之間的爭鬥,而是暴戾的工商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交鋒,勝負顯而易見。

曾國藩從來不是個服輸的人,他苦思冥想對付洋人的辦法。他認識到,面對洋人要有一顆平常心,大清不能總以天朝上國自居,要看到洋人的長處,學習他們的技術為我所用。

如果他們的長處我們都學會了,那與之相處是好是壞便無所謂。但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資本,那麼我們對洋人妥協是錯,對抗也是錯。

其實,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並沒感覺洋人與以往蠻夷有何區別,只不過戰船結實點,大炮厲害點。大清一時大意,失敗只是偶然事件。鹹豐八年(1858),他還對左宗棠說,與洋人可以一戰,關鍵是選好將領。可到了鹹豐十年(1860),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束,曾國藩對洋人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他認識到中西方武力對比天差地別。大清引以為傲的騎兵在英法聯軍的槍炮面前不堪一擊宛如木偶,但敵人幾乎無恙。

鴉片戰爭

“師夷長技以制夷”,曾國藩決定大力興辦洋務。他認識到只是購買西洋裝備不能從根本上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面,還需徹底研究先進武器背後的秘密。

在當時的地方長官中,曾國藩是對興辦近代工業最感興趣、最認真的一位。曾國藩在攻下安慶後,便在當地建立兵工廠,邀請能人誌士仿造西洋槍炮,研制蒸汽機。不久,曾國藩又同李鴻章等人建造了一個更大的兵工廠——江南制造局。曾國藩對工廠非常重視,投入大量經費。在曾國藩看來,軍事工業是中國的自強之本,是立國基礎。

江南制造局

曾國藩眼光獨到,他還在江南制造局設立翻譯館,這也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翻譯西書機構。翻譯館開辦之初,規模很小,僅翻譯科技類書籍,後來經過曾國藩的擴建,翻譯書籍門類更多更全。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翻譯館一直是當時國內最重要的西學基地。徐壽、華蘅芳等第一批近代中國科學家,在這裏找到了報效祖國的舞臺。

1871年8月19日,曾國藩聯合李鴻章上書朝廷,請求朝廷以官方名義,派遣學生赴美學習。他在奏折中提到,學習西學只在國內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比出國學習更直接的辦法。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學生從上海出發,遠赴美國求學。可惜曾國藩並沒能親眼看見這一幕。留美學生計劃給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等皆出於此。這項計劃也影響了更多的中國人睜眼看世界,形成了新一代的知識分子隊伍。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重臣落幕

同治七年(1868),曾國藩由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直隸省包括天津河北以及河南、山東小部,總督衙門設在保定。直隸是北京的門戶,承擔著保衛皇上的職責,非皇帝心腹不能勝任。

這次任命說明曾國藩的裁軍政策起到了表忠心的作用,皇上已把他看作自己人。這正是曾國藩想要的結果,他只想當忠臣良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曾國藩想在直隸平穩走完自己最後的官場之路,這時卻發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由於事情涉及洋人,當地官員束手無策,無人敢管,也無人願管。因為談判若與洋人妥協,很可能被戴上“賣國賊”的帽子;若與洋人對抗,則可能引發戰爭。很快,朝廷只得委派曾國藩赴津處理此事。

曾國藩當時正重病纏身,走路都已艱難,身邊人都勸他不要去,但曾國藩抱著必死之心,迎難而上。然而此案後,他自覺“外慚清議,內疚神明”,不久曾國藩回到兩江總督的任上,回到了他曾出生入死的地方。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12日下午,曾國藩突發中風,不久便與世長辭。朝廷追贈太傅,謚號“文正”,挽聯這樣寫道: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後記

如今怪誕荒唐的世界早已不是200年前的樣子,曾國藩擡眼看到的那個暴戾乖張的西方文明已經悄悄改變。川普和鮑裏斯的歇斯底裏、喋喋不休,反映出他們的無可奈何和一味甩鍋。政客博眼球,商人要利益,人民爭公平,一片喧嘩,好不聒噪。

200年前的曾國藩因看不懂世界選擇學習西方,如今的我們依然需要深入開放,步履不停。

挺身入局,早在局中。

這個世界你來我往,千頭萬緒,但解決問題的哲學是我們所擅長的。正如老子所言:治世如烹小鮮。淡了加鹽,鹹了放糖。

“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避免”,大到民族國家,小到家庭個人,都經常會遇到棘手的問題。看前面,黑洞洞,趕上前去需要氣魄。

在生命的進化繁衍中,中國人祖輩的基因之所以能延續至你我,我想他們未必是最聰明的那群猴子,但他們肯定是那撥百折不撓,挺了又挺的人。

END

本文作者:小馬哥,血鉆故事研究員。重點研究方向:大中華地區,非洲。

部分參考文獻:

1、《曾國藩》,唐浩明

2、《冰鑒全集》,曾國藩

3、《挺經》,曾國藩

4、《曾國藩家書》,曾國藩

5、《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唐浩明

看到這兒的都是真愛關註我,看更多國際硬派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