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好大堆谷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重慶日報全媒體 龍丹梅

開欄語:

千年夢想,今朝夢圓。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小康已不再是夢想,而是每個人身邊實實在在的幸福。它在新農人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追尋綠色小康夢的探索中;在成渝兩地市民乘坐“復興號”62分鐘直達的便利中;在人們暢享生活的歡聲笑語中……

從今日起,重慶日報開設“小康圓夢”欄目,記錄巴渝大地建設者鏗鏘有力的奮鬥足音,分享普通人溫暖幸福的小康故事,暢想更加美好的未來。敬請關註。

啥?他讓土地“帶薪休假”

眼下正是蔬菜上市的時節,但7月9日,當重慶日報記者走進位於璧山區大路街道高拱村四組的璧山區新芽種植股份合作社蔬菜基地時,卻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近百畝的土地上長滿了雜草,一片荒蕪。合作社理事長李華正在雜草間四下轉悠,時不時抓把泥土撚一撚。

▲圖為李華在休耕區域裏查看,這片休耕區域種植的黃豆將作為養地作物還田。記者 龍丹梅攝

“這可不是荒地,是每年一度的休耕。”李華告訴記者,合作社現在推行綠色種植,除了使用生物防控技術、施有機肥等措施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休耕。休耕期間,通過尾菜還田等技術解決土壤板結酸化、連作障礙等問題後,種出的作物雖然只收一季,卻能以高品質賣出好價錢。

李華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為了讓李華兄弟三人“跳”出“農”門,沒少受苦。但大學畢業後的李華卻要返鄉務農,還不肯用傳統種植技術,要實現“搞農業能掙錢、吃起來更安全”的“綠色小康夢”。為此,父母和基地周邊的農民沒少跟他鬧別扭。

返鄉發展生態農業,卻遭現實打擊

李華今年32歲,是璧山區健龍鎮人。父母都是普通農民,靠著務農供李華三兄弟讀書,辛苦一年只能勉強混個飽肚。

從小,李華三兄弟就跟著父母下地,深知種地的艱難。每年谷子成熟時節,稻田裏總是散發著清香,但李華兄弟從小就害怕稻香味。因為割谷子、曬谷子、打谷子……一系列流程全是繁重的體力勞動。

▲圖為李華在瓜果棚裏查看苦瓜的長勢。記者 龍丹梅 攝

為什麼一家人辛辛苦苦在地裏幹上一年,卻只能解決溫飽呢?李華心中逐漸有了個夢想,改變這種狀況。

2012年,李華大學畢業,帶著假期打工的儲蓄,信心勃勃地回到健龍鎮,告訴父母要回家搞農業。父母大怒,苦勸無果後撂下狠話:“你要搞(農業)可以,離我遠點,我不想看到你(搞農業的樣子)!”

當時璧山正在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在璧北打造10萬畝蔬菜基地,李華便和朋友在大路街道高拱村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成立了璧山區新芽種植股份合作社。

他一心要搞生態農業,少施肥、少打藥。但這樣種出來的蔬菜個頭小、賣相差、產量也低,根本賣不出去。幾年下來,不但血本無歸,連在基地打工的農民工資都快發不起了。

2015年,李華痛定思痛,在四處學習現代農業技術和營銷管理知識後,他決心來個“大轉變”。

讓土地“帶薪休假”,震驚四裏八鄉

2015年7月,正是當季蔬菜收獲的時節,李華讓工人收獲了茄子、黃瓜等應季蔬菜後,作出個決定:讓地就這樣荒著。

這個決定,震驚四裏八鄉。

高拱村離璧山城區近,是個傳統蔬菜種植村。當地農民奉行“人可以歇氣,地不能閑著”的理念,常年種植的耕地從來沒有“歇氣”一說,但李華不這樣想。他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在前幾年的種植過程中,他已經發現,流轉的土地由於常年“超負荷工作”,加上農民常年施肥打農藥,土壤酸化板結已十分嚴重。這樣的土地,怎麼能長出精品莊稼?

▲圖為李華(右一)展示“土法”耕種種出的南瓜。記者龍丹梅攝

李華說,隨著國家發展得越來越好,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合作社也要致力於從以前的保供市場,即“菜籃子”向高端市場轉變。如果蔬菜品質不區別於“大路貨”,就不可能賣出好價錢。於是,李華多次向農業專家咨詢、學習後,決定對土地進行輪作、休耕,簡單地說,就是讓“超負荷工作”的土地歇口氣,休養生息,從根本上改善土壤肥力。

很快,不播種的土地裏便長滿了雜草,看起來荒蕪一片。李華仍每天在基地出現,流轉費用和村民工資一分不少,他說這叫土地“帶薪休假”。

這樣的荒蕪景象讓流轉土地給合作社的農民很是心慌,擔心他虧錢跑路,甚至到村委會、街道辦事處告狀。周邊的蔬菜種植大戶們路過基地也搖腦殼,都說“李華這娃兒算完了,地都種荒了”。

這些壓力李華都能承受,但最讓他難受的是,當年父親來到基地,圍著滿是雜草的菜地走了一圈,嘆了好幾口氣,搖了好幾次頭,最後一聲不響地離開了。

跟在父親的身後的李華心裏明白,父輩們按照傳統的種植方式種了一輩子地,要讓他們接受這些新鮮的事物,的確不容易。他暗想:“等我的合作社幹出了成績,相信父親定會明白的。”

地越種越“土”,價卻越賣越高

其實,李華並沒有任土地荒蕪,他在田間探索了“雜草稭稈還田培肥土壤方法”“尾菜直接還田培肥土壤替代化肥方法”等好幾項技術,正在申請發明專利。

比如尾菜還田。以過去種植包包白的菜地為例,過去包包白只收獲菜心,農戶要把菜心外的大堆菜葉拉回家扔掉,或切碎餵豬,費時費力。他卻通過添加微生物菌等方式對尾菜進行技術處理後,直接在田間將尾菜粉碎翻埋到土裏,不僅降低了處置尾菜的成本,還肥沃了土地。如此類推,收獲後的老葉、瓜藤、菜頭都成了土地的“肥料”,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了80%以上。

經過幾年“帶薪休假”後的土壤越變越好,肉眼可見的是顏色變黑了、捏起來更加疏松了,經過專業機構監測,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也一年比一年高。

合作社還改換品種、打造品牌,將過去種植應季“大路菜”改為只種植、銷售水果冬瓜、貝貝南瓜、水果番茄等特色品種,銷售渠道由過去的批發市場改為直供企事業單位、高校食堂、線上銷售等,基本做到了以銷定產。價格也由過去的市場批發價,轉變為優質優價。李華告訴記者,現在,基地的瓜菜仍然延續著休耕的傳統,一年只種一季。但由於品質提升,價格穩定,每畝平均收入可以達到1萬元。

2017年,合作社實現盈利,還帶動了周邊235戶農戶280余畝土地入股。去年,合作社銷售額達到500余萬元,除土地租金外,他還給流轉土地的村民每畝分紅202元。

2019年,李華獲得了農民高級技師職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農民”。現在,他再在土地裏搞啥“新鮮玩意兒”,周邊農民也見怪不怪了,不少種地幾十年的老農還上門來向他求教。今年初,父親又來了基地一趟,順著田坎走了一圈。這次,他朝李華點了點頭,嘴角還露出一絲笑意。

“我的小康夢是綠色的。”李華說,“既要從土地裏刨出收入,又要保護生態,這才是新時代的綠色小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