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屋周公解夢小程序seo查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編輯導語:相信不少人都有過參與頁面中互動式內容的經歷,也可以發現,互動式內容逐漸成為B2B內容營銷的關註重點。那麼,互動式內容的優勢在哪兒?B2B企業可以如何快速打造互動式內容?本文作者就此做了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當你正在手機上閱讀一篇關於星座性格分析的文章時,在文章末尾附了一個與之類似的星座運勢測試,然後你就會不自覺地去點擊它,測試自己的運勢。

大部分時候,這樣能夠激發你產生除了瀏覽之外更多行為的互動性內容真的吸引了你的註意,讓你覺得這個內容非常懂你,然後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停留在這個內容上面。

互動式內容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互動內容營銷正在成為B2B企業內容營銷的新優勢。

在Outgrow.co 調查中顯示:

79% 的營銷人員表示,互動內容提高了品牌信息的聲譽。超過75%的受訪者認為,互動內容吸引了網站訪問者的註意。93% 的營銷人員認為,互動內容產生的頁面瀏覽量和轉換率,比靜態內容高 4-5 倍和轉換數。

客戶希望看到視頻、產品圖像、白皮書,並試用你的產品,以更好地了解購買你的產品是什麼感覺。

互動式內容不僅僅是一種趨勢,它正在成為B2B營銷人計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成為B2B企業獲客、提高轉化的利器。

現在也是時候讓客戶參與到你的內容之中了。接下來我會就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為什麼要進行互動式內容?如何從創建互動內容開始?創建互動式內容的其他方法

一、B2B內容營銷需要交互式內容

索爾克研究所研究表明,人腦是靈活的“過濾器”,會有選擇地過濾掉不重要信息。而大腦中調節註意力的部分是視光激活系統(RAS),它由四個主要觸發器激活:

新奇:你對當下環境中新奇和獨特的東西做出反應。身體需要:當你餓了,在餐廳等飯的時候,你會眼巴巴盯著服務生,期待下一個端上來的菜就是自己的。自制的選擇:當你知道在百貨商店有你最喜歡的限量版手辦出售時,你有意識地決定跳過午餐,並去購買自己喜歡的手辦。個性化:你生日那天去你常去的餐廳吃飯,老板竟然記得你的生日,你非常驚喜。

對於B2B營銷人來講,內容必須要像老式的推銷員一樣,通過向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豐富和交互性的內容,以吸引潛在客戶的註意,否則就可能吃閉門羹。

互動內容是滿足人類情感需求的一種內容,具有強吸引力,它不僅能激發B2B企業和客戶之間的互動聯系,同時還需要觀眾積極參與其中,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被動地閱讀、聆聽和觀看。

通過互動內容營銷,讓客戶在情感上參與,提高他們的好奇心,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並進行轉化。

SocialPilot調查數據顯示,91% 的 B2B 買家寧願消費互動內容也不願被動內容,交互式內容的流量是其他內容的 5 倍,交互式內容產生的轉換比被動內容多 2 倍。

在信息化時代,內容不再像講座、紙質書、畫冊、圖片那樣固定和不可更改,而是像電子書一樣動態的,可做筆記、註釋,並包含互動反饋,與其他讀者交流閱讀體驗等,它結合了閱讀、筆記、互動留言等幾種功能,充分滿足了用戶的互動體驗(專業內容創造了客戶所渴望的體驗)。

正如CMI的羅伯特·羅斯所說,互動性內容體驗是營銷的下一個層次。你的內容必須要允許用戶參與其中並在體驗中創造個人意義。

二、內容組合,激發連續的內容互動

互動式內容營銷不是像文章、電子郵件營銷和播客那樣的“單行道”,相反它是集合投票,反饋、表單、評估和更多需要用戶參與互動體驗的內容,通過多種形式的內容組合,激發用戶參與到內容的創造之中,並產生連續的內容瀏覽互動。

B2B企業最好的互動式內容營銷是借助營銷自動化策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體驗,通過最簡單的自動化工具和策略輕松創建互動體驗。

簡單來說,互動式內容的創建形式可以分為號召性強的鏈接和強用戶參與的反饋評估兩種形式,具體的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內容:

1. 號召性強的鏈接

1)設置內鏈

這是搜索引擎優化(SEO)最古老的技巧之一,在更新文章的時候適當地添加一些內鏈,能幫助搜索引擎更多爬取網站的內容,增加網站內容的收錄數量,同時也減少了用戶的跳出率。但是這裏,我們更強調內鏈激發用戶連續瀏覽行為的價值。

在文章、白皮書、郵件中比較生僻的知識點添加內鏈,可以讓用戶在瀏覽的時候,遇到問題直接通過內鏈跳轉來閱讀,不同於重新打開搜索引擎進行搜索,既提高了用戶體驗,又增加了用戶點擊網站內其他鏈接的機率。

想象一下你正在寫一篇關於營銷自動化的文章,裏面提到了一些營銷自動化的發展史和使用工具,但是在這之前你已經有過一篇類似的白皮書和很多歷史文章,那麼你可以在現在這篇文章內直接設置內鏈跳轉到之前的文章中,引導感興趣的用戶去閱讀之前的內容。

穿插在內容中的內鏈與內容本身形成了一個內容巢穴,用戶像探險家一樣不斷深入,每打開一個鏈接都有新的內鏈吸引著他繼續探索,從而在這個內容中不斷停留。

2)CTA

通過在文章或郵件中放置帶有號召性的CTA(Call-To-Action),激勵受眾申請產品試用或者下載白皮書,能極大地增加與用戶的接觸,提高轉化。

讓營銷人員最為痛苦的事情是,當用戶在當下的內容中知道有與之相關的白皮書可以下載時,他們可能並不知道怎麼才能找到下載白皮書的地方,或者白皮書下載頁面和當前內容不在同一個頁面,他們必須從當前閱讀頁面離開,返回到白皮書頁面去下載。

無論哪種情況,都很大程度上中斷了用戶在閱讀時的體驗,容易導致線索的流失。

而通過在內容中設置CTA的形式,下載白皮書也在同閱讀頁面進行,受眾能明顯看到自己將收到什麼內容,極大地提高了用戶體驗,也容易吸引用戶繼續讀下去。

在眾多號召客戶行動方法中,CTA可以說是最簡單又最快速產生效果的:只需⼀個按鈕。數據顯示,在營銷郵件中添加⼀個CTA按鈕,即可增加 371% 的點擊和 1,617% 的銷售額。

2. 強互動參與

1)征求反饋

詢問受眾對內容的看法,無論是通過評分系統還是評論部分,都是鼓勵用戶互動和參與內容的第一步。

以強烈的行動號召性語言結束你的內容,不要要求受眾對你的內容做出籠統的回應,可以問一些具體的問題,鼓勵讀者思考他們剛剛讀到的內容。

比如,你在文章中討論了線索打分的幾個模型,你可以在結尾詢問受眾是否了解線索打分,以及是否同意你的看法,如果你已經做好了反饋表格,也可以讓受眾根據選項自行選擇。

同時,鼓勵受眾在底部評論部分進行討論和對話,評論越活躍,則越容易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討論內容,而且一個評論中出現的新的關鍵詞也自然添加到文章之中,能夠幫助提高企業的搜索排名。

2)投票表單

投票是將互動性內容引入B2B企業營銷的最簡單的方法,它提供了與受眾取得聯系的快速方式,並允許企業與受眾建立真正的聯系。

通過在內容中嵌套投票表單,用戶可以直接在內容頁面進行投票,而非跳轉到其他頁面,直接向受眾征求對內容、產品的意見,不僅有助於增加在線參與度,而且能夠為之後的內容策略調整提供依據。

三、B2B企業打造互動內容的最快路徑

過去我們一直強調CTA對內容營銷的重要性,但CTA如何設置才有最好的效果,形式、位置、頻次如何創建和安排,仍然困惑著很多B2B營銷人。通過鏈接型CTA,和表單CTA就可以快速構建起互動內容的雛形。

接下來就如何創建CTA,我們可以簡單探討一下。

1. CTA的兩種形式

根據目的的不同,CTA可以分為兩種形式:鏈接CTA和表單CTA。

鏈接CTA的主要目的是將客戶引流至設定的鏈接/頁面,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小段號召性的文字描述和⼀個點擊按鈕。只要描述成功吸引了客戶,讓他們做出了點擊行動,那麼就可以順利將他們引導至你的目標頁面,進入你設計的內容體驗路徑。

表單CTA的直接目的是獲得更多轉化。

當訪問者與內容產生互動,或想獲取更多內容資訊時,他們會主動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並期待後續的內容更新,以及與銷售、客服代表的深入溝通。你可以嘗試在白皮書簡介頁面,設置表單CTA,提示客戶留下郵箱獲取完整版;在產品更新頁面設置表單CTA,引導客戶留下信息申請免費試用。

2. CTA的兩種形式如何放置你的CTA

1)內容中心首頁

作為內容的集合頁,內容中心首頁應該是客戶在整個內容體驗路徑中最先著陸的頁面。可以將 CTA放置於內容中心首頁以引導客戶跳轉至設定的目標內容/頁面,或直接引導客戶留資。

2)內容詳情頁右側側邊欄

在客戶最關註你的內容時繼續吸引他們,促使他們做出與此內容相關的下⼀步動作。建議你可以在內容詳情頁右側側欄放置鏈接CTA或表單CTA,推動客戶閱讀更多的內容,做出更多的行動或互動。

3)在文章中插⼊鏈接CTA

可以在文章類型的內容正文中插⼊CTA,就相當於⼀個自制的廣告位,在客戶的閱讀過程中被吸引並及時做出下⼀步動作, 留住他們並引導他們完成轉化和購買。

3. 如何創建CTA

你的CTA描述文案的長度和內容正在影響它最後的轉化。

據Uberflip調查顯示,鏈接CTA描述文案8-32個漢字是最為適宜的,隨著描述文字長度的增加,轉化率會從近25%降低⾄7%左右。而表單CTA最適宜的文案長度是2-8個字段,隨著字段數量的增加,轉化率會從近30%降低⾄21%左右。

簡單來說,CTA的文案介紹並不是越長越詳細轉化率越高,而是越精簡轉化率越高。

交互式內容允許用戶參與特定內容,重要的是使其個性化,但不要太復雜。如果太難弄清楚,或者太費時,用戶可能會感到沮喪,並迅速放棄。不要忘記,雖然互動內容應該對用戶有幫助,並為制作互動內容的公司提供線索,但其最終目標是為用戶提供愉快的體驗。

沒有人會對枯燥無味,亂七八糟的東西感興趣。在互動之外,有著內容永恒的主題:抓住眼球的視覺吸引力,並且有趣!

公眾號:致趣百川(ID:BesChannels)

本文由@致趣百川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