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祖墳出自來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太行山的東麓,有一條在懸崖峭壁間靜靜流淌的“天河”,源源不斷地為沿線人民提供著清流,也見證著當地人民克服自然險阻、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它就是被譽為“人間奇跡”的紅旗渠。

“一部林縣誌,滿卷旱荒史”。過去的河南林縣(今林州市),溝壑縱橫、土薄石厚、水源稀缺。1436年到1949年,這裏曾發生旱災100多年次,絕收30年次,以至於當地流傳著“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的民謠。據1995年版《紅旗渠誌》記載,在紅旗渠修建以前,林縣的550個行政村中,有307個村人畜飲水困難,有100多個村要跑5公裏以上取水吃。

為了實現世世代代想水、盼水、找水的迫切願望,結束十年九旱、惜水如命的窘迫境況,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氣概,痛下決心興修水利。他們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劈山修渠,一錘一釬,用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一輛輛裝滿石料的小推車,歷時近10年,建成了全長1500公裏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最終將鄰省山西的漳河水引進來。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2019年9月,他在河南考察時強調,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是紅旗渠精神的鮮明特征。1960年2月,太行山上一聲炮響,拉開了林縣人民“十萬大軍戰太行”的序幕。在那個國際形勢嚴峻、國內出現嚴重經濟困難的歷史時期,林縣人民在懸崖峭壁修建河渠,想要完全依靠國家支援是不可能的。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曾撰文回憶修建紅旗渠時的艱苦情形,“大家想出許多解決經濟問題的辦法:出工按受益面積分配,群眾自帶工具、自帶口糧,不足部分從生產隊儲備糧中補助;修建紅旗渠的石灰自己燒,水泥自己產,一分錢、一袋水泥、一個鋼筋頭、一根錘把子都做到了物盡其用。”數據顯示,修建總幹渠和3條幹渠所用的資金共4236萬多元,其中79.8%是自籌的;劈山開渠需要大量炸藥,修渠過程中共使用炸藥2740噸,其中林縣人民自己就制造了1215噸。

艱苦奮鬥、矢誌創業的優秀品質,是紅旗渠精神的重要內容。為了攔腰“斬斷”漳河,擡高水位讓河水進入渠道,指揮部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建起攔河壩時,500多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組成突擊營,排成3道人墻,用血肉之軀抵擋住冰冷刺骨的河水,幫助大壩最終順利合龍。憑借這樣的戰鬥意誌和建設熱情,建設者在太行山削平1250座山頭,打通211個隧道,修建小型水庫48座,各種建築物12408座,使全縣410個村受益,60萬人口、3.7萬頭大牲畜飲用水有了保障,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老百姓“渠道網山頭,清水到處流;吃的自來水,魚在庫中遊”的夢想終於得償所願。

紅旗渠精神也具有上下同欲、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導向。在建設紅旗渠過程中,黨中央、國務院和河南省給予了很大的關心和支持,林縣縣委領導多次到鄰近的山西平順縣考察調研。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山西平順縣社員讓出了近千畝耕地,遷移了祖墳,砍掉了大批樹木,還積極騰民房,找倉庫……無論工程受益地區,還是非受益地區,均能緊密協作,不以局部利益得失影響大局。機關、廠礦、農村作為大後方,與前方建設工地密切配合,從人力物力等各個方面進行全力支援,做到了“前方有求,後方必應”。黨員幹部更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則,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勞動任務只能超額、不能拖欠。幹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形成了血肉相連、眾誌成城的幹群關系。

紅旗渠精神,還表現為無私奉獻、勇做先鋒的使命擔當。馬克思說過,歷史把那些為了廣大的目標而工作,因而使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看作是偉大的人;經驗則把使最大多數人幸福的人稱贊為最幸福的人。林縣人始終記得一位年輕的工程技術人員吳祖太。紅旗渠建設初期,他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不畏艱險,翻山越嶺,完成了水渠的定線測量和設計工作,處理了諸多技術難題,卻在查看隧道工程險情時遭遇塌方,獻出了27歲的生命。在紅旗渠修建的10年當中,先後有81位幹部群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盡管這些建設者未能親眼目睹工程竣工落成的那一天,但他們對紅旗渠建設作出的貢獻,將永遠為世人所銘記。

今天,在紅旗渠的建設舊址上,紅旗渠總幹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時常吸引參觀者駐足。當年,它曾是紅旗渠施工建設難度最艱巨的地段,300多名青年組成鑿洞突擊隊,經過17個月的英勇奮戰,才征服了這一天險。因鑿洞民工由優秀青年群體組成,故取名為“青年洞”。它的開鑿是青年建設者豪情壯誌的奮鬥青春的見證,體現了在困難歷史條件下,他們不懼艱險、勇挑重任的奉獻擔當精神。

經過歲月淘洗,紅旗渠精神必將更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使命,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的紅旗渠精神,將給予新時代青年直面挑戰的勇氣和動力,肩負起歷史賦予的責任,自強不已,奮鬥不息,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成就新的青春輝煌。

青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