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石獅子的第1頁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文|單桂芬 編輯|燕子 圖片|網絡

2021年4月4日,與先生驅車小三百公裏,趕到神垕古鎮,來一睹千年鈞瓷的風采。

鈞瓷是河南省禹州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它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獨特窯變藝術廣受陶瓷愛好者喜愛。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鈞瓷始於唐朝,宋朝打到鼎盛,宋徽宗時期批為官瓷,派駐專職官員進入神垕,聚集當地技藝高超的師傅,專門為皇室制瓷,民間與貴胄也不得享用,燒出一窯瓷,把精品送去皇宮,其余的全部銷毀,以免流入民間。金元時期鈞瓷融入了少數民族的審美元素,使得鈞瓷品種更加多樣,明朝時走向衰落,清朝時又有所起色,在幾經起伏之間鈞瓷走到了新中國時期,上世紀五十年代,神垕開始研究燒制鈞官瓷。

古鎮的街上有義興公商號、義泰昌商號等多家商號遺址,都是進深挺長的大院落。義興公商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晉商古院落,臨街是五間店鋪,院內有屏風隔斷,兩側數間廂房,二進院正房有明二暗三的建築,三進院是賬房、夥房及仆人所住的地方。正房前面是店鋪,後面集居住,倉庫,燒瓷於一體,依山傍水,生意興隆。老街還設有陶瓷官署,地處古鎮老街東側,是明清兩朝主管陶瓷產業正六品官員辦公和居住的場所,負責從神垕各窯口甄選宮廷禦用陶瓷器物,催繳貢品以及解決地方事宜。官署東後側有一座五層高的碉樓——鋼叉樓,是老街目前最高的建築,傳說有一地主,老年得子,甚是疼愛,但孩子卻日夜啼哭,愁壞地主,一夜夢見有神仙相告,蓋一座高樓鎮住煞氣,可保孩子不哭,地主醒來,著力蓋了這一高樓,果然非常靈驗,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卻為鋼叉樓增添了古老而神秘的氣息。新中國成立後,古街上多了電影院與醫院,如今老電影院的門臉仍保留著原來模樣,墻上張貼大型彩色電影海報《廬山戀》《高山下的花環》《雞毛信》等,當年工作之余,工人們可以進影院觀影,豐富了業余生活,醫院也是多為制瓷工人所設,更見出政府對當時制瓷業的重視。

老街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是伯靈翁廟。門口一對石獅子,分雌雄鎮守兩邊,獅子周身被遊客們撫摸得油光滑亮。廟門呈半圓拱形,門楣鑲嵌“伯靈翁廟”匾額,廟門兩邊由石柱支撐,上刻一副對聯:“靈丹寶箓傳千古,坤德離功利萬商。”據有關資料解讀,“靈丹寶箓”指鈞瓷的配方釉料,也指經驗和技藝,“坤”屬地,“離”屬火,正是這土德火功,使鈞瓷富利萬商,天下揚名。整個建築集石雕、磚雕、彩繪於一身,歇山頂,屋頂覆蓋三色琉璃瓦,組成端莊大氣的菱形圖案,屋脊和鬥拱上雕著龍頭及各種靈獸,周圍雕刻的均為三眼花翎,是以古代皇家的最高規格建造的。入門來,屋頂很低,需低頭躬身方可進,進得門來,轉身觀望,是一座戲樓,整個戲樓用木榫連接,沒有一顆釘子,專為廟裏神靈唱戲所用,由此也明白了使進廟者俯首躬身的目的,是表示對神靈的敬重。伯靈翁廟中間供奉著制陶始祖虞舜,掌管制瓷的原料,右邊是伯靈翁孫臏,燒炭業的祖師,掌管制瓷工藝,左邊是當地神靈金火聖母,掌管燒制技術,制瓷三者缺一不可。金火聖母神靈的由來,還有一個悲劇傳說。一位老窯工燒出一件精美絕倫的紫紅色花瓶,深得皇帝喜愛,皇帝下旨讓他限期再燒一件同樣的花瓶,老窯工心知鈞瓷無雙,連燒多窯均未成功,眼看期限將近,心急如焚,一籌莫展,窯工女兒姹紫也替父親著急,夜晚做夢,夢見鶴發童顏一老者對她說,開窯時童女的血噴到瓶上,花瓶才能成雙,姹紫央求父親再燒一窯,並聲稱自己找到了燒制方法,窯工答應了,開窯時,姹紫縱身撲入窯中,果然窯中有一件與送進宮中的一模一樣的紫紅色花瓶,窯工痛失愛女,悲憤欲絕,將花瓶砸碎後也撲入窯中,父女為此雙雙殞命,窯工們被姹紫對父親的孝心感動,又感於窯變的神奇,把姹紫尊奉為司火女神。在封建時代,窯工們為皇室燒制瓷器可謂付出了血的代價;如今社會,科技發達,燒制出成雙成對的鈞瓷已完全不成問題,並且色彩豐富,款式多樣。

與伯靈翁廟比鄰的是關帝廟,供奉關羽神像,廟門年代久遠,木質結構,十三層鬥拱設計,據說當年皇帝居處也只能是九層鬥拱,可見出當地百姓對關羽的敬重,關羽既是著名的武財神又是歷史上最為忠義之人,人們敬奉神靈,燒香禮拜,虔誠祈禱,體現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忠厚道義的追求。

神垕古鎮不僅歷史悠久,還是一座活著的古鎮,煙火氣濃厚。進入神垕,隨處可見的高高低低的煙囪昭示著制瓷業的繁榮。陶缽砌墻,碎瓷片鋪就沿街水道,老街店鋪林立,各種各樣的瓷器琳瑯滿目,五色斑斕,流光溢彩。三四十元就可以買到你稱心的小件瓷器,百兒八十元即可買到大件體面的瓷器,自我把玩或饋贈親友,都是拿得出手的好物件,價格親民,童叟無欺。走進一家店鋪,沒人,周圍貨架上卻擺著很多書籍,有《史記》等傳統文化相關書籍,也有國外名著,更有有關制瓷的書籍和記載禹州市的歷史過往與當今盛事的書籍,旁邊有書桌,書架上有溫馨提示:“看完後請放回原處。”在裏面轉了轉,將書翻了翻,內心裏無比愜意,有靜安歲月的書香氣,更有被店家信賴的親切感。古鎮人在老街前面開店鋪,後面居住與生活,從熱鬧的店鋪往裏走便可一下子跨進安靜的住處,小院雖然擁擠,但卻樸實自然,透露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隨意溜達進一家,院子裏植著油菜花,中央隨意擱置著幾件花盆,裏面種著最尋常的花花草草,有個盆裏還長著墨綠的菠菜,石桌上晾曬著剛剜來的蒲公英,根上還帶著濕潤的泥土。廚房裏傳來鍋與鏟的交響曲,飯菜在炒鍋裏嗞嗞作響,滿院裏充溢著撲鼻的菜香。從老街隨便拐進一條胡同,就能感受到古鎮人們質樸的生活,窄窄的胡同裏碎石鋪路,古樸的石屋,陶缽砌成的墻壁,墻頭的仙人掌和院落裏虬曲盤旋的老樹,處處洋溢著日子的靜好與愜意。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增添了古鎮的神韻,樸實而接地氣的人間煙火又讓古鎮充滿了活力,這裏的神天後土護佑著勤勞質樸的人們,古鎮人利用生養他們的山水辛勤勞作,用驚世駭俗的高超技藝回饋這一方水土,讓神垕這座小鎮成為中外矚目的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鎮。

作者簡介:單桂芬,山東省定陶區第一中學語文教師,曾先後在《當代小說》、《東京文學》、《學術理論與探索》等雜誌、報刊發表文章多篇。

壹點號心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