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水田有稻苗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民以食為天。稻,是生存之道、發展之道,一米一飯關系國家安危、人民幸福。

眼下,在海口的沃野稻田間,農民辛勤勞作,共同繪出一幅美麗的春天詩畫。

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是海南傳統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口通過發展綠色高效水稻種植,推進標準化生產,探索“水稻+”、農旅融合等模式,不斷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同時持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打造優質稻米品牌,賦能鄉村振興。

3月11日,在海口市秀英區西秀鎮博養村的水田裏,農戶在忙著種植水稻。海口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探索新模式 賦能鄉村振興

4月5日上午,走進秀英區東山鎮的田間地頭,一望無際的水稻已進入封行期。

在東山鎮神坡村,有一片與眾不同的水稻田。當天,在東山鎮神坡村和石頭果園戶外機構的組織下,幾十名兒童變身“小稻農”體驗插秧,享受耕種帶來的快樂。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孩子體驗到了農耕的樂趣,也發展了鄉村遊。

近年來,秀英區在培育優質水稻的同時,探索“水稻+”的鄉村旅遊模式,深入挖掘稻田文化、農耕文化,將傳統鄉村農業資源變成休閑旅遊資源,帶動周邊農家樂、采摘等生態旅遊項目發展,推進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在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協調下,我們租了農戶的田地,讓家長帶領孩子體驗水稻種植過程。”石頭果園戶外負責人朝霞介紹,這是他們和神坡村合作打造的“試驗田”,以水稻為紐帶,打造集農業、生態、文化為一體的鄉村旅遊載體,通過開展插秧、采摘等系列活動,將田間變成景區,拓寬農戶收入渠道。

不只是神坡村,東山鎮玉下村也打造“水稻+”鄉村旅遊模式,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風吹稻浪,琴聲悠揚。在鄉村振興工作隊的籌劃協調下,玉下村此前開展的“稻田盛宴”農耕文化研學活動,吸引了近百戶家庭參加,孩子們走進鄉村,體驗了稻田拔河、抓稻鴨、制作竹筒飯、紮稻草人比賽等趣味活動。這場“稻田音樂會”為玉下村直接帶來了7180元消費性營收和近3萬元訂單。

秀英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該區將不斷完善鄉村旅遊配套設施,借助“水稻耕種+特色種植+文化旅遊”,讓農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種植特色稻 夯實集體經濟

4月5日上午,龍華區龍泉鎮新舊溝濕地,蔚藍的天空下,綠油油的千畝水稻串連成片,猶如一幅巨大的綠色畫布。

4月5日,在龍華區龍泉鎮新聯村田洋,農戶正在清除水稻田裏的雜草。海口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去年,龍泉鎮邀請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專家團隊,根據新舊溝濕地土壤性質,確立了以農科院研發的“綠金香”“美香占”等特優香米品種,作為冷泉特色水稻在新舊溝濕地試驗耕作。

“試驗田共有50畝,種了香米、紅米、黑米幾個品種。”新聯村委會副主任莊鳳貝介紹,冷泉水稻生長於濕地生態圈和火山土壤,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普通水稻價格每斤在1元左右,冷泉特色水稻品種能夠達到6至8元。村裏還成立了村集體企業海南新舊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專註打造“新聯新米”品牌。

新坡電商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協助新聯村集體企業以“電商+村集體”產業發展模式,通過線上線下聯動,今年春節前上市的1318盒新聯新米很快就全部售罄。

“下一步我們計劃擴大新聯新米種植面積,結合優勢產業空心菜、西洋菜、水芹,打造新聯村農產品品牌,帶動更多農民致富。”莊鳳貝說。

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龍華區積極打造濕地大米,不僅富了農民,田園風光和人文積澱的結合,更為龍華區推進農旅融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了新路徑。

“除了濕地大米,我們今年還將因地制宜發展五一芋頭等龍華特色優質產業。”龍華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該區計劃種植糧食作物4.1萬畝以上,其中水稻3.3萬畝,通過做大水稻產業,全面助推鄉村振興。

布局產業鏈 打造優質品牌

4月6日上午,在瓊山區紅旗鎮墨橋村的一片田洋裏,綠油油的水稻隨風起伏,搖曳生姿。

“目前水稻已進入抽穗季節,與傳統種植不同,這是超高產品種。”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作物栽培室主任陳健曉博士介紹,這裏是該研究所組織實施的“雜交水稻雙季超高產栽培技術示範點”。將打造優質高端大米品牌,為熱帶稻區糧食提質增效、鄉村振興提供科技保障。

墨橋村的瓊山福稻生態米種植基地,是“絲路海口·田園綜合體”國家級建設試點項目所在地,是紅旗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範田洋之一。墨橋村和海南昇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5500畝生態優質水稻訂單。土地由村集體向村民流轉,公司免費給村民發放1.4萬斤稻種,並負責統一回收銷售,以“企業+合作社+村民”的合作方式布局水稻種植產業鏈。

墨橋村黨支部書記黎積書介紹,兩年前,這裏是一大片撂荒地;兩年後,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實現增收,這裏重振“舊糧倉”的風采。

“以前我們的水稻收購價8毛錢一斤,產量也低,現在企業保底收購1元一斤,畝產1200斤一造。”墨橋村委會伯候村脫貧戶鄧開積高興地說。

記者了解到,當地政府聯合相關企業在墨橋村打造“瓊山福稻”品牌和“瓊山福稻旅遊文化節”,讓村民學會操作無人機等現代化設備,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位於雲龍鎮三十六曲溪濕地附近的稻田,連片種植非常壯觀,很多攝影師慕名前來航拍。每到稻田插秧、成熟、收割的季節,這裏就會成為市民遊客鄉村遊的打卡點之一。

3月4日,位於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的三十六曲溪濕地春意盎然,夕陽下,千頃稻田壯美如畫。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搭建種質庫 壯大現代種業

4月5日下午,細雨蒙蒙,美蘭區靈山鎮白駒大道旁,一塊塊水田生機勃勃,青青稻苗隨風起舞,美麗的鄉村田園畫卷令人駐足。

美蘭區實施優質糧食作物生產能力提升工程,嚴格落實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我們規劃在美蘭區仲愷村田洋、美桐田洋、丁高肚田洋、朝紅田洋等建設一批水稻生產基地,形成水稻優勢產業區。”美蘭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3月21日,春分時節,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林昌村委會馮昌村村民正搶抓農時,種植水稻。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為強化農旅融合,美蘭區引進知名農業開發企業,在江東新區落地江東田園項目,打造水稻主題鄉村公園。項目將充分利用海南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中轉基地的政策和資源條件,發揮科研院校和龍頭企業的科研資源、平臺優勢和示範帶動作用,健全“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種質資源服務模式,提高農業服務質量、效率和效益,打造高質量水稻產業基地。

水稻種植,種子是關鍵。美蘭區著力培育壯大現代種業,加快搭建集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引進、利用、開發、輸出一體的種質資源庫。今年將加大優良種子(苗)推廣力度,全區農作物良種良苗覆蓋率達85%以上。到2025年,建成一批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現代化優良種子(苗)生產基地,全區農作物良種良苗覆蓋率達95%以上。

美蘭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落實耕地地力和種糧補貼政策,統籌農業產業發展資金向糧食生產傾斜,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通過“水稻+”,形成一批農旅融合項目,賦能鄉村振興。

來源: 海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