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挖墓吃死人的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神秘的契丹女屍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現代考古中, 中國已發現了很多不腐古屍,基本上是老年古屍。

最為網友熟知的,應該是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女屍。在馬王堆女屍之後,中國又發現了一具引起轟動的女屍,這就是年輕網友可能不知道的——契丹女屍。

馬王堆女屍,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此具契丹女屍是1981年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境內發現,距今已40年。

這是一具少婦的屍體,死時僅25歲左右,死因至今成謎。

馬王堆女屍屬於南方濕屍型,烏盟契丹女屍則是北方幹屍型。

烏盟契丹女屍出土的具體地點,在時烏蘭察布盟察哈爾右翼前旗豪欠營大隊的灣子山墓地,這裏處於內蒙古西部。

這具古屍能被發現,是因為盜墓。

灣子山墓地所在地群山環抱,丘陵起伏。墓地背山面谷,形若簸箕,東南面出口處有兩座圓形山丘,如同墓前“雙闕”。這樣的地形地勢,是契丹人眼裏的風水寶地,被選為墓地一點也不意外——當地盜墓者往往利用這一規律尋找古墓地,一找一個準。

內蒙古境內簸箕形山谷

墓地並不大,南北長210米、東西寬120米。

墓地上發現10座古墓,其中,磚室墓3座,石室墓5座,土洞墓1座,土坑墓1座,編號從M1-M10,稱為“豪欠營遼墓群”。

可惜的是,其中7座墓已遭完全盜掘和破壞。

在現代,豪欠營遼墓群第一次被盜掘,發生在1972年。

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代。當時,村組編制還是“大隊”、“生產隊”。

一天,象欠營生產隊隊長帶著一大群扛著鐵鍬、拿著鐵錛的生產隊員來到墓地,宣布“破四舊”——挖墓!

當年幹活中的社員

當時是大集體,人多力量大,生產隊長宣布要幹的活後,社員分組挖墓,很快將墓穴挖開了。

這裏是當年契丹有錢、權勢人物的家族墓地,墓內有大量的隨葬品,金銀器、銅器、瓷器都有。當時人們也沒文物保護意識,誰搶到歸誰,大家一哄而上,珍貴的文物被一搶而光。

據事後調查,有的搶到了護心鏡,有的搶到了寶珠;有的幾人爭搶一物,一個裝著水的寶瓶在爭搶時摔碎了,非常可惜。

瘋搶隨葬品尚可以理解,不算變態,令人發指的是肢解古屍!

契丹人下葬不用棺材一類葬具,往往在墓室內砌出一個臺子,即所謂“屍床”,將屍體放於其上,如上床休息一樣,衣物等隨葬品則疊好放在屍床上。

赤峰耶律羽之墓屍床

讓社員吃驚的是,有一墓裏的屍體竟然沒有腐爛。

屍體用銅絲網包裹著,臉上罩著鎏金面具。當時隊員認成是黃金做的,將面具拿走,銅絲網則剪斷,揉成一團,當金子帶回家收藏起來。

貪婪的心態令人喪失了人性,為方便取下屍身上的“寶物”,竟然折斷古屍的胳膊,擰斷腿……

這事很快傳遍附近村莊,一個村看一個村,紛紛帶人前來“破四舊”,實際是公開盜墓,尋找墓中財寶。少的十幾人,多的幾十人,最多的一天山坡上竟然站了上百人,亂挖亂掘,把好端端的一片墓地完全破壞了!

但過了幾天,突然就沒有人來挖墓了。咋了?原來出事了,挖墓現場死人了。

現代掘墓現場

老人說這是“報應”,不信鬼神的“革命群眾”也怕了,就此歇手。

有一座墓頂已挖出,也沒人敢再往下挖——這就是後來出土契丹女屍、考古清理時編為M6的第六號墓。

女屍暫時躲了一劫,但10年後又遭不測。

19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萬元戶”成為農村人的致富目標,人們的腦子活了,想著法子“致富”。當時民間有一句流行語,叫“要想富,去盜墓,一夜成為萬元戶”,當地有人想起了灣子山上的古墓,以盜墓致富。

1981年6月,有人又在山上盜墓,被常在山坡上放羊的象欠營村蒙古族老人武蘭考發現了,於是報告給烏盟文物站。

內蒙古考古現場

接到報告後,文物站考古人員很快趕到現場。

只見墓地上到處是盜坑,典型的遼代溝紋磚散落遍地。

1981年10月,烏盟文物工作站的考古人員,對豪欠營遼墓群進行清理發掘。由於破壞嚴重,考古人員只清理了第二號(M2)、第3號(M3)和第六號(M6)3座墓。

第六號墓考古收獲最豐,契丹女屍即出土於此墓中。

契丹人下葬後一般不留墳頭,年代一久便不容易發現,但豪欠營灣子山墓葬,很容易被盜墓者找到。

因為每座墓葬在地面都有一個長“凸”字形的石砌邊框,非常明顯。邊框西側較寬,下面就是墓室;東側較窄,下面是墓道。

契丹墓墓道,盡頭為墓門

清理第六號墓,已是1981年10月中旬。

清理前發現,墓頂部有一直徑3.5米、深約1米的盜坑。雖然遭盜挖,但盜墓者並未能得手,進入墓室,所以第六號墓穴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出土了一批文物。

瓷器有瓷註2件、瓷碗1件、瓷盤4件、瓷碟5件;銅器有玉柄銅佩刀、玉柄銅刀形器各1件;玉器有玉環2件;漆木器有漆盤2件等。

第六號墓是一座石室墓,在墓地的最南邊,坐西朝東,由墓道、甬道、墓門、墓室四部分組成。

墓室面積不大,呈不規則八邊形,東西和南北最寬處各在2米多一點。

第六號墓平面(下)、剖面(上)圖(資料圖)

遼墓流行的八邊形墓室

整個墓室做得粗糙,不太講究,不能防滲水,墓壁可以看到水銹的痕跡。但墓室整體完整,並沒有坍塌。

墓室淤泥中發現了老鼠的骨骼,推測當年老鼠曾鉆進來打窩,雨水和泥土順著老鼠洞下來。

墓室後側靠墻砌有屍床,屍床前有木供桌,清理時已朽。

屍床略呈梯形,四邊略高。

女屍陳放於屍床上,頭下枕著高15厘米、包裹絲織物的木枕,清理時也朽了。

屍體向左側身直肢,頭向北,腳向南,面部正朝著墓門。左手平放於胯前的屍床上,右手靠在腰側。

第六號墓主著銅網衣、戴鎏金面具情形(資料圖,摹繪)

屍體兩臂豐腴、雙腿肥碩,胯骨與臀部寬大,腰部緊束——可以清楚看出是一位成年女性的屍體。

但從屍身下各個部位都有厚薄不等的淤積土層來分析,這並不是她最初的葬姿。最初應為仰身直肢葬,之所以出現這種姿勢,應與墓室積水有關,滲漏進墓內的雨水,把屍體漂了起來,浮起側轉了。

如此“水浮屍”不只發生一次,滲水帶進的泥土逐漸沈積,導致葬姿改變,形成了出土時所見的狀態。

第六號墓女屍出土現場(復原)

女屍收殮時穿有多層葬服,外面是3層長袍,從外到裏分別是繡花絲綿長袍、絳紫色絲綿長袍、中黃色絲綿長袍。

長袍下面則是短衣和絹裙,從上到下分別是黃色絲綿短襖(有羅、絹、綿、絹4層)、輕羅短衫、絹短衫、絹裙、棕色絲綿背心(當地人稱“棉翔子”)。

由於墓室反復進過水,衣服基本上全朽爛了,沒有一件是完整的,上述衣服式樣是從未腐部位看出來的。

豪欠營遼墓地出土銅網衣

女屍身上包裹的銅絲網,其實是契丹人特有的葬服,稱為“銅網衣”,與中原貴族死後穿的“金縷玉衣”,有相同的風俗學用意和功能。

銅網衣不是罩在衣服最外層,而是穿上棕色絲綿背心、絹裙、絹短衫、輕羅短衫後,用深褐色粗羅由上往下裹纏好,再罩上銅絲網,然後穿上黃色絲綿短襖、長袍。

屍體收殮穿好後,從外表並看不出穿了銅網衣,與金縷玉衣穿在最外層不同。發掘時能看出來,是因為外層絲織衣服腐爛了。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發掘現場

穿上銅網後,再給女屍戴上手套,穿上絲綿軟靴,用包頭把頭面包裹上。

做好這一切後,要給臉部罩上鎏金銅面具,蓋上紫紅色的屍衾。

清理女屍時,這層屍衾已不存,只見痕跡。

鎏金銅面具是用很薄的銅皮做成的,人臉大小,上面有五官,非常逼真、形象。如果是更高級的貴族,死後還可能使用更能顯示身份和財富的黃金面具。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發掘現場,戴著黃金面具

這件鎏金銅面具出土時,並不是戴在女屍的臉上,掉了下來,考古人員是從淤泥中發現的。

揭去殮衣、網衣後,這具契丹女屍才完全暴露在考古人員的眼前——

屍體形狀完整,胸底微收,腹部下陷,恥骨部明顯凸起。當時考古人員有意用手摁一下,感覺胸部和臀部的肌肉竟然還有彈性。

契丹人發型(壁畫),額上剃去

女屍發型完好,額頭上部剃去約5.5厘米的一片頭發,有不到1厘米長的發根。頭頂長發集為一束,用紗帶捆紮,結在頭頂中央。

由於湖南馬王堆女屍效應,考古人員對這具女屍的發現十分驚喜,內蒙古方面及時將情況上報給了時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專家指導開棺(非本文)

研究所特派了一位考古專家趕來,現場指導女屍出土。

出於保護女屍的考慮,考古人員特制一塊薄鋼板,分段插進女屍與屍床的接合處,再將鋼板固定在一根橫木上,使鋼板與女屍成一個整體。然後拉動橫木,將女屍慢慢平移到一塊備好的木板上。然後將屍體和木板一起密封包裝,妥當後才運出墓室。

契丹人穿銅網衣下葬情形(復原)

經測定,第六號墓的年代約在遼中晚期,女屍出土時距下葬已有900多年。

墓葬年代、墓主族類都好確定,但有一個問題難住了考古專家:女屍為什麼沒有腐爛?

第六號墓並不具備屍體長期保存的優越條件,外部也沒有新疆幹屍形成那樣的幹燥環境和氣候,內部墓室滲水,又無馬王堆那樣的高級葬具,相反屍體還被滲水反復泡過,應該早就腐爛才對。

豪欠營遼墓群出土銅面具

當時考古專家、醫學專家,甚至連法醫都參與了契丹女屍不腐的研究和探討。

從牙齒推測,女屍死亡時年齡在25歲左右(後來測定在30歲上下),身高160.9厘米,血型為B型。

從頭發中測出碘、鎂、銅、釩、鉛等多種元素,其含量比現代正常人高出數倍至數十倍,銅的含量高達數千倍。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出土金面具

從女屍的肺臟、胸膜和腹膜等組織中,檢出了細菌芽孢,這說明腐敗微生物曾一度在她的屍體上繁殖過,但為什麼後來突然停止繁殖了?

讓專家最為吃驚的是,女屍胃部發現了超量的砷,為正常量的數倍。

砷是一種劇毒物質,民間俗稱“砒霜”。女屍死亡時正是最美的年齡,很年輕,當時一度傳出她是被毒死的。

但專家最終否認了這一判斷。

胃部和骨骼中含砷量高,可能與生前服用含砷藥物、食物和死後灌入砒霜防腐有關。

契丹文物殿

現在大多數專家認為,契丹女屍不腐與自身形成的無菌環境有關:一、銅網衣有殺菌功能,防腐作用明顯;二、超量的砷讓腐敗微生物無法生存和繁殖,直接保護了屍體。

或許有網友還想問,女屍是怎麼死的?起初推測是死於難產或婦科絕癥。

根據是,在女屍兩股間的銅絲網外層,緊夾著一塊厚厚的復層布,考古人員稱為“襠布”。襠布保存較好,近千年下來,綿及絲織物仍富有彈性。但上面有血汙,應該是從下體流出來的,這讓專家起疑。

第六號墓出土契丹女屍

再觀察,女屍下身的泥土中有疑似血斑;屍檢時發現女屍腹腔、盆腔內有褐色粉末,也疑是出血形成。

但是,法醫血痕化驗卻顯示並非人血,從而排除了死於難產大出血,或死於婦科病,比如子宮癌、宮頸癌出血的可能性。

至今,契丹女屍的確切死因仍是謎,但她系非正常死亡是肯定的。

第六號墓出土契丹女屍復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