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2345高清完整視頻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遊,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公元690年,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改國號為大周,正式登基稱帝,定都神都,“神都”就是原來的東都洛陽。

武則天(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一步步坐上皇帝之位,武則天以“天後”之尊執政不久,於684年變更洛陽的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神都”有君權神授之意,武則天的野心昭然若揭。從此,洛陽便有“神都”之稱。

作為古都,洛陽不光在武周朝時期作為王朝的帝都,歷史上,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故有“十三朝古都”之稱。算起來,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舉足輕重。

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如今的洛陽,在河南只是位居第二大的城市,在全國,它連二線城市都算不上。但是,悠久的歷史留下了璀璨的文化和眾多的歷史古跡,作為一個文化旅遊城市,洛陽名聲顯赫。

我去洛陽的次數不多,但去過的地方都在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處我去過的洛陽旅遊景點。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與敦煌莫高窟、山西雲岡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它不僅是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更是中國石刻藝術文化的寶庫。

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後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終成今日之規模。

龍頭石窟是佛教建築的經典代表,傳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原,但真正興起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由於佛教要求沙門不得結婚生育子嗣,並可免於租稅、徭役。兵荒馬亂中,越來越多的人出家為僧,這對當時的生產和兵員征集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北魏建立後,到魏太武帝時,下詔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北魏佛教受到摧毀性打擊而衰敗。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太武滅佛”。

也許是為了贖罪,或者是出於統治的需要,魏孝文帝繼位後,重新扶持佛教,並剌令修建了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在內的多處大型石刻佛像。從此,佛教在中原重新走向興盛。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 、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

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於北魏,佛像完成於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 奉先寺 、凈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初唐)

盧舍那大佛是公認最美的大佛,站在盧舍那大佛前,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感覺大佛都用迷人的微笑看著你。該洞窟龕制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一鋪九尊式組合,窟內壁面裝飾浮雕較為繁密。主像高17米有余,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者。

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臺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裏,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 碑刻題記2800余品。逛完景區大約需要半天的時間。

白園

白園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墓園,位於龍門石窟景區入口,香山寺附近山上。從龍門石窟可以乘坐遊船到達白園附近碼頭。

註:此圖來自網絡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唐代最著名的3大詩人之一,有“詩聖”、“詩王”之稱。

大家對這首詩應該不陌生: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就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賦得古原草送別》,歷年的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都將其收錄其中。

當然,作為中唐時期最有影響力的詩人,白居易最負盛名的作品還屬《琵琶行》與《長恨歌》。

《琵琶行》 是白居易寫的長篇樂府詩之一,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雕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白園《琵琶行》碑

《長恨歌》是白居易寫的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長恨歌》(節選)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出來讀一讀。

白居易墓碑,上書“唐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晚年的白居易曾經作為太子少傅(太子的老師)在洛陽久居。

唐太子少傅白文公墓碑

白居易的墓穴就在白園的山頂上。

白公墓

白園的長廊上刻滿了白居易的詩作,特別適合帶小孩去感受一下古代文化的魅力。

作為一個身居高位的詩人(入朝為仕,還曾作為皇帝的老師),白居易常感懷和同情的是世間和百姓的疾苦,這和盛唐李白等詩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正可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著實是一個值得敬佩的詩人。

白馬寺

白馬寺,是我此行的第三站。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它是佛教傳入中原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纻幹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大臣博士傅毅解夢說那是西方的神,稱為佛。漢明帝於是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凡聖同遊牌坊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音、秦景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裏禦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拜佛的遊客

香火旺盛

大佛殿

放生池

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曾反復提及一本武林秘籍《四十二章經》。其實,《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部漢譯佛典。白馬寺興建好後,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了《四十二章經》。後來,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裏,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裏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釋源陳列館,名副其實的藏經閣

鼓樓

除了原有的佛殿建築,近年來,白馬寺還興建了泰傳佛殿、緬甸佛殿、印度佛殿,成為了白馬寺新的景點。

泰國風格佛殿

緬甸風格佛殿

印度風格佛殿

洛陽的旅遊景點還很多,筆者到過的地方有限,更多的人文風景就等大家親自去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