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原版地震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北大紅樓歷經百余年,曾進行過多次維修,規模較大的一次當屬1976 年唐山大地震後的整體加固工程。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歷史建築,2002 年 2 月,國家文物局決定啟動紅樓保護維修工程,經評估於2008年正式啟動。

無論余震危險下的勘探還是新技術系統接入紅樓,兩次大型修繕的不同現實情況和時代背景,使得工程具有了無可替代的修繕故事。作為一百余歲高齡的文物建築,北大紅樓仍舊可以投入公共服務使用,就不得不歸功於一次次修繕的精益求精。

2008年-2009年保護維修工程中,屋面瓦經清理、審瓦、清洗、碼放整齊後,妥善保管備用。圖片來源:《北京大學紅樓保護維修工程報告》

2008年-2009年保護維修工程,木檐口封板修繕前後對比。圖片來源:《北京大學紅樓保護維修工程報告》

2008年-2009年保護維修工程,圍墻的修繕前後對比。圖片來源:《北京大學紅樓保護維修工程報告》

1978年-1980年抗震加固工程

特制施工工具 保證室內墻體原狀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北大紅樓遭受嚴重破壞。時任搶險加固設計小組組長羅哲文曾撰寫文章回憶,當時紅樓搶險加固前的勘察測繪工作,是在余震頻頻的情況下進行的。“紅樓內部經常有磚瓦灰皮等殘件墜落,可以說隨時都有部分倒塌的可能。”

【建築狀況】震後紅樓“搖搖欲墜”,余震風險中勘測

羅哲文在文章中回憶,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波及(當時北京的裂度約為7~8度),紅樓這座本來早已被宣布為使用過期的危險建築,在這一衝擊之下墻裂、頂塌、支離破碎,已成為隨時可能倒塌的建築。國家文物局立即遷到故宮博物院慈寧宮去辦公,紅樓成了一座搖搖欲墜的空樓。

國務院立即為搶修工程立項,並撥專款進行搶修。國家文物局成立紅樓搶險加固工程設計組,由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科學技術保護研究所、故宮博物院、文物出版社等單位抽調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勘察測繪工作,是進行搶險加固工程的第一步。當時余震頻頻。紅樓內部經常有磚瓦灰皮等殘件墜落,可以說隨時都有部分倒塌的可能。

羅哲文還記得,當時五樓頂上有一堵四面沒有支撐且斜度較大的墻體,一旦遇有較大震動即可倒塌。但是為了方案的制定,必須要上去勘測。“當時的確是冒著生命危險來進行這一工作的。”

為了了解紅樓過去的情況。他們從有關單位的檔案中查到原來修建時的圖紙和文字檔案。發現當時紅樓的修建規格和質量都不高,使用保險期也早已超過。如果沒有這次地震,說不定過不久也會出現問題的。

這次勘察測繪,主要是震害殘損情況的檢查,也就是病情的檢查。為了能對癥下藥,檢查很細致徹底,幾乎每處殘壞部位都進行了檢查記錄,由於樓內已斷電無燈,只能在白天進行,給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經過兩個多星期的緊張工作,總算完成了對紅樓震害殘損情況的檢查勘測工作。

【特點1】傳統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抗震加固方案

經國務院批準,紅樓搶險加固維修方案最終確定為抗震加固工程。

對於文物建築的維修,第一是要按文物維修的原則;二是在保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工程結構和科學技術手段,保證文物建築的安全與堅固以及使用的安全。

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對文物維修的原則問題十分關心,他多次叮囑羅哲文“你們絕不能改變文物的原狀,如果隨便改了,要拿你們試問,要負法律責任。”

為此,設計組對方案反復進行研討,但如何在此基礎上能達到抗震加固的要求,的確是一個難題。北京地區的抗震要求是8度,以紅樓這樣低標號灰漿砌築的墻體,要達到抗8度地震的要求,是有很大難度的。

當時全市風行“五花大綁”的加固方法,既省事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用在紅樓是不行的,因為大大改變了文物建築的外觀,而且解決不了紅樓內部結構的薄弱環節,如墻體、樓板都達不到8度抗震的要求。

研討下,設計組準備出一套中國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抗震加固方案。

概括起來,主要是把鋼結構臥入樓板層內的“水平鋼桁架”、在內墻體兩側加鋼筋網穿墻拉固,澆築豆石混凝土,墻體內外以型鋼拉固。使整個樓體從內墻、到外墻以致樓板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強。

羅哲文說,應用鋼鐵材料加固補強古建築,是上千年來行之有效的傳統技術。在現存木構建築、磚木混合結構的古建築中,使用鋼鐵箍、鋼鐵墊托、鋼鐵鈀鋦、鋼鐵拉桿、鋼鐵拉扯等的結構補強辦法隨處可見。如一千多年前的趙州橋和八百多年前的盧溝橋上就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鐵拉桿、鐵穿柱、鐵銀錠榫等補強加固辦法。

紅樓的抗震加固工程,是在繼承了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而又有所創新的。如臥入樓板夾層內的水平鋼桁架,是以往未曾有過的設計。把幾種加固補強措施結合成為一個整體,也是一個重大的設計創作。

【特點2】特制施工工具,像古董一樣保存構件

原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白麗娟回憶,方案實施過程中,需要細部結構計算和反復測量,否則設計與現場對不上,施工圖是不能用的。

“印象最深的是對原樓板的龍骨統一尺寸。”白麗娟回憶,原龍骨都是手工加工,上下有20 毫米左右的誤差,需要大量測量統一。在此基礎上測算空間安裝水平桁架,保證不致地板擡高、吊頂降低。此外,在窗口和外墻安裝構造壁柱,樓層線角中安裝角鋼圈梁等,都有詳細的多點測量,都是基礎工作。

具體施工任務,由北京市房屋修建二公司和故宮博物院工程隊先後承擔。尤其是後來的故宮工程隊施工的難度很大。

在保存原來構件的嚴格要求上,對一般工作人員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按一般維修工程來說,凡損壞的構件都要換掉才好,而我們卻要求對原有構件都要當古董一樣保存。整理修補後再用回去。像門窗,已經風吹雨打半個多世紀了,有的已經殘損,修整後還要用回去。早已過時的暖氣片,也還要輕拆輕卸調整後原處回裝。”羅哲文在文章中回憶道。

不同的構件要求各異,裁割、鉆孔的工具都要特制。為了保證紅樓的室內外原狀,需要把加固的型鋼嵌入墻體之內,施工難度極大,經與施工人員共同研究,特制了墻體開槽的特殊工具,根據鋼材的不同規格,開出大小不等的溝槽,嵌入鋼材固定後,室內抹灰後不留一點痕跡。

外墻就更難處理了。因為外墻是清水墻沒有抹灰層,且上部是紅磚,下部是青磚,割槽也比較困難,淺了埋不進鋼材,深了有損墻體的強度。經反復研究後決定,外墻的加固鋼材就讓它露在外面,不嵌入墻內。以保證墻體的強度。考慮到中國文化傳統的特色,不使鋼材在墻面上過分突出,參照鋼材所處墻面的色調,把鋼材漆上同色調的紅漆或灰漆,既保護了鋼材不致銹蝕,又使建築的外觀色調協調。

2008年-2009年保護維修工程

增科技補“內功”,探討紅樓加裝電梯

2008年啟動的北京大學紅樓保護維修工程,是紅樓建成以來迄今為止較為完整、系統的一次保護維修。除了抗震、防火、修舊如舊的重要特點,有趣的是這次修繕還放棄了加固到最高級別抗震能力和加裝電梯的方案。

修繕直到“五四”運動90周年前完全竣工,隨著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免費開放,北京大學紅樓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傳播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築狀況】綜合評定已成危險建築,開始第二次大修

唐山大地震的30多年後,北大紅樓迎來第二次保護維修。再次維修是由於紅樓設計上的缺陷及超出使用期,加之1976年唐山大地震,紅樓受到了嚴重破壞,已成為危險建築。

為保證維修的質量,從2004年起,國家文物局就委托專業機構對紅樓現狀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評估與分析,並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2007年5月,北京建工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完成了《北大紅樓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評估結果顯示,紅樓結構安全存在較大問題。

首先,結構形式不合理,橫墻間距過大,遠遠超出規範允許值,木樓板的剛度小,導致墻體的變形協調性差,在不改變結構形式的前提下很難加以補救。

其次,紅樓建在填土地基之上,鄰近古河道,承載力不足。此外,結構構件殘損,鋼、木構件需進行防腐、防火處理,部分墻體裂縫、風化、腐蝕。

1978年的抗震加固是按7度進行設計施工,但從勘測結果來看,施工質量未達到設計要求,尚不能滿足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的要求。

時任國家文物局機關服務中心紅樓管理處處長劉順利告訴新京報記者,紅樓建築面積10700平方米,修繕總計進行了320天,由財政部撥款2800萬元,當年恰逢北京奧運會,實際上的修繕工作從9月份奧運會結束後才全面開工,最多時有500人同時作業。

【特色1】大修後達到7度設防的抗震能力

北京是地震多發區,因此,建築結構抗震性能的重要性特別突出,而紅樓的抗震性能是影響其建築結構穩定性評價的關鍵所在。方案提出,要在不改變紅樓原貌前提下,確實提高紅樓抗震強度,真正有效地延長紅樓的使用壽命。

在墻體方面,將僅對1978年抗震加固過的墻體進行檢查、補強,使其滿足設計要求。在樓蓋方面,著重解決木結構防火塗層和後增鋼結構水平支撐的防火防銹檢查及補修。

紅樓全部采用磚木結構建造,因為潮濕和蛀蟲嗑咬等原因,紅樓中的屋頂及梁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糟朽。時任北京房修一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軍介紹,考慮到紅樓目前的木結構狀況只需做必要的防腐處理,防止木材繼續劣化,就可以保持木材的現有力學性能,因此對現有木結構只進行防腐、防蟲處理,並更換部分已嚴重腐朽的木構件、銹蝕的鐵件,進行防火處理。防腐處理後能夠抵抗腐化標準為50年。

經過對1978年加固工程的完善和補強後,紅樓的整體安全性提高,達到相當7度設防的抗震能力。

【特色2】防火等級提高至三級

火災隱患是紅樓建築最具威脅的危險源。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在北大紅樓現場特別強調:“整個工程防火最重要,施工現場一定要戒煙。”

紅樓建築是木質結構,根據現行建築防火設計規範,紅樓建築的耐火等級屬最低級別——四級,且樓道、屋頂長達近百米的貫通空間,不利於建築防火。維修過程稍有不慎,將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為此施工過程中將設立專門的安全小組,安排專人重點保護北大紅樓維修工程的施工安全。施工時,每天晚上6時大樓內要拉電閘,以保證絕對安全。除了戒煙,施工現場對建築劃分防火分區及設置防火門,遵照不改變文物內部環境的原則,對建築物中的木結構和木構件塗刷防火塗料及設置不易燃的吊頂,防火等級從四級達到三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紅樓建築目前面臨的最具威脅的危險源。

【特色3】科技換血下保證“修舊如舊”

隨著時代變化,紅樓內設施水平已無法滿足使用要求。

劉順利介紹,此次修繕主要為紅樓充實“內功”,對電路、熱力、汙水、自來水等老舊管線進行更換和改造,升級安防監控、防雷與接地系統。室內的暖氣片仍保留原始的德國貨只進行修理不做更換,同時增設了中央空調。

紅樓地上4層、半地下室1層,主體大樓外墻體上卻看不到一個空調機,這便是此次大修中科技換血中修舊如舊的典型體現。

為保持紅樓古建的原貌,空調室外機設在紅樓南院不屬於文物古建東側平房內和西側平房屋頂上。(註:今年5月西側平房的屋頂上空調室外機移至主樓西側夾道)。兩處平房的屋頂上均建有“女兒墻”——在屋頂上砌成的50厘米高的圍墻,正好可以將空調室外機藏在裏面。

按照“修舊如舊”原則,紅樓主體、窗框、屋面瓦均保持原有的紅色,窗框外圍、樓角、石材窗臺及一層底部則保留原版的灰色調。紅樓主體石墻的破損處將先填補,維修後進行整體清洗。門窗修繕後將重新按照原色調刷漆。一些無法補救的殘磚將被替換出來,糟朽嚴重且無法加固的木梁,用原材料、原工藝進行施工替換。

由於加設空調,將在二層以上的每個紅窗內部加一層鋁合金窗,以起到密封、保溫作用。2002年,紅樓一層和前院部分平房被辟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一層當時作為展廳,在布展時設置一些假墻,起到擋光作用,沒有設鋁合金窗。地下半層作為庫房,也沒有不加設假墻。

紅樓一共278個房間,“這次修繕首先是保護,然後才是維修。對原有的房間格局不會做任何改動。另外,比如窗戶,外面依然采用原來的木質門窗,裏面從節能角度考慮,再增加一層玻璃窗。”劉順利透露,當時紅樓屋頂的陶瓦有近三分之一破損,選用宜興制陶工藝按原瓦樣式加工定制更換。此次修繕引入現代工藝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室外雨水管、門鎖等采用氟碳噴塗工藝,極大地提高了耐久性;室內內附斷橋鋁窗提高了保溫、隔音性能。屋面防水工程既保留了角溝窩錫背作法,屋面板又采用了現代矽膠防水塗料,體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

爭論1:要不要徹底加固至8度抗震?

經多家單位勘測、論證,給出一致的意見是該建築不經抗震加固就不能滿足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8度)的要求。“如不進行全面徹底的維修加固,這對位於地震多發區且人流集中涉及公共安全的文物建築破壞後果將是很嚴重的”。

但同時《北大紅樓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也指出,“徹底的加固,將徹底改變建築結構的原真性,從某種程度來說,其對建築的隱性破壞程度,並不亞於地震破壞。”

始建於1916年6月的北大紅樓是否需要加固並達到8度設防的抗震能力?引起反復討論。設計方案撰寫者認為,這是一個如何評價建築遺存和現代規範差異的學術問題,“我們不應該以今天的規範要求去度量過去的建築。今天的建築永遠會落後明天的規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不應該苛求紅樓按新建房屋一樣,必須滿足8度設防的抗震要求。”

而參考歷史情況來看,紅樓的磚木結構也已經受過1966年邢臺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的考驗,並未出現過比其他現代混合結構更大的破壞,說明紅樓結構具有一定的抗震潛力。加之經過1978年的合理抗震加固設計,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建築的抗震能力。

那麼,這次修繕到底應采取何種程度的修繕加固?最終的結論和決定是,考慮到當時北大紅樓建成已有90年,地基早已穩定,不宜再進行任何加固措施,以免擾動地基。

爭論2:要不要加裝電梯?

由於紅樓辦公人員較多,樓層較高,設備材料運輸頻繁,為提高工作效率,在設計方案之初就曾考慮在中部樓梯井內增設電梯。起初,多次召集專家進行論證,多數專家表示贊同,方案也通過了文物主管部門的批準。

《北京大學紅樓保護維修工程報告》中記述了安裝電梯的可行性。紅樓正門內樓梯較寬敞,有充分空間可以加裝機械。同時,電梯可采取液壓式,頂部無需機房,不必損壞屋頂,有關機械裝置體量不大,設於現有地下室部分即可。而且,電梯自身幾乎獨立存在,對紅樓主體無幹預之嫌,且具可逆性,隨時可以拆除,而不影響紅樓本體結構。電梯安裝後,也能進一步彌補樓內原無障礙設施的缺陷,為今後擴大展示空間創造了條件。

從技術層面上分析,北大紅樓裏安裝電梯具備實施條件,但鑒於安裝電梯對文物建築來說實例較少,方案設計還是采取了非常謹慎的態度。

劉順利告訴記者,就文物建築內加裝電梯及運行過程中對文物本體的震動所帶來的影響具有不可預知性,且安裝電梯需拆除現有樓梯部分木欄桿,電梯外觀雖可與原建築裝飾相協調,但對文物建築內部環境還是有所改變。

綜合以上因素,經保護維修工程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取消了安裝電梯的計劃。

【鏈接】北大紅樓修繕記

1961年-1962年北大紅樓搶險修繕工程

西翼地下室和西翼一樓增加鋼筋混凝土梁、柱,加設隔斷,翻修屋面增加望板、掛瓦條,安裝避雷設施等。

1971年北大紅樓東翼樓地基加固工程

針對東翼外墻豎向裂縫問題對東翼地基進行加固。

1978年-1980年北大紅樓抗震加固工程

重點對紅樓整體結構進行抗震加固,同時進行屋面局部翻修。

1995年 北大紅樓整修加固工程

對頂層木屋架局部斜劈裂構件進行加固、維修。

2002年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對公眾開放

北大紅樓一層進行舊址復原展示。

2008年-2009年 北大紅樓保護維修工程

進行整體維修,改造升級安防、消防和避雷系統。

2019年 “五四運動”百年

2020年-2021年 北大紅樓綜合提升改造工程

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委依托北大紅樓舊址,聯合建設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完成結構安全評估、本體整修保護、院落環境整治和展示提升等工作。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陳琳

編輯 張磊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