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與獅子相遇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1月17日至20日間,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附近的林區內,當地人員多次發現東北虎糞便、足跡、臥跡、尿跡等疑似野生東北虎活動的痕跡,並於1月20日發現一只野生東北虎。這是農歷虎年到來之前,最近一次發現野生老虎的蹤影。

近年來,隨著生態的恢復,老虎這個一度蹤影難覓的山林之王,越來越多出現在人們的眼中,和處在老虎棲息地附近的人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交集。這個在古代被稱為山中之君、森林之王的頂級猛獸,盡管仍未擺脫瀕危的困境,但和最艱難的時候相比,如今正在一點點恢復元氣。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裏,長期棲息在公園的老虎。圖片來源: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官網

中國“大貓”曾經的輝煌版圖

老虎,貓科家族中的頂級掠食者,和獅子、豹子等,共同被人們稱為“大貓”。在全球範圍內,老虎不是貓科動物中最大的,但在中國,它毫無疑問是“最大的貓”。

在生物學分類中,老虎只有一個種,其下有9個亞種,中國境內,曾經分布著5個亞種,分別是東北虎、華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及裏海虎,其中裏海虎也常被稱為新疆虎。長期從事老虎保護工作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貓科動物研究中心主任、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張明海告訴新京報記者,“當前,我國官方認定尚存的野生老虎,只有4個亞種,其中,新疆虎已經滅絕。華南虎在近40多年中,沒有發現野外存活的確切證據。東北虎是我國野生老虎數量最多的,當前監測到的數量,超過60只。”

山中之君的國度中,也曾經種群繁盛,版圖廣袤。張明海介紹,“在歷史上,東北虎廣泛分布於東三省、內蒙古部分地區。華南虎的分布更加廣泛,東到浙江福建,西到四川的川西,南到廣西東北部,北到河南山西,都有華南虎的蹤跡。此外,印支虎主要分布在雲南的西雙版納,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西藏的一些地區。已經滅絕的裏海虎,則主要生活在塔裏木盆地一帶。”

可以說,在古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處都有老虎生存的記錄。不僅如此,老虎版圖曾經遍布亞洲各地。

張明海介紹,老虎僅分布在亞洲,其起源和遷徙路線,學界說法不一,目前尚無定論,“我個人的觀點認為,老虎大約在200萬年前起源於中國黃河中遊一帶,然後逐漸向外擴散。其中,向西的一支,達到伊朗北部和高加索南部,最終為阿拉伯沙漠所阻。向南的部分,在途中曾多次分支,分別到達朝鮮南部,蘇門答臘和巴厘島,印度半島南端等地,最終受阻於大海。”

山中君王的王國崩塌

我國分布的幾種老虎亞種中,東北虎無疑是體型最大的虎,也是受關註程度最高的虎。

張明海介紹,近代以來,我國老虎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以東北虎為例,經歷近代連綿的戰爭,大規模的森林開發後,東北虎瀕臨滅絕。

在中國分布最廣的華南虎,命運更加坎坷。張明海說,華南虎僅分布在中國,可以說是真正的中國虎,中國大貓。可惜的是,從二十世紀80年代以後,近40年來,一直都沒有發現野生華南虎存在的確切證據。

疑似的證據有不少,但最終被一一證偽。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無疑是“周老虎事件”。2007年10月,陜西省林業廳公開了一份疑似野生華南虎的照片,照片是一位農民所拍。隨後,照片引發社會關註,其真實性受到了普遍質疑。最終,照片被認定作假,風波落幕,華南虎仍舊蹤跡全無。

相比仍未正式宣布滅絕的華南虎,僅存於新疆的裏海虎,早在1916年就在中國絕跡,這種發源於古樓蘭,沿著絲綢之路綿長的綠洲遷徙向東亞和中亞各地的老虎,在此後數十年中逐漸消亡。歷史資料顯示,1980年4月,最後一只裏海虎在加斯比奧死去,就在此前一年召開的第一屆國際老虎保護會議上,國際老虎保護組織正式宣布了裏海虎的滅絕。

裏海虎的滅絕原因眾說紛紜,環境的惡化是普遍認可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學者曾指出,裏海虎的主要食物是野豬,而環境的惡化導致野豬數量劇減,最終走向滅絕。

另外兩個老虎亞種,印支虎和孟加拉虎的數量也不容樂觀。張明海介紹,在我國境內,印支虎的數量,目前仍無確切的監測數據,但估計不超過10只。孟加拉虎的情況稍微樂觀一點兒,有人估計我國境內可能有30-50只,但也同樣不確定。

老虎的消失,使得千百年來人類與老虎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人類的足跡快速蔓延,到達此前從不曾到達過的地方。而高山峻嶺裏的頂級掠食者,則漸漸失去了蹤影,變成了圖畫裏的記憶,和動物園中溫馴的動物。

頂級掠食者的生態意義

對於人類來說,老虎的消失,似乎意味著山林中的危險大為降低。但事實上,影響遠不止於此。

張明海介紹,老虎處在生態系統的最上層,是自然界中食物鏈的終端。這意味著,它是森林生態健康的關鍵種,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種,更是生態環境的傘護種。

傘護種是學者於1984年提出的概念,一個物種的生存環境需求,可以涵蓋其他物種的生存環境需求,這種物種即可稱之為傘護種。這意味著,對這一物種的保護,同時也為其他物種提供了保護傘。

老虎,無疑是森林中最重要的傘護種。張明海說,保護了老虎,它所處的生態系統中,包括森林、草地、濕地等,也都會得到保護。反之,如果沒有了老虎,森林中會變成什麼樣?可以預見的是,野豬會泛濫成災,因為老虎是野豬最重要的天敵。野豬的泛濫,以及其他一些類似物種的泛濫,會過度啃食林木,破壞森林生態,進而影響森林中其他物種的生存。

“老虎捕食獵物的過程,保護了森林生態的完整性,也維系了大自然的平衡,所以,保護老虎的意義,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非常重要。”張明海說。

當人與虎相遇,人類懼怕老虎,老虎也懼怕人類。但在更廣闊的大自然中,老虎,其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千百年來,人們與虎共存,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競爭,也有無意識的協作。

但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張,老虎,這種在自然界中無往不利的猛獸,變得越來越少了。由此引發的連鎖效應,如今,正在漸漸凸顯。全國各地泛濫的野豬,正是表現之一。

獸王歸來但數量仍不足

在經歷了近代以來的大開發之後,森林生態的保護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註。森林中的獸王也漸漸有了回歸的契機。

1988年,張明海在黑龍江東部的完達山,發現了東北虎的蹤跡,這意味著,幾乎在普通人生活中消失的森林之王,確實還生存於人跡罕至的地方。這一發現很快被再次證實,次年,張明海又在黑龍江方正縣發現了東北虎,隨後還在吉林琿春的山林裏發現了野生東北虎的蹤跡。

野生東北虎屢次出現在人類視野裏,人們對於獸王回歸的期盼愈加強烈。就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在東三省進行調查監測,發現了大約20只野生東北虎的蹤跡。

其中,小興安嶺是野生東北虎出沒最多的地方,張明海介紹,過去一度認為,小興安嶺的東北虎,在二十世紀80年代就消失了。但後來發現,並沒有完全消失,尤其是俄羅斯虎中心建立後,許多俄羅斯境內的東北虎,會遷徙到我國境內。

有記錄的遷徙,最早出現於2014年,黑龍江省蘿北縣太平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裏,完整拍攝到了從俄羅斯過境而來的東北虎,這只東北虎名為“庫甲”,入境之後,引發了廣泛的關註。張明海說,在當時,我們國家在國際上展現出了動物保護強力的措施和能力,也為我國在動物保護方面,樹立了正面的國際形象。最終,庫甲在中國境內逗留60多天後,安然返回。

上一個虎年,也就是2010年,老虎主要分布國以及國際環保組織參加的“全球老虎峰會”,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那一年,也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定為“老虎年”。就在峰會上,我國承諾,到下一個虎年,讓我國境內的野生東北虎翻一番。如今,這一目標顯然早已達到,且遠遠超出。

“東北虎是中國最有希望恢復的老虎,”張明海說,“當然,目前距離恢復還有很長的距離。”

隱藏在山林裏的保護網絡

過去數十年中,隨著生態保護觀念的普及,保護措施的完善,在老虎保護方面,已經形成一整套保護網絡。

張明海介紹,早在二十世紀70年代,我國就將老虎列入珍貴保護動物之列,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老虎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之中,和大熊貓等同列。本世紀初,我國啟動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其中有15類動植物名列重點保護範疇,老虎亦在其中。

東北虎,無疑是保護的重點對象之一。張明海介紹,僅在東北虎分布的區域中,我國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就有80多處。“這為東北虎種群的恢復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他說。

2019年,虎豹跨境保護國際研討會在哈爾濱召開,在更廣闊的區域內,推動老虎保護工作,張明海介紹,“可以說,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保護機制,從政策、法律到自然保護區,巡護監測網絡以及相關的科研體系,都做了很多工作,老虎保護進入了快速有效、科學發展的軌道。”

“這些年來,我國老虎數量穩中有升,一直在逐漸恢復,”張明海說,“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基數畢竟很小,事實上,歷史資料顯示,即便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老虎數量也有150只左右,現在還遠沒有達到這個數量。所以,未來的10年乃至20年,總量的增加也不會特別快,很難出現像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的情景,老虎保護的任務,還任重道遠。”

生存的孤島仍需要打通

老虎保護的難題究竟在哪裏?張明海認為,數量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盡管東北虎的數量超過了60只,但定居虎中,雌性數量非常低,這意味著,60多只中,許多都是過境虎,在境內定居的數量還不多。而定居虎的多少,才是虎在我們國家真正的分布數量。”張明海說。

華南虎的問題更復雜,近40年沒有發現野生華南虎的確切蹤跡,致使華南虎的恢復非常不樂觀,張明海介紹,“當前,華南虎只在動物園中有,數量在200只左右,這些華南虎,都是6只華南虎的後代。”

公開的報道顯示,近親繁殖不但影響了華南虎的繁殖能力,也使得華南虎重拾野性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野生環境中,東北虎、孟加拉虎等,也仍舊面臨著生存的困境,張明海介紹,我國老虎棲息地中,老虎獵物的種群密度很低,在俄羅斯,每只東北虎的領地內,每平方公裏的獵物數量超過3只,而我國最高的只有2只,大部分都在1-1.5只之間,少的甚至還達不到1只的水平。獵物密度不夠,老虎沒吃的,自然就難以定居。

此外,棲息地的孤島現象,使得老虎的遷徙也存在困難。張明海介紹,我國雖然建設了很多保護區,老虎的分布仍舊呈現孤島化的現象。這是因為,在棲息地範圍內,許多村鎮、鐵路、高速公路的存在,使得棲息地變得碎片化。

“老虎對棲息地面積的要求非常高,以東北虎為例,一只雌性東北虎,需要450到500平方公裏的領地。如果棲息地不夠大,就很難形成有效的分布和棲息。”張明海說,“同時,各個棲息地之間,老虎遷徙的有效廊道也不夠暢通。這都影響著老虎的生存,進而使得老虎數量的增加變得緩慢。”

人虎相爭需要新的視野

盡管距離歷史數量還有很遠,但老虎的增多,已經給人虎關系帶來了新的變化。新世紀以來,老虎下山、老虎進村的新聞屢次出現,尤其是前不久的完達山1號,引發了全社會的關註。

今天,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人和虎的關系嗎?當野性的大貓出現在人類社會中,人們又該怎樣和它們相處?

張明海告訴記者,“當老虎的數量增加,分布區變大,人虎之間的衝突也自然變多了。過去沒有老虎,人們可以放心地在山林中從事各種農業、林業活動,包括發展林下經濟,采摘野生菌類等。如今老虎多了,這些林下活動變得危險了,不僅如此,老虎甚至還會進入村莊,偷獵家畜,甚至傷害人類。”

許許多多新的問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究竟該怎樣解決?

長期從事老虎保護的張明海,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在過去,人們往往站在人類的角度去看待人虎衝突,認為老虎傷害了人類,損害了人的財產,影響了人的生產活動。但反過來,站在老虎角度去看呢?人類的活動也影響了老虎的棲息和生存。當然,這麼說,不是讓人們完全去替老虎考慮,而是說,在今天,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去重新理解人虎關系。”

不過,張明海也認為,人虎衝突的問題,在當前,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生態保護、動物保護,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觀念。從政府方面看,我們的保護方法、保護措施已經較為完善和科學,比如捕到虎,也不會再想著直接送動物園,而是放歸自然,就如之前的完達山1號,這也是當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做法。從普通人角度看,人們也不會說,老虎下山後,就一定要殺死它,或者把它關起來。這就是社會的進步。在未來,我們必然要面對人虎共存的問題,怎麼樣建立更完善更科學的保護體系,怎麼更合理地處理人虎關系,這都需要更多的思考。”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