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逮住了燕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新華社福州3月26日電題:“這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記“十四五”開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赴福建考察調研

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顏珂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朱基釵

一路上,調研、回首、思索。

一路上,那山、那水、那路、那些人,觸景生情。

3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

“這次到福建,一個大的背景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後,‘十四五’開局,圍繞這一主題作調研;也是來看望福建的父老鄉親。”

2002年10月離開福建,從那時算起時光已近20載。在福建,習近平同誌度過了“一生中最好的年華”。

1985年入閩,自廈門赴寧德,再到福州。回首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期間動情地說:“這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離開福建以後,我也一直關註福建。在這裏工作期間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後來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經在全國更大範圍實踐了。”

探索實踐的點點滴滴,也是波瀾壯闊的時代縮影。恰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賦詩:“挽住雲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

從昔日崎嶇的山路,到“天地空”四通八達;從“紙褙福州城”到“有福之州”;從一道道民生難題到“摸著石頭過河”……昨天的鏡頭和今天的景象,在考察途中不斷切換。福建的故事也是中國故事的一個生動縮影。武夷山層巒疊嶂、三明改革勢如破竹、福州城“一張藍圖繪到底”,人們跟隨總書記的腳步,讀懂福建、感知中國。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回首,為了闊步前行;觀一域,為更好擘畫全局。“回答好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答卷仍在揮毫續寫。

(小標題)“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責任”

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

一張老照片,掛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走廊上,並不起眼。習近平總書記路過時停下了腳步。

那是陡峭絕壁上的一棵樹,一棵大紅袍。

習近平總書記回憶當年:“這棵樹一年采摘八兩左右,拿小銅壺裝著,視為寶貝。”

而現在,漫山遍野,碧海綴金。茶,成了武夷山千家萬戶的“寶”。12萬人以茶為生,種茶、制茶、賣茶,茶產業生機盎然。

走進武夷山腳下的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茶農們正忙著壓青,開過花的油菜花回田,正好給土壤施肥。

“一家人年收入有三十幾萬。”一位黝黑的茶農,將鋤頭放下,歡喜著過來同總書記嘮家常。

一片綠葉帶富了一方百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唐代陸羽的《茶經》,他對鄉親們說,“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裏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後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他叮囑,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廖紅,福建農林大學教授,也是躬耕鄉野的“科特派”。總書記一來,她激動地從土壤pH值講起:“過去做研究紙上談兵,現在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特派”,科技特派員的簡稱。20年前,“科特派”制度就在習近平同誌同南平當地的一次對話中紮下了根。那次,地方匯報了三件事,一個是搞“科特派”,一個是推第一書記制度,再一個是流通助理。“這三件事我全面支持。我專門作了調研,後來在省裏推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全中國都有‘科特派’。農業是有生機活力的,鄉村振興要靠科技深度發展。”

鄉村振興,這是擺脫貧困之後,中國廣袤農村啟航的新征程。福建是老區蘇區,“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始於革命戰爭年代的矢誌追求。飲水思源,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期間叮囑,“加快老區蘇區發展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責任。”

22日看南平,那是福建最早建黨、最早舉起武裝鬥爭旗幟的地方,是“紅旗不倒”的地方。

23日到三明,那是中央蘇區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四個出發地之一。

當年,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誌就專門召開了調研老區工作匯報會,“三個不要忘記”至今讀來感人至深。

三明沙縣夏茂鎮俞邦村,村口的千年古樟見證了革命戰爭的風雨、改革開放的生機。村民們當年挑著扁擔賣小吃,後來擺攤,再後來走南闖北、蹚出了路。

扁肉、魚丸、糍粑、金包銀、將軍米粿、芋餃、炸米凍、燈盞糕、燙嘴豆腐仔……沙縣小吃的味道,浸潤到村子犄角旮旯。習近平總書記順著鱗次櫛比的樓房走進村,一路同沿途鄉親們聊天兒,他叮囑老人“多保重身體”,交代孩童“不要挑食”。色彩斑斕的沃野、人聲鼎沸的村莊,處處笑語歡聲。

石根行步轉,耳畔水聲移。

“過去每次來三明,要吃一吃沙縣小吃的。在當時有意推廣,感到它有很大潛力。”彼時,客商熙攘的工藝美術節上,習近平同誌建議不要鋪張浪費,用富有福建特色的沙縣小吃迎客。

而今,看品種、談標準、問價格,總書記細致了解沙縣小吃現狀和前景,小賬本裏有大民生。

“鄉村振興和城鎮化為你們提供了機遇,你們也為鄉村振興和城鎮化作出了貢獻。可謂是應運而生、相向而行,希望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

一個流動的中國,一個蓬勃的中國。今天的交通網讓天塹變通途,有著昔日難以想象的便捷。

考察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偶遇幾位來自江西上饒的遊客,他們坐火車到武夷山只用了22分鐘。憶往年,去下黨鄉“車嶺車上天”的艱辛歷歷在目,今昔之變令人感慨萬千。

“要推進老區蘇區全面振興,傾力支持老區蘇區特色產業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等。”總書記強調。

一切都在改變,始終如一的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小標題)“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

從“唯國內生產總值”到綠色協調發展

福建多山。武夷山縱貫南北,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

習近平總書記抵福建考察的第一站,看山水。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他通過大屏幕察看浩渺的“綠色海洋”。黃腹角雉、眼鏡蛇、黑熊、穿山甲,一度難覓蹤跡,而今不時出現在巡護鏡頭裏。

當天下午,乘竹筏沿九曲溪順流而下,仰觀壁立萬仞,總書記喻其為“鐵砂掌”。“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早在1999年12月,正是在他的推動下,武夷山躋身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有了“雙世遺”之稱。山水文章,事關未來的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

“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

很多地方走過彎路。生態和發展,不少人視之為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早年間看到了另一種破題思路。1997年,他到三明常口村調研時就曾指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2000年,他前瞻性率先提出了建設生態省戰略構想。隨後,福建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成立,習近平同誌擔任領導小組組長。

長汀水土流失治理,一個生動案例。

習近平同誌先後5次赴長汀調研:“調研時聽說,長汀在民國時就有一個河田的保護局。我給大家講,給生態投了錢,看似不像開發建設一樣養雞生蛋,但這件事必須抓。抓到最後卻是養了金雞、生了金蛋。”

一任接著一任幹。福建,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這位“生態優等生”竿頭日進:森林覆蓋率連續42年保持全國首位;水土流失率降至7.5%;對南平等5地,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這些年,福建更加郁郁蔥蔥了。綠色是福建一張亮麗名片。要接續努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

福州是座山水城市。青山繞城,河網縱橫。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登上郊野福道的觀景平臺,榕城風光盡收眼底。

調查研究要“少看花瓶盆景”“多看看後院角落”,這是他在當地工作時常說的。“我調研時候聽到,福州人最怕水火無情。”福州多木板房,火一燒一大片;閩江水一灌,水就進了屋。“紙褙福州城”由此得名。

“安居工程”“廣廈工程”“造福工程”,一磚一瓦,牽掛在心。

俯瞰福州。左海碧澗青林,西湖水清河晏。他憶起當年推動實施西湖清淤工程,“清理出來的淤泥都送到農村,肥田去了”……

“城,所以盛民也。”全國兩會表決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有一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明確提出“科學規劃布局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市民家門口的綠道,福州有125公裏之長。

在福山郊野公園福榕園,歡笑聲此起彼伏:“總書記回家了”,“常回家看看”……

習近平總書記興致盎然:“福州,有福之州啊!七溜八溜不離虎糾(意:福州)!”“現在全國都在抓生態文明建設,福州一年四季常綠。生態就是一個最好的條件。”

福州“3820”工程,勾畫了跨世紀福州現代化建設藍圖,由習近平同誌在當地工作期間領導實施:“當時給福州的定位是建設‘海濱城市’‘山水城市’。”光陰荏苒,一張藍圖繪到底。

“現在的建設都符合這個方向,跟我們當時設想是一致的,而且發展得比我們設想還要好。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於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