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給爐子蓄煤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8月下旬,甘肅平涼市莊浪縣桃木山之巔俯瞰林海。 焦占倉 攝

8月下旬,甘肅平涼市莊浪縣桃木山之巔俯瞰林海。 焦占倉 攝

中新網蘭州8月31日電 (李順民 王衛軍)初秋時節,盤旋登上桃木山之巔,這裏海拔2858.8米,是甘肅平涼市莊浪縣最高峰。置身峰頂,極目四望,綠意蓬勃,林海莽莽。

行走在林海之中,誰能相信這裏是黃土高原?這裏的森林覆蓋率達68.83%,這與山腳下桃木山林場護林員們30年堅持守護分不開。

從石頭壘到二層樓閣

組建於1989年的桃木山林場,駐在莊浪縣鄭河鄉政府所在地,下設有6個森林管護站。在鄭河村尖山社,村莊邊緣一座二層小樓格外顯眼,那是中咀森林管護站,建成使用僅3年。

巡山回來的中咀森林管護站站長藺平伏在辦公桌上填寫巡山日誌,他辦公室裏的沙發、辦公桌都是新近置辦的,桌上還有一臺電視機。透過鋥亮的玻璃窗,小院裏的菜蔬長得綠油油的。

該管護站的面貌是桃木山林場森林管護站的第四代變化寫照。建場初年,藺平剛到林場工作,住的是石頭壘起來的地棚,點的是煤油燈照明。第二代住的是土木結構,第三代改建為磚木結構。

藺平對建場初年森林管護站的條件記憶猶新:一張桌子10元、一把椅子5元、一架火爐子5元,這些都是自己置辦的。現如今所有的辦公設備都是林場配備。

廟兒岔森林管護站深居林海,至今通不上電,林場給這裏購置了太陽能光伏板發電。在去該管護站的路邊上,有一處空地正在平整地基,這是廟兒岔森林管護站新址,桃木山林場場長蘇百牛和電力工人現場規劃通電線路。

等廟兒岔森林管護站建成搬進去之後,桃木山林場6處森林管護站的條件全部得到進一步改善。蘇百牛說:“在護林員眼裏,管護站就是他們的家,有了好的環境,他們護林才更安心!”

圖為位於莊浪縣鄭河鄉廟兒岔1990年栽植的人工林,如今樹木參天,綠樹成蔭。 焦占倉 攝

“行走的綠色”越來越大

廟兒岔森林管護站背靠的山窪上,有一片人工栽植的落葉松樹林,樹身長得端直,都有碗口粗了。站長史建平回憶,他剛到這裏的時候,還是一片茅林,冬天落葉之後,老遠望去,光禿禿的樣子。

茅林成材成林,是護林員用腳步守護出來的。“護林就是人在林區,而且要天天在林區。”桃木山林場職工田建軍說,必須每天巡山,萬一出現意外情況,隨時隨地處置,“行走的綠色”才會越來越大。

每天上午10點,史建平從管護站出發,沿著林區小道巡山,查看樹木生長情況,查看有無盜伐、用火等痕跡,下午2點鐘返回管護站,巡一趟山需要4小時。

他們曾經計算過,一個護林員每天巡山6公裏,每月上班22天,工作到退休,堅持巡山30年的行程,相當於繞地球赤道走了1.18圈。

據桃木山林場副場長史雲兵介紹,每個防火期要緊盯重要節點和關鍵人群。在春節和清明節期間,林場緊盯鉆山采貨群眾、林緣區養殖戶,與他們簽定了防火協議。進入旅遊旺季,還要預防景區架爐燒烤。

每年草木枯萎之前,林場組織護林員割掉林區道路兩旁的枯草,提防進林人員引燃枯草。正是因為嚴防死守和不疏漏每個細節的防護,桃木山林場管護的8.78萬畝林區自建場以來,沒有發生過森林火災。

林海生態紅利凸顯

今年夏秋,莊浪縣遭遇短期幹旱,玉米和洋芋的莖葉枯萎。進入關山腳下的鄭河鄉境內,沿途的夏秋作物卻蓬勃生長。桃木山林場場長蘇百牛一語點破:“關山林區蓄涵充足的水源,具有明顯的區域小氣候,天上掛雲就下雨,隨時可供農作物吸收。”

關山不僅是農作物生長的福地,更重要的還是莊浪縣的水塔。據推算,每畝森林每年涵養20立方米的水,可為200人提供生活用水。全縣城鄉人口飲用水源發源於這裏。

在具峽林區,四五名工人正在林區鋪設管道,收集林區內的水流。原來,莊浪縣水務局在鄭河鄉實施了農村水源保障工程,林區內的水源被引流到水廠內集中處理之後,供應到農家飲用。

1990年的廟兒岔僅是一片灌木林,生長著沙棘,當地稱為茅林。林緣區的居民在廟兒岔茅林內放牧,秋冬以後,呈現光山禿嶺的景象。30年過去了,桃木山林場組織護林員在廟兒岔栽植人工林,如今,森林茂密起來了,野生動物才有了藏身之地。

廟兒岔森林管護站站長史建平,在巡山路上看到過豹子、梅花鹿、獐子、錦雞等野生動物的身影。每天早晨,他能聽到呱呱雞打鳴聲,“我還發現過山貓在管護站屋後築巢育崽。”(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