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楚見自已抓住野雞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北京下雪了,你那裏冬來了嗎?

相傳古時,為了迎接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士大夫穿上黑色衣服,給車輦和旌旗換上黑色裝飾,浩浩蕩蕩奔赴北郊,只為趕在黎明之前趁著天黑,祭祀冬神,昭告天下:冬,立起來了!

事後,天子賜百官、將士棉衣,也“賞死事,恤孤寡”,給為國捐軀者的妻兒送冬衣。民間亦舉辦“暖爐會”迎冬,他們圍坐一起,肉在爐中,飲酒啖食。

當下我們雖不再迎冬,但無論經歷多少漫漫寒夜,還是會在每個冬季來臨之時,翹首望一場初雪。點點雪花宛如一種提醒:即使不是美景的日子,也有良辰。

源起

物至於此收藏也

廿四節氣中的“四立”皆為季節的起源,立冬是一年中冬天的開始,這一天往往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此日太陽也走到了黃經22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然而冬的本義是終結,先民以結繩記事,給線打個結就是冬的形象。“冬者,終也,萬物收藏也。”作物收曬完畢,草木雕零入土,動物躲進洞窟過眠。

和萬物一樣,我們也更多地呆在家裏,穿暖,吃飽,躲避寒冷,更重要的是倒騰點喜歡做的事。如舊時舉辦冬學堂,讓平時上不了學要幫忙農活的孩子,讀書認字,到臘月十五結束。

現代的人卻是喜歡準備茶水點心,看書、臨帖、電影、烹飪,詩人穆旦說:“我愛在淡淡的太陽短命的日子,臨窗把喜愛的工作靜靜做完。”

《爾雅》曰:“冬為玄英,一曰安寧。”從今天開始,我們與萬物都進入修養閑居的狀態,世間呈現出一副祥和無為的景象。

圖|清涼地兒-了琹 ©

物候

不周風至幾寒涼

《易通卦驗》說:“立冬,不周風至。”

古人認為大地八方各有一座大山,東方明庶山,東南清明山,南方景山,西南涼山,西方閶闔山,西北不周風山,北方廣莫山,東北融山。與之相應吹來的風,便叫明庶風,清明風,景風......不周風。

傳說中的不周山,終年嚴寒,由它吹來的風,“主殺生”,將導致天寒地坼,最直接的體驗便是雨水消退,雨字頭的露、霜、雪漸漸把大地蓋住,九十天的冬日裏,日子冷峻又堅硬,大家的脖子都感到冰冷。

圖1.2|清可 ©

然而不周風至,北國的人卻來不及悲傷,如同此刻的北京,人們都在踮起腳尖,接住初雪。看它點點如星,飛入手掌心,再瞬間融化;又看它緩緩落下,染白山頭,染白小鎮,染白行人肩頭;更看它催發了寒梅,落滿南山......

嶺南的人,也會為此感到溫涼。風涼吹開了高溫與焦躁;天上的雲彩也無多,只幾道長長的拖尾雲;陽光漸漸變成一層薄紗,溫柔地撫摸過大地與身體,人變懶了。

與別的風不同,春風一團和氣給萬物新生的歡喜,夏風迅疾給發飆的天氣一盆冷水,秋風乍起,草木黃落是人之嘆息,而冬風至,等雪落,等梅開,卻是一種純粹而浪漫的歡喜。

圖|陳力子 ©

立冬有三候

一候水始冰

西北風至,水面上逐漸結出冰花,但並不堅實,只薄薄一層。

二候地始凍

到了立冬後第五天,大地也開始被凍結,但不至於裂開。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第十天開始,陸地上野雞一類的大鳥,就會飛入大海,變成了大蛤。自然這是古人的浪漫想象,實質上是野雞也要冬眠了,預示著陰氣又重了一分。

既然冬天立了起來,就會一直冷下去,但一些生活在南方的人會發現,有時穿一件薄衫有點涼,套上毛衣又覺得熱,那是遇上了“十月小陽春”天氣。

白居易在杭州期間寫道:“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紅樓夢》中也有記,“這花(海棠)應在三月裏開的,如今雖是農歷十月,應著小陽春的天氣。”

小陽春天,一些花樹會有開花的景象,不過冬花不結果,因此被稱為“夢花”。不知道它是夢見了春天,還是只當是春天,這個夢都極美,天暖了花就開,人見了花就開心。

想一想,冬天雖然令人縮手縮腳,卻總有一些小事物帶來歡喜溫暖,一滴露水,一朵花開,一杯熱茶,一口大肉.....

圖|昔物所 ©

農事

祭祀賀冬儲菜忙

作為一冬之始,古代人有許多事情要做,儲菜、祭祖、賀冬。

《禮記》記載:“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冬是一個“不交”的時節,陰陽不交、天地不通、上下不通。

連草木都不長的時節,人們要解決飽的問題。《東京夢華錄》記載:“立冬前五日,西禦園進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官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之用。於是車載馬馱,充塞道路。”

圖1|清涼地兒-了琹 ©

現在物流便利,時時都能吃到新鮮蔬菜,不過在北方還是有冬儲大白菜的習慣。超市、菜市場有促銷,也有販夫拉著在路口一車一車賣,人們一買就少不了百十斤。

把它們一顆顆存進窖裏安歇,或者碼放在墻根下、樓道裏,上門鋪著報紙、舊棉被,自此一冬無愁,從初冬吃到初春。

念念不忘的,還有離世之人,人們帶著酒菜飯食上墳、掃墓。古人認為天地雖不通,但是生死相通,“他們”也知冷知暖,也有寒來暑往。立冬掃墓,也叫“送寒衣”。

追思結束,人們互相“賀冬”“拜冬”。《清嘉錄》記載得很詳細:“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揖,謂之‘拜冬’。”

人們到有師恩,有長輩長者的家裏拜訪,平日遇到,無論男女老少也都相互作揖,行“拜冬”之禮。

人情往來,素來是中國人的大事,很多時候總讓人覺得厚重又麻煩,現代的我們還是更喜歡“獨善其身”。不過有時也覺動人,鄰裏之間,親朋之間,在蕭瑟的日子裏,也沒有相忘。

習俗

圍爐熱湯暖心腸

“立冬補冬,補嘴空”,你們那兒今天吃什麼?

【 餃子 】

立冬,秋冬之交,交子之時,古代人吃餃子祝賀。在當時,還不叫餃子,只知它“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像個橫臥的半月。

後來,醫聖張仲景在冬天看到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便用羊肉、辣椒以及驅寒的藥材一起,捏成耳朵樣的面食,煮給他們吃,叫“驅寒嬌耳湯”。為了紀念,“嬌耳”的稱呼就流傳了下來。

今天我們已不需要吃餃子熱耳朵暖身體,卻還是成了很多人家冬日裏的享受,享受家人團聚的其樂融融,享受與友人相約的圍爐夜話的熱氣騰騰。

【 羊肉 】

中國北到阿勒泰,南到三亞,都有吃羊肉的習慣,而一旦寒風起,無論是喀什烤羊腿、西安水盆羊肉、內蒙羊雜湯,吳忠冷手抓,還是遵義羊肉粉、海口東山羊、寧波白切羊肉、梅州羊肉邊爐......立馬就受到了各地人們的喜愛。

羊肉沒有牛肉的粗,沒有豬肉的濁,沒有魚肉的淡,既細嫩又鮮美,還可以禦寒補暖,所以愛羊的人總是很多。然而中國地大物博,北有綿羊,南有山羊,有吃青草的羊,吃麩料的羊,有頂膻的羊,也有不膻的羊......這個冬天,你要吃什麼羊?

【 釀酒 】

立冬後氣溫漸低,而水清冽,這時釀造的米酒最為甘醴綿實,古人稱“十月白”。舊時人家多半自釀,將糯米泡軟,再蒸飯,攤涼,最後一層層存入缸中,灑入酒曲,中間打一個洞。

前半個月會變成乳白色,到了中期最美,宛如一缸月光白。不過在農人家心裏,酒的名字樸實許多,叫“冬釀酒”。它從十月初釀,米變成了酒,酒又在冬日裏變成觥籌交錯的溫暖。

心事

人生之趣在冬天

時光的腳步,從來都不會有所留戀,就像穆旦在詩裏說:“多麼快,人生已到了嚴酷的冬天。”

然而一切都恰逢其時,詩人的心也並不難過,“呵,生命的跳動也在嚴酷的冬天。“是的,越是冬,越看到生命的可珍之美。

圖|清可 ©

你看這寒冷像花,“一條枯枝影,青煙色的瘦細,在午後的窗前拖過一筆畫。”

你看這圍爐夜話,“我愛在冬晚圍著溫暖的爐火,和兩三昔日的好友會心閑談,聽著北風吹得門窗沙沙地響,而我們回憶著快樂無憂的往年。”

圖|清可 ©

今日立冬,

人生的樂趣就在冬天。

它寂靜,卻清閑;

它蒼茫,卻幹凈;

它蕭索,卻煙火。

我們便有理由而心安理得地放下忙碌的活兒,

收起過多的欲望,

放慢追趕了一年的腳步,

品味冬之可愛,

體味生命的沈靜之美。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