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有人送我茶壺茶碗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茶的故事始於很久以前的中國。在傳說中,某種野生植物的葉子意外地掉入一壺水中,神農嘗了之後宣布這種飲品“可以為身體帶來活力,使人心情愉悅”,並將其推薦給了自己的臣子。這種野生植物就是“野茶樹”。從此以後,伴隨著中國的朝代更替,飲茶的習慣也日漸發展。

到了公元8世紀,茶葉開始向東傳到日本,並在那兒孕育出了高雅的茶道儀式。茶葉也開始沿著古老的商路傳到了中國西藏、緬甸、中亞以及更遠的地區。茶葉傳入歐洲的時間要晚得多,直到17世紀,茶葉才被葡萄牙和荷蘭的商人帶到歐洲,成為和絲綢、香料一樣的奢侈品。之後,喝茶的習慣又從歐洲傳到了美國、印度和世界其他地區。

從貝爾沃公爵夫人舉辦第一次秘密茶會到愛斯基摩人的下午茶會,將跨越200年、33個國家和地區的下午茶文化及茶點食譜融於一書。海倫·薩貝是英國食物歷史學家,在《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全球下午茶簡史》中,她從歷史深處打撈出全球有趣的下午茶文化,講述了諸多與茶有關的故事。

以下內容節選自《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全球下午茶簡史》,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文中所用圖片均來自該書。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全球下午茶簡史》,[英]海倫·薩貝 著,況瀟 譯,捧讀文化丨百花文藝出版社2021年8月版。

茶塑造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

17世紀50年代,茶葉被荷蘭貿易商帶到英國,並迅速受到英國上流社會富人們的歡迎。到了18世紀50年代,茶的價格大幅降低,不再只是富人專屬,而成為英國各個階層的首選飲品。茶不僅成為英國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還塑造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從時尚到裝飾藝術,茶在英國人的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我們甚至可以認為,茶成了英國的標誌性符號。

英國著名散文評論家托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曾這樣總結喝茶的樂趣:

在寒冷冬日,每個人都意識到圍坐在火爐旁的極樂享受:四點鐘的燭火,火爐前溫暖的地毯,茶,精致的茶器,拉上的百葉窗,窗簾如綻放的花朵一般垂墜在地板上,此時呼嘯的風和雨被阻擋在窗外。

小說家赫伯特(A. P. Herbert)在1937年寫下一首歌,這首由亨利·沙利文(Henry Sullivan)作曲的歌後來變得非常流行。關於“一杯好茶”對於英國人的重要性,歌詞是這樣寫的:

我喜歡清晨的一杯好茶

為你開啟所看到的一天

在十一點半的時刻

我對於天堂的思考

是一杯好茶

我喜歡正餐時候喝一杯茶

我喜歡下午茶時間喝一杯茶

當入睡時刻來臨

我常常會說

來一杯好茶

隨著喝茶一同而來的,還有英國下午茶和傍晚茶的傳統。如今,出門尋一家酒店或者茶室喝一次下午茶,已經成了那些想要感受英國文化的旅行者們的重要一站。

英國報紙上第一次出現茶的廣告是在1658年:

這種出色並受到所有醫生認可的中國飲品,中國人稱之為“茶(Tcha)”,其他國家稱它為“泰茶(Tay或者Tee)”,目前在斯威廷街倫敦皇家交易所(Sweetings Rents)旁的蘇丹頭咖啡屋(Sultaness Head Coffee House)有售。

在17世紀的三種異域飲品⸺可可、茶和咖啡中,英國人最先中意的是咖啡,咖啡屋因此在英國興起。這些剛剛興起的咖啡屋同樣也把茶介紹給了大眾。之後,茶迅速成為英國的國民飲料。艾格尼絲·雷珀利(Agnes Repplier)在她的書《想想茶吧!》(To Think of Tea!)中寫道:

茶以救贖者的身份來到這塊急需拯救的陸地。這裏充斥著牛肉和麥芽酒,隨處可見大吃大嚼和爛醉如泥的人;這裏有著灰色的天空和凜冽的大風,也有著神經緊張、頭腦固執、思維緩慢的男人和女人。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塊有著溫暖爐火和庇護港灣的陸地。爐火期待著的,正是那些冒著氣泡的水壺和香氣撲鼻的茶葉。

著名的日記作家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是茶的早期擁躉之一。他在1660年寫道:“我第一次喝到了來自中國的茶。”7年後的1967年6月28日,他記錄了那天回到家,看到妻子正在沏茶,因為“藥劑師佩林先生說這對她的感冒流涕有好處”。

1662年,葡萄牙布拉幹薩王室的凱瑟琳公主嫁給英國的查理二世,這位公主也是茶的擁躉之一,她的嫁妝中甚至還有一箱中國茶葉。據說,她登上英格蘭海岸後,要求的第一件事便是給她呈上一杯茶。

凱瑟琳王後奠定了喝茶的時尚。1663年,詩人和政治家埃德蒙·沃勒(Edmund Waller)在給王後慶生的詩句中這樣贊美王後和“最好的草本植物”:

維納斯女神的紫薇,阿波羅神的月桂,

在她的眼裏,茶超乎二者的尊貴,

她是最好的王後,

茶是最好的草本,

我們應向這個勇敢的國度致敬,這裏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我們感恩它帶來的豐饒物產,

繆斯女神的夥伴,

茶確乎是我們美妙的幫手,

驅散那些氤氳,

為我們帶來靈魂宮殿的安詳

向王後誕辰致敬

早期,這些來自中國的綠茶價格昂貴,只能作為富人的飲品,而且也並非所有人都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這種來自遙遠國度的原料。據說,蒙茅斯公爵(於1685年被處決)的遺孀曾給她在蘇格蘭的親戚寄過一磅茶葉,但並未告知沏茶的方法。於是廚師將茶葉煮過後,濾掉了茶水,把它當作菠菜一般的蔬菜端上餐桌。

茶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王室中一直廣受歡迎

喝茶的器皿是小巧的無柄小碗,而煮茶的茶壺則是粗陶或者瓷器。最常見的是帶青花圖案的釉面瓷,它們通常也被叫作“中國貨”(Chinaware),這一名稱提醒著大家它們來自哪兒。當茶葉與其他奢侈品一起被運到歐洲時,茶壺和茶碗等瓷器被擺放在艙底,而茶葉則放置在上方。這是因為木質船體總免不了會漏水,茶壺和茶碗雖然會被浸濕,但不至於被海水損壞,而珍貴的茶葉必須被保存在上方幹燥的環境中。凱瑟琳王後大概也被用盛在中國瓷器或粗瓷茶壺中的茶水招待過,之後茶壺就變成了銀制。目前已知英格蘭最早的銀制茶壺產於1670年,是由喬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送給東印度公司委員會的禮物。

茶被引入歐洲將近100年之後,陶瓷生產的秘密才被德國邁森(Meissen)公司發現。邁森公司在1710年生產了第一批瓷器並開始向英國出口。到了18世紀中期,陶瓷生產技術已經在歐洲大陸傳播開來。1745年,英國第一家陶瓷生產廠⸺切爾西(Chelsea)瓷器廠建成,接踵而來的還有伍斯特(Worcester)、明頓斯波德(Minton Spode)和韋奇伍德(Wedgwood),它們都能生產出極為精美的瓷器茶具。

茶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王室中一直廣受歡迎。摩德納的瑪麗⸺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任妻子⸺在1681年將飲茶習慣帶進了蘇格蘭王室,而後這一習慣在蘇格蘭迅速流行起來。詹姆斯二世和他第一任妻子的女兒瑪麗以及1702年登基的安妮女王,也都保持著飲茶習慣。在安妮女王時期,飲茶作為一種社交活動逐漸發展起來,因此也產生了對於小型活動桌椅和陳列昂貴茶具的瓷器櫃的需求。最早的茶具概念便源於她的統治時期。

自從安妮女王在新型茶幾旁接受了朝拜,全英格蘭的時髦女性都紛紛效仿她從小小的陶瓷杯中啜飲中國茶。安妮女王對於喝茶幾乎到了狂熱的地步,她甚至不再使用小小的中國茶壺,而改用容量更大的鐘形茶壺,因為後者可以一次泡更多茶。

銀制茶壺壺身上篆刻著“這個銀制茶壺由喬治·伯克利贈送給東印度公司委員會,一個光榮有價值的組織,1670年”。

布面油畫《正在喝茶的英國家庭》,約瑟夫·範阿肯(JosephVanAken)繪,1727年。這幅油畫創作於1727年左右,描繪了一戶時髦家庭圍坐在茶幾前飲茶的場景。畫中人物不僅衣著華麗,使用的茶具也精美華貴,展現了家庭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他們優雅地拿著小巧的中國瓷質茶碗,茶幾上擺放著全套銀質茶具,包括糖碟、糖鉗、熱水罐、船形的茶匙托和幾把茶匙、水盂、茶壺和放置在它下方用來保溫的酒精燈以及茶罐。由於昂貴且稀有,茶葉總是保存在被稱為茶罐或市斤罐(市斤是馬來亞的計重單位,相當於600克)的中式瓶罐中,擺放在閨房或客廳。

取茶匙是用來測量茶葉罐中存有的茶葉數量的茶具。當茶葉被裝箱進口到英國時,箱子裏總會放著一個扇貝殼,用來將茶葉從茶罐中舀出,這便是取茶匙最初的樣子。後來出現的取茶匙一般有一個大大的匙鬥,匙柄則較短。取茶匙有多種材質⸺獸骨、珍珠、玳瑁和白銀。匙鬥的形狀和裝飾風格從平淡無奇到各式各樣充滿想象力的設計⸺葉子狀、貝殼狀、鏟子狀甚至騎士帽狀,不一而足。

取茶匙

雜物匙,也被稱為濾渣器,最早可以追溯到1697年。那時的雜物匙一般是銀質的,匙鬥上有小孔,匙柄細長,末端尖。早期通過航船運達英國的中國茶葉通常是不分品級的,大大小小的茶葉葉片混在一起,導致泡茶時茶葉浮在茶水表面,甚至堵住茶壺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女主人會使用雜物匙撈去堵在茶壺口的茶葉。直到1790到1805年間,人們在壺嘴底部加上濾網後,茶匙才最終取代了雜物匙。

18世紀中葉之前,茶都是被盛在沒有手柄的小碗中飲用的,所以那時人們會說“喝碗茶”。直到1750年,一個叫羅伯特·亞當斯(Robert Adams)的人在茶杯上設計了手柄。盡管帶手柄的茶杯造價高於茶碗,並且在長距離運輸中需要占用更大空間,但這一創新受到了當時英國飲茶者的歡迎。相比於茶碗,茶杯使用起來更加方便,而且也不用擔心手指被燙傷了。

亞當斯設計的茶杯底座稍高,配有茶碟,有人喜歡先將熱茶倒在碟子裏,把茶晾涼些再喝。這個習慣後來被叫作“喝碟茶”。燒水茶壺的作用是給泡茶的茶壺續水,燒水茶壺放在油燈或火爐上,用來保持水一直是沸的,常見的燃料是樟木,因為它價格不貴而且沒什麼氣味。和銀質燒水茶壺配套的茶具包括銀質泡茶茶壺、牛奶罐和糖罐。18世紀60年代出現了由木炭加熱的茶壺,取代了由酒精加熱的茶壺,而謝菲爾德平板式茶壺直到1785年才首次面世。

茶泡好後會被擺放在茶幾上。茶幾的出現是在17世紀末,1700年時,英國進口了大約6000個漆面茶幾;到了18世紀中期,倫敦的家具制造商生產出了迎合高端市場的豪華茶幾⸺用黃銅鑲嵌的桃花心木茶幾。有些人家也會用一種三腳的小桌茶幾,這種茶幾桌面上有兩個隔層用來存放茶葉,另有兩個雕花玻璃碗用來把幹茶葉混合在一起。這個物件不僅實用,而且可以在女主人招待飲茶和談笑風生中展現出她挑選家具的品位。

花梨木材質茶幾,雕花木制基座,收藏於諾福克郡的菲爾布裏格莊園,1820年。

盡管仆人會把一切都準備好並在旁邊協助,但給客人泡茶和倒茶仍是女主人的工作。綠茶和紅茶都相當受歡迎,彼時,人們有時會在茶裏加糖(當時也是價格昂貴的舶來品),但往茶裏加牛奶還是相當罕見的。男人們總是在人聲嘈雜、煙霧繚繞的咖啡館喝茶,聊些八卦或政治話題;淑女們則會在更優雅的環境中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茶取代了早餐的麥芽酒和其他時間喝的杜松子酒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愛茶。例如,循理會運動發起人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牧師在1748年曾建議民眾徹底戒茶,原因是他認為“喝茶會導致無數種疾病,特別是神經類疾病”。1757年,英國旅行家喬納斯·漢威(Jonas Hanway)在文章中寫道,茶“對健康有損,阻礙工業進步,並使得國家陷入貧困”。第一本《英語詞典》(1755年)的作者約翰遜博士(Dr. Johnson)也許是所有飲茶愛好者中最負盛名的一位,據說他一天要喝25杯茶。他曾站出來為茶辯護,他寫道:“就讓我做一個頑固無恥的飲茶者。那麼多年的時間裏,唯有茶這種迷人的飲品能為我佐餐。我的茶壺裏幾乎永遠冒著熱氣。茶為我帶來傍晚時分的歡樂,夜深人靜的撫慰,陪我迎接每一個黎明的到來。”

約翰遜博士是倫敦那些著名咖啡屋的常客。白天,紳士們在咖啡屋裏聊政治、談生意,他們的香煙和高談闊論使得這裏永遠煙霧繚繞、熙熙攘攘。咖啡屋不允許女客進入,但反過來說,也沒有淑女願意踏足此地,她們習慣的飲茶地點是家中。有些咖啡屋會出售散茶,以便客人在家衝泡。托馬斯·川寧(Thomas Twining)就非常清楚女客們是不會冒險在咖啡屋喝茶的。1706年,川寧在河岸街開了一家湯姆咖啡屋,到了1717年,這家店更名為金色裏昂(The Golden Lyon),開始專營各式各樣高品質的茶葉和咖啡。

《宮廷茶會》,凱蒂·香農(Kitty Shannon)繪,1926年。

金色裏昂是倫敦第一家茶店,淑女們可以無需顧慮地大大方方進入店中。簡·奧斯汀(Jane Austen)也在川寧的茶店中購買茶葉。她在1814年寫給姐姐卡桑德拉(Cassandra)的信中說:“很遺憾聽說茶葉價格又上漲了,我打算今天晚些時候去付清川寧的款,那會兒再買新的茶葉。”如果簡·奧斯汀去的是河岸街的川寧茶店的話,那她當年穿過的那扇店門和今天的幾乎一模一樣,沒有什麼改變。在1784年之前,茶葉一直被征收重稅,因此飲茶大都只是富人們的消遣。所以茶葉走私盛行,摻假也並不鮮見。那些守法茶葉商人的利潤空間被走私者大大壓縮,於是他們開始向政府施壓減稅,當時的首相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the Younger)將茶葉稅率從119%一下子降到12.5%。從此以後,茶葉不再是奢侈品,走私行為也幾乎一夜絕跡。

茶葉價格降低後,中產階級也逐漸養成了飲茶習慣,茶取代了早餐的麥芽酒和其他時間喝的杜松子酒,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飲品。男士們甚至不再鐘愛在咖啡屋喝咖啡,開始與家人一同在花園(通常被叫作茶會花園)中閑坐飲茶。大型茶會花園裏種植著灌木和各類鮮花,修建有水池、噴泉和雕像。

人們可以坐在樹蔭下一邊飲茶,一邊吃蘸著黃油的面包。茶會花園最早於1661年出現在泰晤士河南岸的沃克斯豪爾(Vauxhall)。到了1732年,這些花園不斷擴建,逐漸成為一道景觀。喬治四世在還是攝政王的時候經常來此地遊覽,霍勒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約翰遜博士(Dr. Johnson)和他們的文人朋友也常在此流連。後來,倫敦陸續出現了其他茶會花園,有名的如拉內拉赫花園(Ranelagh)、馬裏波恩花園(Marylebone)、庫珀花園(Cuper's)以及名氣稍遜的羅瑟希德區的聖海倫娜花園和伊斯靈頓區的露絲瑪麗花園。除倫敦外,英國其他地方也開始出現茶會花園。

每年的四月到九月,茶會花園為各個階層的人們提供戶外娛樂場所,這裏除了茶和甜點外,還有音樂、魔術、雜技、煙火、騎馬、保齡球等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利奧波德·莫紮特(Leopold Mozart,著名作曲家莫紮特的父親)記錄了在拉內拉赫花園遊玩的經歷:“每個人只需要支付半個英鎊的入園費,就可以任意享用黃油面包、咖啡和茶。”令人略感遺憾的是,隨著倫敦的極速發展以及狂歡主義的到來,茶會花園逐漸關閉,此後,飲茶活動又重新回到了家中。

作者丨[英]海倫·薩貝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青青子

導語校對丨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