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鄧小平在講話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傳承紅色記憶,喜迎建黨百年。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電影《童年周恩來》用溫情細膩的手法呈現偉人的童年,給廣大青少年帶來深刻的思想啟迪和強烈的精神激勵。

|作者:劉瀟

|編輯:咖喱

|編審:勞靈格

“50多年革命生涯,26載總理重任,今天重溫周恩來總理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依舊激昂,鼓舞人心。”一位網友今日中午走出影院後,在微博發布了一條狀態。

6月1日,在這個孩子們的專屬節日裏,大銀幕上的 “佳片有約”除了聚焦在動畫片上,還有一部帶著歷史溫度和深度的電影《童年周恩來》。

影片聚焦了周恩來從出生至12歲在淮安成長的歲月,是一部回溯周恩來成長軌跡的電影,更是首部解讀周恩來童年時期家庭、家教、家風的時代之作。

關於周恩來的影片不勝枚舉,但將其12歲以前的生活摘取出來單獨成劇的作品則並不多見。傳承紅色記憶,喜迎建黨百年。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電影《童年周恩來》用溫情細膩的手法呈現偉人的童年,給廣大青少年帶來深刻的思想啟迪和強烈的精神激勵。

“從小周總理就是我崇拜的偶像。”《童年周恩來》藝術指導徐耿如是說,能參與本片的創作極為榮幸,同時也希冀“今天的孩子們,能從周恩來總理童年背影中看到最有意義的人生。”

三種母愛

周恩來曾說過:“一個人幼年所受的影響,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風上長期存在。”《童年周恩來》正是通過周恩來三位母親對他幼時的教導,展現了周恩來不凡的成長歷程。

這三位母親將周氏家訓中“誠”“忍”“儉”三種品德融匯進周恩來的人格中去:生母萬十二姑教會了周恩來“誠”,以誠待人、熱心助人;嗣母陳氏讓周恩來知道“忍”,適時而動、低調隱忍;乳母蔣江氏帶周恩來提前認識了“儉”,自己種菜、勤儉持家。

“恩斯勤斯,來者可追,是為恩來”,周恩來出身於淮陰周氏名門。1898年周恩來出生時,正是晚清末年,國家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周氏家族屋頂飛檐連片、占了半條街,官面排場雖在,但周家內裏在周恩來出生前就已敗落。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生性溫厚,並未能憑一己之力讓周家“中興”,而不得不常年在外謀生。

周恩來的生母萬十二姑,也就是“萬冬兒”,在生周恩來前,夢見從祥雲上飛下來一只巨大的鳥,拍打著五彩翅膀。家人聽後覺得那就是傳說中的“大鸞”,於是給周恩來起乳名為“大鸞”。

大鸞出生後,由於周貽能常年在外奔波養家,周家裏外家務事的擔子就壓到了萬冬兒肩上。她做事幹練、性格爽朗的特點,也成了日後周恩來“待人接物的指引”。

在生母的影響下,幼承家計的周恩來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協調能力,辦事公道、以誠待人。建國後,周恩來作為共和國總理在紛繁復雜的國際事務上縱橫捭闔、不卑不亢,在內政上處置有方、日理萬機,這些能力最早就得自生母萬冬兒的言傳身教。

·生母萬冬兒劇照

周恩來後來說,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來自性格爽朗的生母,但真正對其今後的生活方式與人格影響甚大的,是其嗣母陳氏。

周恩來出生後被過繼給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撫養。叔母即嗣母陳氏,出身書香門第,能吟詩作畫,也非常重視周恩來的教育。在周恩來5歲時,陳氏就常給他講故事,教他寫字、背誦唐詩宋詞,還支持他去私塾讀書,是周恩來的文化啟蒙人。嗣母陳氏也讓周恩來懂得“忍”,周恩來曾說自己好靜的性格就得自於她,甚至可以說是陳氏種下了他後來“相忍為國”的種子。

很多年後,周總理回憶起這位養母說道:“我一直很感激這位母親,如果沒有她的督促,小時候的我不會受到這麼好的教育,我的所有文化基礎都是因為她,我的性格也受了她的影響!”

1908年陳氏去世,年僅30歲,當時的周恩來只有10歲,卻要肩負起照顧家庭、照料弟弟妹妹的責任。他深受陳氏的樂觀和堅韌感染,用自己單薄的身軀扛起了這一切。

·嗣母陳氏劇照

在拍電影《童年周恩來》時,童年周恩來的扮演者周義晟也僅僅10歲。他後來表示,沒想到周總理小時候會這麼苦,最觸動自己的是他那種遇到困難從不氣餒的堅強意誌。

第三位母親是周恩來的乳母蔣江氏。周恩來被過繼給嗣母陳氏後,陳氏請了一位農婦蔣江氏做乳母。蔣江氏農民出身,淳樸善良,周恩來一直叫她蔣媽媽。周家是官宦人家,周家男孩進的都是家塾,學的都是為仕途準備的知識。童年周恩來當時也是五谷不分。蔣江氏見周家大院空了那麼大一個地方,便劃地種菜,不僅讓周恩來吃上新鮮蔬菜,也教會了他種菜,讓他體會到民間百姓的生活方式。日後,周恩來作為大國總理,始終對民間疾苦感同身受,始終關心民生事業,這離不開童年時蔣媽媽的教誨。

·乳母蔣江氏

周恩來在童年時期便得到三位母親的愛護、培養。三位母親的教誨,滋養著他的精神世界,培育著他的人格力量,引導著他在未來道路堅定前行。

五次求學

周恩來12歲離家前,曾先後在淮安駙馬巷周家塾館、清河十裏長街以北的萬家塾館、十裏長街南側陳家花園塾館、寶應水巷口陳家以及淮安東嶽廟龔家五個地方讀書。

1904年,6歲的周恩來隨父親以及生母萬氏、嗣母陳氏、乳母蔣江氏遷至萬公館,也就是萬氏娘家。在這裏,周恩來入了萬家塾館,但萬家塾館的先生是個落魄秀才,自己一心想要讀書翻盤,教書只是應付事,盡教些周恩來早已倒背如流的啟蒙題目。

6歲的周恩來繼承了生母萬冬兒有主見的個性,他與教書先生約定:每天準時來塾但不聽課,徑自到外祖父書房裏讀書,下學後與同學一道回去。

書香門第出生的嗣母陳氏知道後,覺得這樣下去會耽誤周恩來學業。於是,萬冬兒和陳氏一同商量,決定買下坐落在十裏長街之南陳家花園的14間房子,作為周家在清江浦的臨時寓所,是為“陳家花園”,並在陳家花園親自請教書先生開辦了自家的家塾館。

兩位母親雇請的先生不僅學問好,而且能因材施教。在陳家花園塾館,周恩來不僅文化知識大有長進,還苦練書法。據周恩來在陳家花園塾館的同學、表妹萬懷芝回憶:“我當時還在寫描紅大字時,七哥(周恩來)就能懸肘寫字了。”

生母萬氏因肺結核病故後,嗣母陳氏帶周恩來回寶應娘家。陳氏的侄兒陳式周非常欣賞小小年紀便有學識見解的周恩來,說:“我們家的塾館只能教授那些蒙童孩子,大鸞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就不要再上蒙館了,讓他到我家書房讀我的藏書吧。”在那裏,周恩來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眼界大開。

可惜3個月後,嗣母陳氏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不久便也撒手人寰。年僅10歲的周恩來帶著兩個年幼的弟弟回到老家駙馬巷的周公館。八嬸替周恩來說情,經周恩來的姨表舅龔蔭蓀親自考核,周恩來入了龔館家塾讀書。在這裏,周恩來遇到兩個好老師:龔蔭蓀的藏書以及周先生。

龔蔭蓀是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人,書房中有大量革命書籍。周恩來在此期間閱讀了包括嚴復的《天演論》、鄒容的《革命軍》及《中華時報》等進步書報。另一位老師則是用心教學的周先生。周先生看周恩來自小練的是“顏體”,精神上方正不阿,但就像周恩來後來自評“性格裏缺乏野性”,周先生便讓周恩來在繼續練習“顏體”的基礎上,再練習魏碑——增加筆鋒,給精神上增加“魄力雄強”“氣象渾穆”之氣。

可惜周恩來只在龔館家塾裏讀了一年書。清廷很早就派人暗中盯梢龔蔭蓀,查清了他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的“罪證”,將龔家抄了家。《童年周恩來》影片中,當穿著西裝的龔蔭蓀被紮著辮子的滿清士兵反綁著手帶走時,弱小無助的周恩來流著淚默默目送。龔蔭蓀掙紮著回頭對周恩來大喊:“大鸞,你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救我中華,時不我待!”

也正是5次輾轉求學的經歷,讓周恩來看到國家貧窮積弱給人民帶來的苦難。12歲後北上去奉天求學的周恩來因為南方口音,被同學們嘲笑,甚至有幾個大些的孩子叫他“小蠻子”。可是他不卑不亢,當老師問他“你為什麼來讀書”時,周恩來堅毅地站起來,給出了擲地有聲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是鷹,也是鴿

“周恩來一生將中國傳統儒士的溫文爾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激越情懷集於一身,既是鬥士,又是調和者;既堅持原則,又靈活多變;既關註目標,又清醒實務。”日本學者梨本佑平認為周恩來身上同時有著“鷹和鴿的性格”。這一特點的養成,毫無疑問跟其兒時在家人、恩師的指導下,接受的多維家教家風密不可分。

在電影《童年周恩來》發布的終極海報中,幾組周恩來年少時的形象疊映,而其神情也從面帶笑容的童真,逐漸變化為更具責任感的堅持與篤定,在背景祖國山河的映襯下,周恩來從小立下改變自身與國家命運的誌向躍然紙上。

·《童年周恩來》終極海報。

在信息碎片化、信息過載的今天,《童年周恩來》或許能讓孩子們暫時擺脫浮躁,提供一種陽光明快的清爽正氣,也讓家長重新認識到家教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好學校、輔導班。

近些年來,反映老一代革命家青少年時期的電影,每每在觀眾中引起不小的反響。

《童年鄧小平》的素材由鄧小平同誌的胞弟鄧墾口述,主創人員深入鄧小平故鄉四川廣安等地采訪搜集了大量真實可信的第一手材料,前後歷時5年創作完成;情景木偶劇《童年的足跡》的時間軸則覆蓋了陳雲同誌的童年時代,通過這些反映出他今後參加革命的緣由、心裏路程;《少年毛澤東》講述的是少年毛澤東在韶山衝生活的一段經歷,刻畫了少年毛澤東的聰敏好學和天生的領袖氣質、造反精神。劇中的他在父親、私塾先生和鄉親們眼中“不服管教”,卻是小夥伴心目中有勇有謀的孩子王。

《童年周恩來》由執導過《少年毛澤東》的陳力導演擔任總導演,選擇另辟蹊徑,從三位對周恩來影響巨大的母親入手講述周恩來早年的心路歷程,對觀眾的感染力與震撼效果與此前任何一部同題材佳作相比都毫不遜色,甚至青出於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