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滿手辣椒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文/劉德慶

“立春”的約定

盡管這個春天有點特殊,但肆虐的疫情絲毫沒有阻擋住“立春”她熱情的步履,你看,她已經準時來赴每年一次的約定了!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裏,亦道春風為我來。” 白居易是欣賞春風的。春風是“立春”節氣的先鋒官,她早已迫不及待,披荊斬棘,衝鋒陷陣了,她趕跑了凜冽的北風,驅散了困擾著人們的霧霾;吹醒了大地,吹化了寒冰;吹得柳樹急急忙忙的吐出了嫩葉,吹得杏花羞羞答答的漲紅了臉龐;吹掉了小狗子一身蓬松的賴毛,吹得小孩子的棉衣被遺忘在了大街上,春風華麗轉身又把孩子手上的風箏吹得騰雲駕霧,直上雲霄。那湖裏,那空中翩翩起舞的天鵝,也該是春風招引來的吧!還有那嗡嗡叫的小蜜蜂,成雙結對的美麗蝴蝶;那風力發電機組,碩大的葉片在春風中也轉動起來,開始為人類做貢獻了,聽,還“嗚嗚”作響呢!

“立春”攜著淅淅瀝瀝的春雨,它也如期趕來報到啦!春雨揮灑在一望無際的麥田裏,麥苗仿佛一夜間就返青了,還泛著油光的葉子,每天都是嶄新的,田裏的麥苗,成長的這麼健康呢,就像吃足了奶水的嬰兒,一會兒酣然入睡,不見了動靜;一會兒扭起了秧歌,“沙沙——”作響,怪不得說“春雨貴如油”啊!原來,她這是給麥苗送營養來啦!春雨給整個城市也帶來了生機。路邊的冬青,在春雨的輕撫下,更加鮮亮了;公園裏的樹木,也在春雨的疼愛中,喜極而泣,“吧嗒吧嗒”流眼淚呢!那朵迎春花更是對春雨依依不舍,要不,它的花心裏藏了那麼多的春雨呢!春雨飄灑在空中,人們在春雨中慢悠悠的走著,一點也不慌張,情願讓春雨把自己的身上打濕,還不時的仰起臉張大嘴巴,品嘗著春雨的甘甜。

此時此刻,人們早已平整好大地,為了這個約定,等待插耬播種了,種子們“嘩啦嘩啦”的,唱著歡快的歌曲,藏進了泥土裏,它不是給人們捉迷藏的,它是要給人們變魔術呢!果不其然,時間不長,它變出了一地的小苗,綠意盎然的,精神十足。這一株株小苗不是老農民的希望嗎?正是“一年四季在於春”啊!可不,春天正是人們播種希望,收獲明天的季節啊!

此時的我,又唱起了汪峰的《春天裏》,也只有在春天裏才能感受《春天裏》飽含的那種滄桑,激蕩的那種希望——

聚焦《當代散文》這個享譽全國的散文陣地! 它是文化人創作的專屬平臺,已入駐大量的文學達人。在這個春天裏,我的豆腐塊也會捷足先登,定會強勢入駐的,想必也會得到全國眾多文友的青睞的。在接下來的春光裏,我會把《當代散文》作為自己開發出來的的自留地,趁著大好春光揮鍁掘土,施肥播種,去等待春華秋實美好日子。

在床頭邊,在書桌上,在所有目力所及的地方,都有散發著一種最有魅力的東西。有人說,她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人說,她還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還有人說,一旦有個人開始戀上她,那麼,她的靈魂會燃燒在虛擬和幻想上。對了,這個東西,就是書,我的最愛。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春天裏,她怎能缺席呢?

整個世界,整個天空,整個大地,所有的花鳥魚蟲都沒有辜負這個“立春”的約定,我怎敢辜負這個約定,有負韶華呢?

“谷雨”的眷戀

“谷雨前後,種瓜點豆”,土地平整造墑後,就迎來了的春季播種時節。“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遠遠望去,農田裏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

“棉花種在谷雨前,開得利索苗兒全”,在家鄉,春季的農田主要是種植棉花、辣椒等傳統的經濟作物。棉花種植的歷史也有幾百年了,它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它的價格相對比較穩定,人們種植棉花心裏還是比較踏實,各個鄉鎮幾乎都設有棉花收購站,以滿足老百姓賣棉的方便,棉花加工廠也是縣財政的支柱產業,因此我們縣有“銀夏津”之稱的美譽。

辣椒的大面積種植在九十年代就開始了,它的普及是得利於武城商莊辣椒市場的落成。辣椒的品種主要是望都紅、益都紅、朝天椒等。望都紅長勢個大體長皮厚,是制作辣椒醬的優質原料;益都紅顏色紫紅,形狀短而粗,皮稍薄,打辣椒粉它最合適;朝天椒,外表光滑,小巧玲瓏,含辣素極高,是飯店廚房的必備佐料。辣椒的價格時高時低,如果運氣好的話,一畝辣椒能趕上二畝棉花的收入,膽子大一點的家鄉人對辣椒也是情有獨鐘,趨之若鶩。

耩棉花和辣椒,都要提前準備種子、拌種的農藥、薄膜、除草劑等。棉花一般每畝使用毛籽時二十斤左右,因為開始還沒有脫皮的精裝的種子,所以還要準備一口大缸,放上水,進行浸泡催芽。催芽的時間一般用三至五天,這個過程中,還要及時檢查,發現冒芽兒了,就得及時把種子從大缸裏撈出來,進行晾曬,隨後把種子盛到布包裏等候耩地了。辣椒的催種還是相對容易些,浸泡後,撈出晾幹,放在太陽底下或炕頭上,兩天左右就有冒芽的了。

耩地也經歷了從手扶播種到機械播種的過程。手扶播種機的結構並不復雜,全部用鐵片制成,上邊是兩個種子筐,下邊兩個分土豁口插入地下,中間的車輪隨著轉動同時帶動鏈條,把種子箱裏的種子均勻的送到豁口裏,兩個鐵質的軲轆把播下的種子壓實,後邊有兩個扶手便於人們操作,因此這項工作需要兩人,一人牽牲畜,一人駕駛播種機,它的缺陷是不能一次性完成覆蓋薄膜的任務。

機械播種就大大節省了人力,而且覆蓋薄膜一次完成。它的動力來源是一輛農用拖拉機,帶動一臺播種機完成,外加一套腹膜裝置。它運作起來不需要太多人力,只需一人拿把鐵鍁跟在後邊,在覆過的薄膜上壓上一點土,以防被風吹起。大面積種完後,還要及時補種地頭、地邊,檢查地膜有沒有壓好。

正常的時候,十天左右,小苗就會開始露頭了。小苗出來後,就要把薄膜底下的小苗放出頭來,以免影響生長。放風的工具很簡單,一條木棍上固定一個鐵鉤就可以了。放風是一項細致的活,棉花還比較妥當,晚些日子不礙大事;特別是辣椒,晚了可不行,一個艷陽高照的中午,就會把小苗烤焦,前功盡棄,只好毀茬重種。放風完畢,就要在小苗的根部圍上散土,拿把小鏟子,蹲在地上一幹就是幾天,風吹日曬是折磨人的活兒。幹過這活兒的人,臉曬的黢黑黢黑,兩只手就像棗樹皮一樣,而且腰酸腿疼。

補苗也要做的及時;再晚了就要移苗;實在無苗可移,就要在大的空擋處種上芝麻或豆類植物。老百姓種地,都這樣,看著土地親近的很,不會讓一寸土地閑置著。

如今那些堅守在老家的人們,依然眷戀著這片土地,不忍離去,在“谷雨”的節氣裏,年復一年的播種著希望,收獲著明天……

“芒種”的味道

“芒種忙,麥上場”。

不錯的,前一天還泛青的麥田,一場幹熱風刮過,大地就像一個變色筒,泛黃一片了。三三兩兩的人們走進麥田,相互打著招呼,折上幾個麥穗,搓下麥粒,放到嘴裏,嚼一嚼,提前品嘗起豐收的味道,並嘖嘖誇贊一番:“今年的麥子熟的真好啊!”

這時的父老鄉親們會提前趕到集市上購置幾把順手的鐮刀和各種長繩,短繩,木杈,掃帚等過麥的工具,翹首以盼,拉開了麥收的序幕。

麥收前,平整麥場是件很重要的工作。坑坑窪窪的地方要運土墊上,凸起的地方要做平整;再套上牲畜,拉著木耙把整個打麥場的土松泛起來,再用石滾對場地進行碾壓使之平整,這個過程人們稱之為串場;接下來要對場地均勻的潑灑清水,使場院滋潤;潑場完畢,晾一晾,撒上碎麥稭,再次用石滾碾壓,直至碾實為止,完成杠場的工作,這樣,一個打麥場才算做成了。

一大早,天還沒亮,就會迷迷糊糊被大人從被窩裏喚起來,帶著割麥子的工具,趁著早晨的涼爽,來到麥田裏。盡管不情願,但看到胡同口,大道上,麥田裏忙碌的人們,也就一切行動聽指揮了。大人分好要割的麥子壟行,就開始割麥工作了,彎下腰,左手抓住一綹麥子的頸處,右手握住鐮刀前伸,然後重心後移,屁股下蹲,向後稍稍用力,一綹麥子就會輕松割下來了。這時,邊割還要邊隨手用兩綹麥子纏成麥腰,以方便捆紮麥子。

一畦麥子收割完畢,再用麥腰捆紮成一個個小捆,等候裝車。為了盡可能的多裝麥子,拉麥子的車輛提前要武裝起來,前後紮上麥架,再備好長繩。左右兩人裝車是很有效率的,手握木杈,挑起,放下,挑起,放下……不大一會兒,就會裝滿一輛地排車的。使喚著牲畜搖搖晃晃,就開始了回歸的旅程。回到麥場裏,再把一捆捆的麥個子解散開來,均勻的攤到場院裏晾曬。

趕上好的天氣,一天翻上幾次,就可以軋場了。這時的石滾在牲畜的牽引下,飛速轉動,跳躍前行,為人們跳著豐收的舞蹈;它還不時的發出“吱吱咯咯”的響聲,那是石滾與架子摩擦發出的聲音,也似乎是唱起的一首首勞動的贊歌。把軋完的麥子翻上一遍,軋好,就開始起場,揚場啦!

揚場可是個技術活兒哦!這活兒我還是跟著爺爺學會的。找到起風的早晨,拿上木鍁、掃帚、耙子等工具。揚場時,要迎著風向,彎腰站立,前腿弓,後腿登,而且不能隨意走動,揚起的瞬間,要讓麥粒從鍁尖撒出,落到地下後呈現一條直線。揚場最怕給弄的一大片,滿場地是麥粒,既增加工作的難度又延長了工作時間。一人揚場,還必須要一人打場,及時把麥粒、麥余和麥糠分出層次。這活兒,很多時候是夫人完成的。如配合得當,效率會很高的,一會兒,一堆金燦燦的麥粒就出現在眼前了!

揚好的麥粒還需要攤曬,或者就地,或者裝車拉到平整的、不影響人的場地去。麥糠包起,運至閑屋,這是餵牲畜的優質飼料,舍不得浪費;麥余回場,重新碾軋,力爭顆粒歸倉;曬幹後的麥粒就要入囤了,多余的還可以送到面粉廠存起來或者賣到收購站裏。

麥後,家家會垛起一個個圓圓的小山似的麥垛,那曾是農村一道美麗的風景!麥稭鍘碎可以餵牲口,農村燒大鍋麥稭還是最好的引火原料,多余的麥稭還能售給造紙廠出產優質的紙張。隨著麥垛的勝利落成,這樣就算是完成了一年的麥收任務。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麥收,就這樣一板三眼的過著。過一次麥天除了進行平場、耙場、串場、潑場、杠場、揚場、打場外,還要進行攤場、軋場、翻場、起場、堆場、曬場一系列的工作。凡是有過經歷的人,都會扒一層皮的,因為過麥就像投入一次戰鬥一樣,放下掃帚,就是耙子,各種活兒都是連貫性,一氣呵成的。時間短了還能受得了,時間稍長,就會覺得腰酸腿疼,痛苦難耐。特別是到了晚上累的仿佛癱瘓了一般,也仿佛像霜打了的茄子。

“芒種”裏,驕陽的炙烤,也考驗著人們的忍耐力;雹砸、雨淋、大風刮,也時刻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因為六月的天,小孩的臉,說變就變。如果趕上這樣的天氣,麥場裏,大人孩子,全家出動,個個就像打比賽一樣,緊張,忙碌,勞累,著急。

我的皮膚天生對麥芒過敏,經常奇癢難忍,白天幹完了活,晚上就會不自覺的撓抓身上,常常把腳面,小腿撓抓的血淋淋的一片,看著恐怖。因此過麥天對我也是一次痛苦的經歷。

兒子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幫我們幹活了。在麥田裏撿拾裝車丟下的麥子,幫助我們裝車,在麥場裏堆麥粒,站在麥稭垛頂上,指揮著我們兩口子堆起高高的麥稭垛,還惹得路人紛紛稱贊,都說這孩子從小就是個不怕吃苦的孩子。

一年又一年,“芒種”時節又到了,又是一年麥收季。眼前的麥收已經是大型機械的聯合作業了,它們猶如一個個鋼鐵戰士,為麥田豐收加快了進度,提高了效率,減輕了負擔。微風又吹起了金色的麥浪,這可是吹來的是魯西北平原上農民兄弟們的幸福味道啊!

“處暑”的顏色

“處暑”是什麼顏色,我敢說,在我的家鄉應是銀色的。

我的家鄉素有“銀夏津”之稱,古老的土地是由萬裏黃河衝擊淤積而成,黃河故道上的沙質土壤是最適合種植棉花的土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幾百年來,勤勞而樸實的勞動人民,日出而作,面朝黃土背朝天,年復一年的耕耘著這塊賴以生存的黃土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人們對棉花地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也期盼著它的回報和恩賜。

灑滿汗水的黃土地果然不負眾望,每年都會奉獻出那一朵朵,一包包,一車車,一垛垛的棉花。棉花是一種經濟作物,棉花地也就承載了無數棉農的希望和夢想。是來年的農資產品,還是一件夢寐以求的家用電器;是蓋房修屋缺少的一些建築材料,還是孩子們遠方求學的學雜費用。人們深情的專註著這片土地,充滿了無比的期待。

棉花地,經過春天的耕耘與播種,夏季的噴灑農藥和整枝管理,最後像大多數農作物一樣,給人們呈現出最壯觀的靚麗風景是在秋天。“處暑見白”,這是棉農們都熟悉的一句諺語了。節氣過後,那一個個棉桃,像是接到了命令一樣,終於裂開了嘴巴,露出了笑臉。有的大大方方,揚起了臉龐,爭著向人們邀寵索愛;有的則背過臉去,像一個個嬌羞的女孩,躲藏在棉葉底下,在風兒的呵護下,不甘寂寞的發出低低的呢喃;有的則顧盼流連,暗送秋波,生怕被人們冷落了一樣;有的已經急不可待,吐出長長的棉絮,向你招手致意。

它們無論是四個瓣的,五個瓣的,都爭先恐後,盡情的展示著自己的風姿和情懷。天上的雲朵也被這棉花地的景色打動了,它們在風兒的指揮下,依次排隊觀光來了。天空中的白雲,地面上的白棉,相映成趣,組成了一副絕美的畫面。如果有哪位畫家來此寫生,那肯定會為這風景所陶醉。

家鄉的人們也被棉花的熱情感染了,紛紛準備好大包袱,小臥單,自行車,小推車,大拉車,急急忙忙,奔赴棉花地,來參加這摘棉盛會。半腰深的棉花地裏,從此開始了一場人們與棉花的親密接觸。人們圍好小包或系好口袋,一頭紮進這情深似海的棉花地。采摘棉花是年輕婦女的絕活。你看她們,低下頭去,兩手上下躍動,似乎是為這慷慨的棉花地彈奏著《豐收》的鋼琴伴奏曲。一朵朵雪片一樣的棉花,被她們嫻熟的放進紮好的包裏。此時的她們,是沒有時間去跟你攀談聊天的,她們已經完全沈醉在這白花花的世界裏了。

上了年紀的人,也不會閑著,盡管動作慢一點,也加入了這采摘隊伍,他們笑著,贊嘆著,籌劃著,掐著手指頭,向人們訴說著,今年要還上哪些欠賬啊,還要該添置哪些物品啊!小孩子更不示弱,猶如古詩中描述的“也傍桑陰學種瓜”的樣子,挎著書包跟在大人後邊,亦步亦趨的走著,摘著。有的城裏人,也趕來湊熱鬧了,他們顯然不適應棉花地的勞作,等最後被棉窩紮的滿手傷痕累累的時候,才感悟到勞動不僅是一種能力,更像是一種挑戰性極強的技術。

男子漢們采摘棉花是要甘拜下風的,他們在棉花地裏扮演的是運輸大隊長的角色。他們會及時的把整包的棉花,扛到地頭,運回家中,找個合適的機會,再拉到市場,變換成硬通貨幣,以滿足家人的各種欲望和奢念。

棉花全身都是寶,這是眾所周知的。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讀著孟郊的這首詩,似乎又聽到奶奶紡車的“嗡嗡”聲;那根根棉線又傾註了多少母親對兒女的長長的掛念。

棉花還被制成了棉簽,作為醫務人員應急用品,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棉絮填充的被子,溫暖了人們整個冬天,在那天寒地凍的環境裏,有誰不喜歡舒適的熱被窩呢?

棉花制成的床單、被面、衣服等紡織品,給生活帶來了絢麗多彩世界。人們喜歡棉織物不僅是它堅牢耐磨,而且還能反復洗滌,並且能在高溫下熨燙;穿著舒服的棉布快速的吸濕和脫濕效果,也是人們鐘愛它的原因。

棉花做成的棉花畫裝點了人們的生活,美化了世界,在中小學生及幼兒園的美術課上,也給孩子們帶來了智慧的靈感和藝術的享受。

棉花還可以作插花花材使用,成為家居空間中讓人無法忽視的點睛裝飾!掛在墻上或床頭都是溫馨浪漫的飾物。

棉花籽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服務於千家萬戶的廚房和餐桌,為人們烹炒煎炸出可口的美味。棉籽油還可制成護膚產品。富含高質量的多種維他命、脂肪酸。這些成分以完美的比例相結合,互為補充,成就了棉花油獨一無二的護膚特性。當下,含棉花籽油的護膚產品有抗氧化及延緩衰老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愛美人士的偏愛。

棉花還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極其普通的棉柴又是人們做飯取暖的優質燃料。棉花還能制造炸藥,是我國重要的戰略儲備物資,它為世界的和平和祖國的安寧做出了默默的貢獻。

啊,我家鄉的棉花地,你這偉大的土地!你為“處暑”節氣""增添了一抹靚麗的顏色。

“冬至”的溫度

魯西北的冬天是從“冬至”開始的。

七十年代的冬天,總感覺比現在的溫度還低,要冷的很多。一望無際的原野裏,早已沒有了生機勃勃的景色,那些綠意盎然的冬小麥,在呼嘯的北風中,也變得如枯草一樣了;河坡上的各類雜草,凍的瑟瑟發抖,在風中發出哀鳴聲;路邊的白楊樹,早已把樹葉獻給了大地,光禿禿枝丫裸露在那裏,上邊碩大的鳥巢還在寒風中堅強的挺立著;泥土路已被凍的張開了嘴巴,形成了很不規則的裂痕。

青蛙、蛇之類的小動物已經進入冬眠狀態,地面上看不到它的任何動靜了;小燕子早已沒有了蹤影,大雁也排著整齊的步伐去了南方,它們是忍受不了魯西北的冬天的;不過,麻雀們還在樹枝上吵鬧個不停,看見誰家有散落的糧食,他們會大膽的落下來,趁你不註意的時候,啄食完畢;那些雞啊,鴨啊,鵝啊,還會整天吵鬧個不停,少了一頓飯,仿佛多大的事一樣,跟在你的屁股後面嚷著;小狗子倒是歡實的很,來了生人照樣“旺旺”個不停,見了家人又是點頭又是搖尾巴,親熱的不得了;那些高大的牲畜早早的續起了長毛,太陽出來了,被主人牽到太陽地裏,曬一曬,它們搖頭晃腦的,那高興的。

人們都做好了各項工作,準備抵禦著來自西伯利亞寒潮的肆虐。農村人這時已把外面的窗戶上訂上了擋風的東西,“針鼻窟窿,牛頭大風”,這是魯西北人早就領教過的!有的人家早已在屋內點上了蜂窩煤爐子,人們伸出手來,在上面暖和著凍麻了的雙手;也有的家庭備足了煤塊,新換上了暖氣片;不知誰家的空調也打開了,“呼呼”作響,送上了溫暖的熱風;暖風機也悄悄的走進了家庭,衛生、安全還環保;燒大炕的人家,把竈火燒的旺旺的,那裊裊的炊煙,久久飄散在小村的天空。

近幾年地球變暖了,但也沒給魯西北的冬天帶來多大的變化。老家的人們很早就換上了冬裝。這季節不再講究身材如何啦,也不管臃腫肥大啦,各類保暖衣,保暖褲,圍巾,耳罩,棉把套,棉手套,棉鞋,軍大衣,真是全副武裝啊!暖和就行啊!羽絨服成了年輕人的最愛,既舒適又溫暖;上學的孩子們,臉蛋凍的紅紅的,鼻子水一個勁兒的往外流著;那些老年人,在屋子裏待久了,會來到背風的太陽地裏,揣著手的,跺著腳的,天南海北,雲山霧罩的侃著大山。

城裏的人,大多呆在暖氣的屋子裏,魯西北的城市供暖在每年的“立冬”前後都開始了,他們天天測著屋內的溫度,倘若管道出現問題,莫名的停止了供暖,那“12345”的市長熱線電話,非給你打爆不可。這樣的天氣,流感會趁虛而入,那一個個小門診部裏,人滿為患啊,躺著輸液的,坐著吃藥的,歪著紮針的,老人,孩子,帥哥,美女,都難逃此劫啊!害怕紮針的孩子,喊叫著,哭鬧著,急得大人哄著,勸著,打著,罵著。最忙碌的得屬大夫了,包藥,取針,換藥,刷卡,不亦樂乎的照應著。

這個季節裏,最勇敢的人當屬冬泳的人啦!路邊的人穿著厚厚的棉衣瑟瑟發抖的時候,他們已經脫光衣服,做著入水的準備工作了。在沒有結冰的地方他們還會遊上幾個來回,有冰凍的水面,他們鑿上個大窟窿,跳進水中了。那場面讓人看了真會驚掉了下巴!

魯西北的“冬至”節氣每年都會趕上一場大雪的。這可樂壞了農村種田人,因為“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啊!城裏人就沒有這麼樂觀了,整個交通就會癱瘓了,高速是必然封道的,學校也會做出應急方案的。短途的人們手牽著手,深一腳,淺一腳的走著;也有的小心翼翼的開著車,生怕意外發生在跟前;老人就不會出門了,廣場舞不跳了,秧歌不扭了,卡拉OK不唱了,一切娛樂活動暫停了;人們只能躲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裏,站在窗戶跟前看風景了;最快樂的當然是孩子們,他們在大人幫助下,堆起了雪人來;孩子們在雪地裏追逐著,打鬧著,摔倒了,又爬起來。天晴了,向陽一面的雪化成了積水,房頂上的雪水也“啪嗒啪嗒”的流著;晚上氣溫又降下來了,地面又成了冰面了,那些房上的積水全部凍成了冰掛,遠遠望去,晶瑩剔透,真是一大景觀啊!

“冬至”最美的飲食當屬餃子了。這一天,淳樸的魯西北人各家各戶會包餃子吃,這個習俗還要從醫聖張仲景說起,傳說他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一直吃到今天。這一天,街上的那些餃子館的生意也是最好的,因工作的原因,來不及包餃子的人家,會來到餃子館裏,一頓美餐,去除了寒氣,帶來了暖意。商店裏成袋裝的餃子,也很受人們喜歡,這天的銷量也是蹭蹭上升,樂的商家眉開眼笑的。

魯西北的“冬至”啊,就這樣來到啦!

(圖片源自網絡)

【作者簡介】劉德慶,山東夏津人,中教高級教師,德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著有個人散文集《奔跑的歲月》。有100多篇散文、詩歌散見於全國各紙質報刊和網絡平臺,並有多篇文章在各類征文中獲獎,作品入選《小村大書》《中國民俗文化》《中國當代散文精選300篇》《散文十二家》等書籍。

《當代散文》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系。投稿郵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壹點號當代散文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